第三節 老年教育的現狀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上升,老年教育課題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重視,并開展深入的研究。老年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在保證老年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的基礎上,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提升老年人的素養。就老年教育的現狀而言,各個國家在以大學教育為主的同時,輔以相應的社區教育、戶外活動等多種形式。老年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對老年教育現狀的總結旨在梳理這些國家老年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一、歐美及亞洲其他主要國家老年教育現狀
就老年教育的現狀而言,歐美及亞洲主要國家都肩負著總結經驗,推進老年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的同時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的重任。下面我們從成就與問題兩個方面總結和介紹歐美與亞洲其他主要國家老年教育的現狀。
(一)歐美及亞洲其他主要國家老年教育的成就
1.辦學模式多樣,推動老年教育的主體已不僅局限于政府
推動老年教育發展的主體已經不僅有政府,還有其他社會組織。例如,英國最早的老年教育團體是“自下而上”形成的,遵循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因為其影響越來越大,政府逐漸注意到老年教育,從而在法律上、在財政上予以支持,最后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和以民間團體為主的“自下而上”的辦學模式。組織者和管理者大都是其中的學員,自發性的組織和管理使得經費不足,效益很差,在獲得其他支持、緩解經費壓力的同時,也擴大了經驗交流。老年人作為成人的一部分,也可像普通成人一樣就讀。而老年教育則有年齡限制,是專門針對老年人實施的教育。老年教育由四類教育機構提供:高等教育機構、繼續教育機構、地方當局培訓機構和志愿團體舉辦的教育機構。
2.教學模式多元發展,整合社會資源
通過總結國外老年教育現狀可知,老年教育的模式主要有正規、非正規、非正式三種并行發展,既有依托大學教育的正規教育形式,又有社區學院創辦的非正規教育形式,還有各個團體創辦的非正式的老年教育。比如,第三年齡大學是法國實施老年教育的重要陣地,其開設的課程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的需求而設計的。圖盧茲模式廣泛應用在法國設立的其他的第三年齡大學,成為老年教育在大學推廣的規范和樣板。近年來,逐漸發展創新為自由時間大學和第三年齡俱樂部。同時,由第三年齡大學到混齡大學發展,學員由單一的老年群體擴展到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不僅可以使老年人接觸的人員類型擴大,也使得老年人能夠與不同職業、地位的人交流,分享人生經歷。由此,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和隔絕感,讓他們能夠順利融入社會。比如,美國老年教育機構可分為公立的和私營的、正規的和非正規的、現實的和網絡的、室內的和戶外的、本土的和海外的,多樣化的老年教育吸引了老年人的廣泛參與。具有代表性的機構有老人游學營(Elder hostel,也稱“老年旅舍”)、退休學習學院(Institutes for Learning in Retirement, ILRs)、老年人服務與信息系統(Older Adult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OASIS)、老年人網絡(Senior Net)。
3.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多樣
老年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及社會背景要求老年教育必須豐富多彩,不能只停留在傳統課程的局限之下。結合老年人身心特點,必須選擇性地拋棄舊的課程內容和創造性地開發新的課程。近年來,退休前教育、死亡教育逐步走進老年教育的課堂中去,使得老年人在退休時適應角色的變化,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比如,法國課程設置的多樣化使得老年人可以自由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來深入學習及研究,開設的健康、衛生、醫療等方向的課程也使得他們可以提高對身體狀況的了解以及對疾病的預防。教學的多元化,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排除老年人重復的簡單生活。比如,“在美國很多州,如果空間允許,62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參加公立的美國大學和學院的日常課堂學習。與此同時,大學或學院預科機構、教堂、醫院、銀行、投資公司、博物館、勞工組織、娛樂中心以及英特網等都在提供免費或收費的教育課程。一些戶外教育計劃,無論是花費不多的遠足和自行車俱樂部,還是商業性的國外冒險旅游也漸成氣候。”美國有為數眾多的上述組織,它們為老年人提供不計學分的課程學習、小組討論、學習性旅行的游學營。與此同時,只要老年人愿意,他們同樣可以到大學和學院去旁聽計算學分和授予學位的正規課程。非營利教育機構為美國老年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老年人廣泛參與。
由于老年人生理的老化,反應能力和心智能力的遲緩,老年人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其特殊性與復雜性。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與兒童和青年人有所變化。老年教育除了傳統的課堂學習外還有豐富的課外實踐課程,讓老年人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增長見聞、結交朋友。比如,日本的老年寄宿所。老年寄宿所最初由豐后玲子受到美國老人寄宿所的啟發而開辦,主要的教育實踐活動為日本學講座、國內講座、海外講座、會員活動、出版事業等。它融學習與旅行為一體,在開放與愉快的氛圍下學習、給積極行動的老年團體超越自我的機會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4.培養老年人社會參與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群體的科技文化和知識結構也在相應地變化。老年人不因其年老而產生負面、消極的思想。“有志不在年高”,老年人在社會工作中還可以發揮“余熱”。在老年教育中,重視培養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英國老年教育課程比較能夠考慮到老年人的需要并能滿足其特殊需求。老年人參與程度高,能夠通過老年人生活經驗的交換,以及人際交往和互動,共同擦出智慧的火花。同時,在教育中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老年教育重點包括老年人本身經驗的交流和傳遞,它不同于一般學校中“老師教,學員學”的關系。老年人既可作為受教育者也可作為教育者。對老年人而言,學習不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能交流與分享自己的獨特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歐盟就提出2012年是歐洲的積極老齡化和代際團結年,“積極老齡化意味著老來身體健康,并且作為社會成員,在工作中更加充實,在生活中更加獨立,有更加強烈的社會參與感”。而英國、法國、日本不但倡導老年人參與社區組織的教育活動,而且支持老年人自己創建有共同教育需求的團體組織。
5.老年教育保障法制化,理論研究系統化
大多數國家非常重視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的保障機制。比如,美國專門的老年法律就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美國老年人福利法》《美國老年人促進就業法》《禁止歧視老年人法》《老年人教育法》等。美國白宮還設立了美國老齡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老齡問題;各州與地方也有專門負責老年工作的相關機構。新加坡政府則以政府對老齡化的清晰架構為主導,讓民間組織和社會成員參與老齡教育,并從老年教育發展出老年學習理論。與此同時,大多數國家注重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比如,英國最早成立了專注于老年學研究的學社,美國老年協會也是專門研究老年科學的學術團體。
(二)歐美及亞洲其他主要國家老年教育面臨的挑戰
1.老年教育的對象應進一步擴大化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國家的老年教育涉及的群體是老年人,但也會對專門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比如,新加坡就提出老年服務和教育的專業化要求。如果我們承認和接受人生是一個整體,那么人的精神和肉體的衰退變化需要一個過程。從個體角度來看,如何優雅地老去?如何面對死亡?如何與老人相處?這些問題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努力學習的,而不僅僅是老人。克萊因等人就曾指出,由于學校并未給學員開設任何有關老化課程的學習,使得學員無意識地接受了傳統老化觀念,并產生一種歧視老年人的觀念。“一方面,青少年會歧視老年人,另一方面,他們會對自己的老化產生焦慮。”換言之,社會應該讓每一個人都了解或學習老年教育的基本知識。
2.老年教育中的代際互動相對薄弱
從老年教育發展現狀來看,老年教育的招收對象、課程設置、活動規劃等工作都在進一步系統化,并向全社會敞開。但是,社會公眾依舊缺乏對老年教育的關注和積極參與。換言之,其他年齡群體、代與代之間缺少有效溝通和互動的方式方法。這樣,如何讓老年人融入社會、融入家庭、融入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依舊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3.老年教育辦學模式化
隨著科技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老年教育呈現多模式化發展,并逐漸形成規模。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地區依舊有不同的國情和區域特色。所以,老年教育也應避免套用固定模式。老年教育需要具有可持續性,不但要先保證老年教育的平等性,尊重老年教育的個體差異、民族差異等,而且要將個體老年教育、家庭老年教育、社區老年教育、社會老年教育等有機結合以及與社會的終身教育結合起來。在避免模式單一、刻意仿效的同時,老年教育應該在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基礎上探索適合本國國情民情的老年教育模式。
二、我國老年教育的現狀
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老年人口素質整體有所提高,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減少,退休人員空閑時間增多,身體狀況改善,生活方式改變,老年人的學習需求變得更加迫切。我國的老年教育主要有老年大學、社區老年教育、老年廣播電視教育及網絡教育等形式。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我國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等一系列指導思想。基于此,老年教育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我國老年教育的成就
1.從重視老年教育到保障老年教育,促進老年教育的公平
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是人數多、速度快,可以說是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還有一個特點必須增加關注——老齡人口發展不均衡。2010年7月,我國正式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重視老年教育”。2012年6月,我國公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再次強調發展老年教育,進一步提高老年教育質量,辦好老年教育機構等。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逐步制定出與老年社會相適應的一系列法律來保障老年人受教育這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
2.辦學形式從“單一”到“多元”,課程設置從“固定”到“靈活”
縱觀各國老年教育發展的概況,我們可以發現,辦學方式的多元化是未來老年教育的發展方向。鑒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區域差別又大等特點,我國更應該探尋適合自身國情的老年教育辦學形式,力求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借鑒美國、日本等社區教育的經驗,在2000年4月,中國教育部下達了《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在社區教育中分設老年教育,使老年教育工作的計劃、任務等得到了落實,形成了“人人都能學,時時都能學,處處可以學”的學習型社區。
老年教育已經從原來大家認為的“休閑教育”轉變成“養樂為”一體的教育。其課程設置也已經從簡單的娛樂、興趣等課程擴展到融社科、體育、健康等方面的專業和通識教育為一體的課程。課程設置的變化不僅反映了老年人教育需求、學習欲望的增強,也是我國在“積極老齡化”方面做出的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于分類標準不同,課程也分為不同類別。按照課程的內容劃分,可分為六大類:文史正經類、書畫攝影類、文藝類、體育類、醫學保健類、家政技藝類;按其受歡迎程度可以劃分為熱門課程和非熱門課程。書畫、舞蹈、聲樂、中西醫保健和計算機普遍受到學員青睞,其中,書畫課程更是成為老年大學的“重點課程”。此外,我國老年大學目前開一門課程就代表一個專業,依托課程開班招生。
3.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改變傳統學習方式
老年教育從傳統的學習方式解脫出來,它不再僅僅依靠傳統的課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討論、座談、旅游、活動中可以增進老年人學習的效率。因此,學習方式的變化也是我國未來老年教育的一大趨勢。老年大學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但又充分體現著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從我國老年教育的實踐看,主要教學模式有五類:第一,專題講座模式;第二,問題研討模式,一般采用交流式、評述式、辯證式、質疑式等;第三,案例分析教學模式,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學員分析討論,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自學輔導模式,學員以自學為主;第五,實地考察,社會實踐模式。
因廣播、電視、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空中老年大學”“網絡課堂”的發展讓老年人不因時間地點限制而影響學習。“2007年上海在居委會收視點中創建合格收視點、示范收視點,各縣委還開辦了養老機構學習收視點,努力將網站建設為‘學習型、互動型、參與性強’的老年人樂園,在運用現代傳媒手段開展老年教育,對全市老年人實行開放式、多樣化的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此外,我國一些文化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等非營利機構也在老年教育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些機構在提供老年人學習機會的同時也豐富著老年人的生活,也是我國老年教育事業的補充。
(二)我國老年教育存在的問題
1.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夠充分,立法不夠完善
我國老年教育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展開相應的工作,缺少一部系統完善的老年教育法,導致老年教育權利無法得到充分的法律保證。就政策而言,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發布《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2007年發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老年教育政策日趨完善。但是,缺少老年教育的政策規劃部門,對老年教育的定位也不夠清晰。同時,老年教育的立法不夠完善。到目前為止,“只有福建、上海、天津、徐州等少數省市頒布了《終身教育促進條例》或《老年教育發展條例》;老年教育財政投入機制尚不明確,全國只有上海市將老年教育經費列入全市教育經費的總盤子,保證了老年教育的經費投入。”這意味著,應該在社會福利水平低下、“未富先老”的困境中解決我國老年教育問題,促使各級政府重視老年教育問題,提高社會對老年教育的關注度,提高老年教育資源的供給,完善老年教育的法律規章制度。
2.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不夠,且老年大學分布不均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絕對數較大的國家,但接受老年教育的人數占全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卻非常低。在倡導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不高,且很難惠及偏遠地區的老人。換言之,中西部地區、偏遠地區的弱勢老年群體,無法接受正常的老年教育。我們需要增加欠發達地區的老年教育資源投入,維護老年人的基本權利。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地區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也有一定的關系。某些貧困地區尚不能保障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老年教育的認識尚不重視。我國老年教育的區域性差別很大。這啟示我們若要均衡發展老年教育,在措施方面如增加國家財政撥款和投資、加強制度保障之外,還應該建立社區財政支持系統。在老年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從“區域”的重點發展向“均衡”方面發展。
3.老年人的參與程度不高,老年教育與實際應用的聯系不緊密
我國參與老年教育的老年人數在逐年增長。據民政部統計,“2004年各類老年學校約有314萬人次參加,2005年上升到331萬人次,2006年達到383萬人次”(民政部,2007)。但是與老年人口總數相比,參與教育的老年人仍然是少數。同時,社會上存在著“老年教育無用論”等言論,老年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這些現實因素導致老年教育的課程設置也不夠完善。老年教育所開設的課程中涉及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理財、電腦網絡課程的較少。我們有必要針對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展開教育,讓老年人能夠學以致用,培養他們的積極生活態度。
4.轉變教育觀念,形成老年教育的多元化投入辦學格局
目前,我國老年教育觀念有待提升,投入格局有待多元化。老年教育不是一種休閑教育或休閑活動,它需要納入正式教育體系。老年教育的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老年教育中,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培養老年人的自主意識,提升老年人的綜合素養,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同時,普及老年教育,積極調動社會資源,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地方政府也應該積極開展并配合老年教育的推廣和普及。在轉變理念、形成多元化格局方面,在政府主導的過程中,需要各方參與,發揮社會合作的力量。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逐漸完善五級教育的聯合和資源共享。
5.規范老年教育管理,完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
老年教育管理是發展老年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高齡、失能、獨居老人不斷增多的背景下,教育、文化、體育等部門如何協作來共同完善老年教育管理工作至關重要。我國老年教育處于邊緣化、碎片化的狀態,沒有明確的負責規劃、管理的部門,政府還沒有充分重視老年教育問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統籌兼顧、動態協調的原則,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這是國家社會治理的總要求,意味著老年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教育部門負責制定相關的規劃、政策,民政部門和文化部門等配合實施和監督這些政策的執行,共同促進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