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互尊互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家庭教育,父母最容易走入的誤區就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居高臨下地訓導孩子,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心理需求。這種方式的家教結果往往背離父母的初衷?,F代家教,從來都是把尊重孩子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家教禮儀正是根據這一總原則、總要求,強調父母與孩子的平等性,要求父母與孩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作為父母,首先要放下架子,學會既要用愛心去感化孩子的心靈,又要給孩子應有的尊重,讓孩子在自尊中明白道理,在自信中走向成熟。這是每個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都應自覺遵守的家教禮儀規范。

一 做孩子的朋友,不擺家長的架子

01 尊重孩子,應放下家長的架子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基礎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有缺點的孩子在成長進步中,更需要父母做自己最值得信賴和幫助的大朋友?,F代家教中,父母們只有先學會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當好稱職的父母。

曾有一位學生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談道:

在培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作為一名母親,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幫他分析事物、明辨是非,鼓勵他對家庭的任何事情談出自己的看法,并將與他的談話錄下來。對于他想要的玩具、希望參加的活動,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進行必要的討論。而且孩子也可以指出我們父母平時哪里做得不足,哪里傷害到他。這樣開誠布公地溝通著彼此的想法,形成了和諧民主的家庭氣氛,孩子也生活得無憂無慮。

這充分說明,和孩子交心,父母首先應放下家長的架子,然后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父母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作為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有同等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和隱私。比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記和郵件,不像對敵人一樣監聽孩子和伙伴談話,不當著眾人的面斥責孩子,不對他們的小秘密追根問底,特別是以命令的方式強逼孩子說出來,否則容易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Tips

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真正的平等的關系,每個人之間不因年齡的大小、輩分的高低,而在權利上有所不同。孩子在家庭中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02 孩子也有自尊,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導孩子的大忌。

每個人都有被別人尊重的需求。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都需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有一個問題很多父母都不明白:“為什么孩子總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呢?”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沒有出息,沒有自尊心。其實,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體現人的自尊。

如果孩子感覺到你尊重他,他就愛聽你的;如果感覺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當然就對你的話聽不進去了。

有一位已退休的老師說:“我當老師的時候,很少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當遇到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我就用眼神暗示他。他改了更好;不改,我也不會立即批評他,讓他在同學面前難堪,而是下課后找他談話。指出問題之后我會說:‘老師知道你自己可以改正,你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吧?’下次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般都會馬上改正錯誤的。我尊重他們,他們也尊重我,我的課堂紀律一直很好,學生很少故意給我找麻煩?!?

人與人之間的禮貌和尊重很重要。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往往憑個人意愿對待孩子。孩子有了過失,做父母的不管場合,輕則斥責,重則打罵。他們不知道孩子正處在自我觀念的可塑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發展相當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經常說他是傻瓜,他就會慢慢相信自己是傻瓜。時間一久,孩子的自信心、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為避免被人嘲笑,他將不再主動做事,不愿參加任何競爭和比賽,他只想消極處世來求自保。

Tips

許多經驗告訴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維護孩子的自尊,孩子才愿意與父母溝通,在溝通中愿意聽父母的話,愿意努力上進,從而成長為有用之才。因此,在生活當中應時時刻刻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人格,認真對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

平等是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的前提。只有對孩子一視同仁才能被孩子接受;只有公平對待孩子,才會被孩子認可。只有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溝通才能順利進行。

下面是一位母親的教子心得。

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商場,讓兒子先陪著自己轉轉服裝店,然后再帶兒子去看看書。這次兒子有些不耐煩了,對我說:“媽媽,我覺得您有好多衣服,您為什么總是買個沒完,有錢買點書多好啊!”聽了孩子發自內心的話,我說:“兒子,你說得對,以后,媽媽一定注意?!?

還有一次,兒子在書店看書,我覺得兒子已經長大了,應該有意識地鍛煉他了,于是趁他不注意悄悄地離開了書店。過了一會兒,他從書店出來了,找到了我,兒子顯得很鎮定,絲毫沒有著急害怕的表情,我連忙鼓勵他:“你看,你不是很有能力嗎?”兒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上述母親與孩子相處的經歷中可以看出,只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親子之間就能夠做到心靈溝通,父母才得以對孩子進行春風化雨般的教導,使孩子如沐春風般地健康成長。

03 “蹲下身子”,與孩子平等相處

幼兒教育專家曾向父母強調,在孩子幼小時,父母要“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與孩子處在一個水平上,并用雙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親切的目光對視著,和顏悅色,以商量的口氣與孩子說話。

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視,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其實,不僅對待幼兒要“蹲下身子”,對待較大的孩子,也要借鑒這種“蹲下身子”的做法,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我們周圍,很多孩子往往喜歡與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為那些成人對待他們很像同輩,可是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

Tips

很多事實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孩子交流,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轉變姿態,像對待自己的朋友那樣去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只有當父母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于平等的時候,孩子才會把他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這就是孩子為什么喜歡把心里話對自己的朋友說,卻不愿意對自己父母說的原因?!岸紫聛怼保@一步十分關鍵,因為無論孩子的想法是對還是錯、有無道理,父母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與孩子交流。

假如父母能在自己的家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氛圍,這就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孩子會感覺到父母是自己的好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平等地與孩子交流,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平等地與孩子交流,是一種現代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彎下腰”;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彎下腰”。

父母只有平等地與孩子交流,才能獲得與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04 把孩子視作自己的朋友

作為家長應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友好的家庭環境,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處處擺家長的架子。為此,就應該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有心事,無論是喜與憂,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擔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他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時,便要培養他成為與自己無所不談、最要好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無年齡、無性別、無職位、無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須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否則,若是孩子對父母懷有懼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么他只能敬而遠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懷的。

和孩子坦誠交心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當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向父母傾訴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煩惱、失敗和挫折經歷向孩子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天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看電視。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功課,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東張西望。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后不會再向你嘮嘮叨叨的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話語后,有點內疚不安,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媽媽不要再哭了,我知道錯了,我以后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令媽媽傷心了?!?

可見,用這種真摯的態度教誨孩子,比惡言惡語或責罵來得更有效。

父母可以將自己的閱歷與經驗,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去。孩子會從父母一點一滴的經歷中,領悟到許多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不會因為父母的過失而小看父母。

Tips

孩子感到喜悅時,父母在祝賀與鼓勵的基礎上,還要暗示孩子“勝不驕”的道理;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時,父母要安慰、同情與肯定他,幫助他走出困境。

05 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中國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習慣于做道貌岸然的訓導,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敞開內心世界。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父母向孩子敞露內心,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信賴,加強了與孩子的情感聯系,有利于親子間融洽地溝通,這種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時尤為重要。十幾歲是孩子的黃金年華,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與孩子在感情上有這樣的密切聯系,就容易溝通,從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而父母與孩子間的這種密切關系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培養的。當孩子們開始發問:“爸爸(媽媽)為什么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做父母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該與孩子認真談一談。那么談多少,怎么談?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么,很好?!被颍骸安魂P你的事,去玩你的吧?!蔽覀兙秃茈S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等于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子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后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孩子不關心父母。

父母和孩子們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表述自己的計劃與展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自身的鼓勵。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終身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顧分析自己的經歷,承認自己以往的失敗,回顧自己的終身憾事,對做父母的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會擔心孩子看不起自己。事實上,這樣做有許多益處,將自己實踐積累的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這是送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Tips

父母應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的朋友關系,相互敞開心扉,有效地進行溝通、交流。

二 用愛心去感化孩子的心靈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孩子一切生活的基礎和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全部歸結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愛的問題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一個背景。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樣,愛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01 愛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意大利蒙臺梭利幼兒園有個口號叫:愛和自由,美和理想。這個口號是人們對蒙臺梭利教育法實施以來探索出的哲理。

每個人都渴望被人關愛,渴望被人信任,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渴望生活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里,渴望著擁有理解他們、信任他們、愛護他們、關注他們的父母。愛是對孩子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發展基礎。父母的愛,可以成功地塑造孩子善良、忠誠、責任感等品質,為孩子適應未來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親子溝通時,父母應多用些愛的言語、愛的行動去感化孩子。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在講明是非、糾正其錯誤后要以適當的方式表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到父母仍然是愛他的。孩子為繼續得到這種愛,更愿意做一個好孩子,這樣就會喚起其內心積極的欲望,更有利于對孩子的引導和幫助。

譚辰是個很調皮的男孩,令人頭痛的事他干了很多,父母拿他完全沒有辦法。

一天,譚辰出去郊游,玩的時候腳被石頭劃破了,到醫院包扎后,幾個同學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譚辰碰見了爸爸。于是他一邊蹺起扎了繃帶的腳給爸爸看,一邊哭喪著臉訴苦,滿以為會收獲一點憐愛。不料爸爸并沒有安慰他,只是簡單地交代了幾句便自己走了。譚辰很傷心,很委屈,也很生氣,他覺得爸爸一點也不關心他。在他大發牢騷時,有個同學笑著勸道:“別生氣,大部分老爸都這樣,其實他很疼你,只是不善于表達罷了。不信等會兒你自己看,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彎的地方,他一定會回頭看你?!弊T辰半信半疑,其他同學也很感興趣。于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站在那兒注視著譚辰爸爸遠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篤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沒有什么東西會讓他回頭,可是當他走到拐彎處,就在他側身拐彎的剎那,好像不經意似的悄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譚辰一眼,然后才走了。雖然這一切都只發生在一瞬間,但卻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譚辰的眼睛里閃著淚花。

(事例改編自《好老師 好校長 好家長》周華明著)

譚辰的父親在拐彎處那看似不經意的回眸,真是道盡了父愛的意義。孩子是天使,他們有顆敏感的心。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孩子通過父母的一個眼神就能感受到。如果父母用些愛的言語去安慰并鼓勵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多么重要,進而積極主動地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盡可能不讓父母失望。

Tips

缺少愛的孩子,臉上就會缺少光澤和活力,內心也缺少溫暖。他絕對不會主動去愛別人,對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也缺少熱情和激情,更沒有理想以及為之努力的動力。所以父母平時應該經常表達出對孩子的愛意。

02 把偉大的母愛給予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母愛使孩子感到,降臨人間是美好的;母愛在孩子身上逐漸灌輸了對生命的熱愛,而不僅僅希望活著就是了。”他還說,“由于母愛具有利人、無私的特點,因此一直被視為最高尚的愛、最神圣的情感。然而,母愛的真正實現似乎并不在于母親對初生嬰兒的愛,而是在于以后成長中對孩子的愛?!?

印度的甘地夫人也說:“孩子們需要母親的愛撫,猶如幼苗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對一個母親來說,她應該把孩子放在首位。因為孩子們對母親有著非常特殊的依賴。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好我所負責的公職和我對家庭、孩子應盡的義務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弊鳛槟赣H,應該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的情感出現障礙,從而造成親子關系的隔閡,將留下永遠的遺憾。

因此,做母親的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體驗不到母愛,那么就會對母親產生一種冷漠感,甚至仇恨的心理。著名教育學家斯特娜夫人說過:“理想的母親應該永遠鎮定,永遠和善,永遠富有愛心地對待孩子,永遠知道管教孩子的恰當方法,永遠愿意花時間陪孩子共同成長,永遠對孩子抱著必勝的信念,永遠愿意與孩子一道討論問題。”

Tips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需要愛,特別是媽媽的愛,當孩子睡覺前,媽媽可以為孩子弄好被枕,讓他躺得舒舒服服,微笑著向孩子道一聲晚安,讓他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夢鄉。從這些小動作中,孩子便能感受到母親的愛與關懷了。

當然,每一位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許多母親給孩子的卻是溺愛,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這種愛其實并不能促進親子關系,孩子反而會看不起母親,事事要求母親做,處處呵斥母親怠慢了他。到那時,母親們可要后悔了。正如一位教育家曾經告誡過我們:“母親的心總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話,那結果就適得其反。”

03 把深沉的父愛給予孩子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職責?!敝袊耪Z更有云:“養不教,父之過?!弊鳛楹⒆拥母赣H,不管你有多忙,事業有多重要,孩子同樣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可因為工作原因而冷落了孩子,讓孩子體驗不到父愛。

斯特娜夫人曾經在她的作品《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舉過一個關于她的同事溫斯特博士的例子:

小時候,溫斯特家里非常富裕,父親是外交官,為母親和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父親很少在家,溫斯特很少看見父親,以至于她覺得父親非常陌生。每次在父親回家的短暫時間里,她會與父親熟悉起來,但是,很快就又分離了,而且一別就是很長時間。

有一次,父親回家,母親讓溫斯特和父親談話,她卻對母親說:“你和他聊吧,我和爸爸沒有什么話說?!?

溫斯特向斯特娜傾訴說:“盡管那時候母親經常會解釋父親為什么不在家,而且我們之所以享受現在的生活,多虧父親的辛苦,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太抽象了。因為作為一個孩子,我當時需要更直接的體驗來體會父親對我的愛;我需要父親能夠牽著我的手,回答我提出的許多問題,需要趴在父親的肩頭看著背后倒退的樹林與房屋,我也需要父親同我一起游戲,讓我在大膽的玩鬧中放聲大笑?!?

在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父親這一角色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交流情感,讓孩子體驗到父親的關愛。同時,父親要通過恰當的方式把自己的愛意表現出來。比如,給孩子購買圖書、輔導孩子學習、給孩子講故事,等等。不管父親怎么忙,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與孩子一起成長。比如,父親可以把自己最想說的話錄下來,隨時播放給孩子聽;走到哪里,父親都可以給孩子打個電話,讓孩子知道父親時時在關心他;等等。

04 對孩子的愛要講究原則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經過長期研究以后,將愛的表現形態歸結為三個方面:關心、理解和責任。這個結論現在已普遍為心理學界所接受和認可。這幾個方面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該怎樣認識呢?

愛是關心

年幼的孩子,遇到的困難特別多,飲食起居、學習、身體都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物質需要,也要關心孩子的精神需要。但關心不是包辦替代,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放任,不是溺愛,不是過度保護、過度干涉,不然,愛就會走向反面。

愛是理解

理解就是對孩子深入地了解,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分析問題。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難、愿望和要求,愛才能落到實處。

上四年級的張小麗,放學回家就向媽媽抱怨:“老師太狠心了,這么多作業,真不想做了。”

媽媽走過去溫和地問:“都有哪些作業?”

“你看,數學計算題15道,應用題5道,還有語文課文背誦、問答題、小作文。”女兒一臉委屈。

“是太多了,考試前這些天夠辛苦的。是否一定都要做?”媽媽示以同情的口吻。

“那倒不是,有幾題,老師說來不及可不做。”張小麗怨氣減了五分。

“那就先休息10分鐘再做吧,反正不一定全做?!眿寢尷^續教女兒放松。

“那怎么可以呢,不做的那幾題也可能考到呢?!迸畠悍炊熑涡钠穑呎f邊攤開書本、作業本,在溫馨的氛圍中認真地做起作業來。

其實不難看出,張小麗并不是不想做作業,而只是想求得父母的理解。“真不想做”,是她負向情緒的一種語言宣泄,并非她真的“不想做”。這位善解人意、了解孩子心理的媽媽順水推舟,很快化解了女兒的煩惱。

愛是責任

責任是更高層次的愛,對孩子要有一種完全、主動負責的精神。這種愛,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孩子是俊還是丑,智商是高還是低,表現是好還是差,身體是健全還是殘疾,我們都要愛他,都要對他負責。

杭州有一位女孩叫楊洋,她是我國第一位通過平等競爭進入普通高校深造的聾人大學生。她之所以能沖破障礙、超越自我獲得成功,就是因為有非常愛她的父母。

楊洋是4歲時服用毒性藥物致聾的,聾啞人是因為聾才啞的。可她父母不認命:不能讓女兒聾了又變啞。為了讓女兒上普通學校讀書,父母決定用漢語拼音教女兒說話。于是當工人的父親每天下班回家,就教女兒“ā、ō、ē”,可對聲音毫無感覺的女兒,幾百次發音卻是幾百種奇怪的聲音,父親總是耐心地邊教邊聽,偶爾逮住一個較準的音,就讓女兒再發,可又是幾百次千奇百怪的聲音,父親仍然耐心地教、耐心地聽……年幼的女兒不耐煩了,父親就拉著她的小手與她做游戲,表演有趣的故事。就這樣,父親教會了女兒一年級的語文、數學。好不容易進了普通學校,為了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父母竭盡了全力:騰出了最大的一間房,買來了孩子愛看的課外書,愛玩的撲克、象棋,準備了小零食、開水……以吸引女兒的同學放學后來學習和活動。這樣可通過他們了解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及老師的要求,從而有效地幫助女兒的學習和生活。

在父母愛的陽光雨露下,奇跡出現了,楊洋不但上了省重點中學,而且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本科,成績還保持在前三名!她通過競選當上了系里的團委組織部副部長,在大學入了黨。現在楊洋已參加了工作,能用語言與人交流,真正融入了社會。

由此看來,真正的愛是負起責任。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應是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需要的愛。這種愛應是穩定的,像太陽一樣永恒;是及時的,要求父母細心、敏感,當孩子需要時,馬上給予;是行動的,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是用實際行動去體現。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真正的愛、可靠的愛。

Tips

父母要毫無條件地愛孩子。孩子接受愛,只有被無條件愛著,孩子才有足夠的自信去開創自己的前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先順從才給予愛,把愛看作是有條件的,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存在價值失去信心,對他將來長大后的心理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

05 要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愛

中國的父母大都扮演一種嚴父慈母的形象,不輕易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喜歡把愛埋在心里,比較含蓄。但是如果父母不說出來,又怎么能讓孩子理解和體會到愛呢?別把愛只埋在心里,應該把它放在嘴上,告訴孩子,你愛他。

一位父親曾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

一天,當他回到家時,和往常一樣,他拿起報紙。12歲的兒子突然對他說:“爸爸,我愛你!”

在隨后漫長的幾秒鐘內,他只能站在那里,不知道怎樣回答,是點點頭,還是語氣和善地嗯一聲呢?他竟然有些遲鈍得不知所措。最后他問兒子:“你想說什么?有什么事嗎?”

兒子笑起來,向屋外跑去。他把兒子叫回來,問兒子怎么回事。兒子笑著說,這是他們老師要求他們回家做的一個實驗,讓他明天去問問老師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二天,這位父親真的去問孩子的老師。她告訴他,她只是想通過這個實驗了解一下父母在對孩子情感表達方面的一些情況,而大多數的父親和他的反應一樣。

后來這位老師還告訴他,她的父親一輩子也沒有對她說過這句話——我愛你。

這位父親忽然發現,他們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太少花精力去發現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感情了。他明白了,孩子不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柜里的衣服,還需要父母對他說一聲愛?。?

就在那天晚上,當他走進孩子的房間,準備向兒子說晚安時,他用一種深沉的聲音對兒子說:“喂,親愛的,我也愛你!”

孩子臉上出現的驚訝和感動的表情讓他心里一酸。他暗自想,早知道如此,他會天天這樣對兒子說的。

可見,愛,真的需要說出來。只有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才能喚起孩子對父母的愛,情感的溝通才能真正實現。

父母本身必須要充滿愛心,才能把愛擴散開去。事實上,向孩子表達愛意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難,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微笑地看孩子,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說一句:“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鄙踔?,父母可以給孩子寫信來表達對他的愛。隨時向孩子傳遞父母的愛,讓孩子感受愛的溫暖。

父母對孩子的首要任務是給他愛,并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對他的愛。他也就能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了。

Tips

有愛才有順從,父母給孩子真心誠意的愛,他才會喜歡你、愛你,為了繼續得到父母的愛,他會按照你喜歡他做的事而行,父母日后和孩子溝通也就容易得多了。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要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要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會感到無助,如果周圍的事物都可以令他信賴時,他便能放松地集中精力成長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送愛的方式俯拾即是,例如一個溫柔的擁抱、一個柔和的眼神、一臉慈祥的微笑、一句適時的稱贊、一句信任的話語或是一個問候的電話,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06 要給予孩子理性的愛

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愛會使浮躁變得沉穩,愛會使隨意變得理性。把世界上最偉大的、最深沉的愛給孩子,同時,讓孩子明白理解我們對他發自內心的愛,從而用愛去感化孩子稚嫩的心靈。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持久的情感。

物質上的關心,并非越多越好,鐘鳴鼎食之家出來的孩子,未必能夠經受得住這個世界上的風風雨雨。不少父母存在這樣的看法:我們愛我們的孩子,不管怎么愛都是對的;在愛的前提下,不管怎么做都是對的。

其實不然。愛有理性的愛和非理性的愛。理性的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人之間的情感,也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最寶貴的。獨立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物質的和心理的空間,不容侵犯;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情,并相應地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等等。

非理性的愛是受生物性本能驅動的,其中混有被弗洛伊德稱之為“死亡本能”的力量,可能對愛的對象造成很深的情感傷害。在非理性的愛中,父母“以愛傷人”,孩子“因愛受傷”。既然有傷害,就必然造成仇恨。

Tips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厭惡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這并非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對他們不好;恰恰相反,是因為對他們“太好”。父母給孩子過多的愛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仇恨有時會變成眼淚甚至鮮血和生命,報紙雜志上登載的那些發生在親人之間的慘劇,經常是從所謂的“愛”開始的。

父母對孩子的非理性的愛經常是與孩子內心最強大的力量——成長的力量為敵。具體表現是:代替孩子做本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某些事,使孩子缺少了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對孩子期望過高,用孩子的所謂前途來打壓孩子;與孩子在空間上和心理上距離過近;表面上對孩子關心得無微不至,實際上是想通過關心來控制孩子;等等。

過度關注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緩解自己內心焦慮的一種方式。但孩子成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成長的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的估計往往會落后于孩子的實際狀況,成長意味著獨立,意味著與父母在心理上的分離。由于父母已經習慣于對孩子方方面面無微不至的照顧,這已經成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所以孩子的任何想自己獨立處事的愿望都會在父母的心靈深處引起強烈的失望和焦慮。為對抗這些失望和焦慮,他們會以他們自己可能都難以察覺的方式,加強對孩子在很多方面的關注和控制。例如偷看孩子的日記,從中獲得孩子的“絕密情報”,然后根據這些蛛絲馬跡試圖實現“控制”孩子。這樣的做法是非理性的,必然適得其反。

07 溺愛會使孩子被“淹”死

我國早教專家馮德全指出:親子關系有三種不同的愛。

第一種是“教育愛”。這種愛體現在父母有育兒成才的理想、目標和信念;講究愛子態度、原則和方法;在滿足孩子必要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特別注意豐富孩子精神生活和情趣;和孩子建立起民主的、相互關心的“雙向愛”。

第二種是“血緣愛”。與教育愛相反,不講究愛的態度、原則和方法;主要設法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需求和欲望;是一種“水往下流”的單向愛。這種愛雖不失父母高尚的犧牲精神,但它畢竟是樸素的、低級的、有待升華的愛。

第三種是“溺愛”。這種愛不講任何原則,一味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愛如同橫溢泛濫的河水“淹沒”了孩子,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實際上,許多父母給孩子的愛往往是溺愛,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教育愛。溺愛,既為孩子種下了苦果,也為父母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的肩膀從小擔起責任來,給孩子提供愛他人的機會。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如果真愛自己的孩子,那就應當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對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像狗那樣去愛護孩子和撫養孩子,就不算其為人了?!苯逃龕劭梢宰尭改父P愛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導孩子面對生活,走向人生的輝煌。

有這樣一個母親,從孩子會走路開始就怕孩子碰著,把家里的桌子、凳子等一切家具有拐角的地方都用棉布包了,就這樣呵護到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才發現這樣呵護出來的孩子根本經不起困難的考驗,不得不又一次一次地為孩子“鋪路”——花錢找工作,墊錢買房子,為孩子包辦媳婦,等等。這樣呵護出來的孩子,能為社會擔起多少責任暫且不說,就是自己獨立生活也有困難。

這種溺愛子女的做法就好比在溫室里培育幼苗。溫室里培育出來的幼苗外表雖然長得很鮮艷,但是經不起外界風霜雪雨的考驗。它只要一離開溫室,就會很容易被外界的狂風暴雨摧殘得奄奄一息。所以,對于那些衣食無憂的孩子來說,父母應多給他們提供一些在溫室外活動的機會,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適應外界生活的能力。尤其在孩子上學期間,不要溺愛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在學校吃的飯一般,就隔三差五大包小包地往學校帶好吃的東西。孩子想吃什么,就往學校送什么,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要知道,小雞不啄開蛋殼是長不大的,小鳥不離開鳥巢是學不會飛翔的,狐貍不離開母親的懷抱是過不了獨立生活的。因此,孩子不離開溫室適應獨立的生活,是經不起風霜雨雪的考驗的。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讓孩子也懂得愛別人。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父母、仰視父母、懼怕父母;更不要把自己當成傘,視孩子為小雞,處處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Tips

現在大多家庭都對孩子視若掌上明珠,都想為孩子把人生的路鋪得平平坦坦的,以為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豈不知在無形中卻把孩子害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景洪市| 马公市| 广丰县| 湘潭县| 资阳市| 宜川县| 鄂温| 拜城县| 集贤县| 星子县| 博野县| 三江| 望谟县| 双牌县| 冀州市| 宜宾县| 南乐县| 托里县| 永顺县| 翼城县| 双城市| 清新县| 宜章县| 吉安市| 威远县| 泰宁县| 武定县| 大厂| 西峡县| 前郭尔| 杨浦区| 江达县| 本溪市| 克山县| 永城市| 六枝特区| 海淀区| 普陀区| 泗水县|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