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贊美詞是順心丸
書名: 人性的弱點(人際關系與影響力進階寶典)作者名: (美)戴爾·卡耐基本章字數: 7699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10:26:10
縱觀天下,能讓別人為你做事的方法只有一個。你不敢相信嗎?是的,僅此一個,就是這個方法讓別人甘心情愿為你去做事。
請記住,這是唯一的方法。
當然,你可以直接拿槍抵著他強迫他把手表給你;你可以用開除來威脅你的員工,使他們在表面上配合你的工作;你當然也可以責罵或是恐嚇一個孩子,讓他聽你的話。但是這些粗魯的方式所帶來的后果卻是致命的。
我能讓你為我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你你想要的。
你需要什么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過,你我所做的所有事都源于兩種動機:一是性沖動,二是對成功的渴望。
約翰·杜威是美國哲學家之一,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杜威博士說,人性中最本質的沖動就是“渴望變得重要”。這一觀點將在這本書中,用很多相關的例證加以驗證。
你到底需要什么呢?人類真正需求的其實并不多,但你追求的幾種東西,會使你停不下來,一直探索著。大多數人的欲望都包括如下幾方面:
1.健康長壽;
2.美味的食物;
3.高質量的睡眠;
4.金錢,以及金錢能夠買到的東西;
5.還有來生;
6.性生活得到滿足;
7.子女平安幸福;
8.被重視的感覺。
這其中的很多欲望,在一般情況下,都是能夠實現的,唯獨有一種是例外;它如同睡眠、食物一樣既迫切得到又難以得到滿足。這一點,就是弗洛伊德口中的“對成功的渴望”,杜威稱它為“對重視的欲望”。
林肯曾在信的開頭就開門見山地寫道:“每個人都喜歡被表揚。”威爵士詹姆斯亦曾說過:“在人性的心靈深處,都強烈渴求著別人的贊賞。”這里提醒你注意一下,他并沒有說“希望”“想要”或是“向往”等言辭,他原話說的是“強烈渴求”。
這是一種深切的渴求如此強烈,每個人對此都蠢蠢欲動,而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卻鳳毛麟角。假如有人能理解他人的心,就算他不幸辭世,“連素未謀面的人都會為他感到難過”。
人與動物的最大分別之一就是希望自己受人尊重。舉例說明:當我是個居住在密蘇里州的一個鄉下的小男孩兒的時候,我的父親在農場里飼養了杜洛克紅豬和純種臉部白色的牛。我們把家養的動物帶到中西部的鄉村集市和家畜展會上展出時,多次贏得頭等獎。父親把這些藍色綢帶的榮譽獎章用別針別在白棉布上,當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時,他都會拿出這塊棉布。他拉著棉布一端,我拉著另一端,把長長的棉布上的那些榮譽獎章展示給賓客們看。
那些紅豬當然不會在意它們贏得的那些獎章,但是父親在意,因為這些榮譽讓他父親感受到了他的重要性。
要不是我們的祖先感受到人性的召喚,對成就感有著強烈的渴求,我們就不會有當今時代的文明。沒有這一渴望,人類與動物就沒有什么分別了。
就是這個渴求,使從未接受過教育的窮小子拿出好不容易攢下的50美分,買下了被人丟棄在雜物室里的二手法律方面書籍。你可能聽說過這個窮小子的名字——林肯。
就是這一渴求,激勵狄更斯著成了不朽名作;使克里斯托弗·雷恩設計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建筑,使洛克菲勒積攢了取之不盡的萬貫家財。也正是這一渴求,讓你那個有錢的鄰居建造了一棟浮夸的豪宅,其實他可能根本用不上那么大的房子。
正是這種被重視的欲望,讓你穿上最時髦的服裝,駕駛豪華的轎車,在外人面前炫耀你那聰明伶俐的子女。
正是這種被重視的欲望,使很多年輕人誤入歧途,走上了犯罪道路。紐約市警察局長穆魯尼曾經說,這些年少的罪犯都在盲目地追求虛名,他們鋃鐺入獄后提的第一個要求,竟然是閱讀一下那些把他們稱為英雄少年的三流報紙。他們為自己的照片和名人們出現在同一張報紙上倍感榮幸,漫長的刑罰對于他們來說遠沒有那個重要。
如果你告訴我你是怎樣獲得重要的感覺的,我就能了解你是什么樣的人。這一點決定了你的性格,對你來說,這是件最要緊的事情。約翰·洛克菲勒就是個例子。為了感覺自己很重要,約翰·洛克菲勒捐錢在北京建起一座現代化醫院,成千上萬與他素未謀面的窮苦人得到了照顧;迪林格卻走上了截然相反道路,他通過當劫匪、搶劫銀行、做殺手獲得存在感。當聯邦調查局的警察抓獲他時,迪林格沖進明尼蘇達的一間農戶家里,大聲地喊道:“我就是迪林格!”他為自己被當作頭號公敵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宣稱:“我不會傷害你們,因為我就是迪林格!”
是的,洛克菲勒與迪林格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為此也鬧出了趣聞逸事。甚至連喬治·華盛頓也喜歡被人稱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哥倫布主動請求給予自己“印度總督、海官大臣”這樣的稱號,凱瑟琳大帝拒絕拆開那些未尊稱她為“女皇陛下”的信件,而林肯夫人在白宮中像母老虎一樣對格蘭特夫人大吼道:“沒有我的允許,你竟膽敢擅自坐下!”
1928年,富豪出資資助伯德上將爭霸南極,條件是新發現的冰山要以他的名字命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甚至希望巴黎為了紀念他而改名;連呼風喚雨的莎士比亞,為了光宗耀祖,也曾試圖為他的家族爭取一枚榮譽徽章。
人們有時會假裝弱小,可能僅僅是為了博得同情和關注,繼而獲得存在感。以麥金萊夫人為例,她就曾要求當時的美國總統,棄國家大事于不顧,在床上摟著她哄她睡覺,浪費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什么都不做。在麥金萊夫人看牙醫時她堅持讓丈夫陪在旁邊,博得丈夫的同情。甚至有一次她大發雷霆,只因為丈夫要和國務卿約翰·海伊開會,將她一人留在了牙醫那里。
作家瑪麗·羅伯茨·萊因哈特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能干的姑娘為了得到丈夫的關注總是把自己弄成病態。“天長日久,姑娘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萊因哈特夫人說,“突然有一天,她覺得未來的生活毫無意義,決定獨自一人孤獨終老。”
“十多年間,這個姑娘每天窩在三樓的臥室里,借口生病常年臥床。她的老母親每天上下三樓侍候她。有一天,她的老母親由于操勞過度,倒地死去。開始的幾周時間里,這個姑娘十分沮喪,之后她不得不起床,穿上衣服,重新獲得了新生。”
一些專家宣稱,當人們在殘酷現實中尋找不到存在感的時候,一些人就會轉而在虛幻的夢境中追求,導致最后的發瘋。在美國的一些醫院中,精神疾病的患者要遠多于患其他疾病的患者。
是什么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這個問題太過深奧,我想沒有人能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來,有多種疾病會破壞腦細胞,進而導致精神分裂,比如說性病。事實上,大約超過半數的精神疾病原因可歸咎于這一類物理損害,其中包括腦部受損、醉酒、中毒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造成的傷害。然而令人無法相信的是,專家在另外半數的病例中完全沒有發現任何腦細胞方面的異常。他們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到,這些精神病患者的細胞組織如你我一樣健全,但是這些人為什么會有精神疾病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這些腦細胞看起來正常的患者患上精神病呢?我咨詢了知名精神病醫院的主任醫師這個問題。這位醫師在這一領域相當權威,曾獲得這一領域的最高榮譽。他對我說,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些人會得精神疾病,但是他也這樣說,許多精神分裂患者在發病時確實能夠在瘋癲狀態下得到了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被重視感。他還告訴了我下面這個故事:
“我有個病人,她的婚姻及生活很悲慘。她渴望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性滿足、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無情的生活什么都沒有給她。丈夫和她沒有一點感情,甚至拒絕與她一起吃飯,還強迫她將飯菜給他端到樓上。她沒有孩子,在社會上也沒有立足之地,于是她瘋了。在她的想象中,她覺得自己已經離婚了,跟著娘家姓。現在她堅信自己成了皇親國戚,并堅持讓我們稱她為‘史密斯夫人’。”
“至于孩子,如今每天晚上她都臆想自己有了小孩兒。我每次去看望她,她都會說:‘醫生,我昨天夜里生了一個孩子。’”
生活殘酷地將她的希望撕成碎片。她的愿望在現實的尖石上撞得尸骨無存。但是在她自己虛構的世界里,她沐浴陽光,船帆高高飛揚,海風圍繞著桅桿歡快地吟唱。
悲慘嗎?我不知道。那位大夫這樣和我說:“就算我有本事能夠治愈她的疾病,我也不愿意這樣去做。她現在這樣獲得了她夢寐以求的快樂。”
人們如此渴求他人的肯定,甚至可以因此發瘋。可以看出,人們有多么渴望被重視,真誠的稱贊能創造的奇跡是你我無法估量的。
查爾斯·施瓦布是整個美國率先進入“百萬美元俱樂部”的傳奇人物之一。那時還不用繳個人所得稅,一周能有五十美元進賬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而施瓦布一年的報酬卻比一百萬美元還要多,平均下來就是每周兩萬美元,是前者的四百倍。施瓦布38歲那年,他被安德魯·卡內基相中,擔任董事長,掌管成立于1901年的美國鋼鐵公司。(此后不長時間,施瓦布受伯利恒鋼鐵公司邀請,離開美國鋼鐵公司。他使伯利恒鋼鐵公司實現盈利,助其一躍成為整個美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為什么安德魯·卡內基要付給施瓦布百萬年薪?因為施瓦布是天才嗎?不是因為這個。施瓦布比別人對鋼鐵有特殊專長嗎?也不是。施瓦布本人親口對我說,他手下的員工在鋼鐵方面比施瓦布懂行得多。
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薪水,施瓦布說,是因為他能夠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我問他是如何做的,他是這樣回答我的。每一個家庭、學校、商店和辦公室都應當把他的話刻在銅碑上,懸掛起來;孩子們應該將這些話銘記于心,而不是浪費時間背誦拉丁語的動詞變化和研究巴西的年降水量;假如我們按照這些話去做,我們的一生將會發生改變。
“我有能力調動周邊人的激情,”施瓦布說,“我最大的本領,就是贊賞和鼓勵他人,通過贊賞和鼓勵我成功地激發了人們的潛能。”
“一個上司的批評最能打擊一個人的積極性。我從來沒有批評過誰。我認為鼓勵人們對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喜歡鼓勵別人,不愿意雞蛋里挑骨頭。假如我看到別人的長處,我會由衷地肯定,絕不吝嗇贊美之詞。”
這就是施瓦布的為人處世秘訣。聽起來并不復雜,但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是怎么做的呢?恰恰相反!稍有不如意,他們馬上劈頭蓋臉地斥責下屬;而順心順意的時候,他們對下屬的努力也沒有給予肯定。老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我交了各界的朋友,認識的有識之士遍及世界各地,”施瓦布說,“我發現無論對方是多么厲害的人物,都會在得到夸獎后工作得更加盡力,而遭到批評時則垂頭喪氣,無心工作。”
施瓦布所說的這一點,也正是安德魯·卡內基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不管在公眾場所還是私底下,他總是贊美同事和下屬。
安德魯·卡內基不忘記贊美他人,甚至是在墓碑上。他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在此處長眠者,因為有智者常伴左右而倍感榮幸。”
由衷的贊美也是老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為人處世的訣竅之一。他的合伙人愛德華·貝德福德在南美的買賣虧本,公司遭受了上百萬美元的損失。洛克菲勒本該大發雷霆,但他明白貝德福德已經竭盡全力,責怪與否,都無法挽回曾經的損失。于是他發自肺腑地鼓勵貝德福德,對他成功地保住了60%的投資加以稱贊。“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洛克菲勒說,“即使作為公司的高管,也有比這個情況更糟糕的時候。”
我從報紙中剪下來并收藏著這樣一個小故事,雖然故事情節是虛擬的,但卻蘊含著真理。讓我在此與各位一起分享。
這個聽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的故事是這樣的。農婦辛苦勞作了一整天后,回到家里,往老少爺們兒的飯桌上扔了一捆干草。男人們憤怒地斥責她一定是瘋了,她回答說:“真是的,你們倒在這兒抱怨起來了!過去二十年我一直給你們這些男人們做飯,沒聽到過你們說一句感謝。我還以為吃飯或者吃草對你們來說并無差別呢。”
幾年前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研,研究妻子們為什么離家出走。你能猜到她們離家出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嗎?答案是“不被重視”。我想男人們離家出走大概也都是因為這個吧。我們總是習慣于伴侶為我們付出,卻忘記了要稱贊他們、鼓勵他們、感激他們。
我們班上的一位學生把他的妻子和他之間的小故事講給我們聽。他的妻子和教會的教友們一起參加了一個培訓——自我提升。課后作業是,請丈夫指正她的六點不足,協助她成為更好的妻子。這位學員對全班同學說:
“剛聽到這個作業的時候,我覺得很奇怪。老實說,要找出她的六個缺點那簡直太容易了——要知道,她在我眼里毛病成千上萬。但是我沒有立刻回答。我跟她說:‘讓我想想,明天早上再告訴你。’”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來了,悄悄給花店打了個電話,讓花店幫我準備六枝紅玫瑰,并附上卡片,寫上:‘我認為你無須做任何改變,你的一切我都愛。’”
“當天晚上我回到家,你們猜我的妻子會跑出來迎接我嗎?沒錯!她感動得要哭了。毋庸置疑,我很慶幸我并沒有像她要求的那樣挑她的毛病。”
“那個周日,她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她對教友們講述了我們的故事。和她一起參加培訓的女孩兒們紛紛走向我,對我說:‘你真的實在是太貼心了!’那時我才突然發現,原來稱贊是這么的重要。”
制作人佛羅倫茲·齊格菲爾德因其具有“稱贊美國女人”的能力在百老匯風光無限。在他的調教下,一個個其貌不揚的怯懦少女搖身一變成為耀眼巨星,在舞臺上綻放出神秘性感的迷人光彩。他深信贊美與自信的力量是強大的,因此體貼殷勤得無微不至,令女人深信自己有魅力。他的關切不但實際而且浪漫——他曾把歌舞團女演員的工資從每周30美元提到了每周175美元,也曾在《富麗秀》首映當晚親自為每個人打去電話祝賀,還給每位參加演出的姑娘送上了一大捧嬌艷欲滴的紅玫瑰。
有段時間,我對備受歡迎的禁食很感興趣,就學別人那樣,六天六夜沒有吃飯。做起來還是相當容易的,到了禁食的第六天,我饑餓的感覺和第二天相比沒有多少區別。但換句話說來,眾所周知,如果連續六天工作卻不給家人或員工吃飯就相當于犯罪,而讓家人或者員工連續六天、六周,有時甚至是六十年工作而不給他們真誠的稱贊就太殘忍了,人們對這種稱贊的渴求不亞于對食物的渴求程度。
那一時期當紅明星亞弗雷德·倫特在電影《重聚維也納》中擔任主演,他曾經這樣說過:“我對自尊的重視程度遠大于其他任何事。”
我們重視孩子們、朋友們和員工們的營養,卻很少對他們的自尊給予充分的尊重;我們給他們吃土豆燉牛肉為他們提供營養,卻拒絕為他們提供贊美之詞,這些贊美的話在他們的記憶中就如同閃耀的星辰一般。
保羅·哈維在他所主持的電視節目《之后的故事》中講到,真誠的稱贊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他說,這個故事發生在幾年以前的底特律。史蒂夫·莫里斯的老師讓他幫助在教室里尋找一只丟失的小老鼠。很明顯,這位老師相信史蒂夫具有別的孩子不具備的天賦,那是上天的恩賜。大自然確實賦予了史蒂夫比別人更敏銳的聽力,以彌補這個男孩兒雙目失明的遺憾。如今,很多年過去了,史蒂夫說,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的價值,給他的生活掀開了全新的一頁。你看,從那天起史蒂夫致力于探索自己在聽力上的天賦,以史蒂夫·旺達為藝名在舞臺上光彩奪目,成為70年代著名的歌手和作曲家。
部分讀者讀到這里可能在心里暗自說:“又是老一套,不就是阿諛奉承,拍馬屁嘛!這些方法我都用過,一點用都沒有——至少對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是沒用的。”
阿諛奉承,拍馬屁那一套,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穿其膚淺與虛偽,當然會經常失敗。當然,也有些人恰恰相反,他們對贊美的渴求如此強烈,以至于蒙蔽了雙眼,辨別不了真偽,正如將餓死之人會饑不擇食一樣,讓那些拍馬屁的人有機可乘。
就連維多利亞女王也容易被恭維的話搞得暈頭轉向。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經透露說,每次他與維多利亞女王相處時,總是竭盡全力地阿諛奉承,他自己也說:“就像是要將水泥抹成鏡面一般。”迪斯雷利能力過人,在治理國家上有著極為出色的成績,但是他那種與維多利亞女王相處時使用的方法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效仿的。從長遠看來,奉承可能會起到短時間的作用,但時間一長,它就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危害。虛情假意的殷勤就像虛假的鈔票,花出去之后,麻煩就找來了。
那么稱贊和奉承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呢?前者真心實意,后者虛情假意;前者沒有目的,后者目的明確;前者是肺腑之言,后者是諂媚之語;前者被后人所歌頌,后者被世人所不齒。
近來,我在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宮殿親眼見到了一尊阿爾瓦羅·奧夫雷貢將軍的半身雕像。雕像下方鐫刻著他的不朽名言:“不要對城下的敵人感到恐懼,也要對善于奉承的人加以戒備。”
你可能會誤解我說的話,我的意思并不是讓大家學會投機取巧。我想向大家傳遞的是一種全新的處事方法。我還想再次加以強調——這是一種全新的處事方法。
在喬治五世白金漢宮的書房的墻上有六句格言。其中一句這樣闡述:“澄明吾心,溢美之言,不受亦不予。”不吝贊美之詞就是奉承的本質。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奉承”一詞的定義,在此與大家共享:“奉承就是準確地說出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曾經說過:“無論用什么語言表達,你所使用的每一個字都帶著自我的印記。”
倘若人際關系只是阿諛奉承般討好那么簡單,那么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天生的專家。
人們把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為自己考慮上。其實只要留點時間給別人,想想別人的看法,我們就不會說些阿諛奉承的、虛偽的話。這些話我們剛開口說出,就已經被對方識破了。
夸獎他人是在平日生活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美德。當孩子交給我們一張成績優異的卷子時,我們總是忘記給他們肯定和鼓勵;當他們因第一次烘焙成了很成功的糕點或是自己因搭建的巢穴而歡呼雀躍時,我們也忘記對他們的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孩子對父母的關注與認可的渴求是很迫切的,而我們卻常常忽略這一點。
下一次,當你在餐廳吃到火候恰好的美味牛排時,請讓服務生把你的稱贊轉告給廚師;當勞累了一天的店員依舊對你彬彬有禮,熱情地招待你時,不要忘了對他表示感謝。
每一位曾經當眾演講的人都對此體會頗深——你在臺上激昂陳詞,臺下觀眾卻毫無反應,滿腔熱情頓時轉化為滿腹委屈。對我們的同事、家人、朋友,同樣的冷漠會讓人加倍的難過。與人交往時請時刻銘記,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渴望得到認同的凡夫俗子。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都會因他人的贊許而快樂。
請在你所到之處,讓感恩之情如火種般揮灑,它們會燃起友情的火焰,以溫暖來回報你。
帕米拉·鄧納姆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商場里工作,她的工作之一是監督門衛的工作狀況。有名門衛的工作能力很差,經常浪費很多時間。其他店員都喜歡捉弄他,故意在他工作的門口亂丟垃圾,以表示對他的不滿。
為了激發門衛工作的積極性,帕米拉嘗試了許多方法,但都不起作用。一次,她偶然發現門衛的工作效率比平時高了許多,于是故意當眾對他提出表揚。從那以后,這名門衛每天都有進步,不久工作做起來就得心應手了。現在工作盡在他掌握之中,還得到其他員工真誠的稱贊和認同。批評和嘲諷于事無補時,真誠的贊許發揮了巨大的效用。
我們不提倡傷害人們感情的做法,它也不會改變對方。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下面的這句諺語,我把它剪下來貼在了鏡子上,用于時刻警醒自己:
此生之路,我即將走完,走過這一次,一切便再也無法重來。所有力所能及的善舉,所有充盈于心的善念,我將毫不保留,全部給予。我將不再拖拉,不再冷漠,只因為這條路,我再也沒有機會重新走一次。
愛默生曾經說過:“我遇見的每個人都必定在某一方面比我強。正因為是這樣,每個人都值得我學習。”
如果這句話適用于愛默生,那么也同樣適用于我們。讓我們暫時將自己的得失和欲望擱置一旁,想一想他人身上值得稱贊的地方。請收起奉承的話語,用最真摯誠懇的態度稱贊他們。“由衷地稱贊美,不吝惜贊美的詞匯。”人們會將你的稱贊珍藏一生,也許你會忘記自己曾經說過什么話,可對方會將這些話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重溫。
原則2:真心真意地對他人感恩、給他人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