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卷

【1】現在,我們要說明海和它的本性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這么多的水是咸的,以及它最初的生成問題。

那些關心神學問題的古人認為海有源泉,以便他們使地和海都有本原和根基。他們似乎認為,這種觀點更生動輝煌,更能使人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一個重要部分;整個宇宙的其余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地點而構成的,也是為著它,仿佛它最尊貴,是本原。

那些有著更多智慧的人也覺得它有生成。他們說,起初,地球周圍的地點全是濕的,后來,太陽使它干燥,蒸發的部分造成風,以及太陽和月亮的旋轉,余下的部分則是海。因此,他們認為海由于被蒸烤而在變小,而且,終究有一天要被完全烤干。他們有些人還斷言,海是在太陽給地球加熱時,地球流出的汗;因此,海水是咸的;因為汗是咸的。另一些人則宣稱,咸的原因是土;正如透過灰燼而滲出的水會變咸一樣;由于土與這類性質的混合,所以,海也是咸的。

現在,我們必須通過事實的考察來證明,不可能有海的源泉。

地球上的水,有些是流動的,有些是靜止的。一切流動的水都有源泉。關于源泉,我們前面已說過,一定不要把它理解為是水得以保存的根源,猶如來源于容器中一樣,而應視為總在生成和滲出的水最初匯集的那一點。在靜止的水中,有些在聚集后保持著靜態,例如沼澤中的水和湖水,它們的區別只在體積的大小上;有些則有源泉,但全是人為造成的,我的意思是,例如井中之水。源泉必須總是比溪流更高。因此,泉水和河水自發流動,但井水則需技術的作用。存在著的各種數量和性質的水,都屬于這些分類。從這種區分可以看出,海不可能有源泉。因為它不屬于兩類中的任何一類,也就是說,它既不流動,也不是人為造成的;而一切有源泉之水都屬于其中的某一類。我們也從未見到過自發靜止著、但又有源泉的水是如此之多的。

再有,有些海在地點上彼此完全無關連。例如,紅海與海峽外面的海的溝通就只靠很狹小的水道,而呼爾卡尼亞(Hurkania)和卡斯比亞(Kaspia)海則是與這片海及環繞而住的居民隔離的,所以,假如它們在某處有源泉的話,就已被發現了。

在狹窄的地方,如果開闊的海被包圍著它們的陸地從寬處擠縮進細小的通道,那么,海顯然是在流動的,但這是由于海經常在漲落波動。在大的海洋中,這種運動不太明顯;但是,在陸地變窄和擠壓海的地方,大海中小的波動也就必然顯得是很大的了。

根據盆地的深度和河流的數量,整個地中海都在流動。因為邁俄提斯流進旁托斯,旁托斯又流進愛琴海(Aigaios)。除此之外,其他的那些海的流向不大清楚。邁俄提斯和旁托斯出現這種結果,是由于河流的數量〔因為流入歐克舍諾斯(Eukseinos)和邁俄提斯的河要比流進其他地方的多許多倍〕,也由于它們淺。因為海總是顯得越來越深,旁托斯比邁俄提斯深,愛琴海比旁托斯深,西西里(Sikelikos)海又比愛琴海深。薩多尼科斯(Sardonikos)和圖勒尼科斯(Turrenikos)是一切海中最深的。在“赫拉克勒斯之柱”外面的海由于淤泥,所以要淺些,而且,因為它處在低凹處,因而風平浪靜。正如作為個別的河流顯然源出于高地一樣,作為整體的地球亦如此,最大的水流發源于朝北的更高之處。所以,有些海由于被灌注,因而不深,有些外面的海更深些。關于地球北部更高的某種證明,是由古代許多天象學家的觀點提供的。他們認為,太陽不是在地球下面運行,而是圍繞著地球的北部地區,而且,也正是由于地球的北部高,才遮住了太陽,造成黑夜。

關于海沒有源泉和由于什么原因,它顯得這樣流動的問題,我們就說這些。

【2】我們現在必須說明海的生成(如果它確有生成的話),以及它的咸味和苦味的原因是什么。

以前的人們認為海是一切水的本原和軀體,其原因在于,他們以為有理由假定,就像每種其他元素都有作為本原的主要體積(由于它的量大),從它之中才有變化的部分和與其他元素的混合一樣——例如,火的主要體積在上面的地點中,氣的在火的地點下面的地方,土的體積則在能看到其余元素圍繞它而躺著的地方——,所以顯然,我們也必須按照這相同的道理去找尋水的主要體積在何處。但是在這里,除了海的大小卻發現不了像其他元素那樣的水的單一物體。因為河水不是單一的,也不是靜止的,而是顯得總在日復一日地變化。正是這個疑難,使人們認為海是潮濕的本原和一切水的本原。因此,有些人說,河不僅流入海里,而且也源出于它,并且通過過濾,咸水就成為清甜可飲的。這種觀點還遇到了另一個困難:如果水的這種聚合體是一切水的本原,為什么它不是清甜的,而是咸的呢?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僅能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能使我們關于海的基本見解必然是正確的。

地球由水包圍,正如水由氣的圓環包圍,氣又由所謂的火的圓環包圍一樣(無論是按多數人的說法,還是依照我們的觀點,火都是最外緣的)。當太陽以自己的方式運行,并由于這種運行引起變化、生成和消滅時,就在每天汲取最好、最甜的水,并使它分化為蒸汽,升到上面的地點;在那里,它由于冷而再度凝聚,爾后重新落到地上。這是自然永遠愿意做的事情,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的。

因此,那些假設太陽被濕氣哺育的前輩們是完全錯誤的。有些人說,正是由于它,才造成了冬至與夏至;因為同樣的地點不能總是為太陽供給養料,而它必然要么需要養料,要么滅亡。譬如我們看到的火,只要它有養料,就有燃燒的活力,而火的唯一養料是濕氣。這就推斷出,升起的濕氣抵達太陽,或者,它的升騰相似于生成著的火焰;因為他們假定,太陽的情形正好與火類似。但實際上,不存在這種類似。因為火焰是由于干與濕的連續交替變化才生成的,不是被哺育的(因為在任何時間中,都不能說它保持同一)。但這不能適于太陽。因為假如像他們所說,它也以同樣的方式被哺育,那么顯然,太陽就不僅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那樣每天是新的,而且會無時無刻不是新的了。再有,太陽引起濕氣上升類似于火為水加熱,所以,如果火不被上面的水哺育,那么,也就不應該假定太陽被水哺育,即使太陽的熱使一切水蒸發。況且,他們只考慮太陽,而不顧數量很多、體積很大的其他星辰的存留問題,這也是荒謬的。再有,他們也會與持下述觀點的人導致同樣的錯誤:起初,地球也是潮濕的,地球周圍的世界被太陽烤熱,所以,生成了氣,整個天增大,氣引起風和冬至與夏至。因為我們總是清楚地看到,升上去的水又落下來。即使相同的量也不會在某一年中,或某一地方復回,但在某個確定的時間里,一切被汲取上去的東西會復回。所以,它不能夠哺育上面的物體,也不可能有的在生成之后依然是氣,有的則在生成以后又毀滅而重新變成水;而是一切都同樣地分化成氣,又凝聚成水。

可以飲用的清甜之水由于輕,全都往上升,咸水因為重,則留在下面,但不是在它自身固有的地點。這是一個必須加以討論的難題(因為假如水不像其他元素一樣具有自己的地點,那無疑是荒謬的),解決的答案如下。我們看見,海所占有的地點,實際上并不是海的,而毋寧說是水的,但顯得是海的。因為咸水由于重,留在那里,清甜的、可飲用的水由于輕,就上升,正如在動物軀體內的情形。因為在這里,當食物進入體內時,是清甜的,而液體食物的殘渣廢物卻似乎又苦又咸;因為食物中清甜可飲的部分被體內自然的熱所散發,并按照各自的本性轉化成肉和其他構成部分。正如在這種場合,如果有人因清甜食物很快消失而不把肚腹認作它的地點,反因看見殘渣存留在那里而將其視為它的地點是荒謬的一樣,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也是如此。因為正如我們所說,海所占據的實際上是水的地點。因此,一切河、一切生成的水都流入它之中;因為水流入最深處,而海占據的就是地球的這種最深的地方。但是,它的一部分很快地完全被太陽吸走,另一部分則由于我們說過的原因而留在那里。為什么如此之多的水會消失不見(因為即使每天都有無數條大河流進海里,海也沒有變得更大),這個古老的問題迷惑了一些人,是毫不奇怪的,但是,如果稍加思考,也不難解釋。因為相同數量的水在散開時和在聚集到一起時,如果要使它干涸,所需時間是不相等的,相反,差異很大;在一種場合,它或許要一整天才能消失,但在另一種場合(例如,假如有人把一杯水灑在一張很大的桌子上),或許瞬間就完全消失了。河流的情形亦如此;它們總是連續不斷地、密集地流動著,但是,一旦它們流到一個極其寬大的地區,便分散了,不知不覺地很快蒸發干。

然而,《斐多》[25]中關于河與海的理論卻是不能成立的。他說,地下全由彼此相連的水道穿透,一切水的本原和源泉是所謂的塔爾塔洛斯(tartaros),它是中心周圍的一個水群[26],一切流與不流的水全都源出于它。由于這個最初的、本原性的水群總在來回奔涌,就造成了每條河的流動。因為它無固定的位置,總在中心周圍動蕩,也正是它的上下運動,使得河流裝滿。其中的許多成為湖,我們這里的海就是一個例證;但它們全都圓圈式地再次環繞到它們的流動所從出的本原,許多回到相同的地點,有些則到了與起點相反的位置,例如,如果它們的流動原出于下方,就會從上方返回。它們只下落到中心為止;因為在其他的地方,一切移動都是朝上的了。水的不同味道和顏色,取決于它碰巧流經的各種土。

但按這種理論,河并非總在相同的意義上流動。因為既然它們流向自己所從出的中心,那么,與往上相比,就并不更多地朝下流動,而是依照塔爾塔洛斯的奔涌所趨的方向。假如這樣,就會出現所謂向上流動的河,但這是不可能的。

再有,生成的水以及再次被蒸發的東西源于何處呢?這一點,必定完全沒有考慮到,既然水總是保持著相等的量;因為從本原流出的水與流回本原的水是相等的。

再有,一切不相互流入的河最后顯然都要流進海中。沒有任何河流入地中,即使消失于地下,也會再度出現。那些穿過深谷遠距離流動的河是大河;因為由于它們的位置和長度,它們截住了許多河流的水路,并將其容納。因此,依斯特洛斯(Istros)和尼羅河成了流入我們這個海洋中的最大河流。正由于流入它們之中的河很多,就出現了在它們各自的源頭問題上的眾說紛紜。但顯然,它們全都不可能按這種理論發生,塔爾塔洛斯尤其不應是海所從出的本原。

海占據的是水的地點,不是海的地點;由于什么原因,可飲用之水只出現在流動的水中,咸水為何是靜止的;為什么海毋寧是水的終結,而不是本原,猶如動物軀體中一切食物的殘渣,特別是液體食物的殘渣一樣;所有這些問題,我們都已說明了。

【3】我們必須解釋海的咸味。也要考察:海是永遠存在呢,還是以前不存在,以后也不再存在,而是會消失。因為有些人就是這樣認為的。

這是人人都贊同的看法:如果整個宇宙是生成的,海亦如此;因為他們使它們同時生成。所以顯然,如果宇宙是永恒的,就必須假定海也是這樣。認為海的容量在減少,并將最終消失的看法(德謨克里特就是這樣說的),與伊索寓言的信條并無區別。伊索的寓言說,哈魯波底斯(Kharubdis)已有過兩次吞吸,第一次她造出可見的山,第二次是島,如果再吞吸最后一次,就會使海完全干涸。這種寓言,對于對擺渡者惱怒的人而言是合適的,但是,對于探索真理的人來說,則很不相宜。使海靜止在最初之處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它的重,正如某些持這類觀點的人斷言的(因為在這里,它是容易覺察出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其他什么,顯然,同樣的原因必然使它總是處在那里。因為他們要么必須說,被太陽吸上去的水不再下落,要么,如果是水再落下,他們就必須承認,海必然總是處在那里,或者直到這個過程的結束,而且,清甜之水必然先就已被吸完。所以,海絕不會干枯;因為在干枯之前,先前被吸上去的水就會重新落下來;既然說它曾經發生過與說它還會經常發生并無區別。假如你要中止太陽的移動,那么,是什么使水干枯呢?如果你讓它運行,那就正如我們所說的,當它靠近時,便吸吮清甜之水,而當它離去時,就讓其重新下落。關于海被吸吮的這種觀點源于這個事實:我們看到,在許多地方,現在比以前更為干燥。我們已說過,這種異變發生的原因是,在某個時期里,生成的雨量過多,而不是由于宇宙整體及其部分的生成。有朝一日,會發生相反的情況,而在此之后,地球又將重新干燥。所以,這個過程的繼續必然總是循環發生的,對事實的這種解釋要比假定整個天都在變化更為合理。

但關于這些問題,我們說得太多了些,還是回到海的咸味上來吧。那些假定海一次生成或完全生成的人,不可能說明它的咸。因為無論斷言海是地球周圍的濕氣被太陽蒸發后的剩余物,還是主張存在于大量清甜之水中的那種味道是由于土的某種混合,都沒有什么區別。既然水重新下落的量與它先前被蒸發時的量是相等的,那么,海必然要么在開初就是咸的,要么如果開初不咸,后來也就不會變咸。如果它在一開始時就是咸的,那就應當說明其原因是什么,同時也要說明,如果咸水在那時已被吸吮,為什么現在不再被吸吮。但如果主張海的咸味是由于土的混合(因為他們說,土有多種味道,當被河水沖刷時,就由于混合而造成了海的咸味),河流沒有咸味就不可思議了。因為,這種土的混合怎么可能在大量的水中造成如此明顯的效果,在每條河中反而又不行了呢?因為顯然,海是由一切河水構成的,除了咸之外,它與河沒什么區別;正是在它們之中,咸被帶到它們流入的地點。

如果有人像恩培多克勒那樣,以為海是大地的汗乃是一個聰明的說法,那也同樣荒謬。對于詩歌來說,這樣的說法或許是合適的(因為詩歌可以用比喻),但對于自然知識而言,就不合適了。即使在身體中,咸的汗如何從清甜的飲水中生成也是不明顯的——只是通過排除某種最甜的成分呢,還是由于某種東西的混合,正如從灰燼中滲出的水一樣?這與匯集到膀胱中的殘余液體的情形似乎有著相同的原因;因為盡管我們喝的水以及食物中的液體是清甜的,它們也變成苦而咸的。如果就像從灰中滲出的水變成苦的一樣,這些場合的苦也是由于尿從體內排出的某種東西(實際上,我們在便壺中也看得到咸的沉淀物),它在汗中,是從肉里分泌出來的,仿佛是蒸發的濕氣從身體內沖刷出的,那么顯然,源于土的某種東西與水的混合就會是海中咸味的原因。在軀體中,這種東西是由于未消化而生成的食物的殘渣。但是,必須說明,在土中怎么會有某種這樣的東西?一般地說,土的干燥與熱力如何使如此之多的水分泌呢?尤其是,它必定只是土中所剩東西的一部分。再有,即使撇開數量的多少不管,當大地碰巧被烘烤時,它現在為什么不出汗呢(因為濕氣和汗是苦的)?如果它那時出汗,現在也應當如此。但沒有看到發生這種情況,而是在被烘烤時,有濕氣,但在有濕氣時,并無出汗的性質。那么,在土最初生成時,以及在被烘烤而潮濕時,怎么能出汗呢?比較而言,某些人說的這種觀點更合適些:多數濕氣散發出來,并被太陽吸吮,剩下的是海。但是,當土是濕的時,也不能出汗。

說明海的咸味原因的言論顯然都不合理。現在,讓我們從前面已設定的原則開始來說明它。

既然我們假定有兩類散發物,一類是濕的,一類是干的,那么顯然,后一類必須被認作是所論現象的本原。

但我們必須先處理一個疑難問題,海總是由數目上同一而相同的部分構成呢,還是形式上和數目上同一,但構成部分總在變化,正如氣、清甜之水和火一樣(因為它們每一種都在不斷地生成變化,雖然量的形式是固定不變的,就像流動的水和燃燒的火焰)?顯然,更恰當的選擇是,把同樣的理論適于這所有的情形,區別只在于,它們變化的速度有快慢之分,既然它們全都有消滅與生成的過程,雖然在它們之中,這過程是以規范的方式發生的。

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以后,我們必須力圖對海的咸味的原因作出說明。有許多跡象表明,這種味道是由于某種東西的混合。在動物的軀體中,最難消化的是咸的和苦的東西,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因為液體食物的殘渣最難消化。一切這類殘余物都如此,尤其是聚集在膀胱中的東西(它特別細薄就表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切被消化之物自然都是濃厚的),汗亦如此。在這些場合中,造成此種味道的相同物體被分泌出來。燃燒的情形也類似。熱沒有能支配的東西,在軀體中成了殘渣,在燃燒中成了灰燼。因此,有些人說,海生成于焚燒過的土。這種說法是荒謬的;但如果說生成于類似的東西,則是真實的。我們必須認為,作為整體的宇宙也和我們說的這種情況類似,正如從燃燒中,這類土有剩余物一樣,從合乎自然的不停生長和生成中,在干燥的地上,一切散發物也是剩余物;因為正是這種土產生出大量的散發物。既然猶如我們所說,潮濕的和干燥的散發物是混合的,那么,當被濃縮為云和水時,一定量的這種東西就必然總是包含在它之內,而且會在雨中重新落下來。這種過程總是按照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可能有的某種次序生成。這樣,就說明了海水中的咸味從什么生成的問題。

來自南方的雨和秋天的初雨之所以帶有咸味,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因為南風在大小和強度上都是最溫暖的,而且是從干燥、炎熱的地方吹來,所以,極少有濕的散發物;正因為如此,它才是熱的。即使不是這樣,而是在開始時是冷風,也絲毫沒有關系,因為從它經過的地方,它吸收了大量干燥的散發物,從而成了熱的。另一方面,北風來自于潮濕的地方,帶著濕氣,因此是冷的。由于驅走了云,它為我們這里帶來好天氣,但在南方,它卻引出了雨。同樣,南風卻給利比亞周圍地區帶去好天氣。在下落的雨中,含有大量的這類東西;秋天的雨有咸味,因為最重的東西必然先落下。所以,包含著許多這類土的雨下落速度最快。正因為如此,海也是熱的;因為一切沾染過火的東西自身內部都有潛在的熱。我們能從灰燼中、爐渣中、既干又濕的動物的糞便中看到這一點。因為動物的肚腹最熱,所以,排泄出了最熱的糞便。

這個原因總是使海更咸,咸的某部分總是和清甜之水一起被吸走(但是,它的量比甜水的少些,其比例之小同雨中的咸味成分與清甜成分之比相等,因此,保持著總體的相等)。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斷言,咸水蒸發后可以變成清甜的,而當蒸汽再被濃縮時,卻不形成咸的海水。其他場合也有相同情形。例如,酒和一切能蒸發、并能再次濃縮成液體狀態的有味液體,都可以變成水。因為它們的屬性只是由于水的某種混合,正是這種混合,造成了不同的味道。但是,關于這些問題,必須在另外的、更合適的場合來考察。現在,我們要說明的是:現有海水的某一部分總是被吸走,并變成清甜的,當它在雨中從上面落下來時,就變得與吸走時不同了,而且由于重,便沉到清甜之水下面。因此,海不會干涸,就像河一樣,但是地點的變動除外(這是海與河都必然要同樣發生的),陸地與海的部分并非總是保持同一,只是總的體積不變(因為必須假定,同樣情形適于海和陸地)。它有的部分被吸走,有的部分又落下來,無論吸走的還是重新落下的,都變換其地點。

咸味存在于某種混合中。表明這一點的不僅有我們的上述說明,而且還有下面的實驗。把一個蠟罐放進海里,封好罐口,以免海水進入,可以發現,透過蠟壁滲入的水是清甜的;因為由于混合而造成咸味的那種土性的東西被分離了,就像被濾出一樣。這種東西也是使咸水重(因為它比甜水更重)和濃的原因。濃度的差別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裝著同重貨物的船在河中幾乎要沉沒,但在海中卻較容易平安航行。正是忽視了這一點,才使得裝滿貨物的船有時在河中被損毀了。當某物與其混合時,液體的濃度會更大,說明如下:如果有人把鹽混合在其中,使鹽水更濃,那么,即使是滿的,雞蛋也會漂浮其上;因為水變得幾乎像泥漿了。海里也有很多的這種物體。腌制咸魚時做的亦是同樣的工作。

假如有些人講的在帕奈斯提諾(Palaistine)湖中發生的故事——如果有人把一個人或一頭野獸捆綁起來扔進湖里,那么,他會浮著,而不是沉到水下——是確實的話,就正好證實了我們的說法。他們說,這個湖特別苦和咸,所以,其中沒有任何魚類,如果你在湖中泡洗衣物,只需搖動幾下就干凈了。下面的事實也能表明我們的說法——存在的某種土性物體使水有咸味。在哈俄尼亞(Khaonia),有一處鹽性的水源,它流進附近的一條河,這條河的水是清甜可飲的,但沒有魚。按當地人們的流傳,在赫拉克勒斯當年趕著牛從埃魯色亞(Erutheia)路經這里時,讓他們選擇物品,他們從水源中選擇了鹽,而不是魚。他們熬煮一些水,讓其余的放著,當水冷卻時,熱和濕氣就蒸發掉,鹽則留下來,但不是塊團,而是松散細薄,像雪。它比其他鹽更淡,更能用于調味,而且,顏色也不及其他的白。在翁波里科斯(Ombrikos),也出現了類似情形。在有的地方,生長著蘆葦與燈心草,他們將這些植物焚燒,把灰燼投入水中,并將水燒開;當只剩下一部分水時,就讓其冷卻,從而生成出一定數量的鹽。

必須認為,在含鹽的河流與源泉中,多數曾經是熱的,后來,其中火的本原熄滅了,水由以滲出的土卻留了下來,猶如灰燼與炭渣。在許多地方,源泉與河流的味道是各種各樣的,其原因全在于存在于其中、或生成于其中的火;因為如果給土加不同程度的熱,它就會出現各種不同格調的味道。因為它由明礬、灰燼和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充滿,當清甜之水從它們中滲出時,就會發生變化。有時,它變成酸性物,就像在西西里的西卡諾(Sikane)一樣。在這里,它變得既咸又酸,他們把它當作醋,用來調制某些菜肴。在盧革科斯(Lugkos)附近,也有一處酸性水的源泉,在斯庫舍克(Sikuthike),則有一苦味源泉。從中流出的水使它流入的那整條河都有了苦味。這些差別顯然是由于造成了不同味道的各種不同的混合。關于這些問題,已在另外的地方單獨說過了。

關于水和海由于什么原因總是連續存在著、怎樣變化、它們的本性是什么,以及它們合乎自然而發生的動作或承受的性質等問題,我們差不多都說過了。

【4】現在,再來說明風,且以我們前面講過的話為起點。我們已經說過,有兩類散發物,一為干,一為濕。后者被稱為蒸汽,前者無一般性名稱,我們姑且把本用于它的特殊部分的名稱用于一般,將其稱為某種煙。如若無干,則濕不存在,反之,如若無濕,干亦不存在,我們是依據占優勢的性質而稱呼它們的。

太陽在進行圓形移動,當它靠近時,就靠熱吸走濕氣,而當它離遠時,由于冷,就使已被吸上去的蒸汽重新凝聚成水(因此,冬天的雨更多些,夜間的也比白晝的多;但由于夜間的雨比白天的更容易被人忽略,所以,這一點沒被普遍認可),下落的雨分撒向各地。但是,地中存在著大量的火和熱,太陽不僅吸走地表的濕氣,而且也使大地本身炎熱和干燥,因此,就必然生出兩類散發物,即我們已說過的蒸汽和煙。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其中,濕氣較多的那種散發物是雨水的本原,干燥的那種則是一切風的本原和本性。它們必然是以這種方式發生的,它們本身的事實可以表明。因為散發物必然不同,太陽和地中的熱不僅能夠、而且必然生成它們。

既然二者的類屬不同,那么顯然,風和雨就是各異的,其本性亦有差異,就像有些人所說,同一的氣,當在運動時是風,但當重新凝聚時是冷。正如我們在前面的論證中說過的,氣由這些成分構成。蒸汽濕而冷(因為它的易動性由于濕,由于它出于水,所以,冷是其固有本性,猶如從未熱過的水一樣),煙則熱而干。因此,仿佛出于會面,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氣就是濕而熱。如果以為我們周圍的氣在運動時會變成風,而且,它運動的來源是巧合的,那就荒謬了;相反,風的情形像河。我們不把任意流動的水稱為河,即使它的流量很大,而是必須憑水流的源泉。風的情形亦如此;大量的氣或許被某個很大的下落物所運動,但沒有本原或源泉。

事實能證實我們的說法。因為由于散發物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連續出現,云和風就總是自然地在它們各自的季節生成。而且,由于有時生成的蒸汽很多,有時又是干燥的和像煙的散發物多,所以,有的年份就多雨而潮濕,有時則多風、干旱。有時,旱和澇大量出現,同時生成在連續的大片地區,有時則只是局部的;因為周圍的地區經常獲得適量的雨甚至過多的雨,但在其中的某個部分卻是干旱;相反,有時,周圍地區的雨量很小,甚至干旱,而其中的某一部分卻雨量充足。其原因是,在多數情況下,相同的現象被認為應出現在廣大的地區,因為鄰接的地方與太陽有著相同的關系,除非有某種不同的特性;但是有時,干燥的散發物在這一局部生成得多,濕的散發物在另一局部多,有時則相反。再有,這后一種情形的原因是,每種散發物都會竄到鄰接地區的散發物中去。例如,干的散發物在自己的地方運行,但濕氣卻移到鄰接的地方,甚至被風趕到較遠的某些地點;在有時,濕氣呆在自己的地點,干燥的卻又飄走了。這種情形經常發生,正如在人體中,胃的上部假如是干燥的,下部則常常是相反的,如果下部是干燥的,上部則是濕而冷的。散發物亦如此,有地點方面的相互取代和變化。

再有,在雨過之后,常有風在下過雨的那些地點中形成,而在下雨時,風就停息了。這些是由我們闡明過的那些本原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因為在雨后,大地被它自己的熱和來自上方的散發物(風)所弄干。當這種分離發生時,風就吹刮,而當風停息時,由于熱總是在被分離,并升到上面的地點,所以,蒸汽就被冷卻,凝聚而生成水。當云被擠到一起,冷被凝縮在它們之中時,水就生成了,并冷卻干燥的散發物。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才使得風停雨落,雨落風停。

再有,由于同樣的原因,風總是特別多地從北方和南方生成(因為事實上,出現最多的是北風和南風)。太陽不光顧這些地區,它只是靠近它們,又離開它們,它總是在西方和東方運行。因此,云在這兩邊聚集;當太陽靠近它時,就生出濕的散發物,一旦它移向相反的地點,就有雨和風暴。夏和冬的出現是由于太陽的移動到達至點與離開至點,而且,水被吸上去,又落下來。既然最大的雨量是降落在太陽轉到的和離開的那些地方,即北方和南方,既然在大地接納最大雨量的地方,必然出現最多的散發物,猶如從翠綠的木柴中冒出的煙最多一樣,既然這種散發物是風,那么,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風從這些地方生成就很好理解了。來自北方的風被稱為Boreai,來自南方的風則叫Notoi。

風的移動是斜向的;因為雖然散發物垂直地從地上升起,但由于環繞著的整個氣服從天的移動,所以,風是繞著地球吹。有人或許會問,風的本原是出于上面還是下面?它們的運動是來自上面;在風吹動以前,氣就使它顯現出來了,即使有云或霧。因為它們表明,早在我們覺察到風的到來之前,它就已經開始運動了,而這就意味著,風的本原在上面。但是,既然風是來自地上并繞著大地運動的、一定數量的干燥散發物,那就很明顯,雖然它們的運動本原來自上面,但質料和生成卻源于下面。上升的散發物的流動方向是從上面引起的;因為天體的移動離地球較遠。同時,源于下面的散發物的移動是垂直的,而每個原因更能作用于離得近些的結果;但散發物的生成本原顯然是源于地球的。

事實也能表明,風是從許多散發物中逐漸匯集而形成的,正如河流的本原生成于大地滲出的水一樣。每種風在其發源地都極其微弱,但是,當它們向前推進,遠離發源地時,就變得猛烈了。再有,在北方(即在它本身的那個地點)的冬天,是寧靜的,沒有風;然而,那種微弱得人們都察覺不到的風,隨著向前的推進,就變成了大風。

風、干旱和雨澇的本性是什么,它們是如何生成的,由于什么原因,風在雨后生成和吹刮,為什么北方和南方的風最多,這些問題,我們都已說明了。此外,我們還討論了風的移動。

【5】太陽既阻礙風,又刺激風。當散發物很微小時,太陽中較多的熱就消耗了散發物中較少的熱,并將其分散。再有,在溢流物還來不及積多前,太陽就烤干了大地,猶如把很少的燃料投入大火之中,在它冒出些許煙塵之前,常常就先被燃焦了。由于這些原因,太陽阻礙風,并從一開始就阻止它的生成;通過消耗熱而阻礙它,通過快速烤干大地來阻止它的生成。因此,從奧利昂[27]出現直到定季風及其先兆生成之前,是最平靜無風的時期。一般說來,寧靜無風由于兩種原因:或者由于冷撲滅了散發物,例如在嚴寒霜凍時;或者被極度的熱所消耗。在中間性季節,寧靜多是或者由于散發物不多,或者由于散發物消散了,還沒有什么來替代。

奧利昂的起落被認為是無確定性的,并且有風暴。因為它出現在夏天或冬天的季節變化之時,而且,由于這座星的碩大,要持續許多天。所有變化都不確定,因而容易更改。

在夏至和天狼星升起之后,就刮定季風。當太陽最近時,以及在它離得遠時,都不刮這種風。而且,它們在白天吹刮,夜間停息。其原因是,當太陽靠近時,它在散發物生成前就烤干了土;而當太陽稍微遠離時,它的熱量與散發物之間保持著合適的比例,所以,凝凍的水就消融,被自己的熱和太陽的熱烤干了的土便冒出煙和汽。其所以在夜間停息,是由于夜晚的寒冷阻止了凝凍之水的融化。被凝凍的東西和不含有任何干燥的東西均不冒出汽,但是,當干燥的東西包含有潮濕時,一旦被加熱,就冒出汽。

有些人會問:為什么我們稱為定季風的北風在夏至之后連續地生成,但在冬至后的南風卻不是如此呢?這個問題是提得有道理的。因為所謂“明亮的南風”[28]在對應的季節生成,但由于不是如此連續的,所以就覺察不到,引起了疑問。原因在于,北風是從北極地區吹來的,那里充滿了水和許多雪;所以,在夏至之后不久,一旦它們被太陽融化,定季風就吹刮。因為最熱不是出現在太陽最朝北的時候,而是在它離得近時,要很長時間才能感覺到它的熱。同樣,在冬至之后,就刮使鳥類移棲的北風。它們也是微弱的定季風,只是與嚴格的定季風相比,吹得晚些,風力也小些。它們在至日后的第70天才開始吹刮,因為太陽離得遠,所以風力小。它們并不連續吹刮;因為在那時,只有地球表面的東西才被蒸發,凝凍度大的要更多的熱才能融化。因此,它們只是間斷地吹刮,直到真正的定季風在夏至時再度吹起;因為從那時起,這種風就總是傾向于最連續地吹刮了。

但是,南風是從夏至線吹出的,而不是從南極。地球上有兩個可居住的地區,一個是朝上的一極,即我們居住的這一極,再一個朝另一極,即南極。它們的形狀如鼓,如果從地球的中心畫線,就可分割出這種形狀。它們形成兩個錐形,一個的底邊是回歸線,另一個則是可見的圓,其頂點都是地球的中心。兩者均以同樣方式朝向下面的那一極,但各自由分割出的地球的相應部分形成。

只有這些部分是能夠供人居住的。在回歸線以外,無人居住(因為在那里,遮陽的陰影不是落到北邊,而我們都知道,在陰影沒出現或落到南邊以前,地球上無人居住),在大熊星座下面的地區也無人居住,因為很冷。

〔冠狀的東西[29]也在這個地區移動;因為當它處在子午圈時,顯得正好在我們的頭頂上方。〕[30]

因此,人們現在畫的地圖是荒謬的。因為他們把居住的地球畫成圓的,但無論按照觀察還是依據理論,這都不可能。因為理論表明,居住區在寬度上是有限的,但就氣候而言,卻有可能擴展到全球,——因為在長度方面沒有過分的熱和冷,只在寬度上有,所以,假若沒有寬廣的海洋在某處阻擋的話,我們是能游歷一切地方的,——而且,根據游歷海路和陸路的觀察,也表明它的長度比寬度要大得多。如果某人要計量這些航程和路途,那么,從“赫拉克勒斯之柱”到印度的距離與從埃塞俄比亞到邁俄提斯和斯庫塞亞最邊緣的距離比5∶3的比例還要大,假如這些距離可以有精確的比例的話。但我們知道整個居住區(直到無人居住的地方為止)的寬度;因為在一邊,無人居住是由于冷,在另一邊,則是由于熱。正是由于海,才使得印度和“赫拉克勒斯之柱”外面的地區似乎沒有形成連續的、完全的居住區。

既然正如我們居住的地方對應于我們這一極一樣,必然同樣有某個地點對應于另一極,那么很明顯,該地點在風的次序和其他方面與我們的地區就有類似情形。所以,猶如我們這里有北風,那里也有從它們的那一極吹來的某種這類風,而且不能到達我們這里,既然我們這里的北風也不能吹遍我們居住的每一角落,就像陸上的風一樣。但由于我們的居住地靠著北方,所以,這里大多是北風。但即使在這里,它們也不能抵達遠的地方,因為在利比亞外南邊的海中,東風和西風總是輪流地吹刮,恰如在這里,總刮北風和南風一樣。

所以很明顯,南風不是從南極吹來的風。但是,它也不是從冬季回歸線刮來的(否則,就會有另一種風從夏季回歸線吹出了;因為這樣才對稱。但事實上沒有這樣的風,因為顯然,從這地方刮出的只有一種風)。所以,南風必然是從炎熱的地方刮出的。由于該地區靠近太陽,所以沒有水,沒有被融化而造成定季風的雪原[31]。但是,由于這個地方更廣袤、更開闊,南風比北風更大、更強,也更溫暖,因此,和北風向南吹相比,它更往北刮。

這些風的原因是什么,它們彼此有何關系,都已說明了。

【6】現在,我們要說明風的位置,什么與什么是相反的、哪些能與哪些同時吹刮、哪些不能,它們的名稱是什么、有多少;此外,也要說明在特殊性問題的討論中沒有涉及的其他性質。

要想得到關于它們的位置的理論,必須借助于圖形才有可能。為了清楚起見,我們把地平線畫成圓圈,因此它是圓的。而且,它必定被認為表示我們所居住的那個地帶;因為其他地帶也能以同樣方式被分開。首先,讓我們假定,那些在地點方面彼此相距最遠的東西在地點上是相反的,正如在類屬方面彼此差異最大的事物在類屬上是相反的一樣。而處于同一直徑相反兩端的東西在地點上是彼此相距最遠的。

設A是在晝夜平分線上日落的地點,B為與此相反的地點,即在晝夜平分線上日出之點。讓另一條直徑垂直地切割它,設該直徑上的H點是北,與H相反的H點為南。設Z為夏季的日出點,E為夏季的日落點,D為冬季的日出點,C為冬季的日落點。畫一條從Z到C、從D到E的直徑。可見,既然在地點方面彼此相距最遠的東西在地點上是相反的,而直徑上相反的點彼此相距最遠,那么,從直徑的相反兩端吹來的風也必然彼此相反。

下面,是與這些地點的位置相對應的各種風的名稱。從A點吹來的風是Zephuros,因為這里是晝夜平分線上的日落之點。與它相反的是從B點吹來的Apeliotes,因為這里是晝夜平分線上的日出之點。從H點吹來的是Boreas和Aparktias,因為這里是北方。與它相反的是從H1點吹出的Notos,因為這里是南方,H與H1是直徑上的相反。從Z點吹出的是Kaikias,因為這里是夏季日出之地,它的反面不是從E點吹出的風,而是從C點吹出的Lips;因為它是從冬季日落之處吹出的,所以,與Kaikias相反(是直徑方面的相反)。從D點吹出的是Euros,因為它來自冬季日出之地,與Notos靠近;所以,人們經常說Euronotoi在吹。它的反面不是來自C點的Lips,而是來自E點的風,有些人稱為Argestes,有些人叫做Olumpias,有些人則稱做Skirona;因為它來源于夏季日落之地,是唯一在直徑上與Euros相反的風。

這些就是在直徑上相反的,因而是對立的風。還有一些風沒有相反面。從I點吹出的風被稱為Thraskias,它處于Argestes和Aparktias之間。從K點吹出的風他們稱為Meses,因為它處在Kaikias之間。IK幾乎與可見的圓相符,但并不嚴格。這些風無相反面,沒有與Meses相反的風(否則,就會有從M點吹出的風了;因為它在直徑上是與K相反的),也沒有與I點的Thraskias相反的風。(否則,就會有從N點吹出的風了;因為N與I在直徑上相反。但是,或許會有被當地居民稱為Phoinikias的局部性的風從N點吹出。)

這些就是最主要的、確定的風以及它們的位置排列方式。從靠北的地方吹來的風比靠南的更多,原因是我們居住的地方靠北;此外,還由于南邊處在太陽及其運行軌道的下面,所以,較多的雨水和雪就常常被推到這一部分。當這些被融化,浸入地中,并被太陽加熱烘烤時,大地就會因此而生出許多的、并在很大范圍內出現的散發物。

在上述的各種風中,Aparktias是最嚴格的北風,Thraskias和Meses也是北風。Kaikias半是東風,半是北風。Notos和Lips是從南邊吹來的風。東風是從晝夜平分線上日出之處吹來的Apeliotes和Euros。Phoinikias則是半南半東的風。西風是從正西吹來的Zephuros和所謂的Argestes。一般地說,可以把它們一些叫做北風(Boreia),另一些稱為南風(Notia)。西邊的風可當作北風(因為它們是從日落之處吹來的,所以較冷),東邊的風可算為南風(因為它們從日出之處吹來,所以較熱)。正是依據風的冷、熱或暖,才把它們劃分為北風或南風。來自日出處的風比來自日落處的風更熱,因為日出處的風被太陽照耀的時間更多,相反,陽光要較晚才照耀日落處的風,而且,光臨不久就很快離開了這片地區。

既然風的排列是如此,那就很明顯,相反的風不可能同時吹刮(因為它們在直徑上相反,所以,其中一方要壓倒或止住另一方的吹刮),但是,如果風不是在直徑上彼此相反的,就沒有什么妨礙它們同時吹刮了,例如Z處和D處的風。因此,在有時,兩股風能在同一點上吹刮得對航行有利,雖然它們不是從同一地點吹出的,也不是同一種風。

一般而言,相反的風總是在相反的季節吹刮。例如,在春分時節,Kaikias以及一般地在夏季日出時來自北方的風就吹起,但在秋分時節,則是Lips;在夏至時是Zephuros,在冬至時則是Euros。

Aparktias、Thraskias和Argestas是最通常地阻擋和止息其他風的風。因為由于它們離我們很近,所以,和其他風相比,常常刮得最大、最猛。它們帶來晴朗的天氣;因為它們就在最近的地方吹,能壓倒其他風并止住它們,它們也吹散聚集的烏云,從而造成晴天。但如果它們同時碰巧也很冷,就不會帶來晴天;因為假如它們更冷,而不是更猛,那么,就會使云聚集,而不是將其驅散。Kaikias不是帶來晴天的風,因為它返回到自身。因此才有俗話說:“還給自己吧,就像Kaikias的云一樣。”

當某些風停息時,就被在太陽運行方向上鄰近的風所接續。因為鄰接本原的東西最容易運動,而風的本原隨太陽一起運動。

相反的風造成相同的或相反的后果。例如,Lips和Kaikias(有時也被稱為Hellespontias)都潮濕。Argestes和Euros則干燥;但后者開始時干燥,結束時潮濕。

Meses和Aparktias最有可能造成雪,因為它們最冷。Aparktias、Thraskias和Argestes帶來冰雹。Notos、Zephuros和Euros則是熱。Kaikias帶來濃云密布天空,Lips則帶來薄云。其所以如此,是因為Kaikias返回到自身,也因為它半是北風,半是東風,所以,由于冷,它就凝聚和集中了蒸汽,而且,由于位處東方,也有許多在它面前的蒸汽作為質料。Aparktias、Thraskias和Arnestes帶來好天氣;其原因我們已在前面說明過了[32]。它們和Meses最常引起閃電。因為它們在近處吹,所以是冷的,而閃電就是由于冷,被密云所擠出才生成的。因此,在這同樣的風中,有些有時帶來冰雹;因為它們迅速凝聚。

颶風最多地發生在秋季,其次是春季,最容易由Aparktias、Thraskias和Argestes引起。其原因是,颶風最常生成于一些風正在吹刮、另一些風則侵擾它們時,而最常侵擾其他風的正是這些風。至于它們為什么會如此,其原因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33]

定季風是轉向的。在人們住在從Aparktias到Thraskias、Argestas和Zephuros的西方時,它們從北方開始,到遙遠的南方結束;在人們住在東方時,它們就轉到Apeliotes。

關于風,——它們最初的生成、本質以及一切所共有或各自特有的種種屬性,我們就說這樣一些。

【7】接下來,我們必須說明地震和地球的運動問題;因為這些情況的原因與上一章所論問題相類似。

到現在為止,有三個人提出了三種理論;因為克拉佐美尼人阿那克薩戈拉以及在他之前的米利都人阿那克西曼德都就這個問題發表過意見,還有在他們之后的阿布德拉人德謨克里特。

阿那克薩戈拉說[34],自然地朝上移動著的氣,當陷入地下的洞穴中時,就使大地震動;因為大地的表層被雨水阻塞了(雖然從本性上講,它的所有地方都同樣應有氣孔)。可見,他以為整個球體有向上和朝下的兩部分,向上的部分是我們居住的,朝下的部分則是其他東西的。

這種說法極其古老,或許根本就沒有予以反駁的必要。因為如果認為下與上不是重物體從各個方向朝地球移動,輕物體(例如火)朝上移動,那是荒謬的。尤其是,就我們對地球的知識而言,我們看到,地平線總是隨著我們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表明,地球是凸面和球形。地球由于大,所以在氣中靜止著,這種說法也是荒唐的,因此,也不能說它的震動是由于從下而上的碰撞。此外,他也沒有說明隨著地震而發生的各種情形;因為它們并不是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隨隨便便出現的。

德謨克里特說[35],地球充滿了水,當它再接納大量的其他雨水時,就造成了地震;因為在過量的雨水生成時,由于地中的洞穴不能容納,它就被迫另找出路,因而引起地震;或者,在大地變干時,水就從充盈之處流向空余的地方,由于它變換地點時的沖擊力,就引起地震。

阿那克西曼德說[36],在地球變濕或變干的過程中,它破碎了,地震就是由破碎了的那些碎塊的下落引起的。因此,地震生成于干旱的以及多雨的時期。因為在干旱時,正如我們說過的,地球就變干,就破碎;相反,雨水則使它太濕,把它泡散了。

但是,假如情形如此,就會發現,地球在許多地方下沉著。再有,由于什么原因,地震卻常常出現在與其他地方相比,并無過多干旱和雨澇的地方呢?按這種理論,是不應該如此的。此外,照這種觀點,地震必然總是越來越少,甚至在最后的某時會完全停止;因為把這種見解概括起來,結果自然如此。所以,如果這種結果不可能,那么顯然,原因亦不可能。

【8】正如我們在前面已說的[37],既然已經表明,從濕和干中,都必定要生出許多散發物,那么,地震就必然是這些散發物的結果。大地本身是干燥的,但由于降雨所致,其中就有了許多潮濕,結果,當潮濕被太陽和地球之中的火烘烤時,許多的風就會從地球的外部和內部生成。風有時完全在外面流動,有時完全在里面流動,有時又被分散了。

如果這是必然的話,那么,我們接下來就必須考察,什么物體會具有最大的引起運動的能力。這必然是那種其自然運動最遠、最強勁的物體。而最為強勁的東西必定是移動速度最快的;因為由于它的快速運動,就產生出最大的碰撞力。再有,自然運動得最遠的東西,必定最能夠穿過其他一切物體,可見,這種東西是最稀薄的。所以,如果風的本性是這種性質,它就肯定是最有引起運動的能力的物體。因為火也只有借助風力,才會變成火焰,并快速地移動。因此,地震運動的原因既不是水,也不是土,而是風;當外面的散發物流入時,就引起地震。

所以,最大的地震大多出現在寧靜無風的時候。因為連續的散發物通常隨著本原的沖力出現,所以,它們或者同時流入內部,或者全都流向外面。但是,有的地震出現在風正在吹刮時,這并不悖理。因為我們有時看見幾種風同時在吹,當其中的一種進入地球中時,這種風就引起了地震。

再有,最猛烈的地震生成于潮涌的海中和有孔洞的陸上。因此,它們發生在赫勒斯旁托斯(Hellespontos)、阿海阿斯(Akhaias)和西西里附近,以及尤波依阿斯(Euboias)的有些地方。因為在這些地方,海被認為流進了地下的河道。埃德潑梭斯(Aidepsos)附近的溫泉也是由于這種原因而生成的。在被提及的這些地方,之所以最容易發生地震,是由于擠壓。因為當一股狂風自然地從地中吹起時,由于海中大量奔騰向前的浪潮,它又被逐回地中。地表下面有孔洞的那些地方較易發生地震,是因為它們能容納大量的風。

由于同樣的原因,地震最易在春天、秋天以及旱、澇時期發生;因為這些季節生成的風最多。夏天由于熱,冬天由于霜,引不起地震;因為冬天太冷,夏天太干,形不成風。但在旱季,氣則充滿了風;因為旱本身就出現在干的散發物比濕的散發物多得多的時候。在雨季,有大量的散發物在地中形成,這種東西由于孔洞之中灌滿的水的排擠,就被擠壓在窄小的地點中,當大量的風因為被擠進小的地點而開始沖撞時,就猛烈地擊打和震動地球。我們必須認為,正如在我們的身體中,顫抖和震動的原因是體內的風力所引起一樣,在地球中,風也造成這種情形,有的地震像顫抖,有的則如同震動。而且,我們也要假定,就像我們在撒尿之后經常感受到的一樣(因為隨著一股風從外面折回里邊,會有某種顫抖穿過身體),地球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風有力量。這一點,不僅能從發生于氣中的情形里看到(因為在那里,人們可以假定,由于風的量大,就有能力造成這種結果),也能在動物的體內發現。破傷風和抽筋就是風的運動所致,而且,其力量非常之大,以至于許多人同時使勁也不能控制發病者的抽動。假如我們可以把大小事件加以比較的話,就必須認為,地球中發生的,也是這種情況。

人們在許多地方觀察到的現象能證明我們這些觀點。在有些地方,地震一直不斷,直到引起它的風像颶風一樣沖出,并升向地球上面的地點。例如,在旁托斯中的赫拉克勒亞(Herakleias)附近,最近就出現過這種情況;以前,在赫拉斯(Hieras)島——它是所謂的埃俄洛斯(Aiolos)群島之一——也發生過。在那里,大地的一部分隆起,伴著聲響冒出冠狀塊團;最后,它爆發了,大風從中沖出,拋出溶石與灰燼,掩埋了鄰接黎巴萊(Liparaion)的城鎮,甚至到了意大利的有些城市。這次噴射發生的地方,現在依然能見到。必須把這看成是在地球中生成的火的原因;因為當氣先被分裂成小的部分時,風的撞擊就使它著了火。

這些島上發生的另外的事情也能證明風在地下吹動。因為在南風將要吹刮時,就先有一種預兆:在噴射發生的那些地方,聽得見一種聲響。這是因為,海水總在從遠處向前推進,當它與從地中噴出的風相遇時,就把風重新逼了回去。這就造成聲響,但不是地震,因為地下有足夠的地方容納風,只有少許的風漏到外面去。

再有,我們關于地震原因的說明還有下述事實證明:在地震發生前的日出時分,即使無云,太陽也顯得朦朧昏暗,有時無風,但有濃重的霜。當分散和沖淡氣的風開始退回地中時,太陽必然朦朧昏暗,而且,靠近日出和黎明時,必然無風和寒冷。無風必然常常出現,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38],因為風已回到了地中,而且,在更大的地震出現前,情形更是如此;因為當風不是分散的,一部分在地球外,一部分在地球內,而是整體性地移動時,力量必然更大。出現寒冷的原因在于,本性上和本質上是熱的散發物被弄入了地內。但是,不能以為風是熱的,因為風運動氣,而氣充滿著許多冷的蒸汽。這有如我們呼吸時風通過嘴巴吹出一樣:當我們張嘴呼吸時,在近處,它是熱的,雖然由于量極小,很難覺察;但在遠處時,由于和風同樣的原因,它就冷了。所以,這類熱的成分消失在地中,蒸汽的散發物由于潮濕,就凝聚而造成冷,出現在熱消失的那些地方。有時,在地震之前出現的預兆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在天氣晴朗的白晝或日落后不久,天空中明顯可見一片細長的薄云,猶如畫出的一條筆直的長線,其原因是,風由于退走而止息了。與此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海邊。當海奔騰時,碎浪就濃密重疊、起伏不平,但在寧靜無風時,就波微浪小、平直如鏡〔因為分離物很小〕。海對陸地的作用相當于風對氣中之云的作用,所以,當無風時,留下的云就細小平直,猶如氣的細浪。

由于同樣的原因,地震有時發生在月食出現之際。因為當地球插在中間,來自太陽的光和熱雖已漸退,但還沒有完全從氣中消失時,風回到了地中,出現了寧靜,這就在月食之前引起了地震。在月食之前經常有風,如果月食在午夜前,風就在黃昏,如果月食在黎明前,風則在午夜。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當它的運行軌道接近月食將發生的那個地方時,幾乎沒有來自月亮的熱量。所以,當限制氣并使其靜止的東西失去作用時,氣就重新運動,風就生成,接著是地震,再接著就發生了月食。

當地震強烈時,震動并不立即停止,而是先常常地連續震動約40來天,爾后,在1—2年內,在相同的地點出現征兆。強烈的原因是風的量很大,以及它流經地點的形狀;因為當風遇到阻抗,不能輕易地穿過時,震動就最為強烈,這時,它必然被滯留在狹窄的地方,猶如水裝在容器中不能流出。因此,就像體內的顫動不能立即而很快地停止,而是要隨其承受因素逐漸地平息一樣,生成散發物的本原和風的原動力也顯然并不立即把風從中造成的、我們稱之為地震的那種質料完全耗盡。所以,只要它剩余的影響還沒有耗盡,震動就必然繼續,雖然它的程度在減弱,但卻一直要持續到散發物極少,以至于不能引起可以覺察到的震動時為止。

地下發出的聲響也是由風造成的。雖然它們出現在地震之前,但有時,即使無地震相隨,地下也有聲響。正如氣被碰觸時會發出各種聲響,它自身碰撞別物時亦會如此;在這兩種場合,沒有什么分別,因為每個碰撞物自身同時也被碰撞。聲響先于震動,是因為聲響更稀薄,比風更容易穿過萬物。但是,當風由于極其稀薄而太微弱,所以引不起地球震動時,地不能動是由于風很容易穿過,雖然通過碰擊各種形狀的堅硬的或空疏的團塊,它能造成各種各樣的聲響。所以,正如講述奇聞怪事的人們所說,地球有時似乎發出呼喚。

在地震發生時,水會噴涌而出,但是,水并不因此而是地震的原因。風才是原因,它或者在地面上,或者從地下起作用,就像風是浪的原因,浪不是風的原因一樣。人們也許會假定地球是震動的原因,因為在地震中,它被傾覆了,正如水一樣(因為溢出就是某種傾覆)。但是,地球和水兩者都只是質料意義上的原因(因為它們是承受,而不是動作),風才是本原意義上的原因。

潮浪與地震同時出現的原因在于相反風的生成。當引起地震的風不能完全地推進正被另一股風驅動著的海水,而是被逐回,并堆積在巨大海浪所處的同一地點時,這種情形就發生了。這時,如果這股風減弱了,整個海浪就必然被相反的風推進、涌動,并造成大潮。在阿亥阿斯(Akhaias),就發生過這種情況。因為在這里,是南風在吹刮,但在外面,則有北風;此后出現了平靜,風進入地中,接著發生了潮浪,同時出現地震。這種地震更強烈,因為海沒有可供風進入地中的出口,而是把它堵塞了。所以,在它們的相互沖突中,風造成地震,浪則通過減退造成大潮。

地震是局部性的,常常只在小范圍內發生,但風卻不然。當一定地區的散發物與相鄰地區的結合時,就是局部性的,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39],它們出現在局部性的干旱或雨澇地區。地震通過這種方式生成,風卻不是如此。因為前者的本原在地球之內,所以,散發物全在一個方向上運動;太陽作用于它們的力比作用于氣中散發物的力要小,因此,當太陽的移動依據所處的不同地點給它們以原初動力時,它們就在一個方向上流動。

當風量較大時,就引起平面性地震,猶如顫抖一般;在有些地方,偶爾也出現從下向上的地震,恰似跳動。這種上下震動的類型很少發生,因為足以造成這種震動的原動力不容易匯集,既然橫向的散發物比縱向的要多得多。然而,一旦這種類型的地震發生,就會有大量的石頭拋向地面,正如在簸箕里簸除空殼一樣。正是這種類型的地震,毀滅性地破壞了塞浦洛斯(Sipulos)、所謂的弗列格萊盎(Phlegraion)平原和利古斯提克(Ligustike)地區。

位于海中的島比靠近陸地的島發生的地震少得多。因為大量的海水冷卻了散發物,而且,靠它的重量,壓制并阻止了它們。再有,風雖然引起浪涌,但并不造成地震。此外,由于海的范圍很廣,散發物不是進入其中,而是從它之中生成,并與陸地上生成的那些相結合。靠近陸地的島是陸地的部分,居于它們之間的海水由于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海中的島沒有震動,如果包圍它們的整個海沒有震動的話。

關于地震的本性、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們的出現所伴隨的最重要的環境條件,我們都已說明了。

【9】現在,我們要說明閃電、雷鳴,以及旋風、火風和霹靂。因為必須假定,所有這些現象的本原都是相同的。

正如我們已說過的,有潮濕和干燥的兩類散發物,它們的合成物潛在地包含著二者。就像前面所說,它凝聚而成云,云的凝聚對于上方的外緣限界來說,更為濃厚。(因為在熱離去、并散發到上面地區去了的地方,凝聚物必然更濃,也更冷。因此,霹靂、颶風以及一切類似的現象都向下移動,雖然所有的熱都自然地朝上移動。它們必然從濃厚的地方被擠出,正如果核從手指之間被擠出一樣;它們雖重,但卻常常朝上移動。)熱一旦散發,就分布到上面的地區。但是,在氣變冷的過程中,如果有的干燥散發物沒逃脫,就會在云聚攏時被擠出,在其移動時強制地碰撞鄰近的云,這種碰撞造成的聲響,就是所謂的雷。這種碰撞的生成方式(假如就小比大的話)與火焰中聲音生成的方式相同,有些人稱這種聲音為赫費斯托斯(Hephaistos)的笑聲,有些人稱為赫斯提亞斯(Hestias)的笑聲,有些人則認為是他們的恐嚇。當木頭被弄破并烤干,散發物移進其火焰中時,就產生出這種聲音。同樣,在云中,當風性的散發物被擠出,并碰撞濃厚的云層時,就造成雷鳴。聲響的不同是由于云層生成的不規則,也由于云層不是連續的濃密而造成的空隙。

這就是雷及其生成的原因。在通常情況下,被逐出的風要和稀薄而微弱的火一起燃燒,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閃電;當逐出的風被我們看見時,仿佛染上了顏色似的。閃電生成于碰撞之后,也后于雷鳴;但是,由于我們的視覺先于聽覺,它顯得在先。三層槳的戰船的劃動就表明了這一點;因為在木槳碰觸水面發出的聲音傳到我們之前,它們已在被第二次劃動了。

有些人斷言,云中本來就有火存在。恩培多克勒說,它是被滯留的太陽的光線。阿那克薩戈拉則認為,它是他稱為火的上方以太的一部分,只不過從上方降下來了。他們以為,閃電是這種火的閃光,雷鳴則是它在云中被弄滅時的嘶叫聲,所以,就像顯現出來的一樣,實際上也是閃電先于雷鳴。

在這兩個人的說法中,火的滯留是荒謬的,上方的以太降下來的觀點尤其不能成立。因為需要說明原因:為什么自然地向上運動的東西會朝下移動,為什么這種下降只出現在天空有云時,而不在其他場合也如此,既然在天氣晴朗時沒有閃電。這種觀點似乎完全是輕率的。說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太陽光線的熱被滯留在云中也同樣不可能;因為這種理論是極不切題的解釋。雷鳴、閃電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現象必然總有個別的、確定的原因。但這種理論卻不是這樣。就像某人以為水、雪、雹不是生成的,而是先已存在著,后來顯現出來了一樣,仿佛總是有只手把它們每一種聚合在一起。因為必須假定,聚合物與分離物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如果其中一種不是生成的,而是已經存在著的,同樣的論證也就適用于兩者。再有,如何說明這種場合的滯留與在較濃厚物中的滯留的區別呢?因為水也是被太陽和火加熱的;但是,在再次凝聚、冷卻和凍結時,水并沒有如他們所說的那種逐出現象發生,雖然按他們的理論,是應在適當范圍內發生的。沸騰是由火所生成的風造成,它不能預先存在于水中;而且,他們不把造成的聲音稱為沸騰,而稱為嘶嘶聲,但實際上,嘶嘶聲就是小范圍的沸騰。因為當與潮濕接觸的火雖被弄冷,但仍占優勢時,就會沸騰,并造成聲響。

有些人——例如克勒德謨斯(Kleidemos)——說,閃電并不存在,只是顯得如此。他們把它與這種現象作比較:當某人在夜間用枝條抽打海面時,就可見到海水泛出光亮。他們說,閃電也如此,是云中的濕氣被撞擊時發出的光亮的顯現。這些人那時還不知曉反射理論,而它正好被認為是這類現象的原因。水在被抽打時之所以顯出光亮,是因為我們的視線從它反射到某種明亮的物體上。因此,這種情形多發生于夜間;因為在白天,日光的強烈使得我們看不見。

下面這些是其他人關于雷鳴和閃電的觀點:有些人認為閃電是反射,有些人斷言閃電是穿過云層的火光,雷鳴是它的熄滅,火在每一場合都不是生成的,而是預先存在著。我們則宣稱,相同的自然物在地上時是風,在地中時是地震,在云層中時則是雷鳴;因為所有這些的實體是相同的,即都是干燥的散發物。如果它以一種方式流動,就是風;以另一種方式流動,就造成地震;在云中,當它們變化,處于聚集和濃縮成水的過程中時,就被排擠出來,引起雷鳴、閃電和與它們具有相同本性的其他現象。關于雷鳴與閃電,就說這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黄骅市| 侯马市| 文成县| 桃园市| 宝清县| 霍山县| 澄城县| 通辽市| 石屏县| 炉霍县| 寻甸| 敦煌市| 南岸区| 潜江市| 灵寿县| 临江市| 江陵县| 阜新市| 德兴市| 红河县| 府谷县| 东辽县| 江西省| 永嘉县| 枣庄市| 潍坊市| 卓资县| 阿克| 平乐县| 马尔康县| 正安县| 会宁县| 肥西县| 武定县| 临沭县| 习水县| 兴国县| 呼玛县| 津南区|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