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燕《人格心理學》筆記及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901字
- 2021-05-28 21:32:24
1.2 人格理論學習的要領
一、人格理論的意義
人格理論是心理學家們對人的一套看法,是人格心理學家用來描述或解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套假設系統和參照框架。
人們學習人格理論,期望它能夠解答的問題
1.“什么”類問題,指的是個體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是如何組成一個整體的。
2.“如何”類問題,指的是人格的成因,什么因素使個體形成目前的人格的,遺傳、環境、主體各以何種方式、以多大的影響力對個體產生作用。
3.“為何”類問題,指的是個體行為的動力。人格理論會告訴人們在解釋行為時,應該如何去思考。
二、人格理論的向度
吉爾和茲戈爾提出了九個人格理論向度:
(一)自由論——決定論
自由論——決定論這一問題主要涉及的是對人行為的決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個人意愿自由控制,還是由不為個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來決定?
1.決定論
精神分析學者弗洛伊德認為個體行為由其內在驅力所控制,個體并不能覺察這種力量;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則把人看作為一種“自動裝置”,受外部控制很大。兩種理論一種強調內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種強調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異曲同工,都屬于“決定論”的觀點。
2.自由論
人本主義學者看法則相反,羅杰斯曾指出,人類并非完全由無意識來掌握,個體可以主動創造自己,在創造其生命價值時,個體有其自由的意識。因此,他主張人是“自由”的。
(二)理性——非理性
理性——非理性這一維度說明人的理性思維對人的影響程度。人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1.理性
認知心理學派強調理性的作用,凱利認為“人是科學家”,推理作用對人具有重要影響。
2.非理性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強調非理性的作用。行為主義者斯金納重視學習過程中“強化”的效應,不太看重理性的作用。
(三)整體論——分析論
整體論——分析論這一維度劃分了心理研究是對人進行整體研究,還是分析研究。
1.整體論
整體論主張人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將其拆成部分,就失去了真實性。
2.分析論
分析論認為人格科學研究必須從其構成元素入手,如特質理論。分析論者認為從整體著眼,只能獲得一個籠統的印象,無助于對一項行為的精確認識。
(四)遺傳論——環境論
遺傳論——環境論說明一個人的人格究竟有多少取決于遺傳,有多少受環境的影響。
1.遺傳論
遺傳論者多重視氣質、體形與行為的關系,如希波克里特提出的氣質學說,克瑞其米爾和謝爾頓提出的體形說,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賴于遺傳因素,艾森克也強調遺傳的作用。
2.環境論
華生等行為主義學派是極端環境論倡導者,強調學習是人格形成的基礎,環境塑造人的行為。
(五)可變性——不可變性
可變性——不可變性這一維度涉及的基本問題是,一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能否有根本改變?
1.不可變性
有些學者認為人格在兒童期形成之后,就比較穩定了,人身上存在有人格結構的延續中心,在人的一生中它都是行為的支撐者。弗洛伊德就是此觀點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在他5歲時就已形成了,雖然以后在表面上有一些變化,但其潛在的人格結構不會改變,所以弗洛伊德十分重視童年經驗,他認為只有長期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才有機會使當事人的人格產生實質性的改變。
2.可變性
艾里克森主張人格的可變性,認為人格在一生中始終變化著,在每一階段人們都要處理一個特殊的人生問題,從而使其進一步發展。
(六)主觀性——客觀性
在探討人格問題時,常會涉及主觀經驗與客觀環境對個體行為的決定作用。
1.主觀性
現象學者指出,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因素,并非外在的事物和環境,而是這個人對于那些事物和環境的看法。看法決定了事物與環境對主體的價值。如果一個人認為這件事對他具有重要意義,他就會珍視它;反之,就會忽視它。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就要先了解他的主觀看法。
2.客觀性
行為主義學派強調人格是由外部的客觀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所以他們重視客觀行為事實,以及行為與外部世界中可測量因素的相互關系。
(七)主動性——反應性
主動性——反應性這一維度涉及了對人類行為原因的解釋。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由其內部所發動的,還是只對外在刺激的反應?
1.主動性
采取主動性觀點的學者認為行為產生于人的內部因素,人們是在主動地表現各種行為,而不是做被動的反應,如認知學派。
2.反應性
持反應性論點的學者認為每個人都是處在某一個環境中,環境給予他各種形式的刺激,他要對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如行為主義者的觀點。
(八)均衡性——不均性
均衡性——不均性這一維度主要涉及行為的動力。
1.均衡性
持均衡性觀點的弗洛伊德傾向于重視個體維持均衡狀態的動機,認為個體的某種缺失就會產生某種需求,導致陷入緊張狀態,于是個體將采取一些活動,以取得滿足,使個體恢復到均衡狀態。
2.不均性
持不均性觀點的人,如人本主義學者羅杰斯、馬斯洛等都強調個體謀求自我充分發展的傾向,他們認為個體的主要動機在于追求生長、求發展。他們通過不斷地求新,接受挑戰,使之不斷成長,獲得充分發展。
(九)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知性——不可知性這一維度說明人的行為和本性是可以根據科學方法而被認知,還是有某些超越科學而不為人所認識的東西?
1.可知性
行為主義學派主張運用系統的觀察和實驗來研究人類行為。
2.不可知性
現象學派的學者認為每個人生活在其本身主觀經驗之中,而這些經驗是別人所不知的,因此憑借一般的觀察與實驗方法,也不能完全體會其內心領域,進而也就難以了解人性的本質。
任何重要的人格理論都可以包含在這九個基本設想之中,在每個向度上找到它相應的位置。吉爾強調在雙極連續體上的位置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以維度的觀點進行分析最為合適。這樣有利于探討各種人格理論在基本假設方面的不同程度與涉及的不同范圍。
三、人格理論的原則
(一)核心性原則
核心性是指一種理論的關鍵之處。每種理論都有一個核心點,在這個核心點下展現一系列論點和論據。這個核心點抓得是否準確是衡量理論價值的重要標準。
(二)廣博性原則
廣博性是指理論所能涵蓋的范圍。好的理論應該是能夠解釋人類的所有或大部分行為。廣博性越好的理論,其所研究的范圍也越廣泛。一個廣博性差的理論,由于兼容性差而不能處理多變的現象或問題。
事實上,一個良好的理論不一定能夠解釋所有的行為,但在解釋某一層面行為上卻有獨到之處,也不失為一個好理論。
(三)簡約性原則
1.表現
(1)一個好的理論應該是簡明一致,要而不繁,易于理解。
(2)人格理論的簡約性還表現在人格研究中的理論結構點。
2.結構點應用——兩種理論推論模式
羅斯提出了兩種理論推論模式:限制定向推理和流動定向推理(如圖2-1所示):

圖2-1 限制定向推理和流動定向推理
(1)限制定向推理
限制定向推理是一種與實際觀察數據相聯系的思考方式,從圖2-1中可以看出,三種情境均可以引發三種反應,但是這種描述較為煩瑣。
(2)流動定向推理
流動定向推理是一種用邏輯假定來把描述變得簡單的思考方式,三種情境均可引發三種反應的原因可以假設為內部心理的中間環節啟動了相同的反應,這一邏輯假定就是“結構點”——焦慮。結構點可以幫助人們更簡單明了地解釋復雜的行為,結構點的總結需要更多的思考過程。
(四)驗證性原則
一個人格理論體系中的任何論點都應該可以通過實證研究加以驗證,特別是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應該能夠被操作化的。理論與研究要具有關聯性,如果一個理論能得到大量的、可靠的實驗研究所驗證,說明這一理論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五)提示性原則
提示性原則是說明一個好的理論可以引發人們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思考,去發現未知的現象。提示性原則就是看此理論是否具有引導功能。
(六)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說明了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一種理論要能夠指導實踐,并應用在實踐中。人格理論源于實踐中,許多人格理論的提出者都是在臨床咨詢領域中工作的,他們將自己的工作體驗和思考總結出一套理論體系,反過來,又對實際工作起指導作用。
四、人格理論的影響因素
(一)當時的社會背景
人的意識形態必然會受到當時社會特征的影響,在人格理論中充滿了當時社會特征的痕跡。例如,如果可以了解弗洛伊德所處的時代背景,那么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其理論內涵產生的原因。
(二)學者本身的經驗
學者在建立其人格理論時,往往受到其生命史中重要事件的影響。學者有時所描述的事實就是他們自己,理論中充滿了他們自身的人生體驗與感受。
(三)學者對人、社會及科學的態度
任何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都與學者對人、社會、科學的態度有密切關系。
(四)有關學科發展的情況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常和許多相關學科有密切聯系。事實表明,其他學科的發展,對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正確認識人格理論的地位與作用
(一)理論的價值
1.理論研究確定了一門學科的框架
弗洛伊德論述人格心理學時,就確定了這門學科的框架和研究主題。后面的理論學家在理論建構上基本沒有跳出其框架。理論往往確定了人們思考問題的范圍與方向。
2.理論對實驗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1)理論確定了實驗研究的目標,實驗研究設計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展開的
理論構思得好,就能使研究更有系統性、邏輯性,研究者不至于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或不相關的變量上。
(2)引發人們對未被注意到的實證資料進行收集和探討
(3)理論對人格實驗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人格研究方向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人們通過實驗來為理論尋找依據,將實驗結果納入一個邏輯框架中,形成比較完整而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3.理論對研究者的思維起過濾作用
理論可以使研究者沿著某一方向去探討一種現象,而具有不同理論背景的人,會對同一現象得出不同的分析。所以,理論會幫助人們去清晰而有效地分析現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是,理論的綜合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理論的局限性
理論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理論會限制思維的開闊性與探新性
理論會使人產生思維定勢,跳不出原有理論的框架,甚至會使人誤入歧途,也會影響人們發現新的東西。
2.以理論為先導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科
理論研究模式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而有些研究者偏好于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類研究者認為,研究應從收集事實材料開始,直到有了雄厚的事實基礎后,才能建立理論。也就是,研究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型課題時,可以從事實出發,特別是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
3.理論自身發展的局限性
理論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從低級不斷地向高級發展,從不完善向完善發展。當理論發展未達到完善階段時,會影響到人們理解與使用理論,從而導致出現一些偏差。所以,對于發展不完善的理論,要倍加小心,要求人們具有批判性思維。此外,即使一種已被稱為“完善”的人格理論,也有其局限性。
(三)認識理論
1.理論是人類思考的工具
理論既要聯系實際又要超越現實。理論要高于現實,它追求與現實呈現出某種天然的“距離”,但這不是理論的變質,而是對現實的更高層次的概括,它體現了一種抽象和預示。
2.人格心理學對理論的偏重
人格理論源于研究者長期對問題的思考與實踐體驗。但最終形成理論,主要在于人格自身的統合性。人格各個部分是一個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們在涉入某一問題時,自然要連帶起人格的其他成分。所以,人們要在一個整體的框架中去思考問題,這個框架就是理論。
3.要敢于使用理論
任何事物都具有辯證的性質,理論也如此。理論發展的不完善,并不應妨礙人們的思考,以及對理論的使用。對理論的使用原則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四)運用理論
人格理論可以幫助人們確定觀察事物的方向,提供給人們一些描述、解釋個體行為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評定、預測人格的方法。
1.描述
了解一個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描述它。在人格理論中,人格結構這一基本問題的研究,就是用于描述人格結構差異的。
2.解釋
科學的重要功能不僅在于發現某一現象,還在于能解釋這種現象。“解釋”就是確認原因。當一時得不到真正的解釋時,人們甚至會做一些推論。
3.預測
(1)人格可以預測行為
要了解人類,就要能夠對人類行為做出預測。人格具有預測行為的功能。人格心理學非常重視人們行為中的穩定成分。只有穩定的成分才構成人格結構。人格因其穩定的特征才為預測提供了條件。
(2)預測行為的工具
人格測評工具也為預測人的行為提供了客觀方法。《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是一個預測性較好的人格量表。
- 2020年重慶市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5)》(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練習答案】
- 2020年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五年級組)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機器學習算法入門與編程實踐
- 2020年寧夏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657行政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5小時高清視頻】
- 保薦代表人考試《投資銀行業務》輔導教材
- 美國TOP60名校逐一點評
- N23°E113°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服裝系優秀畢業設計作品集(2016)
- 汽車運用工程(第2版)
- 旅游學概論(第三版)
- 標志與導視系統設計
- 大學體育教程
- 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第2版)
-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331社會工作原理[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