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旗、國歌、國徽的確定

1949年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南京國民政府的總統府,用鮮艷的“八一”軍旗取代了原立在總統府門樓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這是旗幟的變化,也是時代的更迭。

隨著全國勝利的到來,特別是新中國建立日期的確立,人們開始在心底描繪新中國國旗的樣貌。當時,有人建議用“八一”軍旗來代替新中國的國旗。還有人認為,可以把“八一”兩字去掉,或在五角星中加上一個“鐮刀斧頭”圖案。但是,毛澤東和大多數人對此表示異議,認為旗幟是一種形象,國旗和軍旗、黨旗不應互相代替,也不應雷同。

在籌備建國的各項準備工作中,國旗、國歌、國徽的確定是一項重要內容。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第二天,籌備會常委會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專門成立第六小組,負責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張瀾、郭沫若、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等16人。

7月10日,籌委會擬就《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7月13日至8月15日,這個啟事先后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大眾日報》、《解放日報》和《新華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上連續刊登,面向海內外公開征稿,并聲明截止日期是8月20日。啟事一經公布,立即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的反響。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國旗審查小組就收到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其中,從遙遠的美洲寄來了23幅圖案,還有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等國寄來的圖案。國旗圖案的設計者,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官兵,有教師、教授和作家,有機關職員和自由職業者,還有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就連剛剛學會繪畫、未脫稚氣的小學生,也送來了他們的應征作品。這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以及設計者標上的詳細說明,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

為了選好新中國的國旗圖案,政協籌委會特地在北京飯店413號會客室設立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集中陳列展覽候選的應征設計圖案,請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們選閱。其中,上海普通職員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以其簡潔大方而又寓意深刻,使預選工作人員的眼睛為之一亮。當工作人員將“五星紅旗”圖樣送到周恩來手中,他高興地說:這紅旗象征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大地;一顆大的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征人民群眾;小星環繞在大星周圍,象征著各民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大團結。

同時進行的國徽圖案、國歌詞譜的征求工作,都不太順利。8月5日,第六小組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新四位音樂專業人士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顧問。籌備會共收到來自海內外的國歌歌譜632件,歌詞694首。遺憾的是,這些稿件都不夠理想,未能打動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和專家。隨著開國大典日子的臨近,確定新中國國歌的工作已迫在眉睫。在應征稿件不令人滿意的情況下,有人提議以《國際歌》作為國歌。以畫馬而聞名的徐悲鴻,向毛澤東提出可否以《義勇軍進行曲》代為國歌。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也提出同樣的建議。

籌備會共收到應征國徽圖案稿件112件,各種圖900余幅。但是,國徽圖案的應征者,往往把國徽想象或設計為普通的證章或是紀念章,難以反映新中國對國徽的要求。8月24日,第六小組開始討論國徽應征圖稿,但始終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國徽圖案。毛澤東看到征集的國徽設計圖案后,也認為不夠理想。他指出,國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農聯盟,但在國徽上應當表明。他說:國旗已經決定了,國徽是否可以慢一點決定。原小組仍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中央人民政府去決定。會議代表們最后決定,國徽圖案先不提交政協大會討論,留待將來由中央人民政府決定。

9月25日晚,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座談會,聽取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毛澤東拿起畫有五星紅旗的國旗方案,用手指著對大家說: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毛澤東講完,與會者鼓掌一致通過。

在這次座談會上,馬敘倫、徐悲鴻等再次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大多數委員表示贊成。也有人提出,歌曲是很好,但詞中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周恩來表示,就用原來的歌詞。他說: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最后,毛澤東拍板,歌詞不改,與會者一致贊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一起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座談會在這首激蕩人心的歌曲中結束了。多年后,葉劍英充滿感情地回憶道:“本人曾參與新中國制定國歌的具體工作,那是難忘的事情。《義勇軍進行曲》是幾十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毛澤東當時曾說: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建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即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國旗當選圖案。審查組還對這個圖案進行了部分修改,抽掉了大星中的鐮刀斧頭,使圖案更加簡化,同時避免給人以模仿蘇聯國旗的感覺。9月27日,大會經過表決,最終確定了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確定了國旗圖案離開國大典僅三天,首都人民連續三天突擊趕制了無數面五星紅旗,其中有一幅特制的大國旗是專門為開國大典使用的。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上親手按下電鈕,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華社答讀者問中,關于國旗的說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關于國歌的說明是:《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建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從天安門廣場到星羅棋布的城鎮山鄉,從五大洲的友邦到聯合國總部大廈,這首被中國人民注入了靈魂和生命的歌,已經響徹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它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萬眾一心、自強不息、一往無前,不斷創造民族的輝煌。

開國大典上,國徽沒有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在高掛國徽的地方,懸掛了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橫幅。為了更好地設計和選定國徽,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收到政協的邀請后,兩家單位很快組成了由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經過設計者們的努力,最后的國徽定稿圖,以清華大學設計組的方案為主,但它集中了大家的聰明才智,博眾家之長,實現了政治性、藝術性、自然性和歷史性四個標準的有機統一。國徽的整體構圖,主要由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構成。國旗上的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舉行開國大典的盛大場所,用天安門圖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十分恰當的。齒輪、谷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這幾個元素渾然一體,鮮明地表現了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0年6月28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國徽審查組所擬定的國徽圖案,并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核準公布。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發布命令,公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使用辦法等。10月1日,在新中國一周年之際,莊嚴、神圣、富麗的國徽掛上了天安門。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及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以后歷次憲法均予以確認。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確定自己的國旗、國歌、國徽,是一件莊嚴而神圣的大事,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今天,五星紅旗、《義勇軍進行曲》,以及由谷穗、齒輪、五星、天安門構成的國徽,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復興之路上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中江县| 达州市| 萍乡市| 隆安县| 五河县| 沁源县| 阜宁县| 定南县| 靖安县| 青阳县| 卫辉市| 嵊泗县| 闵行区| 启东市| 伊金霍洛旗| 高青县| 朝阳县| 曲阳县| 巧家县| 汤阴县| 汤原县| 碌曲县| 文昌市| 东辽县| 敖汉旗| 玛沁县| 台南县| 伊春市| 伊宁市| 乌拉特前旗| 武平县| 宜兰市| 隆安县| 香港 | 东海县| 衢州市| 阳春市| 灌南县| 西城区|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