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智與身體的相互關系
- 避開思維陷阱:跟心理學大師克蘭學習正向思維
- (美)阿倫·馬丁·克蘭
- 3189字
- 2019-11-19 17:15:11
心靈行為與身體行為雖然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但兩者卻也存在著極為緊密的關系。它們的關系就好比白天與夜晚,其間有黎明與黃昏。人類的心靈行為與身體行為同樣存在著這樣的關系,我們能夠像分辨白天與黑夜那樣分辨出心靈行為與身體行為。本章的目標,就是要讓讀者能夠對這兩者存在的相互關系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知。它們的關系可以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排列:
第一,心智行為或者說思考,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要走在其他行為的前面。
第二,心智行為始終都伴隨著某種生理或身體的行為,不管我們對這兩者的關系或者聯系有怎樣的解釋。
第三,心智能夠察覺到自身對身體行為或者狀況所產生的影響。
第四,排在第二的心靈行為能夠與排在第一的、已經存在的心靈行為或者狀況聯系起來。這兩種行為聯系起來,反過來又會以相同的方式對第一種行為產生影響。當然,這其中需要第二種行為所賜予的能量。這樣的能量可以得到不斷增加、強化,否則身體行為或者狀況就不會出現任何改變。
也就是說,當人們察覺到身體狀況出現的變化是因為首先出現的思想所導致的時候,產生的這種心靈狀態其實早就已經存在了。因此,一種全新的心靈狀態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它是由原始的思想所組成的,繼而讓身體產生了第一次的行為以及接下來的行為。按照這樣的順序,這兩者會再次結合起來,從而將兩種行為的能量聚集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心靈行為與身體行為都會追隨著彼此,直到出現某些影響心靈行為前進或者改變的事情。
現在,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無論在什么情形下,心靈行為與狀態始終都走在身體行為的前面。不僅心靈行為首先發源于身體行為,心靈行為本身之后也會通過身體行為得到不斷增加與強化。心智正是通過對身體狀況的認同,最后通過身體的行為才最終影響到身體進一步的改變。
正如之前所說的,心智可能是始于思想之中的,而這是獨立于任何外在事物的。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說,我們經常會“感覺”到純粹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識到身體狀況的改變是伴隨著心智的影響,而不是因為任何其他的原因。正如詹姆斯教授所說的,這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存在。“所有的心靈狀態都會伴隨著某種身體的活動。”即便是那些我們無法注意到的思想,都可能引起自身的情感或者特性,最終通過事實呈現出來。如果心智里面察覺到的思想發生改變的話,這樣的情感將會隨著思想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正因為思想本身是所有情感的源泉,并在之后為我們所熟知,心智甚至會注意到自身的行為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或者外在事物所帶來的影響。這三樣東西甚至可能在心智中導致更進一步的影響,最后才在身體上表現出某種行動來。
初始階段的心靈行為,也就是所有行動系列中最開始出現的行為,幾乎可以說是即時出現的。這樣的初始行動通常都會被正在進行思考的人所忽視。但我們沒有察覺到這樣的事實,并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是存在的現實,也不能阻止這樣的初始行動在體內所產生的影響。因為我們并不總是能夠察覺到心智初始或者原始的行動,因為接下來的諸多行為通常都是由某些特定的精神狀態所造成的,從而組成了這個系列的第二個動作。很多人都會將第二個動作錯認為最初始的動作。誠然,在心智本身注意到身體所處的狀況這些信息時,的確會影響心靈的行為,正如當心智注意到任何其他行動或者與身體相關的外在行動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心智不能對這種身體狀況有所察覺,身體就不會出現任何變化。除此之外,幾乎在每個例子里,我們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否察覺到了身體狀況出現的變化,這樣的身體狀況本身就是之前存在的心靈行為帶來的結果。
這一行為發生的次序可以通過下面這個人遇到熊的例子展示出來。第一,人事先就在腦海里存儲了許多關于熊是危險動物的印象。第二,當他看到一只野熊出現在樹林里的時候,存儲在腦海里的這些想法就會浮現出來,讓他感覺到危險降臨。第三,正是因為他這樣的思想,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做出了這樣的行為,他就決定自己必須離開這里,擺脫危險。第四,為了執行這樣的思想,他撒腿就跑。逃跑這樣的動作就是身體行為的表現,而在這樣的行動之前,人的腦海里其實已經進行了一連串復雜的思考活動。如果他之前沒有關于熊是很危險的這種思想,或者沒有意識到熊就在自己附近(這也是一種心靈活動),那他根本不會跑。正是那種造成他恐懼的思想最終促成了他逃跑的動作。第五,當他邁開腳步,開始逃跑的時候,心智就會注意到隨著自己的跑步,身體出現了一些全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以說都是不和諧的變化,只能繼續增強之前那些不和諧的想法,雖然他之所以逃跑是因為之前的恐懼思想,但他的逃跑卻是因為自己感到的恐懼,逃跑的行為反過來又增強了恐懼的心理,導致他跑得更快。第六,出現的這種全新恐懼狀態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需要跑步離開危險的熊造成的,但逃跑的行為只能夠增添恐懼感,接下來就開始出現恐慌的情緒了。第七,當他意識到自己跑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覺得自己已經很安全的時候(此時這樣的意識其實也是心靈活動得出的一個結論),那么安全的感覺又會重新取代之前的恐懼心理,從而讓他停下奔跑的腳步。
他所面臨的情況可能會更加糟糕。當他意識到熊就在附近,想到這樣的壞事情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可能會變得極度緊張,導致出現身體癱瘓,根本無法移動的情況。他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恐懼,就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沒有能力移動身體,從而導致身體似乎失去了能力。最后,他有可能因為這樣的驚嚇而死去。他的恐懼思想最終將他殺掉了。
如果純粹從生理層面去看待這個問題,生理學家會告訴我們,人體內存在兩種神經纖維,這兩種纖維都是與神經節聯系在一起的,每一種神經纖維都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詹姆斯教授就曾在他的著作《心理學簡介》里用非常明確的語言闡述了他的觀點:
如果從解剖學的觀點去看,神經系統主要可以歸為三大類,包括下面三種類型:
1.那些負責傳送神經信息的纖維。
2.那些負責重新指引神經信息的器官。
3.那些能夠執行這些信息的神經纖維。
如果從器官的功能層面去看,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感知、中樞神經的反射以及運動,這些都與神經纖維的各個分類形成反饋。
詹姆斯教授提到的第一種神經纖維,其實就是那些能夠讓我們對來自外部世界的消息產生全新意識的。這就好比當我們的手指觸碰到一個針頭的時候,會感到無比刺痛。我們聽到火車引擎發出的轟鳴聲,或者看到一個動物的身影或任何外在事物的景象,這些都是感知可以告訴我們的。第二種神經纖維,或者說“重新指引神經信息的器官”,也就是指大腦與神經節,或者拓展到諸如神經中樞等器官,這些器官都是可以不需要從外在的世界里接受這樣的改變,從而讓我們在缺乏感知的情況下去做出機械的行動。這樣的行為也只能夠通過智慧傳送的間隙去進行解釋,因為每個行動都需要按照先后順序去完成。每一個神經節都是一個可以讓心智能夠與之進行接觸的器官,從而讓我們更好地對此進行控制或者更好地對自身的行為施加影響。至于最后做出怎樣的行為,這都取決于心智在接收外在印象的過程中所保持的自律程度,此時,心智活動似乎能夠通過自身傳遞出來的信息,對外在的物質進行控制。最后,第三種神經纖維能夠讓這些器官做出一系列遵循心靈指引的行為,做出一些符合規范的行為。
耶魯大學的拉德教授也曾用富于技術性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這些行為以及神經功能,從而讓我們對外在事物以及接下來的身體行動更好地產生感知。
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刺激所產生的機械或者化學上的行動會對感覺器官產生影響,從而引起向心神經的軸突出現神秘的分子活動。而這樣的活動本身會逐漸擴散,表現出毫無規律的狀態,最后進入中樞神經里面。這個過程雖然顯得無比神秘,依然無法為我們所理解,但卻為我們產生有意識的感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要想了解這些事情,我們就需要知道這些感知的器官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這需要我們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從生理與心理及精神層面解答其中涉及的最為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