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一、胃脘痛論治

胃脘痛即指脘部作痛。脘有上、中、下之分,泛指上腹部而言。自《內經》而下很長一段時間,前人一直根據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種心痛”之說,后經虞摶闡述云“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從而區分了與“真心痛”、“厥心痛”等胸痹心痛之別。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脾胃病的研究,在胃脘病的論治方面,積累了一些臨證經驗。
(一)辨胃脘痛,當先審因析機
臨證首先必須責查病因,這是辨證論治原則之肇始。不明其發病的原因,也就無法得出正確辨證。胃脘痛的成因多且復雜。胃腑喜潤喜降,凡打破這一特性致痛者,均為其致病因素。從臨床來看,初起多由情志郁結,肝逆犯胃,脾胃納運受制,氣機阻滯而痛;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胃腑和降不能而致痛;或寒溫失調,寒凝氣血不通則痛。病久則氣郁化火,或濕聚久而化熱,可灼擾胃腑而痛;又濕聚生痰,蘊郁于中,胃腑不降而痛;或氣滯不運血行、久病入絡而致胃腑絡脈瘀阻而痛。以上病因可單一致痛,亦可相雜轉化而痛,但最終導致胃痛的病理機制是一致的,即胃中氣血阻滯,胃腑失于和降,不通則痛。
(二)臨床辨證,應須掌握要點
胃脘痛成因復雜,病機紛繁,在臨床辨證中必須掌握以下要點,則可處施不亂,執簡馭繁。
1.辨緩急
一般來講,邪氣犯胃所致胃脘痛多為急性胃脘痛;臟腑失調,胃脘痛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則多為慢性胃脘痛。如慢性胃脘痛出現嘔血、便血者,應屬急證范疇。另外,亦可根據疼痛的性質確定緩急,如病人訴說鉆頂樣痛、刀割樣痛、絞痛、擰痛、咬痛、撕裂樣痛、灼痛等為急性胃脘痛,如果脘腹部疼痛伴有板狀腹、拒按、反跳痛等,則提示病情較重,乃屬外科急腹癥范疇,另當別論。
2.辨虛實
“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脈與證參,虛實自辨”(《景岳全書》)。凡胃脘痛病程較長,痛處喜按,饑時痛甚,納后痛減,面色少華,體疲乏力者,均屬虛證,虛候尚有氣虛不運、中氣下陷、血虛不榮、陰虛不潤、陽虛寒凝、氣血兩虛之分;凡病程較短,痛處拒按,饑時痛輕,納后痛甚,食少腹脹等均為實候,有肝郁、食滯、火郁、濕熱、血瘀、痰濕、寒客、蟲擾之別。
3.辨寒熱
寒熱是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大綱領。臨床上,胃脘疼痛也不外寒證和熱證兩大類。如胃脘冷痛,喜熱飲食,泛吐清水者,多屬寒證;胃脘灼熱疼痛,喜食生冷,泛吐酸水者,多屬熱證。此寒熱證中又有虛實之分,不可忽視,否則易犯“虛虛實實”之戒。此外,還應注意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證。甚或可見寒熱錯雜中藏虛納實,虛實夾雜中蘊寒釀熱之證,這就要求醫者諳熟辨證要領。
4.辨氣血
“治病之要識,在于明白氣血”(《醫林改錯》),故辨清胃脘痛屬氣屬血十分重要。胃脘痛氣證包括氣虛、氣滯、氣陷、氣逆等,各有其要。氣虛證為脘痛綿綿不休,面黃乏力等;氣滯證多胃脘脹痛,攻竄脅背等;氣陷證表現為脘部墜脹疼痛,喜按喜臥;氣逆證可見胃痛食后尤甚,噯氣頻頻,時作嘔惡等。血證包括血虛、血瘀二證。血虛不榮者見胃脘隱隱掣痛,喜按,面唇爪甲無華等候;血瘀阻絡者為胃痛如刺如割,疼痛持續,痛處不移,入夜痛甚等特點。出血證常伴發于氣虛、陰虛、濕熱、火郁、熱血等證型中。
5.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治病素以辨證為中心,但隨著各種理化檢查手段的不斷介入與更新,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僅要識證,還要辨病。筆者診治胃脘痛,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借助于胃鏡、B超、X線、CT、生化指標等明確是單純胃腑本體疾病,還是兼夾有肝、膽、胰腺等其他臟器疾病,然后針對性地用藥。如兼肝膽疾病可適加清利肝膽藥;兼胰腺炎則合施清泄通腑。做到明確診斷,不延誤病情。
(三)臨證施治,衡以“通”字為要
葉天士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則生化有源,而胃和的關鍵在于胃氣潤降,出入有序。如胃腑不降則傳化無由,而成壅滯不通,不通則痛。胃痛的成因很多,有外感,有內傷;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或在氣,或在血,復雜多變,所以通法當隨其因而異。正如《醫學正傳》云:“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瀉下為通,妄矣。”亦即葉天上所說:“通字須究氣血陰陽”。“通”字內涵豐富,必須深刻領會其中深邃之義。
(四)辨證用藥,貫于分型論治
1.疼痛
疼痛為胃脘病之主癥。引起胃脘痛之病因繁雜多樣,然其病理基礎,始終為胃氣不降,氣機郁滯而致不通。所以理氣止痛藥是治療任何證型胃脘痛之必用之品。臨床常選枳殼、枳實、木香、香附、青皮、陳皮、降香、檀香、烏藥、九香蟲、厚樸等。從現代藥理來看,這類藥均有抑制胃腸平滑肌、降低胃腸緊張性、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胃腸平滑肌痙攣性收縮等作用。亦常用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此外,對胃痛日久,遵“久痛入絡”之理,酌加和血止痛之當歸、丹參、延胡索、急性子、莪術等。
2.痞滿
痞滿之因,緣于胃氣不降,或由虛、或由實,引發虛痞、實痞。虛則補之,又分氣虛、陰虛、血虛之別,筆者喜用太子參、白術、山藥、百合、茯苓、石斛、麥冬、玉竹、當歸、地黃等以補其虛,復其順;實則瀉之,且別氣滯、寒凝、熱郁、食積、濕阻、血瘀之異,常用佛手、厚樸花、草果、蓽茇、山梔、黃芩、仙鶴草、雞內金、谷麥芽、萊菔子、決明子、苡仁、蒼術、石菖蒲、莪術、丹參等以瀉其實,歸其舊。
3.泛酸
泛酸乃伴發于胃脘痛的常見癥狀,西藥常用氫氧化鋁、硫糖鋁、H 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等,其遠期療效不甚理想,且有一定副作用。筆者常選用烏賊骨、瓦楞子、牡蠣等配合于中藥促胃動力藥(如枳實、川樸、青皮等)取效甚妙。
此外,如見惡心嘔吐者,可選加半夏、旋覆花、黃連、蘇葉、白蔻仁等;胃酸缺乏,適用烏梅、大棗;腹瀉稀水便者,可用煨葛根、荷葉、白扁豆等;如見出血者,以三七、白及、地榆、制大黃、仙鶴草等用之;伴有膽囊炎、膽石癥,常酌加川楝子、金錢草、海金砂等以利膽和胃;Hp檢查陽性者,則以黃連、蒲公英、黃芩等用之,且加服據筆者經驗方制成的清幽養胃膠囊;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者,可酌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
(五)分型論治,注意病證兼夾
1.肝胃氣滯型
此型乃胃脘痛最常見的證型。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所致,頗合葉氏“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之論。筆者以四逆散合四磨湯化裁制成理氣和胃口服液治之,取效甚著。1998年初春曾治魏姓女,42歲。因此前與他人合伙經營生意,遭騙后數日,即覺脘部脹痛,胸悶嘆息,不能睡臥,噯氣頻頻不休,不思納谷,便干難解,苔薄黃,脈細弦。筆者診后,曉之以理,使之思想疏通,再施以調和肝胃之柴胡疏肝散,并同時服用理氣和胃口服液。1周后病者來訴,疾去大半。繼以原方化裁周日而愈。
2.寒邪客胃型
此型多發生于夏、秋、冬季,臨床表現為脘部冷痛,倦臥,得熱則舒,嘔惡清水。治以散寒止痛。此型不難診治,可以良附丸合香蘇飲加味理之。并常合用外治療法,如熱敷、溫灸,或以丁桂散炒熱外敷等,獲效良捷。
3.濕熱內阻型
患者嗜食辛辣、肥甘、炙煿之品,致使濕熱內阻中焦而作胃痛,伴見口苦、口干不多飲、苔黃膩、舌紅、脈滑數等癥,臨床施以連樸飲加減而治,常得佳效。但必須注意該證型的演變情況,大致有3種傾向,一為濕熱蘊久耗灼陰液;其次可因濕熱阻絡而致瘀;再則濕熱灼傷胃絡可致出血。一旦出現變證,當兼而治之,酌加一些養陰不膩、和血止血之藥,先安其未病之所。1996年初夏曾治一女,王某,42歲,南京人。脘痛月余加重1周來治,伴見痞滿作脹,口干而苦,時作泛惡,不思納谷,大便干結,溲黃赤,苔黃膩中厚,脈滑。詢得平素喜食油煎炙煿之品,此次乃因聚餐過吃燒烤后而罹恙。認證較易,診為濕熱中阻,胃腑失于和降。治從清化濕熱,和降胃氣。方用連樸飲加萊菔子、山楂、冬瓜子,再添性涼入血和絡之仙鶴草,以防濕熱傷絡動血。1貼藥后,大便得行2次,脘部痞脹疼痛得緩。1周后諸癥悉除。再以和胃膠囊(筆者經驗方,由太子參、百合、枳殼、萊菔子等組成)調理月余而瘥。
4.瘀血阻絡型
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肝郁、食滯、寒凝、濕熱、氣虛、陰虛、陽虛、出血等均可致瘀。瘀血阻絡,不通則痛。筆者辨識此證除癥狀外,必察舌下脈絡之變化。瘀血證之舌下脈絡常表現為延伸、增粗、扭曲、分支增多、色紫黑等。認證后則以失笑散合以丹參、仙鶴草、延胡索參施于對因治療中,瘀血重者可加凌霄花、莪術、紅花、九香蟲、刺猬皮等。然必須注意大便顏色、次數,以防化瘀動血。南京退休工人曹某,男,64歲,1997年初春診治。自覺脘痞作脹疼痛年余,曾查胃鏡4次均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門診治療從未間斷,或以中藥,或以西藥,取效均寡。遂請筆者診治。自訴近兩月來精神疲乏無力,不思納谷,脘痛隱隱,時呈針刺狀,入夜尤甚,大便時干時溏,舌質淡有紫,苔黃白相兼根膩,舌下脈絡紫滯延伸,寸口脈細。筆者從病久中焦氣虛濕熱內阻,胃絡瘀滯不通則痛論治,藥取太子參15g、炒白術12g、炒白芍20g、黃芩10g、仙鶴草15g、薏苡仁30g、丹參12g、百合20g、陳皮6g、雞內金5g、白花蛇舌草15g、延胡索10g、生甘草5g。服用1周后,脘中隱痛已除,精神好轉。再進2周,余證又減大半。后去延胡索調理7個月,再以此方為基礎作膏藥治養一個冬季。1998年3月5日做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凡此有效病案,不勝枚舉。
5.脾胃虛弱型
中土本虛是導致諸多脾胃疾病之本源,又是產生致病因素濕、痰、瘀等的基礎,其虛弱表現在氣、血、陰、陽4個方面。氣虛體現在中氣不足和中氣下陷,常施六君、補中益氣之類,如兼見濕阻、食滯、痰飲、瘀血等證則酌加而治;血虛不榮也是致使胃痛之因,伴發于氣虛、出血等證,臨床中筆者喜用歸芍六君化裁;陰虛乃由長年飲食失節或病久他證衍化或失治、誤治等所致,常兼夾濕熱、氣虛、瘀血等證候,施用慎柔養真湯之時,每每參合清化、益氣、化瘀等法。陽虛乃為氣虛日久、寒邪太甚、誤用寒涼所致,又可兼見痰飲、瘀血等證,施以黃芪建中湯及理中湯。補益中陽之時,必佐溫補腎陽方得佳效,蓋腎陽為命門之火也。曾治李某,男,36歲,江蘇啟東人,1980年初診。5年前因早期胃竇癌做畢氏Ⅱ式手術,術后一直自覺胃脘隱痛,綿綿不休,脘脹不甚,食少形瘦,近來畏寒較甚,便溏日行三四次,量少,苔薄白膩、舌質淡邊有齒印,脈細無力,進多種中西藥不效。請得筆者診治,始以參苓白術、理中輩亦起效不顯。慮其畏寒以腰以下為甚,舌苔薄白膩舌中微呈淡灰色,良由術后中焦脾胃元氣大傷,病久及陽,由脾及腎,故投黃芪建中合金匱腎氣丸化裁。藥服5貼,畏寒減,合符機宜。故連服此方月余,肢溫痛除,便干。后以參苓白術丸與金匱腎氣丸交替服用半年而愈。1年后隨訪,疼痛未作,形體漸豐。
(六)注意調攝,情志飲食為要
古人云“三分治療,七分調理”。對于胃脘痛,筆者臨證,每每詢問患者的情志、飲食以及其他方面的情況,常常不厭其煩地反復交代注意事項,并常囑咐年輕醫師,生活的調節在治療胃脘痛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忽略這一環節,尤其要在情志和飲食方面加以調攝。
1.調節情志
胃脘痛的病理基礎乃是胃氣失降、郁阻為滯,而肝氣疏泄又直接影響著脾胃氣機的調節,所以如果情志不遂,而致肝氣不舒,或升發太過,均可影響胃腑的氣機和降。胃氣以降為順,不降而郁滯為痛。可見胃氣和降,大都依賴肝氣的條達,而肝氣的暢和,又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故情志的調節在胃脘痛的調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2.飲食有節
飲食不當亦是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遵循飲食宜忌而調理是治療胃脘痛的重要措施,并可與藥物治療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能長期注意堅持,亦可防止胃脘痛反復。所以筆者十分強調飲食的調節。一忌堅硬、粗糙、刺激性食物(如過酸、過辣、過冷、過燙、炙煿等);二忌煙酒;三是進食方式,應從容不迫,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四是忌過飽、過饑;五是可配合一定的食療(視病證而定)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临夏县| 莲花县| 莎车县| 深州市| 乐平市| 临沂市| 洛隆县| 河北区| 木里| 晋中市| 房山区| 朝阳区| 香港 | 湛江市| 左权县| 太白县| 新邵县| 汶川县| 大洼县| 布尔津县| 绥芬河市| 剑阁县| 锦州市| 高雄市| 谷城县| 胶南市| 辽中县| 珠海市| 汾西县| 固始县| 河西区| 丰镇市| 微山县| 南召县| 汉源县| 呈贡县| 遵化市| 盱眙县| 周口市|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