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該爭就爭,不是所有的吃虧都是福

1.遭遇搶功,忍氣吞聲換不來尊重

“那明明是我們兩個人做的,卻成了他一個人的功勞;結果他升職加薪,我什么也沒有。”“那個人做得不如我多,卻說得比我多,好像他才是這個項目的主導一樣,搶了我的功。”在職場上,很多人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自己辛辛苦苦把工作漂亮地完成了,但功勞全讓那些能說會道、喜歡在上司面前爭風頭的同事搶走了。

電影《杜拉拉升職記》就有這樣的情節:公司要裝修,但是經費預算有限,誰都知道這是個很難完成的任務,為此,負責裝修的公司骨干玫瑰便“請病假”。于是杜拉拉臨危受命,接手了這個“爛攤子”。可當杜拉拉艱辛地按要求完成裝修任務時,玫瑰回來了,并由她向美國總部領導介紹裝修情況,把功勞全都搶走了。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知道,職場猶如一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會存在。自然也少不了那些自私自利、愛搶功勞的小人了。雖然古人有云:“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但對于搶功的小人,難道真的只能“啞巴吃黃連”,忍氣吞聲?自然不是的,我們的百般忍讓并不能讓他們有所收斂,反而只會助長小人的氣焰。所以該出手時就出手,絕不能姑息養奸,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竊走我們的勝利果實。

當然,反擊也不能是簡簡單單地以牙還牙,那樣只會引起無休止的辦公室爭斗。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給公司帶來損失。所以,我們反擊要更有技巧、更智慧。比如說,我們可以以退為進,同事不是喜歡出風頭嗎?那就讓他出好了,我們索性抽身而退,看他一個人怎么辦。

李平和張耀同是一個部門的主管。李平是屬于埋頭苦干型的,總是承擔最重要的那部分職責,但是他性格相對內向,口才也不怎么好;張耀則能說會道,平時工作時只挑最簡單的活兒干,但到了向領導匯報工作時,他就在不動聲色間化大家的功勞為自己的功勞。工作能力一般,搶功的水平倒是表現得很高。

有一次,他們部門接手了一個重要項目,在項目快收尾的時候,老板到他們部門來考察工作進度。張耀一個箭步沖上前去,開始他口若懸河的演說,頻頻在主語應該使用“我們”的時候,使用“我”;在主語應該使用“某某”的時候,使用“我們”,還在老板詢問進度的時候,恬不知恥地表示:“他們都做得非常好,基本上不怎么需要我的幫助,我只不過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和他們交換一下意見就行了。”

就這樣,張耀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推到了項目主導者的位置上。李平臉都氣歪了,但想著此時要是戳穿他,先不說老板信不信,自己首先就被戴上一頂搶功勞、不顧全大局的帽子,于是只好隱忍。

忽然間李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趁老板夸獎黃耀的時候,向老板提議,由張耀全權負責項目的結案匯報材料,而自己只需要根據下階段的工作安排,開始做其他工作。他故作誠懇地說道:“我相信他一定能夠代表我們展現整個項目的成果。”一邊說一邊還向張耀點了點頭,卻看見張耀的臉色已經由紅潤轉向了鐵青。

開完會,老板按照李平的提議,不顧張耀百般謙虛推脫,決定把結題匯報的工作全權交由他負責。這對于工作不甚了解的張耀來說,結果會如何,可想而知。

在面對同事搶功的時候,我們要勇敢地站出來,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必要時,甚至可以直接當著老板的面拆穿他。

宋輝部門里有一個馬屁精,平時工作時吊兒郎當,不是打游戲,就是聊天。臨到工作匯報時,就把部門里新員工的工作成果全都算到自己頭上。一直以來,大家都拿他沒辦法。作為一名剛調到部門里的新人,宋輝也被他欺負過好幾次。

于是在一次部門會議上,領導讓員工們陳述公司的弊端,宋輝直接就把這個同事的事情說了出來,這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鼓舞了大家,那場會議簡直就成了針對那人的批判會。會議結束后,那名同事直接就被老板請去辦公室喝茶;再后來,就被辭退了。

當然,上述這種情況也有一定限制,那就是要看我們和對方在公司的人緣怎么樣?如果我們的人緣很好,他的人緣很差的話,同事們自然就會附和我們。相反,對方只是搶我們或是少數人的功勞,而他在公司的人緣比我們要好得多的話。那我們在部門會議上批評他的話,可能就會成為我們心浮氣躁、目中無人、不顧大局的證據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想拆穿他,還是要“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好,我們可以表面上配合工作,讓他搶我們的功勞,暗地里卻把事情捅到老板那里去。雖然有些打小報告的意味,但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惡人還需惡人磨嘛。

2.一味地吃虧只是懦弱的象征

有個詞叫做“物極必反”,意思是,凡事都要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事態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與人相處也是這樣,寬容和忍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但也要把握住一定的尺度,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我們可以不必斤斤計較,但在原則問題上絕對不能讓步。否則別人會把你的忍讓當成懦弱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甚至肆無忌憚。

有人說,東西是什么并不取決于這件東西本身,所有人覺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了。歷史上的指鹿為馬,成語中的三人成虎、眾口鑠金,說的便是這個道理。人如果一味軟弱,總是吃虧,別人就會覺得他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就應該被欺負。

冉雪丹大學本科畢業之后,便去了另外一所大學讀研。宿舍中的其他人都是本校考上的,只有她一個人是外校的。為了能早日融入這個集體,她每天都早早起床,堅持掃地和清理“寢務”。她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更快地接納自己。

宿舍的其他幾個舍友,平時也是散漫慣了,只要一回到寢室,衣服鞋襪亂扔亂放;每天起床,被子掀在一邊,將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便揚長而去。于是,冉雪丹就成了她們的“女傭”,一段時間里,她將寢室收拾得井井有條,舍友們對她也相當滿意。

有一次冉雪丹病了,便沒有整理清掃。沒想到舍友們回來之后,看見房間紛亂狼藉,竟然紛紛指責起冉雪丹來。這一下冉雪丹火了,大吼道:“我憑什么要為你們收拾房間。”她哭叫著、撕扯著東西,把擺放整齊的書籍衣物等亂扔一片:“我是來上學的,不是你們的傭人,我為你們付出那么多就是應該嗎?你們為什么不自己整理?”

人都有思維定勢,或者更直白地說,是習慣性。他人給予我們的幫助和忍讓,一開始也許會心懷感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習慣成自然。而且嘗到了甜頭之后,他們就會想獲取更多的好處。所以,我們對人可以寬容,但是絕對不能縱容。當我們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時,就無需再忍耐。

第一,接二連三便無需忍。正所謂“事不過三”,如果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些侵害我們利益的事情,那你就不能一讓再讓了,必須讓對方真正認識到你的退讓不是一種害怕和無能,而只是出于一種大度,從而不再繼續侵害你的利益。

在生活中,經常有一些不識好歹的人,把別人的忍讓當成是軟弱可欺,盡情地占便宜,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步步緊逼。對待這種人,絕不能姑息。應該適當地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厲害,并通過正當的方式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利。

第二,得寸進尺就別再忍。有些人在侵犯我們的利益之后,由于我們采取了忍的態度,使之得逞。但是他們并不會就此滿足,這種人往往欲壑難填,千萬別以為自己吃點虧就可以息事寧人。他們往往得隴望蜀,得到一點好處,就想從我們身上挖下更大塊的肉來。這時,作為當事人,我們絕不能保持一種忍的態度,而必須隨著事物性質的變化,進而考慮應如何予以反擊和抵抗。

第三,逼到絕境不可再忍。生活中,有很多人行事尖銳刻薄,見了好處就想占,沒理也要攪三分,得理就更是了不得。還有一些人常常抱著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少惹麻煩的心理,容忍一些過分的、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和態度。

于是,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卻又息事寧人,很容易造成一種有利于某些人不斷膨脹其侵犯心理的環境和條件,把那些息事寧人者逼到退無可退的境地。這種情況自然是“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了,成熟的人都懂得,該出手時就出手,既然息事寧人不管用,那就只好舞動自己的利爪,趁早解決的好。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忍讓也同樣如此,若是沒有了度,只會使驕傲的人更驕傲,囂張的人更囂張。須知,佛陀尚且金剛怒目,我們又豈可枉做圣人。忍讓之度,即在于道義、倫理、法律之規是否能容;忍讓之度,方為智者本色。

總是有一些人,他們經歷很多,最后變得強勢、頑固、得寸進尺,占他人便宜。我們一旦善良、謙讓、包容他們,他們就會變本加厲。人應該適當地有一點鋒芒,不失時機地在人前稍顯勇氣是不可忽略的處世之智。

3.既然做了軟柿子,當然只能被捏

俗話說:“吃柿子撿軟的捏。”人們發火撒氣也往往找那些軟弱善良者,因為大家心里都清楚,這樣做并不會招致什么嚴重的后果。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脾氣太好,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跟別人斤斤計較,有時候,即便是吃虧了也總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默默忍受,結果卻成了眾人欺負和占便宜的對象。

其實,過度的忍讓只會助長和縱容別人侵犯我們的欲望。孔子尚且以直報怨,我們又何必夸口圣賢。既然做了軟柿子,那就別怪別人肆意揉捏。因此,千萬不要當軟柿子,不管是出于禮讓,還是迫于無奈。正如有些人所說,人都有一定的“賤”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要,越是不好相處的人越覺得對方不凡。一味地做軟柿子,并不能為我們贏得別人的尊重,只會招來肆意的輕視。畢竟,不自愛者,誰人憐之?

趙學軍是一家食品銷售公司的職員,因為他是公司從外地聘來的,可以說是人生地不熟,所以在工作中他總是處處小心,事事謹慎。對每位同事都畢恭畢敬,偶爾與同事發生點小摩擦,即便他沒有錯,也從不據理力爭,總是一個人默默忍受。大家都認為他太老實,還有人背地里說他太窩囊。

于是,漸漸地,大家就都不把他當回事了,以至于在許多事情上總是他吃虧。平時辦公室里有什么雜事都是他來做,工作業績也總是被別人占便宜。

有一回,公司老總來視察,挑出了辦公室里許多毛病。比如說飲水機沒有水,衛生不合格,打印機里沒有墨等,便將辦公室主任好一頓訓斥,罵得主任臉上一會兒青一會兒紅。老總走之后,盛怒的辦公室主任便召集大家進行思想教育。

因為平時這些雜事都是趙學軍在做,所以,大家都把事情怪到了他的頭上,主任也埋怨道:“真是的,你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嘛!”這一下,趙學軍火了,說道:“主任,這些事情本來就是大家的活兒,別的辦公室都是大家一起做,我們這里卻只有我一個人做,我有什么義務把大家的活兒全攬自己身上?”

這一番話說得主任和其他同事一愣,看他的眼神都有點不一樣了,大家顯然沒有想到平時懦弱的趙大傻竟然可以說出這么硬氣的話。經過這件事,趙學軍發現同事們對他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也抬頭挺胸,不想再扮演被人欺負的“老實人”角色了。

許多人沒有自己的原則,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一點自己的主見都沒有。對于別人的請求,總是有求必應。結果卻被別人當成了“好使喚”。雖然有的時候,他們也會稍稍堅持一下,可當別人聲音稍一大些,馬上就軟化下來。因為缺乏原則與堅持,導致是非難分,當事不能解決的時候,便“犧牲”自己“成全”了大家。

古人云:“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不算壞事,但是做人也不能太老實。人有劣根性,哪里有便宜就到哪里去,誰好欺負就欺負誰。君不見,情場上那些一味順從心上人的人,即使他們愛對方愛得再深,愿意付出再多,也換不來對方哪怕一絲的觸動,往往最后被傷得最深。換句話說,一味只知道付出的愛,那不叫愛,而是犯賤。

溫順的食草動物只是肉食動物的食物,這是自然規律。同樣,善良的人往往是被統治的那一個,生活中是這樣,職場也是這樣。太老實的人上司也會看不起,想想吧,一個連自我都保護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勝任重要部門的工作或擔任主管職位呢?

也許還有些人認為“吃虧就是占便宜”,用這種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但是在有些時候,這卻是行不通的。一味地忍讓,敵進我們就退,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自己所有的地盤。只有堅守,才能真正樹立起我們的尊嚴,展現出我們的魄力。

所以說,我們要改變這種悲劇的現狀,必須要強硬起來,與欺負我們的人相抗爭,別讓對方的無理越演越烈。人,要活得硬氣。

有人說:“我們雖然生存在一個文明的世界,但依舊要遵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要想和別人平等交流,就不能太過老實,像個軟柿子一樣。否則,注定只是別人欺辱的對象。如果我們以一個“弱者”的姿態出現在別人的視線里,不但不會引起別人的同情,相反,還會使得每個人都想往你頭上踩上一腳。這是智者和強者表現的舞臺,太過老實的人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收起無謂的懦弱,藏起不必要的老實,直面競爭才是王道。

4.所有的“吃虧”都是福嗎

我們常聽人說“吃虧是福”,許多人還將它當作為人處世的圭臬;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吃虧都能算是“福”的。比如說,我們去市場買東西,結果商販賣給我們的貨物不但缺斤短兩,更是以次充好;又比如,我們在單位上班,工作不比別人做得少,薪水卻比別人低很多,這無疑也是吃虧了。難道,吃這些虧都能算是福嗎?當然不算。非但不能算是福,如果你吃完虧后,不采取一些行為的話,這個虧將來可能還會越吃越大。

其實,仔細一想,如果“吃虧”真的是“福”,為什么人們又都不愿意吃虧呢?事實上,把“吃虧”與“福”連在一起,不過是透露出吃虧后的無奈和自我安慰的情緒。說白了,大多數說出這句話的人,不過是效仿阿Q,搶他的臺詞罷了。許多時候,我們吃了虧而不與人計較,對方不但不會覺得我們大度,反而會得了便宜賣乖,覺得我們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傻瓜,他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占到我們的便宜的。

真正的聰明人,應該是該吃的虧就吃,不該吃的虧,一分也不讓。至少吃虧了也得讓別人明白,是我們不愿意去計較太多,而非我們不明白。

譚霖是一家軟件開發公司的程序員。有一回他們小組在承擔一個項目開發的時候,已經快要完成的軟件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導致了前期的工作完全作廢,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出問題的那一分原本是由組長完成的,但是組長為了推卸責任,就把錯誤的原因全部都歸咎到了作為技術骨干的譚霖身上;譚霖給組長背了黑鍋,心里自然很不高興,但想著“吃虧就是福”,所以就忍了下來。

豈料公司對于這次的事故非常關注,部門主管為了給上面一個交代,只好把譚霖當作替罪羊給辭退了。臨走之前,譚霖決定請同事們吃飯,認為自己雖然吃虧,但畢竟是給整組的同事們承擔了罪責。怎么說,大家也會從心里感激他,說不定自己過段時間再找工作的時候,同事們還會推薦一下他。懷著這樣的心思,他把幾百大洋花出去了。

結果恰恰相反,后來譚霖找工作時,沒有一個同事替他寫推薦信。過了很久他才明白,如果同事們幫他說好話,就是反對公司對他的處理,公司有錯。而他反正都已經吃虧了,也被開除了,于是都往他身上潑臟水,才可以顯示公司的正確。

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虧是福”這句話本身確實沒有錯,但事實上很多人都誤解了它的真實意義。人們所認為的“吃虧是福”,本身是一個利益交換等式,吃虧者并不希望利益白白受損,而是希望用“吃虧”換來“福”。

吃虧只是他們的一種“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這個“虧”就像是偷雞的米、釣魚的餌、驢子鼻頭上的蘿卜。如果今天的吃虧能夠換得明天更大的利益,他們才肯去吃虧;如果不能,那他們就絕對不會吃上半點虧。

所以說,用眼前利益的暫時損失去換取更大的、更長遠的利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虧是福”。否則,就是吃傻虧。正因為如此,還有一句話叫“吃虧在明處才是福”。明明白白地吃虧,讓別人知道我們是主動吃虧,認同我們的吃虧,并感謝我們的吃虧,我們才能換取他們的“知恩圖報”,這樣的吃虧才能是“福”。

同時,吃虧可能會是“福”,但吃虧卻不等同于“福”。吃虧就是吃虧,如果吃虧就是福,那么世上根本就不會有“吃虧”這詞。所以我們在吃虧的時候,不要總是拿著“吃虧是福”這種話來安慰自己,應該想想,這個虧是不是可以變成“福”,這個虧是不是吃得有意義。如果毫無意義,只是白白吃虧,那就是愚蠢了。

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就會發生摩擦,吃點虧也是常有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是出手還擊,給對方一點厲害瞧瞧;還是微微一笑,不去計較呢?這就要看這個虧吃得能不能帶來“福”了。

如果吃這個虧對我們來說無傷大雅,還可以顯示我們的大度,讓對方對我們心生好感,那么吃下去也無妨;相反,如果對方是個得寸進尺的人,我們吃了虧,對方非但不會感激我們,而且還可能會覺得我們是軟弱可欺的,那我們就要堅決奮起反擊,讓對方知道,我們絕對不是可以隨意欺負、隨便占便宜的人。

5.從來沒有主動奉上的利益,只能自己爭取

利益不會平白自來,而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很多人都認為,主動要求利益是一種極為功利的事,容易遭人白眼,與人發生沖突,影響人際關系。于是,什么都不敢提,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須知,勞有所得,本是天經地義的。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利益的人,永遠不會“有奶吃”。如果連自己都不為自己爭取利益,別人又有什么理由幫我們爭取呢?

比如說,在單位里我們和同事工作都比較勤懇認真,其他條件也都差不多,現在我們兩個人都需要一套房子,可單位可供分配的房子卻只有一套了。在分房的時候,有的人雖然心里著急,但對著領導卻總是難以啟齒;可同事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那結果會怎么樣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別人需要房子,我們也需要房子,大家的情況也都差不多,為什么不好意思開口為自己爭取呢?本是公平競爭,難道別人會因為我們的矜持而感激不盡嗎?我們會因為爭不過別人就視他為死敵嗎?這樣做能讓別人覺得我們高風亮節?不,人們并不會因此高看我們,甚至根本不會在意我們。既如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自己爭取呢?

王強進入公司已經快三年了,但薪水卻從來沒有過任何改變,他也從來沒有去和老板談過加薪的事情,總覺得這樣會讓老板不高興。看著公司那兩個新來的員工,干了還不到半年,就去和老板談加薪。雖然最后沒有成功,但是老板提升了他們的福利待遇,他們也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些實在的利益,李強對他們既羨慕又是佩服。

后來,其中一位新同事對他說:“現在這個社會,就應該主動去爭取屬于自己的,要不就會變得很被動。談不妥大不了辭職,怕什么?”在同事的鼓舞下,他終于下定決心,去跟老板好好談談。

在走進老板的辦公室之前,他準備了很多說辭,甚至連老板要辭退他時,應該說什么都想好了。但是讓他意外的是,他這些說辭并沒有派上用場,老板只是問了他一些問題,然后說了些“再接再厲”的話,就答應了他的加薪要求。

其實,在給員工加薪的事情上,多數老板的“覺悟”并不高;如果你自己不主動爭取,那正好,他們還節省了一些開支呢。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老板幾乎不會主動為員工加薪的,大多數獲得加薪的員工,都是自己提出加薪申請的。

當然,那些不和老板談條件,總是無條件為公司奉獻的員工,老板自然喜歡。但是我們作為打工者,到公司上班,還不都是為了自己的薪水待遇和利益嗎?如果掙不到錢,就算老板再看好我們,又有什么用呢?

好多人不敢跟老板提工資,提福利待遇,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向老板要求利益,就是要與老板發生沖突,給老板找麻煩,害怕日后被穿小鞋。于是,什么都不敢提,結果忍到最后,只能跳槽另謀高就。其實,只要我們把工作做漂亮了,要求得到更多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績越大,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越多。

如果我們為老板創造了很大的利益,就算我們向他提出了加薪的要求,他也會滿心歡喜。相反,如果我們無所作為,無論我們在利益面前表現得多么“老實”,他也不會為此多看我們一眼,老板追求的始終是利益。從領導藝術上來說,善于駕馭員工的老板,一般都善于用利益來籠絡人心,同時激發員工工作的激情。所以說,只要干得好,那么要求更多的利益,也不失為一個積極有效的處理上下關系的互動手段。

我們要敢于爭利,更要會爭利。不敢爭利和過分爭利都可以算是不會爭利,瞻前顧后,不敢在領導面前爭利,這種人肯定吃虧。但是不分大小,有則爭之,整日跟在領導后面喋喋不休地講價錢、要好處,這種人肯定也很難爭到利。

我們向老板提要求時,千萬別忘記要把握住分寸,不要為蠅頭小利傷心動氣;要顯得自己有寬廣的胸懷,有大將風度,在老板心目中形成“甘于吃虧”“會吃虧”的好印象。同時,向老板提出的利益要求也要符合我們自身的價值,比如,一年能為公司創造10萬利益的人和100萬利益的人,這兩者在老板心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在老板心里大概值多少錢,然后以這個為基礎去爭利。如果我們都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整天都只是在浪費公司的資源,那就不要再向老板提加薪的事了。

6.事后“報仇”,不吃啞巴虧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人,他們是別人眼中的老實人、好好先生,欺負也就欺負了,不用擔心有任何報復。心情不高興了,也可以繼續欺負他們一下。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他們吃了虧總是自己憋著,哪怕心里再委屈再難以忍受,也只是一個人默默承受,連半句牢騷話都難聽見。久而久之,人們對他的印象就只剩下“好欺負”這個概念。

他們之所以這樣,無非是覺得忍一時分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是這么說的沒錯,可如果我們吃了虧憋著不說,一退再退,別人就會變本加厲,肆意嘲笑,并準備好下一次繼續讓我們吃虧。做人要有底線,不能毫無原則地忍讓。

無數的事實證明,忍氣吞聲換不來尊重,也換不來真正的人際關系。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應該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跨過這道門檻,你會發現,一切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活出真正的自己,別人反而不敢輕視你了。

薛梓潼是某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她性格比較膽小怕事,遇事過分忍讓,吃了虧從來不說,也不敢替自己找回公道。因此,雖然班里的絕大多數同學對她并無惡意,但在不知不覺中,大家總是把她當作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應該犧牲個人利益的人。

每次班里有什么福利,如果不夠分,那肯定是沒有她的份;就算夠數,那她的也一定是別人挑剩下的。比如,看電影時她的票被別人拿走,外出野營的時候她被分配看包兒的任務。她總是那個最先被排除的人,但實際上,她心理非常渴望與別人一樣,得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歡樂。由于她的沉默和極度忍耐,這種事情一直持續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學校舉行了一場十分精彩的音樂會,這次本來票是夠數的,但是因為有幾個同學多拿了幾張送給了校外的朋友,結果到了薛梓潼這里又沒有了。換作以前,她肯定忍了。可這一次,她不想再這樣沉默了,因為這場音樂會也是她一直想去看的,結果票卻被同學們送給了校外的人,這讓她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她懷著憤怒的心情找到了分票的班干部。她激動的樣子嚇壞了對方。她一把抓住干部的手說:“你這樣的人也配當班干部?還沒出學校呢,就想著以權謀私了,是不是我平時脾氣太好了。這一次,我們就去指導員辦公室說吧。反正我是豁出去了,大不了被批評一頓,但你私自將本校福利分給非本校之人,看你怎么跟學校交代。”

她的這番話語和迥異平常的氣勢,讓那位班干部連連道歉,并將自己的票給了她,引得前來圍觀的同學目瞪口呆。在后來的日子里,大家對她的態度一下子好了很多,再也沒有人敢未經她的同意就輕易拿走她的東西了。

不會反抗的人沒有尊嚴。在生活中,忍氣吞聲固然是懂得委曲求全的表現,但是在人生道路上,膽氣也是不可或缺的。放任別人對我們的欺壓,以之為代價來保障人際關系的和諧,這是極不妥當的,往往也起不了什么效果。

就像我們在面試時,面對老板上司們各種苛刻的條件,原本我們應該拒絕的;但是在對方“不想做某某工作,外面大把人正想做”之類理論的教導下,我們妥協了。我們以忍氣吞聲來面對他們的欺壓和剝削,可大多數時候,這種隱忍非但不會給自己帶來平順的前途,反而讓自己淪為了大家嘲笑的對象。

曾經有三位筑樓工人,干了兩個月之后,卻沒有從老板那里拿到工資;他們去討要,但是老板卻說要等到工程完工,結了工程款再發工資,否則就讓他們滾蛋。這三位工人因為怕丟了工作,只好作罷。結果到了工程完工后,老板卻卷錢跑了,這三個人辛苦了一年,到頭來卻是白忙活,早知這樣,還不如頭兩個月的時候就辭職呢。

或許有人認為,現在經濟這么不景氣,找個工作多不容易啊,忍氣吞聲也不過是無奈之舉,總比丟了工作強。這種想法其實并不正確,當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時,都不敢做出一點表示,他人會以為我們是懦夫,好欺負,那他欺負起來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人可以吃虧,也總會吃虧,沒人能永不吃虧。但須知,除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古人也還說過“狹路相逢勇者勝”,也就是說,先輩們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事都要忍,一切視情況而定,該“報復”的時候,還得當仁不讓。

有了第一次的反抗,我們能嘗到其中的滋味,自然就有動力去進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修正自己的心理模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由一個甘心受氣的人,變成了一個敢于發出自己聲音的人。

7.有些虧不能白吃,有些虧要善于吃

人活一世,本不是為了追求吃虧而活的。但有時候,有些虧我們不但要學會吃,還要擅長吃。中國人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小不忍則亂大謀”。當我們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逞一時匹夫之勇,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不利。因此,眼前虧這種東西,吃下去是一種大度的表現,更是一種智慧。

如今,有太多的人,他們過于講究面子、尊嚴,如果有傷他面子或尊嚴的事,就會按捺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為此斤斤計較,甚至大打出手。事實上,這樣做不見得就能掙回自己的面子或者尊嚴,大多數時候,反而使自己元氣大傷,給他人徒增笑料。

宋文剛是一個出租車司機,性情暴躁,孔武有力。有一天,他把客人送到郊區,在返回的路上,順手在路邊的公共廁所方便了一下。剛回到車上,還沒發動車子,后面就來了一輛大卡車。應該是剎車不太靈,大卡車輕輕碰到宋文剛的車屁股。

宋文剛開車二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發過生這樣的事故。他心頭憋著一股火,趕緊下車去看,看到自己車子后燈壞了,而大卡車毫發無損,他當場爆發了。

這時候,車上下來四個身材魁梧的男人,個個橫眉怒目,怒氣沖沖,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罵宋文剛傻,把車停錯了地方,讓他賠償。

這還了得,明明是自己吃虧了,對方還反咬一口,宋文剛那個暴脾氣上來,火冒三丈,直接和這四個人動起手來。宋文剛當然被打慘了,四人打完就開車離開了,荒郊野嶺的,只剩下宋文剛躺在冰冷的地上渾身疼痛。

這種情況下,硬碰硬只會吃大虧。所以說,像這樣的小虧,該吃的時候還是吃了。吃的目的并不是認慫,而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因為不肯吃虧而憑白蒙受損失,那就得不償失了。不肯吃小虧而硬碰硬,最終無非是一方因此而一敗涂地,而另一方也因此元氣大傷。現實是殘酷的,敢于硬碰硬,雖是壯舉,可胳膊擰不過大腿。拿雞蛋碰石頭,只是無謂的犧牲。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檐下,低頭又何妨?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主動吃虧,不但有助于我們塑造良好的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還能為自己贏得友誼和影響力。這是做人的一種權變,更是最高明的生存發展智慧。

黃文軒由于工作地點換了,便打算重新租個住處。他利用休息時間,終于找到一所非常不錯的房子,這是一個兩居室,外面一大間,里面一小間。于是,黃文軒就將這個大間租了下來。

他前腳剛離開,后腳就又來了一位租房的人,這是位畫家、編劇。畫家看了這所房子后,也喜歡上了外面的大間。房東告訴他,如果想租只能租里面的小間了。畫家想了想,便交了房租,租下了里面的那個小間。

但接下來,畫家卻迅速地將自己的一堆東西都搬到了大間。正在他們搬得熱火朝天的時候,黃文軒趕到了。看到畫家占了自己的房子,黃文軒心中有些不高興。

這時,畫家走過來對他說:“兄弟,真的不好意思。我東西比較多,還要擺畫架,我能住這個大間嗎?我這次是來郊區采風,最多住上兩三個月就走了。”

黃文軒有點為難。如果同意,自己實在不喜歡里面的小間。再說,自己交的大間的房租反而住小間,豈不是太吃虧了?如果不同意,人家東西都搬進來了。思考再三,黃文軒勉強答應。畫家非常高興,當晚就請黃文軒大吃了一頓。

后來,黃文軒發現這位畫家不簡單,不但認識許多國內著名的畫家、編劇,而且與諸多導演都有來往。由于黃文軒把大間讓給了畫家,他對黃文軒印象非常好。于是,他主動介紹了許多文化界和影視界的名人給黃文軒認識。

兩個月后,畫家突然找到黃文軒,讓他同自己一起搬家,畫家告訴他說:“我有一位朋友要出國,留下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沒人住,他請我住他那兒,順便幫他看房子。我想我一個人也住不過來,你同我一塊去吧。”就這樣,黃文軒在畫家朋友的三居室里住了一年,畫家不但沒收一分錢房租,還介紹了更多的朋友給黃文軒認識。

第二年,畫家打算開一間公司,點名請黃文軒做自己的第一助理。

黃文軒當初主動退一步,看似吃了很大的虧,后來卻得到了巨大的收益。試想,如果他當時寸步不讓,最后可能會保住自己的大間,卻會因此失去畫家的情誼。其實,生活中就是這樣,遇見了對的人,吃點眼前小虧,可能會換來長久收益。很多時候,吃一點虧,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就像許多人生贏家那樣,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去“吃虧”。要知道,世上沒人能永遠不吃虧,也沒有什么便宜是可以占一輩子的。與其這樣,不如吃點小虧,贏得別人的認可與尊敬,如此一來,我們得到的無形利益要遠遠大過那點微不足道的小虧。因此,有些虧,吃了是為了結一個好人緣,為自己的成功打下基礎。

8.“明明白白”吃虧才是福

“吃虧是福”本身就是一種利益交換,沒人喜歡白白吃虧,平白無故遭受損失,而希望利用“吃虧”來換取一種福。至于什么是“福”,每個人心中有各自的見解。所以,暫時損失眼前利益去換取長遠的利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虧是福”。否則,就是吃傻虧。那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來不存在“吃虧是福”,人家那叫有先見之明。然而,很多人卻是用這句話來自我欺騙。

殊不知,民間還有一句話叫“吃虧在明處才是福”。意思是,明明白白吃虧,別人才會認同我們,將我們吃的虧記在心里,我們也才能真正從這“吃虧”中收獲福氣。而所謂的“吃明白虧”,則又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暫時性的退步,以謀取長遠利益;一種是通過吃虧,謹記教訓,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能在以后的生涯中少走彎路。

有個賣砂石的老板,本身并沒有什么文化,也沒什么了不起的背景,但他家的生意卻出奇地好,而且歷經多年,長盛不衰,周圍的人都十分信服他。

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只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愿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不忘介紹一些朋友給他,到后來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只拿小利,但所有人的小利集中起來,就成了大利,其實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生意中,幾乎所有人都懂得薄利多銷、有錢大家一起賺的道理。然而,卻很少有人愿意這樣做。事實證明,只有我們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換取的“福”是什么,然后吃虧,那才是有意義的。人都有趨利本性,但如果吃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別人的積極性,從而使我們的人生和事業興旺發達。

盛大總裁、人稱打工皇帝的唐駿,在卡拉OK盛行的時候,曾研發了一個專門用于卡拉OK上用的打分機,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后,打分機會自動打出分數。

這一設備增加了賣點,三星公司以8萬美元的價格買斷唐駿該項專利后,其卡拉OK設備在整個市場所占的份額,一下子從百分之十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多。三星的競爭對手——日本先鋒公司向三星購買專利使用權,花了150萬美元。

三星依靠該項專利成為大贏家,很多朋友都覺得唐駿特別虧。但這位IT行業的風云人物在談到早年的吃虧經歷時,對此事卻沒有一絲遺憾,相反,他卻對當年的吃虧心懷感激。唐駿說:“應該感謝三星公司,如果沒有三星來買這項專利,就沒有我創業之初的8萬美元啟動資金,也許后來我的事業不會有現在這么順利。”

唐駿也認為,正是這件事教會了他如何將專利變成商品,更使他從一個學者型的人變成一個事業型的人,才會有今天人們眼中的“打工皇帝”。

什么樣的吃虧才叫有福氣?能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能換來身心的健康與快樂,能換來難能可貴的發展機會,能讓自己醍醐灌頂、明確以后人生方向的虧,才是值得一吃的虧。此外,如何吃“明白虧”也是一件技術活兒,并不是傻乎乎地不經思考,想當然地瞎整就能玩兒得動的。

劉燕在一家裝飾公司做銷售代表,一次接到某客戶的單子,這個客戶是某位大型樓盤的置業顧問。劉燕公司的裝修報價已經很合理,但客戶仍然嫌高,劉燕便在沒有對客戶明說的情況下,犧牲自己的提成,以滿足客戶降低價格的要求。

她心里想的是:如果客戶看到價格降下來,一定會明白是自己個人讓利,一定會感激自己的。劉燕這么做的出發點是,吃點虧拉住這個客戶,搞好關系以后,請客戶在其工作的大型樓盤幫自己多拉幾個裝修訂單,這樣一來,勢必賺得更多。

劉燕想法不錯,但現實是殘酷的。最終客戶并沒有領情,因為客戶認為這是自己砍價砍下來的,完全是自己的功勞。自然,對于劉燕的“企圖”,客戶也就不愿理會。這樣的結果讓劉燕暴怒,忍不住將客戶大罵一頓,痛斥其不厚道。

結果,因為冒犯客戶,劉燕被公司辭退。

由此可見,吃虧有技巧。會吃虧的人,虧吃在明處,便宜占在暗處,自己占了便宜別人還對他感激不盡,這就是最高明的手腕;反之,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即使吃再多的虧,也只是給自己徒增煩惱。甚至,還可能引出一場禍事。

在當今社會中,只有會吃虧的人才不吃虧。我們不吃點虧,別人又怎么會心甘情愿替我們辦事呢?無論是大虧還是小虧,只要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有所幫助,就一定要盡可能吃下去,不能皺眉。但也需一再審視,所吃的虧是否對自己有益,如果沒有,請不要做損己的傻瓜。大多數人只有痛打落水狗的習慣,而沒有伸出援手的仗義。

吃虧是福,既可以讓別人欠我們的人情,又能讓自己明白不足和錯誤,以便改之。但吃虧也不一定是福,因為大多數人吃的只是啞巴虧,暗虧,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和生活沒有任何益處。須知,只有明明白白吃虧,方是福氣。

9.丟芝麻是為了得到西瓜

人們常常說丟了西瓜揀芝麻,以此來譏諷那些因小失大、不分輕重的人。我們說了這么多關于“爭”的東西,卻不能忘記那句老話:“凡事須有度,過猶不及。”該我們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時候,就要大大方方,不必掩飾;而不該“爭”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算得太盡,凡事算盡,緣分勢必早盡。有時候,我們看似退一步,實際上,是一種極高明的智慧,那叫欲擒故縱、以退為進。適時地丟掉“芝麻”,是為了即將到來的“西瓜”。

爭得太投入,以至于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那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了。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只重視眼前利益,會喪失長遠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存在著統一的一面,只有放棄一些眼前利益,才能獲得長遠利益。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否則沉溺于既得利益中,會不思進取,消磨斗志,沒有突破與創新,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要著眼于長遠利益,目光遠大,并朝著目標不停地努力,才能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以前,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時候,部隊里有這樣一個潛規則:想吃飽,得靠搶。

有一次,一個新兵向一個老兵請教“吃飽之道”,問:“老哥兒,我看你們每次都能吃得飽,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每次都是搶在前頭盛飯,也總是盡量盛得最多,更是極力加快吃飯速度。我自問吃飯速度已經很快了,可每次都搶不到第二碗。”

老兵哈哈一笑,拿出自己的碗說:“咱倆的碗,誰的大?”

“一樣。”新兵回答。

“那不就得了,咱倆的碗一樣大,我自問吃飯的速度也不慢。你說,咱倆同時開吃,你吃一大碗,我只吃一半碗,誰先吃完。”老兵笑著問。

新兵似乎明白了什么,道:“自然是你吃得快,只有一半碗嘛。”

聽到新兵的回答,老兵笑了,意味深長地說道:“這就是了,你們這些新來的,不懂其中的道道兒,我見你們每次恨不得把一碗盛出兩碗,可哪行啊。我們每次第一碗只盛一半,比你們先吃完,第二碗的時候我們再按你們第一碗的量盛。而等到你們吭哧吭哧吃完第一碗,早已沒飯可盛了。你說,我們是不是就比你們多吃半碗?”

新兵馬上明白了老兵的意思。老兵雖然第一碗比自己要得少得多,卻比他先吃完,然后立即盛第二碗;而自己因為只顧第一碗貪心,根本沒機會盛第二次。

新兵不由感慨地說:“原來,要想吃飽,還得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第一次的半碗米飯,才能獲得盛第二次飯的機會,也才有機會真正填飽肚子。”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一只猴子,好不容易來到田里,辛辛苦苦將袋子全裝滿芝麻,以為這就是最大的收獲;可等我們走到另一片田里時,才發現那里有大西瓜。可此時的我們陷入了尷尬局面,已經沒有精力和空余的“袋子”再去裝西瓜了。

由此可見,要想做大事,必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學會適當放棄。只有放棄那些“芝麻”小利,才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獲得更長遠、更有價值的利益。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把握“爭”的尺度。如果只顧爭眼前的利益,圖一時之快,那就非常可惜了。

有兩個饑餓的人,幸運地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其中一個人在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連魚帶湯都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而另一個人卻決定去找尋大海,于是他朝著大海前進,實在餓得狠了就煮一條魚來吃,經過長途跋涉,他終于來到海邊。從此,這個人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蓋起了房子,有了家庭、子女,還自己建造漁船,奔赴遠海捕魚,一家人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名人志士,都是放長遠眼光,先放棄眼前的利益,最終才建立偉業,名垂青史。比如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為了修身養性,不惜放棄一切個人小情,才創立了影響全人類的佛教。

再看如今,有些人為了掙錢,制假造假、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殊不知,他這樣做只是在消費人們的信任。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喜歡進口貨?難道只是好面子嗎?非也,其中也有被“騙怕了”的原因在,人們愿意相信國外的產品才是質量優良的產品。這就是之前有一些無良商家自己斷了自己的財路,為了賺那一時的利潤,而毀了百年基業。

試想,一年、十年,即使翻倍牟利,又能賺多少?但如果犧牲眼下的暴利,打造一家百年企業,將獲取多少利潤?

所以說,不妨大度一些,學會放棄眼前的小利。正如那句話說的,我們低下頭,是為了再一次抬頭。眼前的放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新民市| 徐州市| 大田县| 玉门市| 深州市| 马山县| 甘德县| 桐庐县| 铜川市| 仪陇县| 博野县| 开封市| 斗六市| 丽水市| 盐边县| 油尖旺区| 辽阳市| 富顺县| 龙里县| 那曲县| 东城区| 苏尼特右旗| 迭部县| 高清| 永和县| 崇礼县| 白银市| 蒲城县| 那坡县| 麦盖提县| 吉木萨尔县| 金山区| 特克斯县| 罗田县| 宜昌市| 磐安县| 辽阳县| 南丹县| 昌黎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