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歷年真題與典型題詳解—寫作分冊
- 圣才電子書
- 3140字
- 2021-05-21 21:06:59
2012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述。(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
地球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關注的熱點,這一問題看似復雜,其實簡單,只要我們運用科學原理——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去對待,也許就會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顛覆了人類關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不管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都揭示了宇宙間實物運動中普遍存在的相對性。
既然宇宙間萬物的運動都是相對的,那么我們觀察問題時也應該采用相對的方法,如變換視角等等。
假如我們變換視角去看一些問題,也會得出和一般常識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我們稱之為災害的那些自然現象,包括海嘯、臺風、暴雨等等,其實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現象而已,從大自然的視角來看,無所謂災害不災害,只是當它損害了人類利益,危及了人類生存的時候,從人類的視角來看,我們才稱之為災害。
變換一下視角,從一個更廣泛的范圍來看,我們人類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們的祖先是類人猿,而類人猿正像大熊貓、華南虎、藏羚羊、揚子鱷乃至銀杏、水杉等等一樣,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那為什么我們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見,人類的問題就是大自然的問題,即使人類在某一時期部分的改變了氣候,也還是整個大自然系統中的一個自然問題,自然問題自然會解決,人類不必過多干預。
【邏輯錯誤分析】
(1)概念界定不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科學理論而非哲學理論,符合作者意圖的方法應該是辯證法。
(2)文中提到“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顛覆了人類關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太過夸大,相對論并沒有完全顛覆人類對宇宙時空的認識,而是對已有的經驗起到了補充完善的作用。
(3)文中提到“既然宇宙間萬物的運動都是相對的,那么我們觀察問題時也應該采用相對的方法”,這種推論毫無依據。宇宙萬物是客觀的,問題是主觀或客觀的,二者不存在直接、必然的聯系。
(4)文中提出“人類的問題就是大自然的問題”,由此推出“自然問題自然會解決,人類不必過多干預”毫無依據,自相矛盾。既然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類對自然的干預也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不是其實也不算干預呢?
【參考范文】
荒誕的“相對”論
原文作者試圖通過論證“人類的問題就是大自然的問題”,得出“自然的問題自然會解決,人類不必過多干預”的結論,這毫無事實依據,且存在很大的邏輯漏洞,以下將一一指出。
首先,本文邏輯自相矛盾,難以自洽。文中提到“假如我們變換視角去看一些問題,也會得出和一般常識完全不同的觀點”,這一方法本無錯誤,但運用這一方法進行類推時,必須站在同一個視角,否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作者在文中以大自然的視角,分析出了“人類的問題就是大自然的問題”,這點無可厚非,但“人類不必過多干預”這一結論卻是由人類視角得出的,這當然不能得證。如果同樣以大自然的視角來看,人類的所謂干預也是大自然內部的調節活動而已,如食物鏈一樣自然,又何必禁止呢?這種自相矛盾的邏輯當然不具備有效性。
其次,本文論證多為主觀臆斷,缺乏事實依據。文中提到“既然宇宙間萬物的運動都是相對的,那么我們觀察問題時也應該采用相對的方法”,但宇宙間萬物的運動是客觀的,而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主客觀交織的,看問題的方法卻屬于主觀性的方法論,三者并不對等。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隨意的推出這種結論,很難讓人信服。
最后,作者還犯下了不少知識性錯誤。文中提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了宇宙間事物運動中的普遍存在的相對性”,但相對論主要應用于高速運動的物體和微觀領域,是經典物理學的一種發展、創新和補充,并不適用于解答所有物理問題,也很難說萬物間的運動都是相對的,由此后文中有關“相對的方法”均沒有理論依據,只是作者個人的看法而已,不具備說服力。
總而言之,作者試圖從新的角度去分析氣候變化問題,卻陷入了主觀臆測的泥沼,缺乏事實依據,論證邏輯又自相矛盾,因此該論證不具備有效性。
【名師點評】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用自相矛盾、主觀臆斷和知識性錯誤三個分論點,對原論證中的問題展開分析,論述有力,邏輯性強。尤其精彩的是第一段關于自相矛盾的反駁,一針見血,從根本邏輯上質疑了原論證的有效性,顯示出了作者高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令人眼前一亮。結論部分,收束簡潔,態度鮮明,無愧為考場佳作。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魏十力先生在《十力語要》(卷一)中說:“吾國學人,總好運逐風氣,一時之所尚,則群起而趨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無一剎那,風氣或變,而逐臭者復如故,此等逐臭之習,有兩大病:一,個人無牢固與永久不改職業,遇事無從深入,徒養成浮動性;二,大家共趨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萬途,一切廢棄,無人過問,此二大病,都是中國學人死癥。”
【破題立論】
材料引用的是魏十力先生關于“逐臭”之風的論述,主要包括跟風盲從的現象和危害兩大部分,主旨非常明顯。在切入本題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魏先生的思路進行補充論述,在此基礎上引申出一些社會問題。若想更進一步,可從材料中某一具體觀點入手,討論某一類群體或某種現象,最后提出簡單的解決方法。
【參考范文】
打破盲從,需要理性的聲音
數十年之前,魏十力先生用犀利的語言諷刺了“學人”的逐臭之風,闡明了“運逐風氣”的危害,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盲目跟風不僅未有遏止,反而變本加厲,貽害無窮!
盲目跟風,是從眾心理的一種體現。跟風者,對潮流涌動往往是敏銳的,一旦有所覺察,便不問好壞,不問緣由,不問結果,一哄而上。他們的判斷很簡單:這么多人都做了,我不去做肯定會吃虧。于是,“2012”使人惶惶不可終日;“謠鹽”引發全民搶鹽風潮;中小學生奔波于各類課外補習班,幾無寧日;微博用戶盲目轉發大V言論,不辨真假……自媒體時代本應開啟個性與智慧的大門,結果卻是人云亦云,如水上萍、墻頭草。長此以往,人們就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耐心。小則丟掉個人的發展與個性,大則不利于集體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
比盲從更可怕的是沉默。輿論是一種力量,大眾輿論最可怕之處,便在于我們每人面對它時都是少數人。少數人在面對多數人的觀點時,往往不愿表達出不同的看法,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揭示的現象。理智的人并不少,但正是他們的沉默才使得謠言“日行千里”,一發不可收拾。于是,做學術的人跟風趕“時髦”,面對熱點話題一擁而上、扎堆研究,卻少有人制止;看到老人倒在地上,周圍圍了一群人,卻沒有人上前幫忙。一馬長鳴,萬馬齊喑,要想沖破盲從的枷鎖,單有理智是不夠的。
面對靡靡風潮,最重要的是發出理性的聲音。正如數十年前的學界,人人群起而趨其途,唯有魏十力先生義正言辭地加以駁斥,若無此聲音,尚不知有幾人可以醒悟。盲目跟風,只會讓成功離你越來越遠。在王明等人大力宣傳蘇聯的革命模式時,毛主席沒有完全照搬,而是根據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最后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正是這種不屈從不盲目的理性的聲音,拯救了國家的命運。
當今社會,我們有著足夠開放的環境和便捷的表達途徑,當微博微信墻被曬幸福、秀恩愛占滿時,請不要盲目跟從,你可以也應該發出屬于自己的理性的聲音。
【名師點評】
本文從材料提及的跟風現象出發,引出了跟風的危害,并深入分析了跟風現象難以抑止的原因,最后號召全社會多發出理性的聲音,立意深刻。全文結構嚴謹完整,行文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事例典型,說服力強,是難得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