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老年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許多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不再需要社會化了,他們只對他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則決不會重新面對社會化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需要通過學習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做好自身社會角色的轉換。在這個意義上,老年人也需要繼續社會化。老年教育是實現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有效途徑,老年教育的建設、發展、完備需要以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

一、人的社會化問題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最后階段,老年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完成自己的社會化而不是被逐漸邊緣化。老年教育要堅持人學原理和社會學原理的統一,探索老年群體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規律?!八^教育學的人學原理,是指教育的目標是人,教育本質是研究培養人,是培養人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開發人的潛能,實現人的生命價值,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教育是使人類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所謂社會學原理,是指教育使人類運用知識參與社會實踐,實現應然與實然的辯證統一,教育過程是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是堅持人學原理與社會學原理統一的過程。”董之鷹.老年教育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37-38.教育具有自己的社會職責,它既要實現體現個體的完善,也要促進社會的發展。教育不但是知識的講授和系統的學習,而且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合。相比之下,老年教育需要將教育的社會目標、道德目標,乃至經濟目標與老年人生活的改善、生命質量的提高、知識的增長、能力的增強等聯系起來。

具體而言,人的社會化問題為老年教育提出了三個基本要求。第一,就老年教育的目標而言,它要有助于老年人的社會化或者說融于他(她)所生活的社會,而不是與社會相分離。第二,就老年教育的內容而言,它要有助于建立老年人與社會溝通的橋梁。比如,老年教育包含社會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和基本規章制度等,具體涉及各個領域的法律法規,人們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等一系列內容。老年人在學習這些社會規范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與社會溝通的渠道、更好地維護自身的權利,而不只是將規范作為外在強制性的約束機制。第三,就老年教育的方法而言,它要立足于老年人自身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因素與老年之間的相互關系。

社會學理論通過探討老年人與社會的關系,揭示老年個體、群體與社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人的老齡化的規律。我們主要從老年人的主體身份、社會責任、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這三個維度分析社會學理論對老年教育的基礎作用,并以此選取相關的社會學理論。

二、福利權利理論與老年亞文化群理論

從老年人主體維度看,我們主要分析福利權利理論與老年亞文化群理論對老年教育的啟示。這里的主體既包含作為個體的老年人,也包含作為個體結合而成的老年群體。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自我完善,滿足老年人的求知欲望,給老年人帶來生活的滿足感。在這個意義上,老年教育要直面老年人的基本福利權利要求,尊重老年人因其自身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形成的老年群體的特質。

(一)福利權利理論

福利權利理論主張,公民有資格要求社會或國家對他(她)承擔責任,使其享有公民的基本權利。換言之,公民被法律賦予正當的理由向國家(社會)要求得到某種保證自己和其他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以獲得合法地支配某些社會資源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馬歇爾在他的《福利權利再思考》中提出,“權利可以包括法律權利、社會權利和道德權利……福利可以是一個廣義的寬泛的概念,它是物質手段與精神目的的復合體,在連接財富與幸福之間的軸線上,你可以發現它的影子。”郭忠華,劉訓練.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44-45.由此可見,福利權利是一種人權保障方式,也是人的社會權利的重要內容。對老年人而言,他們應該享有法律權利與社會權利,比如享受公共教育、保健、失業保險以及養老金的權利等。那么,繼續接受教育也應該是老年人的基本社會權利之一。我們強調公民福利權利的目的在于突出福利權利對老年人過上更有品質生活的重要意義。

福利權利理論對老年教育提出兩個基本要求:第一,社會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教育,老年教育需要具有連續性和持續性。同時,老年教育應該將老年人對教育的自身需求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這意味著社會應該為老年教育提供穩定的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的支持。第二,老年人需要在教育中提高自身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在這個意義上,老年人應該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在此基礎上提高認識、理解、鑒賞事物的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人格。老年人還應該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增強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二)老年亞文化群理論

老年教育應該關注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老年群體在與其他群體的交往中顯現出亞文化的特征。按照《法學大辭典》的解釋,“‘亞文化群’又稱‘次文化群’、‘副文化群’,是指區別于大社會的整體文化價值體系,而按照自己周圍環境的價值體系形成的社會集團。該團體不接受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固有自己特殊的價值觀和社會準則”。相比之下,老年亞文化群概念由美國學者阿諾德·羅斯(Amod Rose)于1956年在其出版的《老年人及其社會環境》一書中首次提出。他認為,由于老年人有著相同的利益、心理傾向和共同語言,再加上社會存在著對老年人的偏見,因而相對于中青年人群而言,老年人之間往往聯系較為密切,形成一種隸屬于一般文化、反映老年人特點的亞文化。換言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在同群體中更容易找到歸屬感,減少壓力并獲得快樂。老年亞文化群理論關注老年群體的共同特征。

亞文化群理論倡導老年教育要堅持和諧發展與差異發展相結合。一方面,老年教育需要發揮老年亞文化群的凝聚作用,尋求老年人在思維特點、文化觀念乃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發揮他們的主體精神。雖然人們對老年亞文化包含的具體內容存在分歧,但老年亞文化是他們融入社會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老年教育不但應該關注老年亞文化群體的共同特征,而且應該分析和尊重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我們發展老年教育的關鍵在于如何認識差異,尊重差異。一個進步的社會把個別差異視為珍寶,因為它在個別差異中找到自己生長的手段。老年教育應該關注老年人在年齡層次、社會關系、經濟條件、職業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老年教育要針對老年時期生活中的種種差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老年教育既要注重老年人的差異發展,也要注重他們的和諧發展,使老年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系,以滿足社會和老年人的各種學習需求;既與每個老年人相聯系,體現個體性發展,又與老年群體相聯系,體現這一亞文化群的整體性發展。

三、沖突理論與角色理論

從社會責任維度看,我們主要分析沖突理論、角色理論及其對老年教育的啟示。社會沖突理論包含了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強制中的矛盾與沖突,老年教育要直面這些沖突。在諸種沖突中,社會需要承擔老年教育的責任。同時,無論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政府還是老年人自身,他們的角色定位在老年教育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沖突理論

沖突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它在美國社會學的研究中發展較為迅速。社會學家使用沖突理論強調社會內部結構的重要性。為了解釋社會是怎樣運作的,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全面的“模型”。沖突理論認為社會的每一方面都在變化,社會變化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社會在每一刻都會出現分歧與沖突,社會沖突是普遍存在的,沖突是社會生活中一種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沖突和矛盾的結果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遷??梢哉f,沖突理論家突出社會中分化和變化的重要性,拒絕接受人們對共識的強調。

沖突理論的基本要點是:“(1)社會集團之間的沖突。沖突主義者認為,在社會結構中,團體之間由于目標、利益的不一致,團體之間存在著彼此對立的現象,有時可能彼此對立。不過他們又認為世界還是有秩序的,沖突并不是對統一的否定,統一的對立面也不是沖突。不太緊張和劇烈的沖突,不但不會破壞秩序而且還可以促進系統的團結、統一和有秩序的變遷。(2)社會系統的變遷。這是團體間沖突與斗爭的結果。在短暫的平靜中,可能醞釀著反抗與斗爭,從而導致社會的不斷變遷。所以,沖突論者認為穩定發展與急速變遷都可能交替出現在社會過程中。社會的每一個要素都促使社會變遷。(3)社會關系的強制性。在斗爭中取得優勢和控制地位的團體,要采取強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團體與之合作,以維護社會的穩定秩序。秩序是強者對弱者、富人對窮人施以暴力或強制的結果,而不是他們之間的自然合作。每個社會都是建立在某些成員對其他成員的壓制的基礎上的?!?img alt="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0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F18C/1553251750485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38345-gaJf7BpXcRQrZJz3YqnUyIhYw5kKvCMp-0-c4144714541f7e9d60e845b08c8689ff">換言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有可能面臨同一社會的不同集團之間的沖突、社會系統變遷帶來的不同群體之間的沖突以及社會關系帶來的身份角色的沖突。

運用沖突理論解釋老年教育,我們會發現:首先,老年教育的問題、老齡化的問題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與社會發展的其他領域問題產生沖突。同時,老年教育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并將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人類存在的目的是追求進步與發展,而不是維持現狀。老年教育的作用不在于緩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而是積極地探求老年群體推動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其次,老年教育應該直面老年人的社會問題,比如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尤其是由于制度變遷導致的社會政策與老年人的需求之間的沖突。這要求老年教育要倡導和諧的價值觀念,而社會需要完善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以及老年人的福利制度等。再次,老年教育倡導社會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合理而有效地討論老年人面臨的角色轉化過程中的沖突問題。因為“秩序表示一種和平與安全的狀況,它使文明生活有了可能……秩序,如奧古斯丁所定義的,包含一個善的等級系統,從保護生命一直上升到促進最高類型的生活。”沃林.政治與構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續與創新(擴充版)[M].辛亨復,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0.只有社會承擔起建立秩序、維護穩定、發展歷史的責任,它才有可能整合資源,發展教育,進而為老年教育提供一個開放、多元且公正的教育環境。

(二)角色理論

社會學者最先從角色理論的視角解釋老年社會。從已有的研究看,G.H.米德首先把角色概念引進社會心理學,但他沒有給角色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只是用比喻的方式說明不同的人在類似情境中表現出類似行為這種現象。在此基礎上,R.林頓認為,當個體根據他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時,他就扮演著相應的角色。

社會學理論認為,人的社會化就是人學會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角色不但標志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而且標志著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權利、義務以及行為模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社會體系中每個成員都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以適應社會整體發展的要求。老年人在社會關系中也扮演著相應的角色,角色構成了老年群體的基礎,而社會對老年人的角色也有相應的行為期待?!袄夏杲巧碚摰闹攸c在于探討老年人如何適應新角色的問題。角色理論發現角色轉變基本上涉及:(1)拋棄成年人所扮演的典型角色。(2)代之以老年人的新角色?!?img alt="徐麗君,蔡文輝.老年社會學[M].臺北: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5:4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6F18C/1553251750485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38345-gaJf7BpXcRQrZJz3YqnUyIhYw5kKvCMp-0-c4144714541f7e9d60e845b08c8689ff">例如,老年職工由退休前的職業型角色向休息型角色的轉變,他們將失去原來所熟悉的職業角色行為模式,而代之以老年人的角色行為規范。角色理論研究他們在這種角色的轉變過程中的問題、人際關系的變化,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等??鬃釉唬骸捌錇槿艘?,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警示我們:當人們專注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專心工作,心情愉快,有所為并有所得,會讓人忘記自己的衰老。相反,如果陷于無角色的境地,被邊緣化,那么人們會感到空虛,生命價值失落,會滋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的感慨。對老年教育而言,如何讓老年人繼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尋找新的角色定位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在老年教育中,角色理論涉及教育中的多重關系,我們主要分析老年人和社會(尤其指政府)這兩個角色。社會、政府在老年教育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并承擔著相應的義務。從社會角度看,這里的角色涉及社會及其相關的組織機構如何定位它們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而且社會、政府的角色定位還涉及如何理解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問題。在社會矛盾沖突與社會結構調整變遷的過程中,社會尤其是政府組織需要擺脫傳統家長式的管理方式,發揮民間、民眾、老人自身的主體作用。社會在教育中起引導、協調以及輔助的職責等。

從老年人的角度看,老年人如何適應自己的角色轉變和義務履行的問題尤為重要,因為老年人的角色轉變涉及某些角色的喪失或中斷。一個人在年輕時工作充滿著干勁,在工作中接觸同行以及相關行業的人比較多,而到了老年因為年齡的關系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歡的行業以及領域,突然離開職場,離開朝夕相處的同事、朋友,有時難免會感覺無所事事,死氣沉沉。在角色轉換方面,老年人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通過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梳理,把自己前半生的經驗和閱歷分享給更多的人。老年教育應該積極發揮社會角色理論的功能,幫助老年人適應角色轉變。

四、功能理論與整體發展理論

從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這一維度看,我們既強調教育的功利主義功能,也強調教育應該將個體完善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一方面,教育要有實際的成效,要能提升大多數人的綜合素養,老年教育亦如此;另一方面,雖然教育最終要實現社會的整體發展,但是教育應該讓受教育者保有自己的特殊性、差異性和獨立性。

(一)功能理論

功能主義是第一個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教育社會學學派,此學派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趨于成熟,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在歐美教育社會學的舞臺上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迪爾凱姆、帕森斯、德里本、特納和霍珀等。

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復雜體系,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協同工作產生了穩定和團結。根據這種觀點,社會學總體上應該研究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社會整體的相互關系。例如,分析一個社會的宗教信仰和習俗,我們從揭示他們是怎樣與社會中其他制度相關聯的入手,因為社會的不同部分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如果要研究社會事件或制度的功能,那么我們就要分析其對社會延續所起的作用。關于價值判斷的問題,功能主義者強調道德共識的重要性。當社會的大多數成員分享一種共同的價值觀時,這種道德共識就存在。功能主義認為秩序、穩定和平衡是社會的常態,因為社會成員能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基本共識。

社會觀是功能主義理論觀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觀實質上是功能主義理論觀點的精髓?!八鼜娬{和諧、均衡,強調社會各組成部分都是在協作的基礎上有序地實現社會的需要而發揮著功能。這個學派以‘結構’‘功能’‘整合’‘穩定’作為自己的核心概念,強調社會整合和社會穩定。”胡振京.功能主義教育功能觀評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6):8-11.老年人參加老年教育,積極響應家庭和社區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會,體現了他們的社會價值。老年教育不僅能促進家庭之間的和諧、代與代之間的和諧,也能促進社會整合和社會穩定。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年人不斷地接受新事物、不斷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如迪爾凱姆的觀點,一個社會要延續下去需要其成員的思想、價值準則、規范基本相似,教育的功能就是通過向人們提供他們自己所不具備的規范和認識框架,來維持社會秩序……教育是成年一代向未對社會生活有足夠準備者所施加的影響。因此,該理論認為教育在社會整合方面具有其他組織機構不能取代的作用。老年教育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教育的形式探索屬于老年人共享的價值觀、規范、信仰、習慣等,并將其融入社會的整體發展。

老年教育必須以社會觀為基礎,發揮教育的社會化功能。老年教育不但讓老年人在時代發展進程中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讓他們在保持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接受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具有進步性的價值觀念。教育不但為人們提供社會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而且使人們學會并實踐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老年人在社會生存方面處于弱勢群體的位置,受勞動能力、身體狀況的影響,加之老年人面臨著老伴、親友等離去的危機,他們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不能像青年人那樣坦然、平靜。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老年人應該積極面對晚年生活,作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資源,通過參與社會來提高晚年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社會繼續發揮余熱世界衛生組織.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M].中國老齡協會,譯.北京:華齡出版社,2003:78.。因此,通過教育不僅能夠使老年人認識更多的同輩群體,也能使他們在交流溝通中相互理解,進而在維護社會穩定與社會整合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二)整體發展理論

整體發展理論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該理論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關注教育的基礎性和普及性這兩個特征。人的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是一個整體,教育應該關注“整體性”,關注被教育者的社會-個體雙重身份問題。雖然具體領域的教育知識千差萬別,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接受基本的、共性的、整體性的教育。但整體性教育代替不了個體性教育,在共性教育中不能忽視個性教育,不能忽視人是各自有特點的,社會分工和發展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參與建設,不能忽視個體性發展功能。教育要做到整體而協調地發展,就要注重平衡,重視教育公平。

老年教育的整體發展與老年人的個體性發展之間并不必然產生矛盾,兩者相輔相成。如果僅針對個體性、個人需要展開老年教育,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現象。老年教育的整體性價值在于從整體上發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比如,我們可以創造老年人參與社會的機會,提供健康知識的教育等。老年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以老年人的整體需要為出發點,使老年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尋求整體發展的同時,兼顧老年的個體個性特征以及具有特殊性的個別要求。通過教育,老年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會發生改變,讓僵化、固執、保守的刻板印象與年長者分離,讓年長者的閱歷、經驗成為家庭社會和諧的財富。在這個過程中,老年教育必須因材施教,發揮老年人的潛能,完善他們的終身教育體系。

社會整體發展理論要求我們關注老年教育政策,以政策促發展。一方面,我們應該優化教育政策,創建自主、自助性的教育環境,讓老年人學習生活中的新技術、關注新科技,學會與年輕人如何交往,能夠與社會其他團體合作共事,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讓老年人有尊嚴地生活;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鼓勵社會完善補償教育政策,以政策制度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可持續的資源補償和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有我們有一個充滿活力的、注重整體發展的老年教育,社會才可能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鄱阳县| 奉新县| 象山县| 拉萨市| 石台县| 莱西市| 都兰县| 北票市| 兴国县| 江安县| 雷波县| 志丹县| 延庆县| 秦安县| 都安| 吉林省| 东乌| 伽师县| 福泉市| 康定县| 汝南县| 华安县| 西宁市| 仁怀市| 巩义市| 盐池县| 揭阳市| 辽源市| 东兴市| 密山市| 米脂县| 德清县| 贡山| 武陟县| 大埔区| 咸丰县| 石嘴山市| 车致| 兖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