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國哲學立法:西方哲學視域中先秦哲學合法性研究(國際中國哲學精譯系列(第3輯))
- 成中英 馮俊主編
- 1746字
- 2019-12-13 20:40:46
序二
中國哲學的多重鏡像
馮俊
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的過程是一個文化的詮釋和演化的過程,文化在傳播和交流中發展和演變。哲學作為文化中的精髓和本體,自然也在傳播和交流中得到詮釋、演化和發展。
一種哲學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中得到理解和認同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需要許多學者去為之努力的。例如,因為中國哲學有著與起源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不同的特點,盡管中國哲學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中學西漸的過程也已經歷了幾百年,但中國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哲學,至今仍然是一個爭論得很熱鬧的問題。
在哲學的傳播和交流中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解并不奇怪,因為任何一種哲學都是以己及人,從自己的思想出發去理解別人的思想和哲學,這種閱讀和理解就是視界的融合,就是一種詮釋。被詮釋者在被閱讀和被理解中獲得了新的理解、新的意義,它經歷的閱讀和理解越多,它的意義就越豐富,內涵就越充實,它就更為豐滿和充滿活力。因此,追求一種哲學的本真狀態是難以做到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國人理解的西方哲學已經不是原本的西方哲學,例如牟宗三先生理解的康德就不是原本的康德。同樣,西方人理解的中國哲學也不可能是原本的中國哲學。這種誤解或誤差不可避免也無須避免。相反,在這種誤解和誤差中包含著許多可貴的東西,那就是在他們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哲學語境中可以給我們提供特殊的鏡像,發現和揭示我們中國人自己無法看到和理解的東西,發現許多我們自身看不到的精彩之處。當異域的理解和詮釋再傳回本土時,就會讓本土的人們從異域的鏡像中重新認識自己,在本土會激發起新的理解和詮釋,然后又會產生出新的哲學。哲學詮釋的這種循環往復,也是哲學豐富和發展的不竭動力之一。
成中英先生是一位真正系統受過西方哲學訓練的學者,他于上世紀60年代初在哈佛大學追隨著名哲學家蒯因學習分析哲學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他又是一位中國國學功底很深的學者,在海外教授和傳播中國哲學四十多年。我覺得成先生在這個領域做了兩件了不起的事,一件就是1973年創辦英文版的《中國哲學季刊》,另一件就是1975年在海外成立“國際中國哲學會”。這兩件事情起到了三個作用:(1)向西方學術界介紹了中國哲學,讓西方主流學術界接受中國哲學,承認有中國哲學這個學科的存在;(2)聚集了一大批海外研究中國哲學的人才,這批人才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另一部分是留學海外后在海外執教或從事研究工作的中國人,這片學術園地為他們營造了一個研究中國哲學的良好氛圍;(3)由于海外這兩部分學者都系統地學習過西方哲學,他們在研究中國哲學時就已經具有了比較哲學的眼光,同時他們也吸取了西方哲學的許多研究方法,他們得出的許多研究成果具有跨文化詮釋的新意,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哲學的新的鏡像,可以給國內哲學界提供很多借鑒。
本來國內中國哲學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對海外中國哲學界發生著重要的影響,是他們學術定位和學術評價的重要鏡像和參照。反過來,海外中國哲學界由于視角和眼界具有的比較研究性質以及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他們的研究成果又成為國內中國哲學界的鏡像和借鑒。因此,國內的中國哲學界和海外的中國哲學界組成了中國哲學的多重鏡像,相互映照,相互借鑒,相互推動和融合。然而,由于資料的限制和語言的障礙,國內的中國哲學界對于海外中國哲學界的研究狀況和討論的問題以及研究方法并不是十分熟悉,缺乏互知和互動。因此,我們決定翻譯成中英先生主編的英文版《中國哲學季刊》的主要論文,組成這套“國際中國哲學精譯系列”,以反映海外中國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和促進國內中國哲學界和海外中國哲學界的互動和相互鏡鑒。
在這里我要感謝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的成中英教授。首先,這個創意是他提出的;其次,由他聯絡了Blackwell出版公司的翻譯版權;再次,他對于翻譯的組織和譯稿本身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我只是這個想法的實施者,為了加強對海外中國哲學界的研究和比較哲學的研究,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成先生和我共同來擔任該中心的主任。該中心除了定期組織翻譯“國際中國哲學精譯系列”之外,我們還將加強比較哲學的研究和促進國內中國哲學界與國際中國哲學界的互動,希望國內外有更多的學者對我們的工作給予支持和幫助。在此也對為本輯的翻譯和編輯做出貢獻的全體同仁表示感謝。
2009年1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