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穿越報:清朝卷
- 彭凡
- 606字
- 2020-01-16 17:01:00
八旗大軍打進關

護著順治皇帝坐上金鑾殿的,是大清的八旗兵。大清的軍隊只扯了一張旗子,怎么號稱八旗呢?這得從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說起。
過去,女真族人在打獵時,各出一支箭,每10支箭組成一個“牛錄”(即小組),每個牛錄設立一個總領(即組長),也就是牛錄額真。耕田打獵,披甲服役,都是以牛錄為單位。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就根據這種“牛錄制度”,將女真族人編為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他們的旗幟分別為黃色、白色、紅色、藍色。
公元1615年,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將這四旗改為八旗:除了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外,增設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四旗,也就是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每個旗的最高統帥,叫“旗主”。而努爾哈赤統率的正黃旗是最尊貴的。
皇太極即位后,為了擴大兵源、籠絡人心,他在滿族八旗的基礎上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族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統稱為清代八旗。滿族人自稱“旗人”,所穿的衣服“旗袍”,就是由此而來的。
八旗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以旗統兵,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當然,士兵的數量和軍餉都是有限額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旗人都披甲打仗。隨著人口的增多,披甲上陣的旗人比例就占得越來越少了。
八旗兵平時農作、狩獵,也進行操練,發生戰爭時,就立刻結集成部隊,戰斗力非常強。大清朝就是靠著這種軍民合一的制度,贏取了江山。

八卦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