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3142字
  • 2021-04-07 18:16:09

六 鑄造地點的分布

前面第三節中已說過,薩珊銀幣的背面上加有鑄造地點是始于巴朗五世(421—438)的時期,以后便成為常規。連薩珊朝覆亡(651)后所鑄的“薩珊式”銀幣,也還繼續采用這種辦法。銀幣上“鑄造地點”,都是鑄造局所在地的城市名稱的簡寫,常是采用地名的起頭兩三個字母。由于婆羅缽文中有幾個字母易于混淆,銘文壓印又常不清楚,所以釋文常常難以確定。加以這些簡稱過于簡略,而薩珊朝又沒有留下完整地理志,文字記載不多,所以便是那些釋文可以確定的,也很不易復原它們的原名。有許多鑄造地名迄今還未能考證出來,或者雖已考出而各家說法不同。這些都只好存疑。這是薩珊古幣的研究中還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薩珊銀幣上的鑄造地點很多,據摩根的統計,常見者40處,鑄造年份不及十年者34處,僅有一年者181處,總計255處。摩根:《東方古泉學手冊》,第297—299頁。至于同一時期的鑄造地點,摩根以為庫思老一世時至少82處,荷馬斯德四世時68處,庫思老二世時66處,同上書,第323、326頁。但是也有人以為庫思老一世時達98處,庫思老二世時達120處之多。波普主編:《波斯藝術綜覽》第2卷,第825、826、829頁。

我們這33批中,鑄造地點可以確定的并不多。其中第5、6、12三批,它們的鑄造年代在巴朗五世以前,當然沒有鑄上鑄造地點,可以不論。第16批烏恰發見漢斯曼等的發掘簡報(J. Hansman and D. Stronach, a Sassanian repository at Shahr-1 Qūmis),《皇家亞細亞學會會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49頁。的窖藏中,有28l枚是阿拉伯翁米亞王朝時的“庫思老二世樣式”的銀幣,在正面的邊緣空白處加壓阿拉伯字銘文或簡單圖案,這些銀幣都是阿拉伯帝國東方各省,尤其是最東北的呼羅珊省所鑄的。這里離中國邊境最近,所以有很多流到中國境內來。

現在就銘文中有鑄造地點可考的,列為一表(表4),僅得20余處。由于我們只看到一部分的照片或拓片,實物能看到的更少,所以有許多未能認出來,或雖有釋文而實際上仍未能確定的,只好省略去。表中“鑄地簡寫”一項,原為婆羅缽字母,為了印刷方便,改寫拉丁字母。“第幾批銀幣”是指表1和表5中的順序號,后面括弧中的數字是指枚數。只有一枚的,便不再加括弧注明枚數了。“參考書目”一欄中,M是指摩根《東方古泉學手冊》第297—299頁和該書圖375的“薩珊鑄幣的鑄造地名表”中的編號;W指倭爾克《阿拉伯—薩珊式古幣目錄》CII—CV頁“阿拉伯—薩珊鑄幣的鑄造地名表”中的編號。

表4 中國境內發現的薩珊銀幣的鑄造地點表

續表

續表

?這一枚是“定7.5”號,原表(見《考古》1966年第5期第268頁)誤作BM(MB)。

圖3 庫思老二世銀幣

(1972年吐魯番唐墓149)

表中所考證的鑄造地名,有的需要說明幾句(參閱圖2):

圖2 中國境內發現的薩珊銀幣的鑄造地點分布圖

(圖中地點旁的號數即表3中的鑄地編號)

(1)Abarshahr(阿巴爾沙爾)。摩氏以為簡寫“AB”可能指呼羅珊的阿巴爾沙爾,倭氏則以這地的簡寫是APR。現今一般采用倭氏之說。按這城在薩珊朝和阿拉伯時代都為鑄造地點,乃是呼羅珊省中四府之一的府治,今名Nishpur,即《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中的“乃沙不耳”(關于伊朗古地名的漢名考訂,參閱馮承鈞:《西域地名》〔1955〕。下同)。后一名起源于Nev-Shapur(“公正的沙卜爾王”)。

(2)Ahamatan(阿哈馬坦),即今日的哈馬丹(Hamadan),是安息王朝的夏都,希臘羅馬作家稱之為埃克巴塔那(Ecbatana)。薩珊王朝時稱為阿哈馬坦,或謂即我國《后漢書·西域傳》的安息國都“和櫝城”。這里曾發現過時代約為6世紀末的絲織品。見漢斯曼等的發掘簡報(J. Hansman and D. Stronach, a Sassanian repository at Shahr-1 Qūmis),《皇家亞細亞學會會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49頁。

(3)Eran-Xurrah-Shapur(伊朗·胡拉·沙卜爾)。摩氏以為AIR即波斯的古名“伊朗”,倭氏以為是“伊朗·胡拉·沙卜爾”一名的簡稱。這是著名的古代首都蘇薩城(Susa)在薩珊朝的正式名稱。沙卜爾二世毀滅古蘇薩城后,別建新城,并改換新名。這是胡吉斯坦的省會,后來一般仍稱為蘇撒。

(4)AP。疑即AB的另一寫法,也即APR的縮寫,見上面(1)項。

(5)(6)Ardashir-Khurra(阿爾達希·胡拉),是法爾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在今日腓魯扎巴德(Firuzabad),舊名居爾(Gur)。倭氏以為簡稱ART者即指這城,乃當時重要城市;摩氏讀為ANT,以為未詳其地。另有簡稱AR者,摩氏以為即指這城。

(7)BH。摩氏以為可能乃Baghdour(?)(巴該杜爾)的簡稱。這城在呼羅珊省赫拉特(Herat)附近,今在阿富汗境內。倭氏以為可能乃比庫巴德(Bihkubadh)的簡寫,在當時伊拉克省境內,今幼發拉底河東岸,見下面(24)項。

(8)Bishpur,(俾沙普爾),是法爾斯省五府之一的沙卜爾·胡拉(Shapur-Khura)的府治。原名為“微·沙卜爾”(Veh-Shapur),乃“沙卜爾之居”的意思,也簡稱為沙卜爾。

(9)Balkh(巴爾赫)。在當時呼羅珊省,今在阿富汗境內,位于喀布爾西北。這是古代巴克特利亞(大夏)的首都。或以為即我國《北史·西域傳》中大月氏國西徙后的國都薄羅城(馮承鈞:《西城地名》,第18—19頁)。《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巴里黑”。摩氏讀BLH為BaBA,以為乃“皇宮”之意,當時“皇宮”是指首都泰西封。

(10)BSh。倭氏以為可能即BISh的誤寫,見上面第(8)項。

(11)Darabjird(達拉布)。是當時法爾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同時也是這省的重要城市。

(12)Kirman(基爾曼)。倭氏表中僅有繁體KRMAN。他和摩氏皆以為指基爾曼省的省會基爾曼城,即今日之基爾曼城,原名“微·阿爾達希”(Veh-Ardashir)。后來省會遷至喜拉哲,見下面第(20)項。

(13)Merv(麥爾夫),是當時呼羅珊省東北部的重要城市,今屬蘇聯土庫曼加盟共和國。這城古代位于伊朗與中國間交通要道上,便是我國《后漢書·西域傳》中的安息東境“木鹿城”。《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中作“麻里兀”。

(14)(15)Nihavand(尼哈凡德)。摩氏讀為NB,以為是法爾斯省的Noubendjan的簡稱。倭氏以為即NH的變體。642年(或作641年)薩珊王朝和阿拉伯(大食)人的最后決戰,便在這城附近。這城即我國《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中的“那哈完的”。

(16)Nahr-Tira(奈爾·提拉)。摩氏讀為NAR,倭氏讀為NHR,但都以為指奈爾提拉,在胡吉斯坦省。

(17)NIH。倭氏以為即Nihavand的簡寫,見上面第(14)項。

(18)RD。摩氏以為未詳,倭氏以為即Raiy(累依)的簡稱,因為RY的古體是RD。其城在今德黑蘭附近,古稱利革斯(Rhages)(參閱俾伐爾:《庫米斯出土的薩珊鑄幣》(A. D. H. Bivar, the Sassanian Coin from Qūmis),《皇家亞細亞學會會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56頁。3)。這里曾發現中國11至12世紀的宋代絲綢殘片。《瑞典遠東古物博物館館刊》(BMFEA)1956年第28卷,第20頁,注1。

(19)RIU(或以為應讀為LYW)即Rev-Ardashir(累未·阿爾達希)。薩珊朝時,有兩處同名:一在波斯灣上的希什爾(Bushire)海港附近,今仍名累希爾(Rishahr);一在胡吉斯坦南部,離海邊約一日程(約50公里)。后者在薩珊朝時是一個重要城市,鑄造地點可能是指這一處。參閱俾伐爾:《庫米斯出土的薩珊鑄幣》(A. D. H. Bivar, the Sassanian Coin from Qūmis),《皇家亞細亞學會會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56頁。

(20)Shirajan(喜拉哲)。倭氏以為ShI可能便是指喜拉哲,乃薩珊朝末期時的基爾曼省的省會,在史籍上也稱做喜爾(Shir)。今為廢墟。

(21)Sistan(西斯坦,一作Seistan或Sakastan)。倭氏以為當讀為SK或SD,指西斯坦,乃是當時省名,其首府是薩朗(Zarang),見下面第(25)項。當時有以省名稱其首府,不論這首府是否有別名。倭爾克:《阿拉伯—薩珊式古幣目錄》, CXXXIII頁。摩氏讀為SD,以為可能是指木鹿城附近的蘇德(Soudd)。當以倭氏之說為是。

(22)Istakhr(伊什塔哈爾)。這是薩珊朝在3世紀時建于阿開密尼朝首都百泄波里斯(Persepolis)廢墟附近的一個重要城市。這城7世紀時被阿拉伯人所攻克,以后便衰落了。但在薩珊朝時是法爾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

(23)ShU。摩氏讀為ShU,以為可能指“Shushan(?)(Suse)”,倭氏表中作ShUSh,也以為即蘇撒(Susa)。見上面第(3)項。

(24)UH(或WH)。摩氏以為可能是“微·阿爾達希”(Veh-Ardashir)、“微·庫巴德”(Veh-Kobadh即Bihkuhadh)或“微·沙卜爾”(Veh-Shapur)的簡稱。后二者見上面第(7)和第(8)項。倭氏讀為NH,以為指尼哈凡德,見上面(14)項。按“微·阿爾達希”乃“阿爾達希之居”的意思。當時有二處同名:一為首都泰西封對岸的塞琉西亞(Seleucia)的別名;一即今基爾曼省的省會基爾曼城的舊名,見上面第(12)項。現下一般采用倭氏之說。

(25)Zarang(薩朗)。這便是一般認為《舊唐書》和《新唐書》的《波斯傳》中波斯都督府所在地的疾陵城(馮承鈞:《西域地名》,第79頁),在今哈蒙湖(L. Hamun)的東南側。

根據上述的說明,可見這些鑄造地點,都在當時波斯國都(薩珊朝的冬都)泰西封(Ctesphon)以東的地區內,其中有的是中國人在古代便聞其名的,有的還在中國和伊朗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根據這些鑄造地點的分布,可以推想當年中伊兩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頻繁和廣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西华县| 墨玉县| 潼南县| 印江| 太仆寺旗| 蚌埠市| 光泽县| 卢湾区| 慈溪市| 民权县| 平陆县| 时尚| 福海县| 都江堰市| 渝中区| 同心县| 当雄县| 商河县| 奇台县| 肥西县| 柳林县| 五指山市| 阿瓦提县| 宁国市| 张家口市| 濮阳县| 城口县| 栾城县| 舞阳县| 洛川县| 临江市| 彭山县| 五家渠市| 汤阴县| 钟祥市| 衡东县| 利津县| 淅川县| 抚州市|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