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河流永遠的戀人。家鄉大大小小的河流多如牛毛,因此,在三千五百平方公里古蓼大地上,橋自然也就隨處可見了。
家鄉的橋,種類不同,形態有別,各具風姿。有獨木橋,很隨意地搭在又窄又淺的溪流上,展示著古拙樸素的美;有石板橋,架在滾滾東去的急湍上,讓來往行人感受到平坦和通暢;有石拱橋,別致大方,巧奪天工,將“長虹臥波”的詩情畫意渲染得淋漓盡致;更有高數十米、長十公里的淮河特大橋,筆直、寬廣、偉岸,氣度非凡,堪稱橋梁家族中的偉丈夫。
家鄉的橋,多是依著所在河流命名?!盀柡訕颉薄凹澈哟髽颉薄芭=呛哟髽颉薄至挚偪偅灰欢?。這些橋,無不明明白白地昭示著所在的位置,赤裸裸地表達著對心中河流的癡愛。
也有少數橋是以人名命名的,比如霍邱一中校園內的“何林橋”。“何林”指的是霍邱籍著名文學評論家、首任魯迅博物館館長李何林,他一生著作頗豐,二十九歲就編著了中國第一部關于現代文藝思想論戰的史料集《中國文藝論戰》,隨后相繼寫作出版《魯迅論》《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等一系列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光輝著作。李何林曾在霍邱一中讀過書,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校內的小河上建了一座橋,并用他的名字命名。橋因人而得名,人為橋而添彩,確是耐人尋味。其實,在家鄉,像李何林這樣的英才又何止一人,蔣光慈、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韋素園、王冶秋、徐貴祥、柳冬嫵等享譽文壇的文人墨客都是霍邱人,陶勇、楊國夫等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也是霍邱兒女。他們用自己的文才武略,從精神層面上架設起家鄉的另一類橋梁。
家鄉的橋,連通著許多美麗的故事,有捐資修橋的善舉,也有浪漫動人的神話……我老家附近的幾座青石板橋,傳說就與一條善良的青龍有關。在民間最為流行的版本中,這條青龍因為在大旱之年憐憫百姓,私自下凡行雨,結果觸犯天條,被處以極刑。青龍死后,魂靈不散,其身軀化為我家鄉的老街,眼睛變為甘甜的龍井和溫泉,爪子則成為河流上的一座座石橋,千百年來一直為老百姓帶來諸多福音。這個傳說,未必經得起考證,但確實為家鄉的小橋抹上了濃厚的傳奇色彩,引發人們幾多感慨、幾多向往、幾多遐思。
然而,并非每條河流都能感受青龍的神奇。記得我讀師范時,第一次去淮河,但見水流湍急,奔騰而下,兩岸阻斷,咫尺千里,一撥撥過河的人們無奈地等候著渡船的到來。當時我想,倘若青龍真的有靈,也該在此化爪為橋,方便民生才是。
可惜青龍始終沒有前來顯靈。直到幾年前,國家投資數億元,修建了一座雄偉的淮河特大橋,兩岸人民祖祖輩輩夢想的“天塹變通途”才變為美好的現實?!耙粯蝻w架南北”,交通方便了,人流物流加快了,家鄉與外界的距離一下子拉得近而又近。撫今追昔,天壤有別,父老鄉親們又有誰不由衷贊嘆家鄉的橋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