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不和諧的思想

上一章提到的法則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清除邪惡的源頭。既然如此,我們又該怎樣滿足這樣的要求?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判斷哪些思想屬于不和諧的思想。

這些思想都具有微妙的隱晦性,通常都會隱藏它們真實的屬性,讓很多人根本看不清這些思想的真實面目。一些人對這樣的事實幾乎沒怎么關注,從而放任不和諧的思想持續地占據著他們的心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思想其實都可以歸類為不和諧的思想,但這些思想卻被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是積極的思想,反而對這些思想進行認真的培養,而對那些不重視這些思想的人加以指責。當然,這些人的行為并不能改變最后的結果。所有這些錯誤的思想最終必然會讓我們陷入一種更為混亂的境地。不和諧思想的榜單是非常長的,如果某人想要努力將這些不和諧思想趕出自己的心智,他們就需要認識與了解這些不和諧思想的真實屬性與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是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這樣做,接下來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當然,諸如憤怒、仇恨、貪婪、好色、羨慕、嫉妒以及所有帶有惡意的思想都是我們可以立即識別出來的,都會將這些思想歸類為不和諧的思想。當然,這個榜單上還需要加入悲傷、悔恨與失望。恐懼、疑惑、不確定以及缺乏責任感、不安、焦慮與絕望,都屬于不和諧的思想。當然還有一些思想屬于這些情感的集合,其中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意識、自我貶低、羞恥與懊悔等。

所有罪惡或者錯誤的思想,就其屬性來說,都屬于不和諧的思想,而所有不和諧的思想必然都是錯誤的。當然就錯誤一詞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來說,也不是所有不和諧的思想都是帶有罪惡的。

一個錯誤的思想可能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對自身行為所做的決定,這樣的事實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即便程度并不嚴重的不和諧思想,最終都可能以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心靈狀態的品格有時不會在其表現的強度方面有任何改變。源于某種思想指引的行為,必然具有與其思想相同的屬性,而不管當事人是否出于無知,比如誤解或者任何錯誤的思想。要是我們懷著譴責的思想,就會發現這種思想即便處于中度的狀態,也會與另外一種思想混合在一起,從而對我們進行自我欺騙,讓我們將這樣的思想與其他思想混在一起加以看待,并認為這是一件值得贊揚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一個物體的重量沒有達到特定的數目,它就屬于其他的物體,也就是說,處于溫和狀態下的不和諧思想會轉變為其他思想,原先的強度從而發生改變,最后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傷害。1噸就是1噸,1磅就是1磅,這種類比只能在同類事物中進行。每一種行為都可以按照相似的比例表現出來。如果說50磅的重量能夠壓垮一個支架的話,那么25磅的重量可能會給支架帶來嚴重的壓力,10磅或者1磅的重量都會按照各自的程度對支架造成影響。

心靈的狀態與心靈的品格以及行動都是統一的。任何程度的憤怒無論以什么形態表現出來,始終都屬于憤怒的范疇,不管我們對此有怎樣的稱謂。即便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憤怒情有可原的時候,也是屬于憤怒。我們處在某種情緒的強烈程度,與我們帶來的破壞成正比。一種思想是絕對不會與另一種思想結合起來實現變形的,這并不像氫氣與氧氣在產生化學作用之后就會變成水。一種思想本身是不會與另外一種思想形成聯系的。

所有人都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極端的情感有時會將一個人殺死。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過分沉湎在某一種情感中時,他可能無力抵抗任何其他的情感襲擊。當然,當某種情感以輕微的程度展現出來的時候,他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如果某種極端的心靈狀態會產生災難性的結果,那么中等程度的心態也會產生中等程度的壞結果。雖然最終造成的損害不是很大,但依然會給我們帶來某種程度的傷害。我們原本可以將這些能量用于未來更好的行為上,但現在卻將這些能量用于消除這些不良結果之上。

疑惑的心靈狀態很少被視為不和諧的思想,相反很多人都會稱贊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或者至少為這樣的心靈狀態尋找借口,說這樣的心態是不可避免的。雖然疑惑的心態是一種處于輕微程度的不和諧思想,但這樣的疑惑最終卻不可避免地讓我們變得猶豫不決。而當我們將疑惑的心態與自身的責任感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對未來前景不妙的期望,接下來就會產生以不安與焦慮為表現形態的不和諧思想。這些思想都是疑惑的心態造成的,因此只會存在于我們的心智世界里。可以說,疑惑與責任,是產生焦慮、不安以及不和諧的心靈狀態的兩個重要原因。無論不和諧的思想在什么時候出現,這兩個原因都會讓我們產生不和諧的思想。

不安的思想在很多時候都被我們視為情有可原、必需的,甚至是有好處的想法,因此一些人覺得產生不安的思想是值得贊揚的。當然,如果不安的思想只是處在一種輕微程度上的話,是不會產生什么危害的。如果責任的擔子重重地落在我們的肩膀上,不安的思想強度就會增強,不安的真正品格就能夠通過心靈狀態展現出來,最后以不和諧的特征清楚地呈現出來。不安的思想就其最為極端的表現形態來說,可以阻止我們取得任何形式的進步。當我們熱切地希望承擔某種責任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去履行這樣的責任。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經常會發現不安的思想嚴重影響著我們最終執行的效果。可以說,不安的思想就源于疑惑與恐懼。然后,我們會發現焦慮與災難都是最終的結果,最后必然導致我們成為道德上的懦夫,對人生感到絕望。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們對最后的結果感到擔憂。最為常見的原因就是,他們害怕自己會在交易的過程中出現什么差錯,或者遭遇什么危機。其實,真正需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正是他們對自身的恐懼。正因為他們內心的恐懼,導致他們無法施展自己的能力。這樣的恐懼心理會嚴重阻礙他們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行為。“我無法做到,因為我知道自己感到非常恐懼。”這句話就是那些受到恐懼思想控制的人經常說的。那些沉浸在自身恐懼思想當中的人,往往會覺得沒有能力將任何事情做好。可以說,這樣的人是自己制造了災難,并且最終摧毀了自己。

關于恐懼,最錯誤的思想當屬這樣的想法:認為歷史上所有睿智的人在任何場合下都會感到恐懼,認為這是睿智的表現。當然,對古代的作家而言,他們認為上帝是一位專制且憤怒的暴君,時刻想著對人類的錯誤進行報復,所以他們當然會認為“對主的恐懼就是人類智慧的開端”。毋庸置疑,這些作家在談到恐懼時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我們當前所說的恐懼是一個意思。但是,這些作家關于上帝的品格的構想是錯誤的。而他們的這些思想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斷流傳開來,助長了人們關于恐懼的這種錯誤思想,導致許多人最終做出了錯誤的行為。

許多政府都是按照類似的錯誤方式組建起來的,政府官員希望能夠運用恐懼去對人們進行控制。無論是對小孩還是成人來說,當他們處于恐懼狀態的時候,都是不可能做到最好或者發揮出最佳水平的。但是,包括我們的父母、教會或者國家,都認為恐懼的心理對我們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并且不斷宣揚這樣的思想。數以百萬計的人的生命就是因為這樣的思想而出現了矮化與扭曲,不知道有多少天才的計劃,都因為毫無必要的恐懼而最終被放棄。

匆忙是不需要我們去做出任何定義的。匆忙的感覺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完成某些事情,或者必須要在特定的期限內完成某些工作。如果時間充足,我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匆忙感覺。如果時間看上去不夠,就必然會讓我們產生焦急的感覺,而匆忙則是最終呈現出來的表現。這種匆忙的感覺其實是由疑惑造成的,而疑惑又會產生恐懼心理,讓我們擔心自己不可能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事情。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匆忙的根源就在于疑惑與恐懼。我們可以用言語去表達這樣的情形:“我很擔心自己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那些人在匆忙的時候最喜歡說的是什么,也表明了他們的內心充斥著不和諧的思想。匆忙的感覺究其本質存在于我們的思想當中,最終產生了特定的感覺。

拋棄匆忙的感覺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會失去任何讓自己喜歡的事物,相反,這樣做還會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每個人都意識到:“欲速則不達”這句話是一個真理。由于匆忙的感覺所產生的心靈狀態反而會阻礙我們行動的步伐,這通常會造成做事不精確,有時甚至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就匆忙的感覺本身而言,與其他不和諧的思想一樣,其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與我們陷入其中的程度成正比的。只有拋棄這樣的思想,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運用自身的能量,提高工作效率。

悲傷的情感,無論以多少種形態表現出來,都會讓人感到痛苦。特別是當這樣的情感是因為朋友的去世所造成的,就會顯得更加強烈。很多人都將為別人感到悲傷視為心地善良的一種表現,認為這是對那些去世之人展現尊重以及愛意的一種方式。當然,這樣的情感的確是值得贊賞的,但這樣的情感本身與悲傷有很大的區別。很多時候,人們都用錯誤的眼光去看待悲傷這種情感,并且贊許這種情感的出現,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這樣的悲傷情感與我們自身的判斷力產生了混淆。在很多人眼中,要是在朋友去世的時候,我們不展現出自身的悲傷情感,就會被人看成冷血動物。這些人認為,為別人所犯的一些錯誤而感到悲傷,這樣的行為是值得贊賞與表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極端狀態下的悲傷通常會嚴重影響我們正常的心靈狀態,有時甚至會扼殺我們的生命力。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表現出來的悲傷情感過分強烈的時候,往往會讓受害者無法從中振作起來,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我們所認識的人當中,必然有一些人因為生意上的失意而感到悲傷,從而讓自己深陷在這樣的情感當中,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人是需要支持的,不知道還有其他人要依賴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一位母親因為孩子的夭折而感到無比傷痛,在那個時候,這樣的傷痛甚至讓她沒有能力去正常地履行自己的人生義務。很多這樣的悲傷,最終都會造成當事人的精神處于一種失常的狀態。誠然,所有比較極端的結果,都是過度的悲傷所造成的,但所有的悲傷都具有相同的品格,只不過極端情形下的悲傷只會增強我們自身受到損害的程度。蓋茨教授曾通過試驗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即便是中等程度的悲傷,也會讓我們失去正常的能量,無法更好地從事一些事情。這樣的事實是每一位認真的觀察者都應該看到的。

如果我們贊賞那種中等程度的悲傷,譴責那些過分沉湎于悲傷的人,或者在贊賞一些人因為傷心而出現的悲傷情感時,譴責另一些悲傷之人所做的行為,這樣的言論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極端狀態下的悲傷會給人帶來傷害,那么中等程度的悲傷同樣會給人帶來傷害,只不過在程度上有所區別而已。如果某些人應該努力避免這些悲傷的情感,其他人也應該這樣做。悲傷與遺憾,就這兩種情感的屬性而言,永遠都算不上一種可以給人帶來優勢的情感,因為悲傷與遺憾的情感永遠都不可能幫助我們改正過去所犯下的錯誤,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某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也根本無法愈合我們內心的傷口。莎士比亞曾這樣寫道:“沒有人可以通過對傷害進行悲傷的感嘆,來彌合這些傷害。”莎翁的這句話多么睿智啊!悲傷的感嘆只能讓我們的悲傷變得更加沉重,只能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所有自私的情感,不僅就其屬性來說是不和諧的,而且從道德層面上來說也是非常錯誤的。雖然這樣的話聽上去可能比較刺耳,但如果我們能夠對此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就可以發現任何形態或者程度下的悲傷,即便是因為朋友的去世所感受到的悲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的自私情感所導致的。如果我們對悲傷者提出質問的話,悲傷者必然會承認一點,那就是真正讓他們感到悲傷的事實,并不是他們的朋友去世了,他們是為自己的損失而感到悲傷。可見,悲傷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自私。

如果基督教的箴言中還存在著什么真理的話,那么我們為所有那些去世之人所感受到的悲傷,其實就是與愛意本身相抵觸的。如果基督徒并不是完全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事情,他們就會認識到,自己并不應該為這樣的事實感到悲傷,相反,他們應該為這樣的事情感到開心,因為這樣的改變已經發生了,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絕望其實就是情感在極端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這樣的情感顯然是不和諧的。表現出來的中等程度的絕望感覺其實也算一種不和諧的感覺,雖然這樣的情感往往都披著更好名聲的外衣。即便是很多人所稱贊的耐心,其實也是絕望情感的一種表現,因為他們不得不默認這一不可避免的事實。隱忍其實也是類似的情感。通常來說,基督教所提倡的隱忍,只不過是我們對一些錯誤思想造成的嚴重后果,所采取的一種讓人絕望的妥協態度。

絕望情感會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許多人都會沉浸在這樣的感覺當中。通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將這些情感歸類為不和諧的情感,但盡管如此,這些情感的存在還是極其危險的。因為這樣的情感最終會通過這樣的話語——“我做不到”表達出來。這句話表達了我們的一種極端絕望的思想,也表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和諧的思想會讓那些最強大的人都陷入能力不足的狀態中,讓那些最優秀、最睿智或者目標最堅定的人,都失去了之前的能力。這樣的情感會讓我們拋棄最佳計劃,讓我們無法釋放出自身的全部能量。無論這樣的情感存在于什么地方,都會帶來巨大的傷害。任何人只要陷入這樣的情感當中,都會給自己造成嚴重的傷害。

“我做不到”的思想,就是造成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原因。學校里那些學習差的學生往往都是不想努力就直接對自己說“我做不到”的學生。而那些所謂聰明的學生,其實就是對自己說“我能夠做到”的學生。在開始階段,他們的差異其實并沒有那么明顯,只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名學生輕言放棄,而另外一名學生繼續堅持。最后,其中一人品嘗了失敗的滋味,而另一個人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我做不到”的話語,只有用在拒絕那些錯誤的思想以及行為上,才是有價值的。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我做不到”的思想都始終無法讓我們以正確的思想去看待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更正確、更有力的回答應該是:“我不會這樣做!”因為一個真正具有能量的人,是完全有足夠的勇氣去拒絕做一些他認為不正確的事情的。

“我做不到”這樣的思想往往會讓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處于一種停頓狀態——也就是陷入一種死亡的狀態中。“我能夠做到”這樣的思想往往會激發我們的斗志,讓我們更好地釋放內在的能量——這就代表著生命的活力。因為我們必須避免一切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產生了“我做不到”的思想時,就會停止這樣的思想。如果我們想要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應該持續地認為“我能夠做到”。那些永不言敗的人才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據說,格蘭特將軍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勝利,就是因為他永遠都不會讓自己承認失敗。那些認為自己已經失敗的人往往很快就會失敗,而那些認為自己必然會失敗的人,其實也不過是加速了失敗的過程而已。

一個人整天躺在床上,他的醫生說他的身體根本沒有任何疾病,所以他應該從床上爬起來,好好工作。事實上,這位醫生說得非常正確,這位“病人”其實就是自己思想的受害者。一天,煙霧進入了他所在的房間,其實這不過是醫生使用的一種手段,希望病人能夠從床上爬起來,但這個人卻認為房子著火了。他產生了這種思想后,對他來說,著火就變成了一個事實。他忘記了自己原本擁有的能力。一旦他能夠將“我做不到”的思想從心智的世界里趕出去,他就能夠在那個時刻迅速行動起來,起床,穿衣,然后沖出房間。但正是“我做不到”的思想牢牢地控制著他。

我們應該將諸如絕望、失敗或者失去希望等不和諧且具有毀滅性的思想全部趕走。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在進行心靈訓練的時候,都應該遠離這些不和諧的思想,千萬不能讓沮喪的思想進入心靈,即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確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相反,我們應該保持勇氣與活力,認真地研究自己所面臨的各種障礙,這樣做并不是為了打擊自信,而是想辦法去更好地消除這些障礙。如果某件事是值得做的,我們總有更好的途徑去將這件事情做好。如果我們始終懷著自信的態度,將所有疑惑的心態全部趕走,我們就必然能夠做到。

與不耐心相比,耐心這種品質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贊賞,但其實耐心與不耐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們能夠對這兩者進行認真的審視,就會發現耐心所具有的品質與我們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我們將歸類為不耐心的所有不和諧的思想全部趕出心靈世界之外,人也就根本沒有機會表現自身的耐心了,也就是說,當不耐心從我們的心靈中完全消失之后,耐心也會隨之消失。這其中包含著許多微妙與欺騙的成分,因為要是沒有這些不和諧思想的存在,耐心也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培養耐心的過程中,我們顯然多多少少都會讓不耐心的感覺進入心靈。之后,人就會開始覺得自己應該放棄這樣的想法。因此,還有比耐心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當心智將全部的不耐心都排除在外的時候所處的狀態。我們只有處在這樣的狀態,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結果,正如錯誤的程度不是那么嚴重一樣。耐心可能是一個人進步的過程中良好的停頓階段,但我們沒有必要將培養耐心視為一種終極美德,因為這樣做只會讓我們懷有一種錯誤的想法,有時這樣的想法與絕望的想法是非常接近的。

自我譴責以及與其相近的想法,都會被人們視為自身對錯誤的一種正確認知。一個人從出生到最后的死亡,都持續地接受著這方面的教育,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似乎每個人都需要懂得進行自我譴責一樣。我們要求小孩子為自己根本沒意識到的錯誤行為道歉。商人在教導那些沒有經驗的男孩時,必然會給他灌輸一種觀點,那就是男孩應該為自己的無知自責。道德家則會說,我們應該為自身錯誤的行為進行自我譴責。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教會都建議我們以悲傷與遺憾的心情去面對罪惡,進行更深層次的懺悔,對自我進行更加深入的譴責,只有這樣做才是值得贊揚的。可見,幾乎在每個地方的倫理與道德層面上,自我譴責的思想都受到很多人推崇。

其實,自我譴責是對能量的一種極為可悲的浪費,這些能量理應被運用到修復之前所造成的傷害,以及盡量避免在未來犯下同樣的錯誤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對良知的敏感度,削弱自身的判斷力,讓自己無法分辨出正確與錯誤的行為,更不是讓我們撲滅要去做好事與避免做壞事的想法。與此相反,當我們不進行這樣的自我譴責時,可以避免更大的能量浪費,更好地運用智慧與力量去進行補救。

自我譴責的情感最多只能算是一種不和諧的思想,當然還有遺憾的各種表現形態,為失敗感到悲傷、對未來行動產生困惑與自我懷疑、擔心自己無法取得成功、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將事情做好、內心壓抑,這些情感都是自我譴責這種行為廣泛傳播所帶來的惡果。無論造成自我譴責這種行為的原因是什么,自我譴責本身都根本無法修補任何錯誤,無法將錯誤變成正確的事,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勇敢,無法恢復生命的活力,無法改變過去已經做過的事,總之根本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自我譴責所衍生出來的任何情感,都是勇敢與真實的人不應該理會的。因為將能量浪費在自我譴責上要比將其消耗掉更加糟糕,當我們懷著自我譴責的心態去工作的時候,必然會摧毀工作的成果。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于更好地恢復自身能量,從而更好地修復之前所造成的錯誤,讓我們恢復正常的狀態。一個人不需要繼續重復過去的錯誤與罪惡,也不應該因為過去的失敗而產生失敗的心態,更不需要因為這些事情而譴責自己。

如果自我譴責的情感在我們的心靈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就會讓我們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讓我們無法正常地發揮自身的能量,做事缺乏效率,無法更好地按照計劃將事情執行好,更糟糕的是,這樣的情感會讓我們失去對心靈的控制。這樣的思想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們的斗志,甚至給當事人帶來徹底的毀滅。世界上難以計數的墳墓,埋葬的其實都是那些自我譴責情感的受害者。自我譴責會衍生出諸多產物——自我蔑視、恥辱、悔恨與絕望——但是自我譴責卻被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富于智慧以及道德的人高度贊揚。要是他們真的明白自我譴責的真實屬性,他們絕對不會這樣做。

小孩不應該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這并不能說明他對浪費掉的牛奶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只是因為哭泣的行為只能阻止他獲得更多牛奶的機會。一個人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自我譴責上,不應該為過去的行為感到悔恨,因為即便懷著堅定的信念與良好的判斷去做事,也并不能說明他對所有事情都非常了解,不能說他就具有辨明是非的充分能力,更不能說明他以后就不會重復之前的錯誤了。那些犯下罪孽的人,并不一定要穿著麻布衣服或者坐在骯臟的灰塵里去證明什么,因為即便他們沒有這樣做,也不能證明他們痛改前非的決心是不真誠的。

以基督教為例,耶穌根本不會向世人建議任何不和諧的思想。他指出我們的錯誤、缺陷與罪孽,然后讓人類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問題,從來都沒有以此貶低人類。他告訴我們不要去重復這些事情。據人類歷史記載,在任何情況下,他從來都沒有建議任何人去為過往犯下的錯誤進行自我譴責,或者為此感到悲傷。他談到了懺悔與改宗,這些問題都是宗教建立的重要基礎。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當代通過英文了解到這些詞語的意義時,根本不能正確地表達希臘語中這些詞語所具有的意義,因為,這些字眼都出現在了《圣經·新約》里。

希臘文中的“metanoeo”,翻譯成英文就是“repent”,詞典學家對此的定義是:“回過頭來看,改變心靈的看法與目標,改變個人的想法,產生另一種想法。”這個詞語根本沒有悔恨、自我譴責或者任何與不和諧思想沾邊的意思。耶穌基督的箴言是希望我們能夠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好,永遠都不會將時間浪費在為過去的事情感到悲傷上。可以說,“repent”一詞在希臘文中的意思,與在英文中的意思完全不同,因為在英文詞典里,這個單詞的意思變得與悲傷、遺憾與自我譴責聯系在一起,但其實這個詞本身卻并沒有包含這樣的意思。當我們用這個詞語去描述那些做錯事的人,這個單詞只是表達一種友好的意思,只是希望當事人能夠改變原先錯誤的行為,采取正確的行為,因為這個單詞的意思只是“改變你的心靈”——而沒有任何添加的意義。

無獨有偶,希臘文中的“epistrepho”翻譯成英文就是“convert”,這個意思根本沒有任何不和諧的意義存在。因為希臘文中這個單詞就是“改變自我,轉變”等意思。用這個單詞造句的話,可以說改變原先的錯誤。或者正如皮特在他的演說中所說的:“你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否則罪惡可能會淹沒你。”“改變你的心智,才能夠讓自己發生改變。”這樣的表述清楚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這兩個單詞之間的意義是相當接近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按照這個單詞原本的意思去做,而不能按照后來人為添加的意義進行描述。無論是“repentance”還是“conversion”,都需要我們進行更好的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改變自身。所以說,我們理應更好地了解這些詞的意思,而不要被自我譴責、悲傷、恐懼或者其他不和諧的思想扭曲自己的心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大连市| 五常市| 蒙阴县| 桂平市| 定西市| 延川县| 道真| 静海县| 南和县| 罗城| 屏东县| 聂荣县| 防城港市| 兰考县| 逊克县| 呼和浩特市| 连城县| 尚志市| 长阳| 都江堰市| 盐山县| 台山市| 扎赉特旗| 疏勒县| 大渡口区| 衢州市| 兴仁县| 和龙市| 雷山县| 朔州市| 中江县| 临漳县| 正阳县| 大荔县| 四平市| 通州区| 罗源县| 西充县| 探索|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