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伏案,突然產生了想寫寫家鄉水塘的沖動。
家鄉的塘,眾若繁星。據《霍邱縣水利志》記載,全縣大大小小的水塘共有四萬八千口。它們密集地分布于萬里平疇,成為綴在家鄉衣襟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
家鄉的塘,總是風景秀美處。塘內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游魚嬉戲,鴨鵝成群,煞是可愛。有的塘里種有蓮藕,夏日里,但見蓮葉田田,那清新的綠直逼你的眼睛。有時蓮葉上還會蹲上一只青蛙,凸起眼睛,放開嗓子,把一聲聲原生態的吟唱送入你的耳鼓,逗得你心花怒放。荷花則如高高舉起的手臂,擎著一簇簇粉紅,把詩情畫意渲染得酣暢淋漓。塘埂大多蜿蜒如蛇,在曲曲折折中呈現著一種自然美。埂上綠樹成蔭——婀娜多姿的垂柳,風度翩翩的白楊,高大挺拔的榆樹,各臻其妙,別有情韻。伴以野花滿坡,碧草青青,牧笛婉轉,民歌嘹亮,熱鬧極了。
有幾口塘頗負盛名,位于縣城北郊的水門塘就是其中的代表。水門塘以年代久遠著稱,也以風景秀美見長。這口塘古稱大業陂,總面積約5000畝,是公元前622年楚相孫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比起孫叔敖的另一杰作——號稱“天下第一塘”的安豐塘,水門塘面積略小,但修建時間卻早了許多。游覽水門塘,映入眼簾的是淼淼綠水,翡翠一般晶瑩剔透。清風掠過,波濤聲聲,很是親切。塘內筑有39個防浪島,星羅棋布,一島一景,有的鷗鷺翔集,有的幽篁送翠,有的長亭短歌,有的野渡橫舟,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與水門塘相比,我老家街邊的照山塘,則另有奇特之處。塘并不大,總共只有幾十畝光景吧,但它竟能將遠隔十五里之遙的安陽山映現得清清楚楚。水的波光,山的倒影,成就了一幅撲朔迷離的圖畫,讓人在驚詫之余做出百般猜測,產生豐富的聯想。
家鄉的塘,鄉親們習慣稱之為“當家塘”。雖是簡單的稱謂,卻一語道破了水塘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水塘的最大功能在于灌溉,每年農事急需的時候,一口口塘立即破壩放水。水流奔騰之際,秧田便咕嘟嘟地喝個痛快,秧苗滋潤了,接二連三地打著綠色的飽嗝,一個勁地瘋長起來,直把千家萬戶的希望變成一個個沉甸甸的秋變成一串串脆生生的笑。“莊稼不收當年窮”,若沒有水塘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未必就有父老鄉親們的豐收樂啊!
當然,水塘的貢獻絕非僅僅如此。塘內可以養殖,“一網魚蝦一網糧”;壩上則可栽樹、養雞、喂豬,對于農家來說,這些當然就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一口口水塘,實際上就是家鄉的一口口聚寶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