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課前文選

自媒體時代的公眾史學

陳新

“自媒體”在傳媒界,已經不是一個什么新鮮詞,博客和微博這種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個人在互聯網上匯集、編寫、發布信息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日常存在方式。自媒體時代,每一位參與者的內容創作與意見表達、評論,都可視為對知識生產過程的參與。信息通過新媒體構成的動態交互作用,也徹底改變了以往爬格子、交稿子、尋找官方介質的知識傳播模式。自媒體狀態下,興趣組、微信群等形式正在跨越傳統的學科邊界,促進新型知識社群的形成。就歷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而言,由精英左右的歷史寫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將不斷增加公眾個體進行歷史表達的空間維度,一場“小寫歷史”的盛宴正在來臨,公眾積極參與歷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正在成為一個現實,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

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一百年中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組織方式。在書本傳播方式中,知識分子將自己的研究交付書商或期刊發行,或者自行復制贈予親朋好友;政府部門選定、編制歷史作品公之于眾,或邀書商共同參與各級學校歷史教材印制、發行。在音視頻方面,廣播、電視、電影對于歷史知識的傳播從單品效率而言要勝于書本,但其中的歷史知識生產受到個人更加難以承擔其費用的媒介設備和資源限制,這就易于造成資本與權力的結合,也令借助音視頻傳播的歷史知識表現出更強烈的選擇性,甚至單向性,用來建構一種統一的歷史觀,形成指向性的歷史認同。上述過程中,有兩個因素在權力或資本的作用下成為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控制性因素,一是內容選擇,二是渠道控制。內容選擇往往指的是獲得歷史學家身份、隸屬不同群體的知識分子挑選(也建構)出符合相應立場的歷史知識傳播給公眾,從而出現了我們常常稱之為“正統的”“主流的”歷史解釋;而渠道控制則是通過抬高準入門檻、批準傳播資質、提高渠道成本,以達到歷史知識傳播的可控性要求。其中歷史學家所選擇的內容進一步被渠道控制方所左右。而在口述傳播方式中,老人在爐邊講述傳說與自我經歷,說書人在茶館中描繪三英戰呂布,游客從旅途中聽取各類軼聞秘密,這些歷史或類歷史敘事因其傳播空間的私人化而不受內容上限制,但它們受到物理的限制,即聲音傳播的空間限制。若進一步分析,我們還會知道,當公眾在內心中普遍希望獲取真實內容,在這種愿望的支配下,“耳聽”總是不及“眼見”。“眼見”對于歷史證據的表現,例如利用理性組織的文字與圖片而獲得的效果,最終還是更容易取代口述內容,尤其對于現代的讀者是如此。這就注定了口述傳播如果得不到放大(如轉化成書面傳播,或通過廣播、電視傳播),便只能作為一種歷史碎片,在時間流逝中不斷變形,逐漸失去其可信度,甚至消逝。

Web 2.0改變了這一切,當我們深刻體會到如今信息傳播的高速、廉價、高效之時,書寫與音視頻記錄、發布技術的傻瓜化、低廉化、便捷化,正在為以億為單位的瀏覽者提供大量信息,傳統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中那些不利于個人介入的障礙正在逐步被消除。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史學的發展可能預料的情形或問題有:個人史寫作興盛、史家功能的重構、受眾接受趣味形成的多樣性和類型化、機構與媒體操控行為的利弊、個人與社會的史觀取向與建構形成多重博弈,等等。總的來說,公眾史學將圍繞著作者(公眾個人、史家)、讀者、媒體、社會幾個要素在自媒體狀態下展開。我將在下文逐一討論這些問題。

美國史學家卡爾·貝克曾經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在數十年前,他的這一番表白,是想說明每個人都離不開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在用歷史塑造自己。這個命題也可以鼓勵公眾通過了解歷史學來認識自我。因為每個人,就算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會有對于歷史的需求,存在著進行歷史表達的欲望。當一個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式各樣的證明時,他很難不利用歷史闡釋來完成。過去,我們沒有更好的方式讓小人物的歷史被關注、被呈現到更大一些的公眾場合,因而小人物的歷史往往在宏大敘事中被代言、壓制、掩蓋,最終銷聲匿跡。事實上,個人對于歷史的需求,尤其是對于闡釋歷史的需求有著錯綜復雜的動機,它是一種可以用來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所涉及的情感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三個層次的需求。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個人自主的歷史闡釋,恰恰是個人日常生活和終極生命意義追尋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自媒體時代提供的傳播途徑和個人史寫作的契機,正好可以充分滿足這種表達要求,從而令小人物獲得意義表達的空間,從心理上獲得更多的人與人平等的感受。

公眾參與的個人史寫作是一種個人經驗和記憶的整理,同時也會成為一種人性的闡釋和人生態度的表達,體現了個體要求把握自己命運的一種欲求。書寫歷史可以用來建立過去與現在的連續性,并思考未來的走向。無論作者現下的處境如何,現實作為那個確定的點,將過去闡釋成什么樣子,它就能夠和現實連線指向不同的方向,那正是作者的愿景所向。我們讀到不少自傳或傳記,傳主或作者會按時間中的經歷來編寫,個人價值觀及其變化總是連接不同歷史材料的主線。

在自媒體時代,當個人史寫作與博客、微博等新技術相關聯,它的形式與效果也會發生新的變化。個人史寫作對于作者而言,它給予作者一個靜思和滌蕩心靈的機會,使作者或可從稻粱謀中稍作脫身。這正如有論者言:“個人史寫作者得以在網絡上尋覓一方凈土,安排‘自己的屋子’,在激活個人的記憶中思考過去并設計未來。無疑,它還是心靈的洗滌和精神的冥思。”陳衛.個人史寫作帶來新的文學沖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7-06.在這個滌蕩個人心靈的過程中,回憶自我的成長路徑或許會令作者發現,那種少時的想象力、質樸何以在對現實深入理解之后不斷衰退或遺忘,這種群體特征在個人身上的表達,若能夠通過個人史寫作獲得溯源,它就有可能重新尋回;而反思之后的質樸,將會是基于現實主義的理想,為現實的生活帶來更為切實的動力。另一方面,當我們在互聯網上寫作并即時發布傳記時,大量的讀者會在作者創作的過程中進行評論、補充、批評,這同時為寫作者帶來信心、激勵,以及更高的追求歷史真實的壓力,甚至會要求作者做出超越自我的反思、評判、懺悔。正如筆者所推動的一些個人史寫作實踐所觀察到的例如新浪博客“怡然自樂”在2011年5月13日到2012年6月14日歷時13個月完成的個人史寫作《活路》,見http://blog.sina.com.cn/u/2131909797。,在自媒體狀態下發布的個人史,其首批受眾通常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隨著閱讀圈向外擴散,個人史的寫作過程就有可能成為某個群體生成并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匯聚過程。個人的心靈思忖會喚起讀者的同感和反思,因為他們可能有著彼此相同的經歷,在共同的日常生活結構中相互支撐并追尋著自己的位置。對于專業史家而言,盡管公眾的個人史作品作為研究現時代的一手文獻顯得散亂與無序,但他們有能力在批判和分析之后,去蕪存菁,用以書寫我們時代的集體史。由此可見,個人史的書寫不僅在創作自己的歷史,同時也在為未來的社會思想史、日常生活史寫作提供最豐富的資源,而個人史作者也就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實現了個人寫史在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兩方面的追求。

當公眾參與到歷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之中來,傳統意義上史學家的功能將發生新的變更。在精英時代,歷史學家作為知識分子中的重要組成,往往以歷史真實之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不同群體的演講臺上。歷史學家的這一代表功能有其自身的追求,但這并不能完全在它自身之內獲得。職業歷史學家在近代的社會環境中產生,近代知識圖譜的細分與專業化,賦予了職業歷史學家這一份職責,即以其畢生精力來完成復現、還原歷史的使命。當20世紀的歷史學家逐漸清晰地認識到,主觀性不可避免地從主題選擇、史料搜集、文獻分析、敘事手法、文本結構等方面滲入歷史文本中來,歷史學以客觀歷史作為確定根基的夢想也開始破滅。到最近十余年中,自媒體促成個人史寫作興盛,不僅如此,一些歷史愛好者,還可能懷著更大的抱負,介入精英史學或職業史學原本應該覆蓋的領域,從事主動的歷史口述記錄、文獻搜集工作例如眾所周知的崔永元“我的抗戰”系列紀錄片、新浪博客“草場地工作站”推動的“民間記憶計劃”,見http://blog.sina.com.cn/ccdworkstation等。,甚至準備撰寫頗顯專業的主題史、斷代史、民族國家史,乃至世界歷史。這些行為將闖入職業歷史學家的自留地;并且,由于公眾對于自媒體環境的嫻熟把握,其進行的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更易于創造出直接的公眾影響。職業歷史學在接受新思路、新方法方面慣有的遲鈍若不改善,很可能無法適應自媒體時代知識生產與傳播特點,將令歷史學的社會職責進一步萎縮和衰竭。2009年我們進行的一項有關歷史類通俗讀物的問卷調查表明了這一點,其中反映出,公眾對于歷史內容作者的身份偏好強弱依次為:有較好歷史功底的作家(42.9%)、歷史學專業人士(33.6%)、只要好看作者是什么人無關緊要(32.3%)、獨立研究的史學愛好者(27.3%)張濤:《關于歷史類通俗讀物的市場問卷分析報告》(未刊稿),該項目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06級本科班公眾史學小組共同完成。其中許多獨立史學愛好者的作品是在“天涯”之類公共網站和論壇上率先發表,在獲得較高閱讀點擊數據后,才由正規出版社印刷出版。

事實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歷史學專業帶來的機遇可能遠遠大于危機。最明顯的一點便是,公眾史學的發展將產生極大量涉及歷史內容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良莠不齊,必然需要一個去蕪存菁篩選作品的過程,否則,面對浩如煙海的自媒體歷史作品,受眾難以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接觸到最精彩的內容。雖然這個任務也可能會在高素質的讀者評論中通過自然篩選完成,但在自媒體狀態中,公眾對于內容切換的時間節奏大大加快,許多產品經不起一個自然篩選的漫長過程,篩選或許同樣需要專業化人士來完成。這就意味著接受過職業歷史學訓練的歷史學家們,可能承擔起這個任務。不過,他們仍然需要為適應新環境,接受新的專業化訓練,即要求歷史學科班教育在保持傳統史學教育的一些優秀課程的基礎上,新設置關注和研究公眾史學進展的專業課程。更重要的步驟還可能是,職業歷史學家可以直接介入公眾史學領域內的內容組織與創作。他們能夠將職業歷史學研究中的史料實證分析、歷史經典文獻的解讀、歷史事件源起與影響的專業闡釋,通過運用公眾易于接受的表現手法,直接為公眾提供可讀、可思、可感的歷史作品。如此,或可通過專業歷史學教育培養一批適合自媒體時代的公眾史學家,通過他們把從事精深研究的專業歷史學家、公眾歷史愛好者、媒體與傳播機構組織起來,共同構成自媒體時代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新體系。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現時代史家的價值和意義,也可以促成歷史學新的繁榮。

當公眾有了自我組織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的能力和路徑,公眾趣味的多樣化便以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過去10年中,歷史內容的表現形式之多樣,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從盲目追求新奇和假想的戲說歷史、穿越文、反事實推斷,到以營銷收入為指向的普及性歷史讀物、歷史講壇、歷史人文講習班、歷史題材電影、歷史類游戲、歷史類主題公園,再到嚴肅類的個人史、民間記憶、紀錄電影、民間歷史博物館成都建川博物館是為典范,見“建川博物館聚落”網站http://www.jc-museum.cn/cn/。該博物館由樊建川先生建立,目前已經建成15座主題博物館,收藏文物超過800萬件,其中以近現代收藏品為主。其新浪微博 @樊建川 也是一個很好的歷史知識傳播和信息發布平臺。、公益性歷史讀書會、公眾性歷史雜志等等,大量個人與機構參與到歷史內容產品的組織生產中來。歷史內容提供者對于受眾興趣的理解,有的還處于盲目狀態,有的則更加專業化地進行目標受眾偏好分析。從公眾史學研究的需要,我們在2009年對601份有效問卷的分析中發現,公眾閱讀歷史類通俗讀物的目的偏好強弱依次為增長知識和增強人文素養(79.2%)、啟迪智慧(32.3%)、消遣娛樂(20.1%)、勵志(19%)、懷舊(16.5%)、隨大流(1.7%);內容偏好的強弱依次為人物傳記(62.1%)、國家興衰(37.6%)、奇聞軼事(32.1%)、思想文化(31.6%)、政治斗爭(30.6%)、社會習俗(28.6%)、戰爭(28.3%)、民族關系(22.8%)、通史(22%)、改革變法(19.1%)、中外交流(18%)張濤:《關于歷史類通俗讀物的市場問卷分析報告》(未刊稿),除前述提及內容之外,該分析報告所涉及內容還包括:了解歷史內容的途徑;愿意接受的歷史內容的形式、語言風格;對歷史真實與修辭的需求層次;受眾閱讀歷史的感受類型等等。。再如,我們還會發現,購買和主動接受歷史內容產品的受眾多數為30歲以上男性,而他們對于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熱情,要遠遠勝過對于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的熱情;對于考古學的熱情,又要勝過對于中國古代社會史、思想史的熱情。就未來國內公眾史學的有序發展而言,對于公眾接受歷史內容的進一步深入分析,還需要設計更全面的研究方案、開列更多的討論方向、采集和分析更多的數據。尤其對于自媒體狀態下個人提供的歷史內容,數量極其寵大,其對個體、群體、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綜合影響程度如何?我們都還處于茫然糊涂的狀態,更不用說能否以好的方式去協助、引導這種公眾在歷史表現方面的欲求。上述的調查研究只表明一個開端,對公眾歷史趣味多樣化的形成過程、分類方法、表達方式、影響效果等的探究,都還需要更加堅實地奠定在科學調查和分析之上。由于歷史在人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巨大,它實則全面參與了公眾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構成,這一領域的系統研究亟待推進。

當前介入公眾史學領域的主要力量是個人、民間公益組織、商業資本、國有文化事業機構、歷史學工作者(包括中學、大學歷史教師和研究人員)。由于參與者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公眾史學的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在不同社會價值觀之間進行選擇。

過去十年間公眾史學的逐步興起,反映了公眾在休閑、求知、探索、反思、自我認知等等方面的內在需求。例如,閱讀公眾考古公眾考古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如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他為此專門著有《考古不是挖寶》(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考古好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的內容不僅可以增加我們生活中的閑情逸致,還可以通過考古學的經驗,引人發思古之幽情,增強保護傳統與文化的使命感。然而,正是因為公眾史學能夠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其巨大的潛力帶來了公眾歷史產品的多樣性可能,甚至也呈現出魚龍混雜、荒誕不經的生態環境。我們不能否認穿越歷史的幻想可以表達一些人在現實的無奈之下,追求內心的超時空滿足感,但它也可能讓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戕害自我的后果。自媒體狀態下,公眾歷史產品呈現的混雜、無序狀態已令其弊端隨處可見。不過,我們相信這只是自媒體時代公眾史學肇始時的混亂,這一階段會迅速轉化,其核心動力來自于自媒體在為個人傳達自我歷史意識提供機會的同時,也加強了資本對于主流市場的掌控能力。從最近三年歷史類書刊市場拓展可以了解到,以《看歷史》成都出版傳媒集團主辦,2007年創刊名為《先鋒國家歷史》,2010年按要求更改刊名為《看歷史》。和《文史參考》人民日報社主辦,2010年1月創刊,2013年1月起改刊為《國家人文歷史》。為代表的公眾性歷史雜志的興起江蘇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5月創刊《大眾考古》雜志。,至少在中產階級閱讀群內開啟了以嚴肅類歷史內容替代戲說類、穿越類歷史內容的進程。公眾開始更多地接受由史學界人士或有商業資本背景支持創作的嚴肅類歷史作品。與傳統歷史文化產品不同的是,自媒體狀態下個體性的歷史知識生產,構成了此類歷史刊物的一種補充,更多的情況下還可能會形成一種潛在壓力。一方面,個體的歷史表現更容易適合受眾的多樣化需求,盡管其中可能會出現荒誕的內容,但同樣可能經常性地產生極其優秀的作品,或者精挑細選的優秀電子微刊,從而對其構成挑戰。另一方面,公眾歷史刊物的公開發行,也有可能令其創新能力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約束,會迫使他們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選題拱手交給個人在自媒體中完成。無論如何,類似《看歷史》之類公眾歷史刊物,他們表達的歷史觀在未來的輿論上,將會越來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可能出現機構或媒體對于公眾歷史意識形成或塑造進行操控的可能性和危險性。在精英時代,這一過程是由國家主導的,在輿論變得寬松的時代,資本的力量會在何種程度上與國家力量匯合或相持,這在當前中國還是一個未解之題。我們只能通過自媒體環境下可能加速民智開啟的步伐來判斷,機構與媒體對于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進行完全操控的可能性不大了,其中的利與弊,都會在公眾日益覺醒的自主意識中得到檢驗。

歷史作品并非只是客觀實在的表現,相反,它往往能夠通過有效的方式表達各種各樣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有可能形成一個思想和觀念上的戰國時代,在其中,個人、群體、機構、國家都成為社會多元歷史觀的建構者之一,并且彼此之間形成博弈。出現博弈狀態,本身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征,它令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訴說、解釋歷史的權利。盡管這種權利的行使與否與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直接相關,但表達空間的存在,是個人構造歷史、積極介入社會現實的前提。歷史研究和歷史敘述從來都不只是還原歷史,即便我們只是編輯一部史料集,也需要運用確定的編排原則。只要有不同的編排原則,只要有不同的歷史敘事方式,只要有對于歷史認知的不同傾向,歷史就會以不同的面貌被作者呈現出來。各種歷史面貌在什么樣的環境下被閱讀,讀者又以怎樣的知識素養和心態來理解,媒體按照怎樣的視角和立場進行渲染,國家又采取何種方式面對不同歷史觀的表達,所有這些都令我們感覺到,自媒體為公眾歷史時代的來臨準備了技術手段,它也改變了我們對于歷史認識期待的時間節奏。多樣化歷史知識的生產、多元化歷史觀念的競爭將塑造一群思想混亂、保守偏執的讀者,還是一群自主積極、心態寬容的讀者,這都有可能,也難以預料,這也正是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魔力所在。正基于此,自媒體與公眾歷史時代的來臨,不僅對于傳統歷史知識生產和傳播是一個挑戰,對于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歷史,也將是一種挑戰。

(原載《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平民傳記史學價值的多視野觀察

錢茂偉

摘要:從文本世界視野來看,傳記是人類生命歷程的文本替身,平民傳記是平民歷史的文本化呈現。人為本位視野的提出,使小人物的個人史有了獨立的生存空間,也更符合公眾史學原則。平民傳記包含了豐富的個人經驗與時代感受,日常生活史理念的引入,使平民傳記在歷史研究中有了用武之地。


近十年,隨著中國通向“公眾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傳記的發展也進入繁榮階段。從數量上說,每年出版的傳記上萬種李苑.中國傳記文學寫作空前繁榮,傳記出版為何這么熱?[N].光明日報,2011-11-02.,可謂驚人,中國已經成為傳記大國。傳記即個人史,這是普遍的看法。嚴格說來,傳記是個人史的文體形態,而個人史是一個現代學科概念。其中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平民傳記或平民個人史。目前中國平民傳記作品的數量已經上來了,質量也在提升之中,到了需要學界關注、研究、鼓勵、批評、引導的時候了,不能再讓其放任自流了。已經有部分文學工作者開始關注平民傳記研究,如全展教授自2000年以來已經關注平民傳記的研究全展.被“遮蔽的歷史”的發掘——平民傳記文學三題[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全展.民族精神·民間立場·平民化視角——新世紀平民傳記綜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6).。確實也到了從史學角度重視傳記的時候了,史學工作者不能再漠視傳記的發展了,要關注傳記尤其是平民傳記的研究。平民為什么要寫個人傳記?平民傳記到底有什么價值?平民傳記的出現有何意義?這些是人們要弄清楚的問題。對實用至上的中國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核心觀念問題,必須從學理上給予充分的回答,否則,無法解釋清楚平民傳記寫作的意義,平民傳記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自然沒有人會來參與平民傳記寫作活動。

關于平民傳記價值的認知,要注意幾條原則。第一,平民傳記價值的認知有著多元的標準。公眾有自我認知,史家有專業認知,要區分內在價值與外在評判的不同。傳記的內在價值不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外在價值評判則言人人殊。當人們質疑平民傳記有什么價值時,往往是站在他者立場上說話的,史學工作者喜歡從大歷史立場來理解。我們以為,先要從普通當事人立場來思考此問題,然后從他者立場的歷史專業角度來思考。平民傳記的專業價值,須放在人為本位史學與公眾史學兩大視野下加以觀察,前者是大視野,后者是小視野。第二,對平民傳記的熟悉程度決定其對平民傳記價值的認知程度。沒有寫過或看過平民傳記的人,不管是學者或平民,都會懷疑平民傳記的寫作價值。但寫過或看過平民傳記的人,則會持肯定態度。對文化人來說,傳記是有用的宣傳之物;對普通人來說,傳記是無用之物,因為他們看不到、體驗不到平民傳記的價值,一旦真的寫成傳記,給他們看,他們還是會重視的。在平民傳記不存在的時候來討論有用與無用,是不合適的。只有讀了平民傳記,仍覺無用時才要加以討論。第三,要用歷史眼光來判斷平民傳記的價值。平民寫傳記的活動本身就有個人意義與社會意義。有念頭想寫,就是一個了不起了;動手寫作,是第二個了不起;寫出作品,是第三個了不起。至于傳記文本會派其他什么用場,取決于未來與別人的需求。平民傳記有什么樣的價值與意義,那是必須在另一個時空中加以判斷的事。寫不寫是你的事,用不用、如何用是別人的事。

一、文本世界視野下的平民傳記

傳記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回答。楊正潤認為傳記是“一種文化形態的體現”楊正潤.現代傳記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9.,趙白生以為傳記是“心靈的證據”趙白生.“心靈的證據”——傳記事實的本質[J].中國比較文學,2002(3).。筆者以為,傳記是用文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記錄個體一生言行的個人史。傳記是一種體裁名,其基本屬性是文本,文本是歷史生活的載體。它是建立在生活世界與文本世界二分理論基礎上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人類活動世界,文本世界是通過文本來呈現的生活世界。“歷史”有二義,即真實的歷史與文本的歷史。書寫歷史,本質上是將生活世界轉化成文本世界。不用文字表達的生活事實當然是歷史,但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歷史,是無法傳承的私密歷史。只有形諸文本的歷史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可以超時空傳承的公共歷史。可以說,歷史生發于生活世界,存在于文本世界。

傳記實際是現實生活中人的故事的文本化,平民傳記是平民歷史的文本化呈現。歷史的存在,一般人相信心證。只要存在過了,大腦有記憶了,就是存在。不過,歷史學科與法學學科有相似之處,只相信物證,而不相信心證。因為,存在于大腦中的心證是無法驗證的、無法觀察到的不成型之物。無法成為物證的歷史,均是無法進入觀察與研究層面的東西,自然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歷史。宋元以來的中國古人有“國可亡而史不可亡”說,同理,我們可以說“人可亡而史不可亡”。平民個人史得以被記錄下來,才是人類個體存在于世的證明。傳記是“人類生命的載體”歐明俊.傳記文學是人類生命的載體:《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評介[N].文藝報,2013-05-29.,是人類生命歷程的文本替身。有了“替身”,就可代替“真身”在文本世界獨立行走,起到“真身”的宣傳與傳播作用。人是特定時空的產物,一個“真身”只能占一個特定的時空段,大約不超過百年。此后的時空段,若想繼續讓后人知道,須借“替身”來代勞。傳記文本可以超時空傳播,是百年之后的存在形態。擁有傳記,無疑是對自己過去存在的最好詮釋方式。由此可知,每個人要重視自我生存的物證,有了物證才算完成了自己人生存在的論證。沒有文本,只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有了文本,就可能進入永久流傳的精神世界。家人編纂的追憶錄,有的直接命名為“存在——王長松追憶錄”http://www.huiyi99.com/read/137/1/1.html。,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雷頤稱“寫下來、留下來,才能進入歷史”王京雪.家史·家譜·自傳:普通人筆下的歷史[EB/OL].新華每日電訊,2012-05-08(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2-03/16/c_122842645.htm).,這是對的,有文獻才能進入歷史長河;否則,人的存在是無法驗證的存在,可能白到地球上走了一趟而已。

傳記是人生歷程的系統總結。文本的優勢是可以使人的一生事跡系統化。生活中的閑聊,大家會回顧某一些片斷,但往往是不成系統的,經常是支離破碎的,只有故事的梗概而顯模糊。傳記寫作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系統的建構行為。這樣形成的文本是自足的,它會建構成一個系統,內部有較強的邏輯關系,可以提供精確的人類活動信息。人的前半輩子是在用自己活生生的努力書寫歷史,到了中年、晚年應有系統的總結,將一生中最難忘、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記錄下來。有人說:“寫這本回憶錄主要是想給我七十多年的文藝生活做一個小結,做一次梳理,讓我這七十多年的酸甜苦辣都化成一個個的字符,向認識我的人一一訴說。”歐陽莉莉.演藝春秋舞韻八方[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90/1/1.html).也有人說:“為了紀念我的平凡人生,因為那里有著很多不平凡的感動。”于正.人生湖畔風恬月朗——于正回憶錄·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52/1/8.html).到了老年,人的記憶帶會出現老化現象,會忘記眼前的事,但卻不會忘記已經刻入記憶中的往事。“人上了年紀,懷舊之情與日俱增,很多事情不斷地涌入腦海并浮現在眼前。”王文如.一個老三屆的回憶——王文如[EB/OL].“凡人大傳”網(http://www.fanren8.com/simple/index.php?t31733.html).由于多種因素,相當多老人的早年、中年經歷與感受是不講出來的,留在記憶深處。和盤托出,留下文字記憶,對老人來說是一種自我發泄與自我放松。擱筆之際,如釋重負,換得一身輕松,這是回憶者的共同感受。對一個老人來說,尤其要學會從容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從容可以防止意外,從而少留下些人生遺憾。文本是自足的,可以一覽無余,了解一個人的一生。沒有自傳,旁人無法理解傳主全面的人生歷程與內心世界。它是后人評判、了解一個人一生的文獻依據。

傳記可留下個人的精神財富。在這個世界上,人死后是否有靈魂一直有爭議;但一個人的經驗與思想可以通過文本來傳承則是可以肯定的。人來到世上走一趟,享受一番,吃一些苦,同時,也要付出、留下一些東西。人準備留下什么?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一些物質財富,這是多數中國人的想法。這種留下物質財富的想法本身不錯,是世俗社會多數人的選擇,但僅有這些想法是不夠的,還要留下一些精神遺產。在人世間走一圈,每個人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很多,如果能記錄下來,那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精神財富。“記錄是為了流傳,流傳是為了裨益別人和后人。”郭濟興.迤邐人生路,歸心是何處——郭濟興回憶錄·序[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22/1/7.html).將人生經驗總結一下,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寫下來,這本身就是一筆精神財富,可以被他人享用。有人說:“之所以寫這本書,主要是想通過我一生的作為和點滴成就,說明一個問題——一個人只要發奮圖強,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勤勤懇懇地學習工作,持之以恒地努力奮斗,就會有所成就,做出一番事業來。希望我的后人能從這書里明白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樣這部回憶錄就沒有白寫了。”王星遠.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王星遠回憶錄·結語[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80/623.html).也有人說:“回首一生,得出一條人生經驗,就是人要自尊、自愛、自省、自勉。”馬句.一生學習和工作的回憶·后記[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94/802.html).這些人生經驗是可以與人分享的人類公共精神遺產。以前的歷史主要是給士大夫看的,今天的歷史還要給更多的凡人看。平民除了對帝王將相、各路精英故事有興趣外,也對平民自身有興趣。有的人不喜歡名人傳記,對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更感興趣。“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劇本,只有無限的可能。”曾慶華.瑞彩華光·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01/1/8.html).那樣的生活,他們更為熟悉,更容易接受。讀凡人傳記,可以明白人世間的各色人物及故事。李健健稱:“傳記是把人與人結合在一起的紐帶。”李健健.范曾怎么如此草就自己的傳記?[EB/OL].新華讀書網,2012-02-17(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02/17/c_122718465_4.htm).平民傳記可以將不同平民的心聯系在一起。專門論著是普通人讀不懂的,只有傳記是可以與大眾直接分享的。在各種作品中,傳記最容易閱讀,也最容易應用于生活。

平民傳記文本也可讓現實社會處于卑微地位的平民得有機會翻身。很多人會說,我是一個小人物,不值得寫。我們的觀念正相反,人人生活于生活世界中,但只有一小部人會進入文本世界。不寫不是名人,寫了以后就可能成為名人。一旦成為一個典型以后,就會成為名人。也就是說,普通人更要宣傳,更要寫出來。如果他的故事有一定的典型性,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典型性名人。凡有文本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名人。反之,不寫成文本,最有名的人也會成為默默無聞的人。留下歷史文本,就可能在文本世界占據話語權,這就是要求我們普通人來寫傳記文本的原因所在。文本本身有一定的權威性,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凡人的故事進入文本,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搶占文本市場,在文本世界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兩者不對等,雙方信息不匹配。文本世界是一個只有讀書人才看得懂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人人可以懂的一個世界。書寫小歷史,就是要在文本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樹立自己的位置。生活世界中可以沒有位置,但在文本世界須有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文本世界的人會越來越多,身份層次會不斷下降。

平民傳記是家族文化建設的核心。現在有了政府倡導的省市縣文化工程,其實家族也應關注家族文化的建設。沒有文本,就是沒有文化。中國古人用“文獻”指代“文化”,正是凸顯了文本的重要性。平民傳記得寫下來,才有資格談論其實用性。平民傳記可以小用,也可以大用。所謂小用,就是給小范圍內的后人與親朋看。凡人傳記首先是給自己看,個人史由現實存在到文本存在,對傳主來說是一大超越。有了文本,可以自我閱讀,自我品味,自我欣賞。其次是給家人看,給傳主的后裔與親朋看。“最想給我的子孫看看,讓他多了解了解我。”王德祺.悠悠歲月妙手仁心[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44/1/2.html).“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我希望我的親朋好友、子孫后代,也能從我這一生的歷史里,讀到當年的風采。”馬麗娟.舞動的鵑花[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04/2_101.html).“這本書我愿留給我的子孫后代,并希望把其中社會需要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說不定什么時候、什么年代,精神、靈感又使我們相通了。”張熙增.七十二年憶——張熙增回憶錄·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38/1/8.html).有人評論說:“老人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對自己一生的回顧,更是家里人的一種理解。這份回憶錄像是一架溝通感情的橋梁,拉近了幾代人之間的距離。”趙祎,李晶晶.為老人撰寫回憶錄,讓平凡的人生留下不平凡的回憶[EB/OL].國際在線報道,2011-12-05(http://gb.cri.cn/27824/2011/12/05/5311s3462356.htm).寫凡人傳記,是家族文化建設工程的開始。中國人要改變留多少錢財給子孫這樣過于物質的觀念,更應該重視精神文化。“不可當飯吃的文化”遠比“可以當飯吃的物質”更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價值。在家庭文化構建、家風傳承方面,回憶錄是一大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無價之寶,是生命的延續,具有持久性。把人生保留下來給子孫們看,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二、人為本位視野下的平民傳記

平民傳記或平民個人史的價值是由“人為本位”理念決定的。

從空間來看,一個國家可分為組織與個人兩大層面。如此,一個國家的歷史也可分為組織史與個人史兩大層面。政府是現實社會中最強勢的組織,帝王將相為代表的政府官員是最強勢的個人,所以政府及其官員成為歷史優先關注的對象,政府史一直是至上的編纂單位,帝王將相成為國史的主角。這樣的歷史,后人稱為“王朝史”。王朝史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宏大的國家歷史建構,譜寫出大人物的歷史,缺陷是小人物的歷史則難以涉及。這種格局的出現,有其一定合理性。現實生活中的人分為大人物與小人物,大人物掌握著政府的權力,事關全國或一方的大局,所以他們的個人史就成了大歷史;而那些小人物的歷史,則因為無關國家與地方發展的大局,于是成為邊緣化的小歷史。王朝史主要靠官方檔案構成,對個人史的需求度不大。大人物是王朝史的組件,小人物是沒有位置的。小人物是國家這個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粟,作用難于顯現。

歐洲18世紀以來歷史學逐步社會科學化的結果是見物不見人。20世紀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流行社會形態史。近二十多年,則流行國家與社會互動分析視野,開始由上層到下層,關注民間社會。這三種歷史分析模式,本質上都是“組織本位”模式。它們不同程度地忽視了人在歷史中的作用。西方的微觀史學認為,“抽掉人這個內核,對世俗社會任何變動都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解釋”,“人際交往遠比結構更能說明社會發展的動力”。劉新成.日常生活史與歐洲中世日常生活[J].史學理論研究,2004(1).最近,魯西奇教授明確提出了“人為本位”魯西奇.人為本位:中國歷史學研究的一種可能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視野。所謂人為本位,就是以個人為中心,展開全新的歷史思考。人為本位,使個人成為歷史觀察單位。這樣的思考,突破了長期以來流行的組織本位歷史觀察模式的局限。

“人為本位”視野的提出,是當代社會個人力量發展的結果。近代以來,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國民的主體性越來越強,“公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樣的現代觀念越來越被強化。公民既然是“國家的主人”,自然每個公民有書寫自己歷史的權力,人人有資格立傳,“每個平凡的人都有講述自己故事的權利”歐陽莉莉.演藝春秋舞韻八方·后記[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90/765.html).,這應是人的基本要求。雷頤稱:“在個人寫作和回憶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一個村間老叟與一個帝王之間沒有高低。”王晶.發現你身邊的歷史:90后女生葦子的“文革”尋訪與65歲楊霞丹的個人史寫作[N].南方都市報,2011-12-06.人是世界之寶,人類歷史是靠個人來創造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因個人而發生的。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人類歷史是由個體的人所組成的。即使組織的歷史,也是由人創造的。平民傳記就是普通公民的歷史,有人公開稱為“庶民本紀”,有人稱為“草民史傳”。精英可以立傳,平民也可以立傳。傳記書寫對象的擴大化,平民百姓有機會書寫自我的歷史,這自然是歷史書寫觀念一大進步,“從一滴水映射出中國偉大時代的來臨”左言東.中國庶民本紀·序[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99/1/7.html).。既然時代變了,個人的作用越來越強,自然我們的歷史研究也要改變,要求以人為中心觀察歷史、書寫歷史。時代的變遷,個人力量的加強,人類自我解放進程的加快,個人史的大量出現,促使人為本位歷史研究視野的提出。

而人為本位視野的提出,進一步為平民傳記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促進普通人個人史寫作的發展。人為本位理念,使平民傳記成為獨立的歷史建構單位。不管是自己來做還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值得來參與。不要考慮那么多,做起來就可以了。“若能將飄零的記憶幻化成文字,雖不保證這一生永恒,可我的念想卻尋到了延續的方式。”黃紅英.生命的奇跡——黃紅英回憶錄·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68/1/8.html).平民不應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應發出自己的聲音,積極從事個人史書寫。平民傳記的實踐能改變人的傳記觀念。普通公民也可以站到歷史舞臺上說話,發出自己的聲音,寫出自己的歷史感受。

人為本位的提出,是由“大國家史”理念決定的。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是權力重心在轉移,權力空間在擴大。國家形態由“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轉型,意味著由“小國家”到“大國家”的轉型。歷史記錄對象的大小取決于國家形態的變化。傳統的國家形態表現為以政府為主的“小國家”,現代的國家形態則表現為政府、社會兼容的“大國家”。“國家”概念的擴大,導致歷史記錄對象的擴大、“歷史”概念的擴大,由此產生“大國家史”概念。“大國家史”是一個涵蓋政府與社會兩大層面“歷史”概念。這意味著,“國的歷史是由家的歷史疊合而成,而家的歷史正是由個人的命運所串聯起來的”蘇莉鵬.你講得出自己的家族史嗎?[N].城市快報,2012-03-31.。民間社會是普通人活動的空間,他們的歷史也成為大國家歷史的一個部分。大國家史是由無數個人的經歷匯合而成的,記錄小人物就是在書寫局部歷史。個人的命運是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對應著一個社會階層的變遷,每個階層的變遷都對應著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潘嘉苑.記錄小人物,也是書寫歷史[N].新京報,2009-01-05.。傳主的眾多方面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真實面貌。總之,在精英與大眾共創的“大國家史”格局中,傳記這種個人史的作用將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三、日常生活史視野下的平民傳記

平民傳記可留下豐富的日常生活史研究材料。在組織本位視野下,大人物是政府的人,是組織史的一部分,所以國史中的大人物列傳偏重公共生活而忽視私生活。而在以人為本位的視野下,人是獨立的建構單位,人是全面的人,既有公共生活,又有私生活。

平民傳記內容的史學價值,必須放在日常生活史視野下加以觀察。什么是日常生活史?狹義的“生活”是指工作之余的活動,廣義的“生活”則是包括工作在內的全部生存活動。所謂日常生活,“就是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常利兵.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對一種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2009(2).。日常生活史,首見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接著意大利出現類似的微觀史學。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的日常行為,它目光向下,關注到普通人的日常世界,“把關注點放在實踐的過程”,從中尋找歷史發展的答案。他們認為“歷史上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生活瑣事都富有意義,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說明其意義”[德]阿爾夫·呂特克.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日常生活史[M].孟鐘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特色,劉新成教授歸納為五點:研究范圍的微觀化、目光向下、研究內容包羅萬象、重建全面史、他者立場的解釋。劉新成.日常生活史與歐洲中世日常生活[J].史學理論研究,2004(1).黃正建教授認為日常生活史研究有三個特點:一是生活的“日常性”,二是一定要以“人”為中心,三是“綜合性”。黃正建.關于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現狀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9).忽視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特定的內部需求,也就無法理解個體歷史發展的動力所在。德國微觀史學的代表人物阿爾夫·呂德克認為,歷史是“由普通人創造的動態實踐的產物,而不是由抽象的國家或市場造成的結構或力量”,“抓住個人在一個密集的、復雜的社會和政治關系中的生動經驗可以更好地豐富單一的歷史解釋”周兵.新文化史:歷史學的“文化轉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02.。日常生活的改革,才是社會變化的關鍵。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日常生活史,核心思考的是個人經驗與總體結構間的關系。

平民傳記的內容,主要是個體的日常生活史。這是一種以小見小、由小見大的歷史研究視野。

一是以小見小,平民傳記留下了凡人生命歷程的自我感受。受大歷史觀的影響,許多人覺得自己是小老百姓,生活相當平淡,沒有東西可寫,也不值得寫。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從生命體來說,地球上的任何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的所見所聞,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些獨一無二的經歷才塑造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我。”李天亮.光陰似苒憶往昔——李天亮人生實錄·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98/1/8.html).人類的整體文化庫,正是由不同個體的觀察積累起來的。接受個人史寫作,就是對自己人生的肯定。“閑暇之時,將幾十年的親身經歷和一些學習心得、生活心得、工作心得寫出來,也算是一種樂趣吧!”溫世斌.我從山村走來·卷首語[EB/OL].http://yqwsb.blog.sohu.com/88663966.html.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感受。小人物也要表達他們的經驗。“一般而言,我們很少見到普通人對過去歷史經歷的敘述。”高華.新中國五十年代初如何社會統合——十五個“小人物”的回憶錄研究[J].領導者,2007(8).忽略了真實地生活在社會里的那些小人物的命運和感受,歷史是殘缺的歷史。平民傳記能真正體現一個大時代里小人物的歷史命運。章立凡稱:“歷史是一張拼圖,個人史只是其中的一塊,只有大家都來書寫的時候,才有可能窺見歷史的全貌。”百姓家史——讓我們一同走過從前[EB/OL].凱迪社區,2012-11-29(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803902).退休往往是離開社會,進入個體化生存時代。對老人來說,寫回憶錄或自傳更是他們的一種社會化生存方式。退休以后的老人并不是沒有用的人物,而是有著另一種方式的價值,他們可以為民族創造文化精神財富。

二是由小見大,平民傳記可以留下一個時代的個人觀感。人類最為寶貴的是擁有大腦,每個人有一個大腦,相當于擁有一臺攝像機。無數的人,就是擁有無數臺攝像機。每個人在地球上行走一生,會捕捉到無數的鏡頭。人類在地球上行走以后獲得的所見所聞所思,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考、他人的故事、他人的思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一個大腦就是一個知識信息庫。寫個人傳記,就是希望記錄下大腦儲存的信息、經驗、知識、理論。這些東西,是可以永垂于世的。留下文本,是人生最大的精神財富。這個生活世界是必須要靠記錄才得以保存的。記錄是個體的,不可能是群體的。多人的觀察,才形成群體的觀察。歷史就是生活世界每天發生的事、說過的話。這些東西具有一度性,如果不加以記錄,就會自動消失。如果人人動起來,人人將自己每天的見聞記錄下來,那就成為一個當代歷史的記錄者。生活是萬花筒,一個人一個側面。多個側面,就能建構出相對完整的全貌。無數人對地球的無數拍攝記錄,可以讓后人對地球上人類生活的面貌有更為完整的了解。“從日常生活中感悟歷史、理解歷史”魯西奇.從日常生活中感悟歷史理解歷史[EB/OL].澎湃新聞,2015-04-17(http://cul.qq.com/a/20150417/015586.htm).,可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緩慢而深刻的社會變遷,平民傳記提供了這樣的可能,“生活史以人為中心,自然關注大眾文化,注重基層社會,強調自下而上地看歷史”常建華.中國社會生活史上生活的意義[J].歷史教學,2012(2).,甚至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重要增長點”戴建兵,張志永.個人生活史:當代中國史研究的重要增長點[J].河北學刊,2015(1).

日常生活史視野也可引導平民傳記書寫內容的發展方向。有了日常生活史理念,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個體與社會關系靠攏,厘清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系,從而提升個人史的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參考價值。否則,平民傳記的發展也會喪失方向。

平民傳記的不斷增多,為民史開辟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平民傳記是最理想的民史書寫形式。平民傳記是人的故事,是平民的生命史。這個世界是豐富而復雜的,各人的語言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故事與感悟不同。不是只有名人有光彩,那些凡人的故事也可以改編成影視劇。譬如“凡人大傳”上的《一個死刑犯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秉持政治理念堅持不變的文弱書生最后卻葬送于自己理念之下的故事,這是典型的A型人格知識分子結局。如據此編一部電視劇,那是十分形象的。真實比虛構更有力量,平民比名人更親切,人類真實的故事本身就相當離奇了,根本用不著文學家們來編故事。今日中國影視劇題材創作不理想,民史研究不理想,正與缺乏公眾個人史資源有一定關系。希望通過上百年的努力,改寫歷史書寫的格局,那時歷史書寫對象的擴大,歷史書寫隊伍的擴大,小歷史書寫作品的成倍增加,將是一筆海量的公眾歷史記憶資料。未來中國歷史書寫,將是一部由大人物與小人物共同構成的歷史畫卷。

平民傳記是民史建設之基,只有充足的民史作品,才可能有真正的民史研究。從歷史書寫對象來看,歷史人物可以分為“大人物”與“小人物”兩大類。傳統的歷史學,一直重視“大人物”而忽視“小人物”。成天生活于政府視野之中的官員或學者,往往看不見“小人物”的歷史。“大國家史”應是大家共同的歷史,是“大人物”與“小人物”共同創造的歷史。民史的建設須從民史的寫作入手,要從民間人物歷史記錄入手。關注小歷史書寫是為了豐富大歷史的書寫。大歷史是粗線索的,往往缺少血肉。個人史最重要的是記錄了個人的人生經驗與歷史感受,可以彌補大歷史的不足。“歷史是英雄和凡人共同創造的。了解歷史固然要熟知站在時代潮頭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也要知悉為擺脫苦難、追求光明而頑強拼搏的蕓蕓眾生。前者構筑起歷史的框架,后者則為這座歷史大廈提供細節。沒有框架的歷史站不起來,而沒有細節的歷史則空洞而蒼白。”杜克強.普通人也無妨寫寫回憶錄[EB/OL].杜克強江西博客,2011-08-26(http://blog.jxcn.cn/u/dkqtkh/204833.html).有人說:“這路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對于路上的所見所聞,或許我有些不同于他人的心得與體會,所以把它們一一寫下與眾人共享。”張海軍.與繪畫結緣·前言[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67/481.html).歷史編纂是對眾多的人生感受、人生歷史進行匯總與提煉而已。有了這些人生的真實感受,后人才能體驗前人的得失與甘苦,從而理解那個時代。有人說:“我之所以想寫回憶錄,是我明白個人的歷史對認識時代和其他人同樣有意義。”石崎.我的崎嶇之路·后記[EB/OL].“回憶久久”網(http://www.huiyi99.com/read/103/889.html).普通人的傳記是一種頗為珍貴的史料,“普通人的經歷基本上無法出現在傳統的歷史書寫中,但小人物的回憶錄對于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和歷史事件有積極的作用呂爽,張琰.定制回憶[J].瞭望東方周刊,2012(3).。”人人來寫傳記,留下傳記,就能建立起更為完整、更為豐富的大國家史。

總之,平民傳記的獨立書寫與自我總結意義是原生的,而別人的閱讀與研究意義是派生的。作為公眾史學的個人史書寫,價值重心在下層。在“我—家—國”的模式下,平民傳記首先對自己有用,對自己家族有用,其次對地方民間文化建設有用,最后對大國家史學建設有用。凡是公共文化產品,凡是真實的歷史書寫,均有其歷史價值,它是不以外在的傳播空間大小與讀者數量多少來確定的。囿于大國家視野的學者與限于生活世界的凡人,往往看不到平民傳記的價值所在,這樣的理念越來越不合時宜了。

(原載《人文雜志》2015年第8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巫山县| 峡江县| 澄城县| 长阳| 大庆市| 仙桃市| 徐汇区| 双鸭山市| 青浦区| 凤台县| 阜宁县| 上饶县| 剑川县| 皋兰县| 长白| 海南省| 金堂县| 泰安市| 龙泉市| 庆元县| 措美县| 宕昌县| 呈贡县| 江永县| 阿拉善左旗| 应城市| 华亭县| 马尔康县| 高密市| 呼图壁县| 繁昌县| 新蔡县| 安徽省| 黔江区| 五峰| 阿鲁科尔沁旗| 长宁县| 常熟市| 武汉市|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