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論逼真性
借助于上述觀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說明,似真性概念或者逼真性概念在直觀上意味著什么。直觀地講,一個理論T1比另一個理論T2具有較少的逼真性,當且僅當(1)T1和T2的真內容或假內容(或它們的測度)是可比較的;(2)T1的真內容而不是假內容比T2的少;(3)T1的真理性內容并不比T2的真理性內容多,而T1的假內容卻比T2的假內容多。簡言之,我們斷定T2比T1更接近真理或者更近似真理,當且僅當有更多的真陳述、而不是更多的假陳述可以從T2中推出,或者,至少T2與T1有同樣多的真陳述,并且T2有較少的假陳述。
一般地說,只有互相競爭的理論——例如牛頓的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就其(未經測度的)內容而言才是直觀地可以比較的;但也有一些互相競爭的理論是不可比較的。
牛頓理論的內容(N)和愛因斯坦理論的內容(E)的直觀可比較性可以規定為:(1)對于牛頓理論已做了解答的每個問題,愛因斯坦理論都提供了一個至少同樣精確的解答,這使得在比塔爾斯基理論稍為廣泛一些的意義上,
N的內容(測度)少于或者等于E的內容;(2)對于有些問題,愛因斯坦的理論E能提供解答(非重言的),而牛頓理論N則不能提供解答,這就使得N的內容肯定地比E的內容少。
因此,我們能夠直觀地比較這兩種理論的內容,并且知道愛因斯坦理論具有較多的內容。(可以從這種直觀能由內容測度ct(N)和ct(E)所證明來說明這一點。)這就使得愛因斯坦理論有可能或者實際上成為更好的理論;甚至在任何檢驗之前,我們也能夠說,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真的,它就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并且,這一理論要求我們進行更多的檢驗,從而為我們提供了認識更多事實的新機會:倘若沒有愛因斯坦理論的挑戰,我們絕不會在一次日蝕時對行星圍繞太陽的外觀距離、或者由白矮星引起的光輻射紅移現象進行(必要的、高精度的)測量。
一個(邏輯上)較強的理論、即具有較多內容的理論,即使在被檢驗之前,它也有許多優點,這些使得它成為一個潛在的好理論,一個更富有挑戰性的理論。
并且,這個更強的理論、即包含更多內容的理論,也將是一個具有更大逼真性的理論,除非它的假內容也更大。
這種主張形成科學方法——大膽假設、嘗試反駁方法——的邏輯基礎。一個理論越大膽,它的內容就越豐富,因而它也就越冒險:因為它更可能從虛假的問題著手。我們試圖找到這個理論的弱點并進行反駁。如果我們未能反駁這個理論,或者,如果我們找到的反駁同時也是對在它之前的較弱理論的反駁,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猜想或推測:這個更強的理論并不比它的較弱的先行理論具有更多的假內容,因此,這個更強的理論具有更大的逼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