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含義

古往今來,人人都希望健康。哲學家洛克指出:沒有健康就沒有幸福。哲學家叔本華曾進一步強調:一個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國王更幸?!,F代有人用數字比喻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如果你有了健康這個1,再擁有其他0,如滿意的工作、事業成就、美好的生活等,它們組合起來就是100、1000或10000,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后面有再多的0,最終也還是等于0?!?/p>

“健康”一詞,按照傳統的觀念和習慣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軀體發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慮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現代漢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對健康的解釋為:“(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為:“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边@種理解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個生物性的個體,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個體。人的健康不僅受生物因素的制約,也受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而且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再次擴大了健康的內涵:“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社會和道德四個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p>

小卡片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十項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精神狀態正常。沒有抑郁、焦慮、恐懼發作等癥狀。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肌輕松,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有力。

(二)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問題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門領域,不同學者對此給出了眾多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毙睦韺W家英格里希(H.B.English)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蔽覈鴮W者張承芬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并在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中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達到與環境的平衡與協調,并在其中逐漸提高心理發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質。

綜合國內外的各種觀點,可以發現,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健康并非僅僅是指沒有心理疾病,而是強調個體的內部的心理協調和對外部的環境適應,呈現出一種良好積極的心理功能狀態。因此,我們將心理健康的定義概括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良好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內心的相對平衡狀態以及在適應環境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功能狀態。

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是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并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健康狀態。比如在不同年齡階段,心理健康的具體標準和要求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兒童或青少年。這就好比身體健康一樣,不同年齡階段身體健康的標準也不一樣。

其二,人的內心世界總是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矛盾,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是在“平衡—失衡—再平衡”這樣動態的過程之中不斷發展的,因此,只要個體能夠不斷地化解內心矛盾和沖突以取得新的平衡,就可以說他的內心達到了相對平衡。只有長期無法克服的、比較嚴重的心理沖突導致長期心理失衡,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其三,人類心理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客觀事物、發動并調節機體的行為再作用于客觀事物,從而能動地適應環境,為機體的生存與發展服務。適應環境有兩種方式,一是被動地順應環境,即通過改變自身從而與環境相協調;二是能動地改造環境,即通過改變某些環境因素從而使之與自身相協調。積極的心理功能是兩種適應能力的統一。

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在英文里,“mental health”一詞兼有“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兩種含義,心理衛生是指維護和增進人們心理健康、預防或治療心理疾病的一切方法和措施。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都屬于心理衛生工作。這兩個含義是密切聯系的,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目的,心理衛生是心理健康的手段。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個人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健康,以什么標準來衡量心理健康?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心理健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種形態的心理或精神癥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互相交織或互為因果的。此外,每個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康復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難規定一個不變的、到處適用的絕對準確的標準。學術界曾經出現過三種標準:一是“健康即無病狀態”。這種標準無疑定得太低,過于消極。二是“健康即理想狀態”。這種標準無疑又過高,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三是“健康即平均狀態”。這一標準比較中和,目前心理健康測驗大多采用此標準,但還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如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國內外心理學家提出過多種心理健康的標準,下面只介紹影響力較大的兩個觀點。

1.國外學者的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認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條標準,即: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2.我國學者的觀點

我國北京大學醫學部王效道教授提出了區分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條標準。

(1)適應能力。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判斷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標志。在人的一生中所面對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及個體心理的內部環境等都是動態變化著的,有時這種變化是相當急劇的,如果不能適應就有可能出現各種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

(2)耐受力,指人對精神刺激或心理壓力的承受力或抗御能力。心理健康水平高者耐受力強,對于來自環境變化和意外事故等各方面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壓力,都能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地應對,從而保持正常心態。相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其耐受力較弱,對強烈的或頻繁出現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壓力難以承受,從而出現異常,導致人格改變,甚至發生心身疾病。

(3)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認知、情感和意志過程能夠進行有效地調節控制,而心理健康水平差,大腦皮層功能低下者,其自控能力就會降低,表現為情緒失控、易煩惱、易激動等。

(4)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一般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臨床則多以意識的清晰度為指標。注意力經常性地不能集中往往是某種嚴重精神疾病的先兆。如果一個人長時期地不能專注于某項工作,經常分心,就要引起重視。注意力不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但注意力的穩定性過分增強,如強迫觀念、強迫回憶等注意力固定狀態即為心理障礙,亦屬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5)社會交往能力。正常的社會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一個人如果長期與世隔絕,社會交往被剝奪,就會出現心理障礙。正常的社會交往應當是適度的,若過分冷漠、不加選擇地廣泛交往、過分熱情均屬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6)康復力。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能夠很快康復,沒有任何消極影響。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則康復緩慢,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康復,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因而對其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7)愉快勝于痛苦的道德感。道德愉快是指個體在利他活動中自我體驗到的愉快心情,是道德感的表現形態之一。道德愉快是個體與社會矛盾統一的結果,是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統一的結果;而道德痛苦則是個體與社會矛盾、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矛盾對抗、不可調和的結果。道德痛苦往往比其他任何心靈上的痛苦都深刻、都劇烈。當一個人陷入自責自罪的痛苦之中,他就體驗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樂,它可以破壞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可以使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輕生。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能超越道德痛苦而使道德愉快常居主導地位。道德愉快能夠拯救道德痛苦的心靈而保持健康的心態。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我國中小學生的實際,我國學者一般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以下幾點。

1.智力正常

智力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組織部分。尤其對學生而言,正常智力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精神病學中將IQ70以下稱為“智力缺陷”(MR),俗稱“弱智”。智力缺陷又分為四級:IQ50—70為輕度;IQ35—49為中度;IQ20—34為重度;IQ20以下為極重度,又稱“白癡”。

2.良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是心理平衡與否的顯示器,有人認為,如同體溫異常是身體疾病的顯著征兆一樣,情緒是心理健康狀態的顯著征兆,心理異常往往首先是從情緒異常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其情緒的特點是:首先,以穩定而樂觀的情緒占主導,消極情緒較少出現。其次,情緒反應的強度與刺激的強度相適應,很少出現過于夸大的情緒反應。再次,具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即使出現消極情緒也容易恢復。最后,學習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內容之一,因此,樂于學習也是良好情緒的一個表現,至少不能過于厭學或者在學習中有著過重的焦慮情緒。

3.認識并接納自我

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基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具有相對客觀的自我評價,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能夠通過“取長補短”來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但對于無法克服的缺點也能夠持寬容的接納態度,通過“揚長避短”發展自己。因此,他們能夠形成自信、自尊等積極的自我體驗,即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4.人格完整統一

人格的完整與統一,首先是指內部心理諸因素的協調一致,如認知與情感的統一,意志、動機與行為的統一,沒有過于劇烈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其次,是行為與環境的協調,即自身的人格能夠良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如果人格與社會環境嚴重適應,則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最后,是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形成以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來說沒有重大變故或特定環境的長期影響,是不易改變的,如果一反常態地出現人格變化,則要考慮其人格是否出現了異常。

5.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能夠以平等、尊重以及平和的心態與周圍人相處,比一般人更能理解、寬容和接納別人,也能夠贏得周圍多數人的信任、尊重和接納,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相反,總是與周圍矛盾沖突過多的人,或者是過于孤僻的人,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表現。

6.積極的生活態度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能夠對現實生活抱著積極的期望以及進取態度,并且能夠體驗到生活的樂趣。他們不僅把完成應有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任務當作職責或義務,而且能夠充分享受其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此外,他們也能夠利用休閑娛樂獲得放松感和愉悅感。相反,對生活悲觀、消沉、退縮、絕望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心理及行為特點與年齡階段相適應

人的心理在一生中都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衡量心理健康問題時必須參照年齡因素。例如,青少年的情緒大多具有反應強烈、易沖動的特點,而且他們的自我評價也極不穩定。但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普遍的心理特點,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過渡階段,因此,只要上述特點不過于極端,處于多數同齡人的一般水平,就應該被視為正?,F象。

三、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從生物因素到復雜的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體自身的沖突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生物因素

1.遺傳因素

人的心理發展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個體的軀體、氣質、智力、神經過程的活動特點,尤其是某些精神疾病,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尤為明顯。通過臨床觀察及調查表明,許多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與遺傳有關,具有家族史的個體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更是不容忽視的。

2.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的作用有著重要影響。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能直接滲入血管,它不僅對機體代謝、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也能對不同的器官選擇性地發揮作用,其中人的情緒活動受刺激最大。例如,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機能不足的人,會具有骨骼和神經系統發育不全,身體矮小,智力低下,記憶和思維水平下降,整個心理反應遲鈍的情況;而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則神經系統興奮性高,容易形成激動、緊張、煩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3.生理疾病

有研究發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中,早期患有高熱驚厥、頭顱外傷和其他嚴重疾病的所占百分比更大些,且差異顯著。生理疾病對他們行為方面以及心理活動的影響可能是輕微的,如出現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隨著疾病的消除,這些心理癥狀也會完全消失。但是,隨著疾病的繼續進展,心理障礙也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各種程度的意識障礙、幻覺、記憶障礙、躁動和攻擊行為等。

臨床研究證明,某些病菌或病毒感染損害人的神經組織結構,導致器質性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并極有可能造成兒童智力發育遲滯或癡呆;腦外傷或化學中毒也有可能引發心理障礙和精神失常。

除此之外,胎內的環境以及分娩過程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孕婦的身體狀況、營養、情緒、睡眠,接觸煙酒、毒品、輻射和其他藥物的情況以及分娩時出現的早產、難產、窒息等異常情況,都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環境因素

1.營養因素

學生在生長發育階段,必須不斷地從外界吸取各種營養素,才能保證其獲得正常而充分的發育;反之,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還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長期熱量不足及蛋白質缺乏的小學生,可患營養不良癥。早期表現為易倦怠,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減退等。嚴重者可出現惡性營養不良綜合征,并可出現多種功能障礙。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融洽,關系和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父母對孩子要有正確評價,除關心孩子學習外,對性格、品德、鍛煉、健康水平各方面都可以進行評價。要鼓勵孩子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進步。我國的家長大多對子女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但往往容易脫離實際地對孩子提過高要求,從而導致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精神負擔過重,甚至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此外,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如父母離婚、下崗、親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3.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在對學生智力、能力、行為習慣、個性及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中都起著主導作用。在學校因素中,學校的教育指導思想、教師的素質、學生在學校的人際交往關系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校風,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當前,不少學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這無形中給教師和學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教師為了學生能考出好分數,采取違反學生心理健康原則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等,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容易出現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減退、厭學等心理行為問題。學生書包過重、負擔過重是長期以來困擾我國教育工作的頑癥,已經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阻礙。

4.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是綜合性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條件、環境污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有些直接影響學生的生長發育,有些通過中間環節發揮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影響生長發育的生態體系。

社會意識形態以社會信息為媒介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如有暴力內容的電視劇或電影會引起學生的攻擊和犯罪行為。不良的社會風氣可能通過家庭、社區、同伴、傳媒等途徑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導致其心理發展方向偏離正常軌道。

生活環境不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研究發現,城鄉差異、人口密度、環境污染、噪音等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明顯影響。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學生,由于住房單元化,同鄰居伙伴的交往明顯減少,這種狀況不利于他們的社會化,使其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三)學生自身因素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中小學生的情感、意志、需要、動機、性格等都會出現相應的波動和變化。但是,中小學生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調控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較多的時期;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習、生活、家庭關系、社會環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會發生重要的影響,他們時常會出現反抗成人、反抗社會,因交友不慎或步入不良團伙而出現違背社會法紀和道德規范的不良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邑县| 黄大仙区| 焉耆| 仁化县| 汝阳县| 深州市| 沁阳市| 潢川县| 西和县| 海丰县| 田阳县| 寻甸| 连山| 个旧市| 阳春市| 安平县| 贞丰县| 夏邑县| 东港市| 青海省| 万全县| 临漳县| 赣州市| 启东市| 建始县| 莱芜市| 樟树市| 女性| 屯昌县| 杂多县| 开原市| 天柱县| 如皋市| 扎赉特旗| 安顺市| 长春市| 天峨县| 修武县| 恩施市| 临颍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