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治療脾胃病經驗擷粹
- 單兆偉 沈洪
- 4809字
- 2019-12-06 21:05:46
十二、虛秘論治
虛秘即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同時兼有虛證的一種病證。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尤其以老年、久病及產后為多見。筆者治療本病屢獲佳效。
(一)病在大腸,與脾腎關系密切
正常情況下,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吸收其精華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腸傳送而出。即《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謂“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若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即可導致大便秘結不通。大腸的正常傳導變化,必須依賴津液濡潤和陽氣推動。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腑津液充足,脾臟輸津正常,可使津液下潤腸道,排便通暢。若飲食不節,脾胃受損,或勞倦過度,內傷脾氣,或老年病后,脾氣虧虛,以致脾之運化失常,大腸傳送無力,糟粕內停,而成便秘;或脾虛生化乏源,氣血不足,血虛則津枯不能滋潤大腸,而使大便排出困難,以致便結不通。虛秘的發生不僅與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有關,下焦腎之陰陽虧虛也可導致虛秘。
腎主五液,司二便。腎陰不虛,則精血充足,津液不竭,大腸自能得其濡養;腎之陰陽虛衰,腎精虧耗,腸津澀少,腸道失潤則便干難行;腎陽一虧,命門火衰,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或陽虛陰寒凝結,氣機不暢,傳導失職,而為便秘。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所云:“大便秘結,腎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蓋此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
《醫學正傳·秘結》中指出:“原其所有,皆房事過度,飲食過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可見虛秘一證,雖病在大腸,但其發生與脾、腎功能失調也密切相關。
(二)診重病史,辨舌分虛實寒熱
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便秘者,除大便秘結外,無其他任何癥狀可辨。此時,應詳細詢問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一般便秘起于產后或失血之后者,多為血虛,氣血兩虛;病發于熱病之后,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便秘者,多為陰液虧少;老年體弱、大病久病之后,常為陽氣不足。臨證時,在詳問病史,四診合參的同時,還需注意望舌。一般而言。有苔多屬實,無苔多屬虛,舌質紅而少苔或無苔者多為血枯津竭;舌質淡而無苔者多血虛氣弱;舌質淡而胖或邊有齒痕者多為氣虛或陽虛;苔白滑而不膩者多為寒秘;苔黃厚而膩者多為熱秘。
(三)虛則補之,兼顧宣肺理氣調攝
虛秘之病,以虛為本。根據“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的原則,治療虛秘應以扶正補益為大法,但須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不同而分別施治,方能奏效。
1.氣虛便秘
本證特點是患者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便后疲乏,伴面色蒼白,神疲氣怯,舌質淡嫩、苔薄,脈虛。多因久病勞損,飲食失節,肺脾氣虛,腸道傳送無力所致。治當益氣潤腸。常用藥如黃芪、黨參、白術、麻仁、郁李仁等。如氣虛下陷,肛門墜脹,可合用補中益氣湯以益氣舉陷,使脾肺之氣得以內充,則傳送有力,大便通暢。若氣虛兼有陽虛,可加肉蓯蓉以溫陽通便;若氣虛兼有血虛者,加首烏、當歸、杞子等以養血潤腸。
驗案:
王某,男,78歲,南京人,1992年10月6日診。患便秘10余年,詢得其便雖不干,臨廁卻努掙無力,難以解出,肛門墜脹,小便頻多,動則汗出,舌質淡胖,舌苔薄白,脈細弱。既往有前列腺增生病史。綜合分析,病機總屬脾氣虧虛,中氣下陷,推動無力。治擬益氣升陽,潤腸通便。藥用:黃芪15g、黨參12g、生白術15g、升麻4g、柴胡3g、當歸10g、決明子15g、火麻仁30g。服藥7劑后,大便通暢,每日1次。效不更方,再以原方調治而愈。筆者治療氣虛便秘,白術多用生品,用量15~30g,有時用至60g,收效甚佳。
2.血虛便秘
血虛便秘多見于產婦及久病、失血之后。因血虛津虧,腸道失潤所致。臨床除大便干結外,常伴有頭暈心悸、面色無華、夜寐不寧、唇甲色淡等癥狀。治療以養血潤腸為法,常用當歸、熟地、川芎、生首烏、玄參、白芍、白蜜等藥。若大便干結如球,可合用五仁丸以加強潤腸通便之功。補血之品,每多滋膩礙胃,用之不當,可致腹脹納減,處方時可酌加陳皮、砂仁等理氣和胃之品,使補而不滯,無礙胃之慮。另外還需注意血與氣的關系,氣能生血,補血的同時適當用些黨參、黃芪等補氣之藥,可提高療效。對于產婦,又當注意夾滯的問題。由于產時出血較多,產后體虛未復,為了早日康復,常頻頻進食滋補之物。殊不知滋補之品多肥甘油膩,食之過多勢必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以致濕熱內生,食滯中阻,氣機不利,而見腹脹滿,納谷不馨,大便干結,舌苔黃膩等癥。遇此等癥筆者強調要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不可一見產后就歸血虛,而一味養血補血,往往乏效。
驗案:
趙某,女,25歲,服務員,南京人,1995年4月3日診。產后一月,大便干結難解已兩周,5~6日一次,必用“開塞露”方解。腹脹口苦,頭暈目眩,面色少華,舌苔黃膩,舌質淡紅,脈細濡。詢問近期飲食情況,家人訴患者平素體質較弱,此次雖足月順產,但出血較多,查血紅蛋白70g/L,為補養身體,每日均吃雞、肉及桂圓、蓮子、人參等。由于峻補不當,內生濕滯,虛中夾實,治當養血潤腸,清化消導。藥用:當歸10g、白芍10g、生首烏10g、蒼術10g、厚樸6g、黃芩6g、砂仁5g、陳皮6g、雞內金10g、決明子30g、萊菔子15g、枳殼10g。并囑病人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服藥3劑后,大便隔日一次,腹脹減輕,舌苔轉清,濕滯漸消,唯血虛之象未復,上方去蒼術、厚樸、黃芩,加黃芪10g補氣生血,熟地6g以養血補血,調治一月而病瘥。
3.陰虛便秘
熱病之后,熱盛傷陰,陰液虧虛;或老年陰虛,津液干枯,以致腸道干澀,燥結便秘。此類病人大便干結如羊屎,數日一次,同時伴有煩熱口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治當滋陰清熱,潤腸通便,增液湯加味以增水行舟,便自通也。并常囑病人用西洋參、石斛、麥冬、決明子,泡茶頻飲,以增強滋陰生津之力。
驗案:
胥某,男,56歲,工人,1996年9月4日診。有糖尿病史5年,習慣性便秘3年,大便干結如羊屎,4~5日一次,口干腹脹,舌紅前半無苔,脈細數。筆者分析該病人為陰虛燥熱之體,陰液不足,無水行舟,則便結腹脹;虛熱內生,則煩熱口干。治當增液行舟。藥用:生地12g、枸杞子10g、首烏10g、玄參15g、當歸10g、枳殼10g、知母10g、決明子30g、萊菔子15g、瓜蔞仁12g。7劑,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復診時患者訴服藥4劑后,大便每日3~4次,但量少不暢,糞質干結,余癥同前。陰液未復,原方去枳殼,加南北沙參、麥冬各10g、蘆根30g,另囑病人每日泡服西洋參2g、石斛6g、決明子10g。調治一月,大便質軟通暢,每日1次。效不更方,繼服上藥鞏固。筆者以為,陰虛便秘,往往與體質、年齡及糖尿病等病史有關,治療取效比較緩慢,需堅持服藥,俟陰復腸潤,則燥結之癥得除。
4.陽虛便秘
陽氣虛衰,寒自內生,腸道傳送無力,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治當溫陽通便。常用肉蓯蓉、牛膝、肉桂、鹿角膠、巴戟天、補骨脂等;也可用半硫丸(硫黃0.6g、半夏5g)每日1次,溫通寒凝而開閉結,尤其是對老年陽虛便秘,療效更佳。
虛秘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四者之間有時單獨出現,有時相兼而至,治應互相參合,按其氣、血、陰、陽偏虛的程度而論治;對氣血兩虛、氣陰兩虛、陰虛血少、陰陽兩虛者,又當并調共治,不可執一而論。
(四)虛實夾雜,攻補兼施
虛秘一證,雖以虛證為主,但又常兼夾實證。若脾氣虧虛,運化失職,濕從內生,阻于中焦,胃氣失和,則見腹脹苔膩、噯氣呃逆等癥,可于補氣方中酌加蒼術、厚樸、陳皮、萊菔子等化濕和胃,降氣通便之品。陰虛便秘,多夾燥熱,滋陰同時,加知母、玄參、黃柏以清熱瀉火,熱清陰復,大便自通。陽虛氣衰,寒凝氣結,而為冷秘。如《金匱翼·冷秘》所謂:“冷秘者,寒冷之氣,橫于腸胃,凝陰固結,陽氣不行,津液不通。”治療于溫陽益氣之中少佐祛寒之品,如干姜、附子等。
驗案:
女,56歲,南斯拉夫人,1998年3月20日診。患便秘20余年,每日需服西藥后方可通便。形體肥胖,動則汗出,腹脹氣短,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沉細。證屬氣虛便秘,兼夾濕濁,治當益氣化濕通便。藥用:黨參、白術、半夏、陳皮、厚樸、茯苓各10g,苡仁、決明子各30g,枳實10g,萊菔子15g,檳榔10g。并囑其停服西藥。服中藥3劑后,苔膩漸化,腹脹減輕,大便隔日一次,質偏干。前方有效,擊鼓再進,原方加火麻仁15g,5劑。藥后大便通暢,每日1次,苔膩化凈,腹脹已除,再以益氣健脾法調治鞏固而愈。
對于本虛標實,標實明顯,癥見大便秘結,腹脹腹痛,口苦苔膩者,宜急則治標,先擬通下為法,藥如大黃、枳實、厚樸、木香、麻仁等。但須注意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一旦便通,即轉以扶正為主,以治其本,方能取效持久。
(五)治秘勿忘宣肺
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之肅降與大腸傳導息息相關。肺氣壅滯,氣機升降失常,則大腸傳導遲緩;肺為水之上源,脾之運化水液的作用,有賴于肺氣宣發和肅降功能的協調,肺失宣降,水液不行,則腸道干枯而大便艱行。對于這一類型便秘,筆者常在湯劑中酌加紫菀、桔梗、杏仁、枇杷葉等宣降肺氣之品,以利津液輸布,大腸傳導。
驗案:
韋某,82歲,1987年8月6日診。大便秘結20余年,每次解大便時均需用“開塞露”,多次求醫,效果不著。觀前人所用方藥,均為滋陰潤腸之劑。詢得其癥,大便干結如羊屎,腹脹不適,動則微喘,口干欲飲,頭暈耳鳴,腰酸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筆者即于前醫方藥中加紫菀10g、桔梗5g。服藥7劑后,大便順暢,每日1次,此即宣上通下、腑病治臟之治。臨床上便秘兼有咳喘、胸悶等肺氣不宣癥狀者,或常規治療乏效者,切勿忘記宣肺降氣,開上竅以通下竅之法。如是常奏奇效。
(六)理氣通降,貫穿始終
虛秘一病,或因氣虛傳導無力,或血虛津不潤腸,或陰虛燥結,或陽虛寒凝,終致大便滯而不通。治療當以“虛則補之”為原則,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滋陰,陽虛溫陽。筆者并認為,虛人便秘與氣機不調、津液不能四布、腸道失養也有密切關系,猶如舟之無帆,在當補即補的基礎上,稍佐理氣通降之品,如萊菔子、枳殼等,以導舟行,每每獲效。
驗案:
徐某,女,27歲,南京市郊人,1997年1月25日診。便秘病史2年,病起于產后3月,大便干結難解,狀如羊屎,日行1次,曾予西沙必利、麻仁丸等治療,效果不著。恙由氣血虧虛,腸失濡潤,通降失司。治當養血潤腸通便。藥用:生地10g、當歸10g、仙鶴草15g、何首烏10g、百合30g、黑芝麻10g、玄參10g、決明子30g、萊菔子15g。服上方7劑,大便順暢。即以原方續服5劑鞏固療效而愈。
本例患者病起于產后,產后血虛,大腸失潤。醫者屢用西沙必利、麻仁丸促胃腸動力及潤腸通便均未獲效,而用養血潤腸少佐萊菔子行氣通降之劑立竿見影,說明氣行則舟行,增水行舟,尚需氣導舟行,動靜結合,方獲靈驗。
(七)攝生得宜,治秘之要
《重訂嚴氏濟生方·秘結論治》謂:“《素問》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臟之氣,貴乎平順,陰陽二氣,貴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腸胃益潤,則傳送如經矣。攝養乖理,三焦氣澀,運掉不行,于是乎壅結于腸胃之間,遂成五秘之患。”說明若攝養合理,起居規律,則氣機調暢,腸胃濡潤,大腸傳導正常,自無便秘之患。若起居無度,或嗜食精米玉面、炙煿厚味辛辣燥烈之品,或好逸惡勞,久坐少動,則便秘易發。因此,治療同時,患者還要攝生得宜。首先,做到生活起居有度,勞逸結合,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并根據體質狀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慢跑、打拳、氣功、跳舞等,均能流通氣血,促進排便。其次,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一次,使氣機通暢,大腸傳導功能得以改善。再次,要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對防止便秘很有益處。最后,要戒憂思惱怒,保持精神舒暢,心情愉快。
飲食方面筆者常囑病人不偏食,糧食粗細搭配,多食雜糧糙米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韭菜、蘿卜、香蕉等。避免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或過食生冷。另可選用富含油脂、性質滑利食品,如黑芝麻、麻子仁、杏仁、蜂蜜、決明子等,對供給全身營養,改善便秘均有良好的作用。對一些老年患者,平時用黑芝麻、花生仁研細,加蜂蜜適量,每日2次,酌量服食;或用決明子開水浸泡代茶飲,每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