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認清所處的世界
- 愿你和世界溫柔相處: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的十三堂人生哲學課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4128字
- 2019-11-29 17:58:15
如何認知世界
每個人的心靈都必須要掌握一項技能,即:為了適應周圍的一切,要接受外部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各種認知印象。而心靈對周圍環境的各種認知,會讓人逐漸建立起某種理想的行為模式,在心靈上形成明確的目標,并為之追求。而事實上,這種建立過程從人類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
目前為止,這種種的心靈表現,我們尚未找到具體、準確、清晰的專業術語,但卻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有在心靈出現無力感時,才會有上面所述的表現。此外,當我們的行為能夠應對一定的改變,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自由行動,從而確立一定的目標。心靈的每一項活動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確立目標,然后得以展開。而其中所包含的自由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給予了心靈更加豐富多彩的認知體驗。
正如嬰兒一般,在迎接一個全新的世界時,初次從地上站起來的剎那間所感受到的,圍繞在身邊的無數潛在的危險和威脅的敵對存在,這種直觀的感受會影響嬰兒最初的行動嘗試,尤其是在嬰兒初次學習走路的時候面臨的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或許會因此飽受打擊,又或許會因此對未來充滿自信。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感受。而在成年人看來,這些看起來不值一提或者習以為常的小事,卻極大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認知。
要了解這點非常簡單,只需詢問孩子們最喜歡什么游戲或長大后有什么理想即可。如果是一度行動受阻的孩子,那么他們很可能對刺激的、激烈的運動產生向往,在詢問他們的時候,他們通常都十分向往成為汽車、火車之類的駕駛員,又或者成為跑步、游泳等自由的運動,這就是孩子主觀地、直觀地表達對于消除行為上的障礙的強力愿望。而如果孩子的自由行動活動不受阻礙,心底沒有自卑與障礙感,這類孩子的人生目標和心靈行動往往指向一些真正的自由行動。而對于這種自卑感與障礙感,通常會出現在身體發育緩慢和先天病弱或殘缺的孩子身上。那么相同的,先天性聽力殘缺的孩子會因為對聲音充滿極大的興趣而在很大概率會變成音樂喜好者,對十分積極陽光、歡快的音樂曲調喜歡。先天性視力殘缺的孩子則更喜歡通過視覺來了解和認知整個世界。
因此,在了解和認知世界的時候,孩子首先會動用的就是人所擁有的一切身體器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知器官。由此可得,人與世界最基本的認知聯系,就是通過人本身的器官所建立的。任何人認知世界的時候,率先使用的就是眼睛,人在睜開眼睛后會被看到的事物所吸引,由此可見,人類認知世界的首選器官就是眼睛,因此眼睛便成了最為關鍵的感覺器官。那么不容置喙的,人們的主要人生經驗大多是來源于眼睛所產生的視覺印象。與其他的感官器官不同,例如: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這些器官通常只能感受到短時間,或者瞬間的刺激,而視覺印象在人們對身邊的世界的認知和了解的過程中,往往印象更深刻,更持久,其重要程度是其他器官無法比擬的。但這并不是絕對的,總會有例外,如:部分人的占據主要地位的感覺器官是耳朵,他們主要通過聽覺來收集種種信息和印象,從而達到認知世界的目的。這種心靈被我們稱之為聽覺型心靈。還有部分人的占據主要地位的感覺器官是運動機能。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嗅覺刺激和味覺刺激更加敏感。而第一種聽覺型反而是以上類型中較為罕見的類型。
此外,有的孩子身體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肌肉系統,對于能夠用到運動肌肉的活動,他們對此充滿興趣,這樣的孩子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仍不愿保持安靜,喜歡不停地翻身或者擺動身體。與此相類似的一種類型的孩子,他們似乎一刻也安靜不下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們往往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很喜歡動來動去,而這種行為不會因為長大成人而有所改變。而這種行為被稱為一種惡習,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多動癥”。
孩子跟世界接觸,往往是借助對某種器官或是器官系統(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皆可)的特殊關注,否則他們要繼續生存,基本是不可能的。借助自身相對敏感的器官,孩子得出了對外部世界的印象,以這些印象為依據,他們從總體上建立了對世界的認知。可見某個人用于探究世界的器官或是器官系統,將作用于他與世界的一切關聯,因此一旦了解了這種器官或是器官系統,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而要了解某個人行為與反應的動機,只需了解其器官方面的殘缺怎樣作用于其童年時期的世界觀和之后的發展即可。
世界觀的構成要素
無論是誰,其心底都會一直存在一個確切的最終目標,而其所有行動也都是為了該目標而服務的或者由該目標所決定。因此,無論是對心理認知能力的選擇、還是心理認知能力的強烈程度與活動,都為該目標而作用。一個人要對世界產生某種認知,心理認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即:心理認知能力決定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世界觀。為什么人們通常只能感受到生命中比較特別的一環,或者比較特別的某件事的某個特別的部分。原因不外乎如此,因為每個人所關注的必然是跟自身目標相符或者跟自身有著很大聯系的事物。因此,如果要要對某個人的行為有真切的了解,就必須深入了解其心底的目標,并且要從全面、客觀的角度來對其行為進行評價,必須要了解該目標對其一切行為發揮著哪些重要作用。
一、知覺
通過感覺器官,將對外部世界的感覺和刺激傳到了大腦,并在大腦中留下記憶的痕跡,從而在此基礎上建造想象與記憶的世界。這就是知覺的作用。但是,由于知覺具有其感受者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品性,因此把知覺與照片對等,是錯誤的,不可行的做法。因為知覺的獨一性,注定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與他人不同。那么,即使兩個人面對相同景物,他們的反應一定不會完全相同,對看到的事物的感受也必定不會相同。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當他們來到世界,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感知的時候,所留下的記憶印跡,會與他們早期的行為模式相符合。例如:如果孩子的感知在視覺發展方面較為突出,那么孩子的視覺特征也一定會比較突出。而這部分人主要通過知覺來為自己拼湊出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圖畫。但是,我們要知道知覺是人類的一種感官記憶,由于人體的趨利避害的特性,身體里的記憶不一定完全屬實,也就是說知覺不一定完全與現實相符合。由此可見,人類的感知方式和感知內容都存在獨特性和特殊性,也就說明每個人對世界的感知注定會各有不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調節自身與外界的各種關聯,達到個人感知與世界的某種平衡,從而適應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知覺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心理認知的能力。通過對這種能力的觀察與解析,可以讓人們對他人的心靈世界又更加全面和透徹的認知,也方便人們對人類的心靈和個性進行研究。
二、記憶
在人類的知覺的基礎上,心靈具備一定程度的感知后,必然會以此為基礎開展許多活動。而記憶則是對這一系列的活動進行記錄、分類和整理的存在,人們再根據這些存在對之后的活動進行安排。心靈的活動主要是以人的自由運動的目標和目的為依據展開的,與自由運動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切的官能對人們適當的自我保護和安全無恙的生存發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眾所周知,每個人在面對各種人生問題的時候,反應都各不相同。而這些反應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印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的記憶。因為人要跟自己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因此記憶中的評判功能,對人們的心靈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記憶是人們預防災禍的必要條件,從而推導出如下結論:人的每個記憶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隱藏著一種無意識的目的,或者是為了鼓勵人們繼續這么做,或者是為了警告大家,從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偠灾?,任何一種記憶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意義和重要性的,不存在毫無意義或不重要的記憶。因此,只有清楚記憶背后隱藏的目標和目的,才能有效評判該記憶的價值。
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人們的記憶在記住一些事情的同時,遺忘另一些事的原因。因為某些事的記憶對某些特別的心理傾向非常關鍵,并且對某項關鍵的潛在的心靈運動發揮著推動作用,所以人們要記住這些事。反之,人們通常不會記住那些對計劃毫無關聯的事。這就證明了記憶也具有目的性,指引人的總體人格的目的去掌控所有記憶。如果能夠長期存在于腦子里,并符合心靈的某項預設目的活動的要切,那么就算是不清晰、不正確的記憶,如:童年時期的記憶,往往主觀又混亂,也會演變成一種態度、情趣,甚至是一種哲學態度,因此也就說明了人不存在純粹的毫無目的、毫無意義的記憶。
三、想象
每個人獨有的個性,需要通過具體的幻想與想象才能得到最清楚的展現。這里的想象就是知覺重現,但是這里卻沒有知覺的對象,也就是說想象就是對知覺的復制,由此也可以證明出心靈的創造力。也就是說知覺是建立在身體的感受基礎上產生的,而想象則是建立在知覺的重現的基礎上,以知覺為基礎形成的嶄新且獨一無二的事物。
所謂幻覺,即是由某種真實存在的事物刺激產生的幻想,從本質上來講,也就是建立在現實之上,個體虛構出的記憶?;孟氲木跋蠓浅G逦坏珦碛邢胂蟮膬r值,還能如真實的刺激物一樣,對個體行為發揮一定導向作用?;孟氲那逦潭冗h在一般的想象之上?;孟胨枰臈l件就如做白日夢需要的條件一樣,所有幻覺都源自幻想者自身所期望的或想要達成的目標或目的,相當于是個體的靈魂進行藝術創作。有個案例能為此做出解釋。
有個很年輕,很聰明的姑娘,不顧父母的反對,與一個男人結婚。因此,憤怒的父母與她斷絕了關系。之后,她逐漸地覺得父母沒有善待過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想法日益在她的記憶里不斷加深。也因此她跟父母曾有很多和好的機會,卻因為彼此的執拗和驕傲,最終以失敗結局。
姑娘原先生活富足,受父母寵愛?;楹髤s恰好相反,過著十分貧窮的生活,處境十分艱難,但是她的婚姻的外在表現卻半點也看不到悲慘印跡?;蛟S大家覺得她早就習慣了這種貧窮的生活,直到她的生活發生了一件怪事。
父親因為不滿她的婚姻而不再寵愛她,驟然失去原來的寵愛,導致兩人的關系嚴重破裂。以至于她的孩子出世時,父母依舊無動于衷,沒有去看望她和孩子。姑娘本就驕傲,而她最需要關懷與照料時,她的父母表現得如此冷漠,這更加戳到她的軟肋,傷害她的感情,加劇雙方矛盾,導致她更加無法原諒他們。
姑娘追求的目標徹底控制她的情緒,這一點很值得注意。也能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因為她性格特征的緣故,造成跟父母關系破裂之后,對她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姑娘的母親是一個既嚴肅又正直的品性上佳的人,卻在女兒面前,表現得尤為苛刻。對于如何能夠穩固自身的地位,又不違背自己的丈夫(最低限度表面看來是這樣),母親心知肚明。因此她也很從容地做到了這一點,讓大家留意到了她的順從,這讓她十分驕傲并引以為榮。她還為她的丈夫生了一個兒子,在他人看來,他與他的父親非常相像,十分受到父親的器重,由此可見這個兒子日后一定會成為家族財產的繼承者。這就導致這家人過多地看重兒子而忽視了女兒,女兒由此便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占有欲。而在姑娘結婚以后,原本自小受盡父母疼愛的生活一去不復返,與婚后艱苦度日形成鮮明對比,以至于她經常回想父母對自己如何不好,而怨恨的情緒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
在某天晚上,姑娘還未睡熟,她的房門突然被打開,圣母馬利亞從外頭走進來,走到床邊告訴她:“我一定要跟你說一件事情,在今年的十二月中旬,你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我是這樣愛你,因此不希望你事先沒有任何準備?!?
之后,姑娘便把丈夫叫醒,然后把這個幻象十分細致地說給他聽,而她自己也不害怕。第二天,她又將此事說給醫生聽,并且堅持認為這是她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堅決地否認這是一件明顯是幻想出來的事。
但是細細推敲,姑娘的這種幻想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卻不難理解,只要運用專業的知識解析一下即可。實際上,這個年輕的姑娘是一個擁有很強的占有欲望的人,同時熱衷于掌控他人——這是對姑娘的性格特征觀察的結果。她在與父母斷絕關系后,發覺自己的處境如此困窘而心力交瘁,而父母的決絕和冷漠,更加深深地傷害了姑娘的自尊心。這使得如果一個人竭盡全力地想要掌握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他會有很大概率能夠接近上帝,并與之交流,我們要理解這點并不難。這樣一來,姑娘的幻覺也不難解釋了,但是為什么她看到的不是上帝而是圣母瑪利亞呢?我們還要更深入地探討她的狀況。
想要完全洞察此時的秘密,只需要了解姑娘的靈魂深處的渴求即可。任何人在遭遇了什么與姑娘相似的遭遇時大多數都會做夢,不過不同的是,這個姑娘在清醒時也會做夢。她的控制欲望因為抑郁的情緒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一點我們要格外注意。當前,我們注意到,姑娘幻覺中,她的身邊出現的并不是她的親生母親,而是另外一位母親,一位無疑是所有人心中最了不起的母親。而這兩位母親的對比也十分明顯,也就是說,她這種幻想實際上是在指責母親對自己的愛有所欠缺。
實際上,姑娘的這個幻覺就是極力地為父母的錯誤尋找證據。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十二月中旬這個時間并不尋常,每年的這段時期,人們往往會頻頻想起自己的至親,大多數人會與親人間來往密切,相互拜訪探望贈送禮物,并從中得到很多樂趣,也是一個十分適合和好的好時機。而這個特殊的時間更加容易引發身陷窘境的姑娘對父母的指責以及對過去父母對她的美好的渴望,這樣來看,姑娘的幻覺就很好理解了。
這個幻覺中,可能大家會奇怪,善良圣母的拜訪是給姑娘帶來一個壞消息——姑娘就要死去。但是在把這件事說給丈夫聽時,姑娘卻表現得非常興奮,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死亡而憂愁。圣母的預測從姑娘家傳出去以后,第二天便傳到了醫生那里。沒過多久,姑娘的父母也知道了,而姑娘的母親也因此過來看望她,這也就滿足了姑娘對母親的掌控欲,以及想與父母和好的欲望。
但是這件事情之后,圣母馬利亞卻在數日后再度到來,并且帶來了與第一次相同的消息。我們詢問姑娘,她與母親上次見面有什么結果,她告訴我們,她的母親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她想要掌控母親的欲望沒有獲得滿足,以至于她故技重施,又一次出現這樣的幻覺。
最后我們想方設法地把她生活的實情告知了她的父母,并且在我們的安排下,她和父親終于也見了面,過程讓人十分動容。但是卻沒有想到,事后姑娘卻說父親的言行好像表演一樣夸張,還埋怨父親沒有早一點過來。也就是說,她的掌控欲仍沒能得到滿足:想證明自己是唯一正確,其他人都是錯的。
從上述內容能推導出,最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對無法達到的目標的執著,十分容易讓人產生幻想?;孟朐诰眠h的過去和相對落后的地區,確實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過去的游記中就有大量與幻想相關的內容,舉個十分明顯的例子,比如海市蜃樓。眾所周知,在生命危險引發的緊張情緒逼迫下,人們會為逃避讓人不悅的環境壓力,想象出一種光明、振奮的環境。因此在沙漠中旅行時,人一旦迷失方向,在饑渴、疲憊至極的狀態下,很容易看到海市蜃樓。而海市蜃樓也確實能鼓勵極度疲倦之人變得更堅毅、能促使猶豫不決之人做出決斷、或讓人在面對更敏感的新環境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就仿佛是一種讓人忘記恐慌和折磨的止痛藥或麻醉藥。
由于很早我們在感知、記憶、想象中見到過同類的現象,因此我們不會覺得幻想有多新奇。而且在之后探討夢中情境時,我們會發現相同的事物??偨Y一下,以下兩點都能輕易引發幻想:一是經常運用想象,二是對高級神經中樞進行麻痹,以至于其無法發揮辨別功能。當人在受到威脅,或面臨危險,或遭受逼迫時,為了清除或戰勝自身的軟弱,人的大腦便會竭盡全力地幻想。人的判斷能力也會隨著壓力的增大而減少,極力奉行進行自我拯救的人,此時為了把想象轉變為幻想,不惜將所有精神能量都集中到一處。
幻覺與錯覺相像至極,它們擁有相同的基本環境,包含著同樣的精神威脅,唯一的差異是:錯覺與外界維持著一定關聯,而人們對這種關聯存在誤解,也就產生了錯覺,正如歌德在《魔王》中所說那樣。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詮釋靈魂的創造力在有需求而引發錯覺或幻想的方式,接下來我們將再舉一個例子。有個男人的出身很好,但是,最后他只成了一名小小的職員,沒有什么大作為,這要歸咎于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因為這一點,他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絕望,這就對他的心靈造成嚴重壓迫。而朋友與家人的批評和責難,更是讓他的精神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從這時開始,他染上酒癮,借此暫時忘卻煩惱,還為自己的失敗找到開脫的借口。之后他很快又被送到了醫院,因為長期酗酒而致使他得了震顫性譫妄。譫妄指的是一種大腦綜合癥,像極了幻覺,因酒精中毒而患有譫妄的病人,時常會發出幻覺,看到了一些小動物,比如老鼠、昆蟲、蛇等,還會看到了一些跟自己職業有關的事物。
主治醫生為了讓他不喝酒,用嚴苛的治療手段幫他戒酒。他康復出院后,堅持三年一直沒喝過酒。但是后來他卻又住院了,因為他出現了一些新的癥狀。通過詢問,他說他在工作時(他現在做一名小時工),會經常看到旁邊有一個人,那個人總是斜著眼、笑嘻嘻地監視著他。有一次,那人又在嘲笑他,他氣急敗壞,不管那家伙是人是鬼,抓起一根鐵鍬丟了過去。那個人躲過了鐵鍬,然后沖上來把他狠狠揍了一頓。
一個人患病中的幻象竟然能對他拳打腳踢,如果說是鬼就不可能了。雖然這個男人經常出現幻覺,但這一次遇到的絕不是幻象,而是一個真人,他誤會那個人。顯然,在他出院以后,戒掉酒癮并沒有對他的消極想法起到好的作用。在他失去了家庭和工作以后,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他不得不去做小時工,而這種工作是他和他的親友們都看不起的,因此他的精神壓力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比之前更加嚴重。也就是說,戒酒之后,他的處境卻變得更加凄慘,他之前還可以用酒精麻痹自己獲得安慰,現在卻連安慰和發泄的方式都沒有了。再說,他未戒酒前,以酗酒來應對家人或朋友對自己一事無成的指責。而且,因為酗酒而一事無成比承認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對他來說,前者更容易接受,也能減輕自己因為能力問題而受到的壓力。但是在戒酒成功后,他只能面對現實,之前的各種壓力也并沒有因為他的身體康復而減輕,反而有更加加重的趨勢,而之前還可以以酗酒當借口,現在的失敗卻是沒有任何借口可以利用,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安慰自己能力不如他人、自己一事無成的現實了。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出現了幻覺,他似乎仍然以酗酒時的身份面對這個世界,跟以前沒什么區別,并且他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酗酒對自己生活的危害,明顯毀掉了他的整個人生,現在想要挽回卻已經不可能了。而他現在做的工作被人瞧不起,令他自己也很厭惡,但是他卻沒有主動辭職,而是想要借生病來擺脫這份工作。因為他的幻想癥狀延續了很長時間,所以他再一次住進了醫院。不難看出,他在通過這種方式安慰或者暗示自己,告訴自己原本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只是因為酒精葬送了一切。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繼續生活下去,對他而言,維持這種心理狀態比保住這份工作要重要得多。為此,他通過幻想不斷地麻痹自己,說服自己現在的一切都是因為酒精,又或者因為運氣、命運等不可控力而造成的。為什么自己擁有遠大的抱負卻一直不如他人,都是因為自己前行道路上阻力太多。他不斷地這么催眠自己,不過是因為無法面臨他人的嘲諷和譏笑,而又沒有實力改變,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而迫切地產生這樣的情緒,從而安慰自己,從中得到救贖和慰藉。
幻想
靈魂還擁有一項大家熟悉的創造機能,即幻想,它包含了前文中描繪的種種現象?;孟肱c白日夢跟一些在意識中烙下印跡的記憶,或者跟建造了神奇上層建筑的想象相似,都被歸為靈魂的創造活動。幻想的要素之一是預測和預先判斷,也是一切運動生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不可或缺?;孟肱c人類的運動性存在緊密的關系。換句話說,幻想便是預測的一種手段。孩子和成人的幻想大多涉及將來,虛構出一幅海市蜃樓的圖景,成為未來的實際生活的典范。此外在某些情況下,幻想又被稱作“白日夢”。在孩子幻想中的第一主角的是追逐權力,這在相關研究中得到了確定的結論。孩子的幻想大多數開頭第一句話便是“長大后,我……”,而孩子“白日夢”也將會被自身所追逐的目標所填滿。生活當中,成年人與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同,其人生目標毫無疑問也是對權力或者所謂一些成功的追逐。我們由此再次注意到,發展心靈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確立目標。而在人類文明中的這項目標,主要是個人獲得社會的認可,努力出人頭地。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要求,人類要始終堅持進行自我評價,這必然會激發人們追逐優越感,也激發人們強烈欲望,渴望在競爭中獲勝。因此,只憑一個平庸之極的目標就想獲得永久性滿足,那是不可能的。通常來說,孩子的幻想擁有相當明顯的預測性,而且這些幻想基本都是設置場景,在場景中展現出個人的力量。
因為我們做不到為幻想程度與想象范圍設定具體界限,因此也就無法用相同的標準判斷問題。上述的內容適用大多數情況,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狀況,可能并不好用。在好勝心理的作用下,如果一個孩子以挑戰的態度對待人生,那么他往往表現得十分慎重、警惕,而且承受著較常人更為沉重的壓力,從而也能更好地提升想象力。還有另外一種情況,覺得人生有很多不稱心之處的弱小孩子,他們同樣擁有較強想象力,但是這種孩子容易在幻想中迷失方向,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借助想象力,在某個時期逃避現實。還有人會運用幻想來批判現實,從而達到逃避或者忽視現實的目的,這是一種對幻想的濫用。此時的幻想,早已演變成為沉迷于某種能力中,許多人想利用幻想這種虛無的方式,擺脫平淡無奇的生活。
在幻想的世界中,伴隨著追逐權力期間問世的社會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通常說來,孩子在幻想中追逐權力,都會想象在人際事務中顯露自身力量,以此來展現幻想。例如,有的人會幻想著自己拯救世界,幻想自己是強悍的騎士,幻想自己擊垮邪惡勢力,幻想自己打敗魔鬼等,都清晰明確地展現出了這項特征。然而,還有一些孩子經常有這樣一種幻想:自己并不生活在現有的家庭,而是來自另一個家庭,自己擁有很了不起的父親,他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接自己離開這里。而有此類幻想的孩子通常都有一個共性:擁有很強烈的自卑感,并且總有一種被掠奪的感覺,因存在感不強而很難吸引別人的關注,或者覺得無法在家庭中獲得足夠的溫暖和關懷。還有的孩子,他們會對外表現出不符合年齡的類似于成年人的表現,他們對崇高理想的追逐便在這種外在的態度中展現。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部分孩子對理想的追逐的方式達到近乎病態的狀態,例如男孩出門時,只戴硬禮帽,撿來一些雪茄煙蒂,以此佯裝自己已經是可以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又或者,有的女孩子十分想做男孩子,在著裝和行為上皆向男孩靠攏。
可以說,幻想是為人類個體的理想而服務的。因此,評判一個孩子沒有任何想象力的說法是錯誤的。這一類孩子,并非他們不愿意展現自己的幻想,而是他們因為某種原因而不愿意展現,甚至為了某些原因而壓抑自己的幻想。還有第三類孩子,他們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為求適應現實生活而傾盡全力壓抑或者扼殺自己的想象力,令其本身不沉溺于幻想。因為在他們心中,幻想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很有損他們的男性氣魄。更有甚者,對幻想反感至極,導致從表面上看,他們的想象力,也就是幻想能力,近乎為零。
夢的概述
我們的研究在之前提到了白日夢,現在具體來研究一下睡夢。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睡夢,是一項睡覺期間十分有意義的活動。許多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都表明,通過對人類個體睡夢的研究,能夠更輕易地了解該人的性格。我國還曾有《周公解夢》這樣的著作,通過夢境來表達或解讀個人的思想。可見從古至今,睡夢都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睡夢跟白日夢都有以計劃、設計將來的生活,并引導人朝其安全發展的功能。兩相比較,白日夢比睡夢更好理解,睡夢卻難以分析,這也是兩者最大的差異。睡夢難以分析這一點并不難理解,好像在暗示睡夢本身就是多余的,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是,有一點在當前是被心理學領域認可的,就是一個人只要嘗試戰勝困境,維護自己未來的地位,就會在睡夢中表現出自身對權力的追逐。那么,睡夢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精神問題,便是成立的。
移情或認同
除了能夠感知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以外,人的靈魂還能夠感受或預知即將發生的事情。由于人類會不斷地遭遇并調節適應生活在所面臨的問題,因此該能力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提高預測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移情或認同。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移情或認同的發展相當發達,且分布廣泛,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表現。而移情或認同存在的一個重要的條件——預測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當某個個體不斷地通過掌握利用自身的思想、知覺和感受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正確得判斷,也就是預測某種將要出現或發生的事件時,其就能預先確定、預知或預測自身所處的該事件的環境中采取相應的行動。也就是說,必須要有這樣能夠預測和判斷環境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選擇是要努力靠近,還是要慎重地躲避。
人與人相處,會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移情。而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由此會對對方產生認同。若要將移情具體化和形象化,那么移情就是藝術,具體表現為戲劇。移情另一種常見的表現,就是當注意到人身處危險時,自己也會感受到類似他人的難以言喻的不安感受。這種移情給予個人的感情沖擊極強,雖然自己并未遭受到同樣的危險,但是還是會下意識做出防護的動作,身體所做出的反應,甚至讓我們的意識來不及反應。當我們看見別人的杯子打碎的時候,對于他要出現什么樣的姿勢,我們都很清楚。打保齡球的人做出各種動作,以此來控制球滾動的路線,這也非常常見。觀眾在看臺上欣賞足球比賽,自己喜歡的球員即將進攻的時候,大多數觀眾都會做出前進或向上的姿態,而另一隊拿到球時,觀眾們努力做出下壓的反抗姿勢。遇到危險的時候,汽車上的乘客下意識做出剎車動作,這種狀況也經常發生。當人們經過高樓時,看見有人擦玻璃,會不自覺地退后,做出縮脖子保護自己的姿態。一個演講者如果思維混亂,無法講的連貫,觀眾就會產生郁悶被限制的感覺。這樣的情況在觀看戲劇表演的時候尤為明顯,觀眾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到了角色之中,想象自己取代了演員的位置,仿佛成了主人公一樣。而正是這種感受,讓我們對別人所作所為產生認同。而這種認同,正是以人類天生的社會感為源頭,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極大的依靠。這種認同通過這樣的感受向人類展示人類所處的宇宙中的宇宙感。我們生而為人,只有具備這種特征,才能夠站在非自身的立場上,對其產生移情,從而達到認同。
移情類似于社會感,它的程度有很多不同的層次,連孩子也有類似表現。許多孩子似乎喜歡將身邊的布偶當成是人,有的孩子十分關注于其自身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孩子通常喜歡由自身靈魂或精神世界幻想出某些虛擬的人和物,因為如此,他們往往表現出離群索居,十分孤僻。因此,如果過于關注沒有生命的事物,斬斷了個人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聯系,終將會徹底結束個人的發展。大多數孩子很少會出現虐待動物的情況,除非毫無社會感,無法站在其他生物的立場上產生認同。孩子若缺少社會感與移情能力,便會在跟別人建立關系時,對別人的種種情緒提不起半點興趣,只留意近乎無價值或無意義的事物,只在乎自己。極度缺少社會感與移情能力的人,對與人合作完全持有拒絕否定的態度。
催眠及暗示
一個人如何去對另一個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個體心理學家認為,許多行為表現伴隨著精神生活一起出現,其中包含這類現象。人類共同生活的前提,就是人類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其中,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老師與學生,對彼此的影響會較其他關系更為強烈。人受到社會感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被環境所左右,影響的施與方有多關注和顧及承受方的感受和權利,后者承受的自愿程度就會有多強。我們知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造成的傷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弭,無法持續很長時間,而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只有讓接受者能夠感受到自身的權利得到了保障,自己的存在得到了尊重,從而才會最大程度的接受教育思想。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行得通,主要是因為其遵循的思想的教育方式必然跟人類最初始的本能相符合。而這種本能就是人類對于自身與宇宙、社會、他人之間的種種復雜關系的感悟。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來說都是行得通的,除非受教育者本就有心脫離或反叛社會影響。而這種脫離和反叛也非一時形成,而是積年累月的影響,使得該類人逐漸地喪失或淡化了與整個宇宙、社會或他人的聯系,形成孤立無援的處境,最終放棄掙扎,與社會為敵。一旦與社會為敵,該類人會在心底排斥一切源于社會的影響,因此,要影響這樣的人十分有難度,甚至影響的可能性可以降低到零。并且,這類人會反抗回擊一切試圖影響他,改變他的東西,除非他自己主觀上愿意接受影響。
在面對教育者對自己的影響時,一旦自己感受到被環境壓迫,大多數孩子就會心生抗拒。但是如果當外界的壓力大到可以清除一切障礙的境界,使權威影響處于絕對穩定的權威地位時,被影響的人只能選擇遵從。但是這種遵從卻不會給社會帶來任何好處,還可能以幾位荒謬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樣的影響會使受影響者失去自身的判斷力和自主選擇能力,只會習慣性的遵從,一旦失去指引,他們就會難以適應生活。這種無條件遵從會引發十分嚴重的后果,特別是孩子,成年以后,這樣的孩子十分容易受人控制,甚至淪為犯罪工具。例如,在許多犯罪團伙中,團隊的領導往往很少露面,通常身居幕后,通過發布指令來操控手下的習慣無條件遵從的人。而這類人往往沖在犯罪現場的最前方,甚至有的人對于自身的犯罪行為毫無認識,反而以遵從為榮,惟命是從,善惡不分。
我們在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彼此影響的研究表明,最明白事理的人往往最容易受影響,一旦認同他人的意見,便會即使更改自身的錯誤或行為,因此,這類人很少會出現社會感扭曲的現象。而與之對立的事,越是期待身居高位,控制他人的人,最難受到影響。因為他們心中的絕對權威控制著他們自己的精神,他人難以接近。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常常埋怨子女不遵從自己的命令,而很少有父母會因為子女的無條件遵而埋怨。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研究,常被父母要求無條件遵從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極力地擺脫如同囚禁自己的牢籠一般的環境,向往超越其他人的生活環境,而這種錯誤家庭作用下,必然會導致孩子難以接受來自學校教育的影響。
另外一種情況是,追求權力的欲望越強,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越低。許多家庭不斷地刺激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喚醒孩子心底的雄心壯志,這樣的目的作為教育的重點。父母之所以會那樣做,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對權力的追求,對絕對權威的追求,這與父母思考不周并無太大關系。比身邊的人都更優秀、醒目、出眾,幾乎是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于整個社會所尊崇的心理。我們在后面一章中闡述,個人被某種刺激野心的教育方式阻撓心智發展,這種方式未必社會生活,野心引發各種困境,我們將做出更深刻的分析闡釋。
無條件遵從會被身邊的任何改變嚴重影響,比如靈媒。在短時間內,靈媒遵從一些奇怪想法,想象發生了什么樣的狀況。催眠術的基礎與它十分相似,并不是每一個表示愿意被催眠的人在精神上就做好了無條件遵從的準備;而一再表明拒絕催眠的人,也有可能在更深處的意識中,對遵從充滿了向往和期盼。人在被催眠期間所做的事情,完全取決于該人的心理態度,與信任無關。人們之所以對催眠術誤會頗多,就是由于大多數人都沒有弄清楚這一點。一般來說,人在被催眠期間的表現仿佛都在抗拒催眠,事實上卻對遵從催眠者的命令充滿了渴求。而不同的人催眠結果不停,也是因為這種渴求的程度不同。說明了催眠程度取決于被催眠者的心理態度,而非其意念。
催眠的本質跟睡眠很像,是在他人的命令下所產生的睡眠,這也是神秘性的根本源頭。但是,催眠必須要在被催眠者完全自愿地遵從他人的命令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也就是說被催眠者的意愿占據了絕對的地位。當一個人接受催眠時,他就放棄了自己的判斷技能,選擇無條件遵從他人的命令。同時也說明了,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完全摒棄了自身的運動技能,更有甚者,催眠者可以隨意地操控被催眠者的運動中樞,這也是催眠不同于普通睡眠的原因。人在接受催眠以后,往往除了催眠者想要他們回憶起的事情,其他催眠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完全記不起來。也就是說,催眠,是讓人放棄靈魂最精致的結果,即讓判斷機能失去作用,被催眠者如同催眠者的一只手或一種工具,這也是催眠最重要的特征。
部分人之所以能夠對其他人的行為造成影響,是因為在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擁有獨特的神秘力量,而自己則是這種能力的源頭,這些也許會危害他人,如通靈術、催眠術和靈媒,他們之中,有的人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嚴重的危害,不擇手段地達成自身罪惡的目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片面地將他們的所在所為歸為欺騙,因為有許多人其實自身本身就很向往遵從,從而十分容易受到上述的擁有神秘力量的人的控制。許多人在面對自身所認同的權威面前,幾乎不會想要加以證明,便習慣性的遵從。他們習慣遵從,無意進行理智觀察,放棄自身判斷的能力,寧可被人欺騙,被故弄玄虛之人所震懾。而借助所謂的神秘力量欺騙他人的做法,除了不斷累積遭受被欺騙人的抗議,對人類社會建立和諧的生活秩序毫無作用。而且這些故弄玄虛的人也十分容易遭受到佯裝被催眠的人的戲弄,因此,催眠術和通靈術也并非隨意可以玩弄的。
另外,還有一種古怪的現象,就是被催眠者在遵從催眠者安排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對催眠者造成欺騙,將欺騙與被欺騙的身份于一體,真假難辨,難以分辨。而這種情況下,被催眠者遵從的是自己心里,而不是催眠者的力量的作用,由此可知,在接受催眠的時候,被催眠者并沒有遭受到任何神秘力量的控制,而是完全由自身心態所決定自身被催眠的程度。但是催眠者中,一旦摻雜了欺騙和夸張,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被催眠者的心理態度,也就是說,能夠被催眠的人,只能是習慣無條件遵從的人;而習慣理智生活,擁有主見的人,通常是不會受到催眠和通靈欺騙的。
還有一種與催眠有著某種共通的精神現象,那就是暗示。通常暗示被歸類于印象和刺激,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很明顯不可能只受到一種刺激,因為任何人只要生活于社會中,隨時隨地都會受到外界信息的打擾留下或有形或無形的印象。而人一旦受到某種外界信息所留下的印象的影響,那么這種影響通常會一直持續下去,并且不會停止。而暗示,就是這樣一種印象,其具體表現為一人的心理訴求和要求,該人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讓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一旦被暗示對象在受到暗示之后,他的原有的思想被改變或對暗示者的印象增強,這就是暗示者的暗示起到了作用。
在面對外界的刺激時,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而如果被暗示者受到的暗示來自于自己較為親密或信任的人,那么他受其暗示程度將會大大地增強,反之亦然。因此,我們務必要留意以下提到的兩種人:第一種,極容易受到暗示、催眠影響的人,他們過于看重他人的觀點,以至于不論自身觀點的對錯,他們都選擇相信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意見。第二種與第一種完全相反,他們十分固執己見,將他人的暗示、刺激視為羞辱,不愿意聽取他人意見,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論對錯。這兩種人的狀態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因為第一種人往往過度依賴他人的判斷,而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很容易被誤導,產生犯罪。而第二種則有很強的好勝心,過度堅持己見,無法客觀地面對他人正確的意見,如果不是為了突出自己獨特,絕不會偶爾表現一下自己心胸開闊,愿意虛心接受意見,其實要接近這種人非常困難,跟他們建立合作關系也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