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

如果你要從股市中賺錢,就必須低價買進股票,高價賣出股票,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判斷股價的高低。只有正確地判斷股價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義,否則就毫無實用價值。

股價的高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有通過比較才能顯現。一般來說,要正確判斷某一股票的價格高低,惟一的途徑就是看它的歷史表現,但是,有人在判斷某一股價的高低時,不注重股票的歷史表現,而只注重股票今后的走勢,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股票的歷史表現是一種客觀事實,客觀事實具有無可爭辯的確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勢只是一種主觀預測,主觀預測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們怎么可以只憑主觀預測而不顧客觀事實呢?

再說,股價的未來走勢充滿各種變數,他的漲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我們只能借助概率進行預測。假如宏觀經濟、市場態勢和個股的表現均好,它的上漲概率就大;假如宏觀經濟、市場態勢和個股的表現不好,它的上漲概率就小;假如宏觀經濟、市場態勢和個股的表現不一致,它的上漲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由此可見,要從股市獲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價漲跌的概率,第二還是要握股價漲跌的概率,第三也還是掌握股價漲跌的概率。掌握了股價漲跌的概率,你就能賺錢;否則,你就會賠錢。

(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該論證的論據是否支持結論,論據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內容深度、邏輯結構和語言表達。)

【邏輯錯誤分析】

(1)文中提到“要正確判斷某一股票的價格高低,惟一的途徑就是看它的歷史表現”過于絕對,行業發展狀況、政策環境因素等也都會影響股票價格。

(2)文中比較股票的歷史表現和今后走勢時,錯誤地將其概括為“客觀事實”和“主觀預測”的關系,進而否定股票的今后走勢,犯了邏輯偷換的錯誤。

(3)文中提到“只能借助概率進行預測”過于絕對,模型分析、市場因素分析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文章前后不一致。文章最后提到“掌握了股價漲跌的概率就能賺錢”,與文首“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判斷股價的高低”相矛盾。

【參考范文】

看待股市必須冷靜客觀

文章圍繞“如何才能在股市中獲利”這一基本論題展開論證,但論證的切入點十分混亂,論證過程也漏洞百出,自然無法得出可以服眾的結論。

第一,文章最大的問題在于前后不一致。很明顯可以看出,文章的核心話題是“如何才能在股市中獲利”,由此在第一段推出“正確地判斷股價的高低”是關鍵所在,后文中應該介紹判斷股價高低的方法。但是文章第二段提出歷史表現判斷股價高低的惟一途徑,而最后又指出要從股市中獲利,最重要的是掌握股價漲跌的概率,首尾觀點不一致。事實上,股票投資本身需考慮諸多因素,判斷股價高低、掌握股價漲跌概率知識都有助于投資獲利,不具備一錘定音的作用。

第二,文中的部分觀點過于絕對化,缺乏事實依據。文中提到“判斷某一股價高低,惟一的途徑就是看它的歷史表現”過于絕對,雖然股票的歷史表現對預測股票漲跌很有幫助,但判斷股票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歷史表現不過是其中之一,行業發展狀況、政策環境因素等也都會影響股票價格。此外,股票的歷史表現還受到經濟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不一定就能代表將來的走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股票的歷史表現往往需要與未來的走勢預測相結合,以幫助分析。文中還提出“只能借助概率進行預測”,這明顯忽視了模型分析、市場因素分析等方法,因此不足為信。

第三,文章中的歸納概括不夠恰當。文中認為“股票的歷史走勢是一種客觀事實,其今后走勢是一種主觀預測”,明顯是錯誤的概括。歷史表現不一定都是客觀事實,其中摻雜著許多人為因素,比如內幕交易、違法操作市場等;今后走勢也不是單純主觀預測,是依靠先進科技,利用專門的模型來對股價進行未來預測,可以看作是在客觀基礎上進行的總結,其結果有一定的客觀性。作者把股票的“歷史表現”當成“客觀事實”,把股票的“今后走勢”當成“主觀預測”,由此得出的結論很難為人所信服。

綜上所述,本文的論證缺乏有效性。其實有很多剛入市的股民,對股市的態度與作者十分相似,他們只了解了股市的某一個側面,總結出了似是而非的規律,并且有了一兩次成功的盈利,之后便開始飄飄然,認為自己所了解的才是故事真正的規律,這種股民最后往往會吃大虧。因此,我們看待股市時必須冷靜客觀,盡可能的搜集各方觀點,結合金融環境、國家政策傾向以及個股本身所依存的實體企業的經營狀況、未來發展前景等進行合理預測,才能有效地規避投資風險。

【名師點評】

本文是一篇結構整齊的應試佳作。第一段開門見山,表明態度后立刻指出問題,立場鮮明;論證主體部分共三段,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梳理原文中的邏輯錯誤,思路清晰,邏輯性強,析因精到;結尾處不僅點題,首尾照應,更指出了作者觀點背后所體現的股民態度,分析精辟深刻,入木三分,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發人深省,堪稱考場議論文的典范之作。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眾所周知,人才是立國、富國、強國之本,如何使人才盡快脫穎而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人才從平常之中顯現有多種途徑,最重要的兩種可謂“拔尖”與“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為尖子,直步青云;“冒尖”是指通過自身奮斗、取得成就從而得到社會的公認,最終功成名就。有人認為當今某些領域的管理人才,“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此種現象,大者之于邦國社稷,小者之于企業機構,又意味著什么呢?對于國家和個人都有些什么啟示?

【破題立論】

材料中的核心詞有兩個:“拔尖”、“冒尖”。二者都是在形容人才,但它們的區別在于成為人才的方式,前者靠領導提拔,后者則靠自身努力。作者在材料中的觀點并不存在絕對肯定和否定的傾向,因此無論持“冒尖”勝于“拔尖”還是“拔尖”勝于“冒尖”都是可以接受的。若想更進一步,可以從人才選拔方式本身入手,探討我國現有的人才選拔機制的不足,并提出簡單的解決方法。

【參考范文】

再議伯樂與千里馬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早在千余年前,韓愈就在《馬說》中指出了選拔機制對發現人才的作用和意義,時至今日,“拔尖”與“冒尖”之別又再次將這一話題拖入了人們的視野。

顧名思義,拔尖者的伯樂是上級領導,冒尖者的伯樂是社會輿論,二者并無高下之分。但如今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的現狀,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人才選拔機制的僵硬與死板。對于企業而言,拔尖者多代表著企業具有較完善的晉升機制,是現代化管理的必然結果;而冒尖者少則代表企業給員工創造的機會少,工作模式固定化,致使其他有才能的員工無法發揮。對于國家而言,拔尖者多意味著自上而下的選拔體系比較完善;而冒尖者少意味著自下而上的輿論反饋并不成熟。

同為千里馬,拔尖者與冒尖者也有很大不同。拔尖者稱雄于體制內,如同古時的軍馬,吃的是精制草料,受到過系統訓練,比沖刺、比陣型、比負重都遠超同儕,故而能在體制內脫穎而出;而冒尖者成長于體制外,如同草原上的野馬,體魄雄健,野性十足,適應力強,雖不能完美融于體制之內,但戰場之上狂突猛進,一馬長鳴,萬馬齊喑,又非軍馬所能及。拔尖者能力全面,卻難過險關。劉邦起于微末,項羽生于世家,孰料垓下之圍霸王授首;諸葛亮耕于南陽,馬幼常顯于軍機,奈何街亭之恨軍法難容。冒尖者多一時之才,難當大任。東方朔、司馬相如空吟詩賦,難及董仲舒名傳千古;秦叔寶、尉遲恭殿前稱雄,徒羨李藥師漠北縱橫。拔尖者與冒尖者缺一不可,他們都是企業、國家、社會全面持續發展的基石。

當今某些領域的管理人才,拔尖者多而冒尖者少,冒尖者的缺失意味著已有體制難以獲得新鮮血液的補充,使其日漸官僚化,喪失活力。于企業而言,這限制了其執行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于國家而言,則容易使其困守傳統無法創新。因此,如何在現有選拔制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發掘民間的潛在能力,將成為今后各級組織發展的重要目標。要想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完成兩大轉變。第一,糾正錯誤的觀念,不再以學院為正統,歧視民間力量;第二,完善輿論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民眾互動平臺,進行全方位的“選秀”。

高手在民間。不得不說,與建設事業相比,音樂、娛樂行業已經走在了前面,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冒尖者出現,為企業、為國家帶去新的生機與活力!

【名師點評】

本文對材料的分析頗見深度,立意清晰,從“拔尖者”與“冒尖者”的比較入手,通過大量實例,深入分析了兩種人才及兩種體制的不同,進而指出兩者不可偏廢的社會需求,點出了目前這種社會狀況的危害。最后,文章號召全社會進行更多的努力,結合實際,意義非凡。全文結構嚴謹完整,行文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事例典型,說服力強,是難得的考場佳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宜春市| 克拉玛依市| 铜山县| 田东县| 崇仁县| 玉田县| 册亨县| 奇台县| 辉县市| 甘谷县| 新沂市| 康马县| 枞阳县| 察雅县| 富裕县| 交城县| 应用必备| 崇信县| 靖江市| 通化市| 固原市| 平湖市| 寿光市| 江安县| 彰化市| 栾城县| 巴林左旗| 通许县| 建始县| 万安县| 文安县| 双江| 台中市| 平顺县| 错那县| 阳谷县| 固阳县| 北安市| 城固县|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