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 苗力田
- 19547字
- 2019-12-13 21:28:37
第一卷
【1】關于自然的最初因和一切自然的運動,關于天上星體有秩序的移動,關于物體性元素的數量、性質和相互變化,以及關于一般的生成和消滅等問題,我們都已在前面論述過了[1]。留待現在必須考察的,是這種探求的一個部分,即我們的一切前輩稱之為天象學的問題。它涉及的是合乎自然而發生的、但其規整性又不及物體的第一元素[2]的那些現象,它們出現于離星體的移動最近的地點。例如銀河、彗星、燃燒和運動著的流星,可視為氣和水共同具有的屬性,土的部分、種類以及各部分的屬性。從對這些的研究中,我們能明白風、地震以及由于它們的運動而生成的一切現象的原因。對于這些東西,有些我們迷惑不解,有些我們則能以某種方式理解。此外,也涉及霹雷的下落、颶風、火風和因凝聚而為這些同樣的物體的屬性所導致的其他常有現象。在討論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們還要考察:我們能否依據所確立的方式,對動物和植物給出某種一般的或特殊的說明。一旦做完這些工作,我們似乎就可以宣稱,我們在開始時為自己提出的全部考察任務業已圓滿完成了。
開場白已經講完,現在,讓我們開始討論主題吧。
【2】我們在前面已經確定:有一種元素,由它構成圓形移動物體的本性;此外,還有由于四種本原[3]的四種物體,它們的運動分為兩類:或脫離中心,或到達中心。這四種物體是火、氣、水、土;其中,火升向頂點,土沉到底部,另兩種元素在其彼此的關系上與它們相對應(因為與其他相比,氣離火最近,水離土最近)。地球周圍的整個世界[4]都由這些物體構成。我們說過,關于它們的屬性正是我們必須考察的主題。這個世界必然與上方的移動相連續,所以,它的一切能力均被它們掌握;因為一切運動由以起始的本原必定被認作是最初的原因。此外,它是永恒的,在地點上沒有運動的終點,而總是完滿的。相反,其他物體由于彼此的限制,全都有分離的個別地點。因此,我們必須把火、土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元素認作在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結果的質料性原因(因為我們把這種方式的原因稱為載體和承受者),但是,永遠運動的能力必須被當作是在運動由以起始的本原意義上的原因。
【3】讓我們先重溫一下開初的假定和早先作出的定義,然后再說明銀河、彗星以及與它們類似的其他現象。
我們說,火、氣、水、土是相互生成的,其中的每一種都潛在地存在于每一種之中,正如那些有著某種單一而相同的載體的東西最后都還原為那載體一樣。
或許會提出的第一個疑難是關于所謂氣的:我們假定它的本性在環繞大地的世界中,其依據是什么?相對于其他所謂的物體元素,它的位置是什么?(因為地球的體積與它周圍物體的大小之間的關系是毫無疑問的;既然天文學的研究現在已向我們表明:地球實際上比有些星辰還小得多。至于水,我們沒有看到它聚合還是分散存在,它也不可能與位居地球周圍的物體相分離,例如我們能看見的海洋與河流,以及我們或許不清楚的某種地下水。)關于地球與邊沿星辰的居間者,我們是將其考慮為一個自然物體呢,還是考慮成多個?如果是多個,有多少?它們在地點上的確定限度是什么?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過第一元素及其能力的性質是什也解釋了上方移動的整個世界都充滿著那種物體[5]。這種看法并非我們所獨有,它似乎是一個古老的信念,且為先前的人們所主張;因為所謂的“以太”早已被用來作為名稱了。在我看來,阿那克薩戈拉似乎就認為這個名稱表示與火相同的東西;因為他認為,上方的地點充滿著火,當人們說到以太時,指的就是在上方的東西。他的這后一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為人們似乎假定,永遠運動著的物體在本性上就有某種神圣性,而且,正因為這類物體與我們月下世界的任何元素都不同,所以他們才決定把它稱為以太。因為我們說,相同的看法在人們中間反復出現,不是一、兩次,也不是偶爾如此,而是無限經常。有些人宣稱,不僅移動的物體,而且它們的包容物都是純粹的火,在土與星辰的居間物是氣;但是,假如他們思考了現在由數學提供的充分證明,或許就會放棄這種孩童般的看法了。因為,以我們從地球上看顯得很小為由,就認為每個移動著的物體在體積上也真的是那樣小,這實在是極其幼稚的。這個問題在前面對上方地點的考察中已經說明了[6];但是,我們現在要重述相同的論證。假如居間物充滿著火,物體都由火構成,那么,其余各種元素就早已頹敗了。但是,也不能說只由氣充滿;因為即使由兩種元素充滿地與天之間的地點,氣也大大超過了保持與它相關的其他元素的適當比例所需要的量。因為我們說,相對于包容它的整個宇宙的大小而言,地球的體積(包括其中的全部水的容量)是極其微小的。但是,當氣從水中或火從氣中分離而生成時,我們發現,體積并不是以這樣的大小而超越,而是相反,一定微量的水對從它之中生成的氣的比例與全部氣對全部水的比例必然是相同的。即使有人否認元素之間的相互生成,而主張它們的能力相等,也沒有什么區別;因為按這種觀點,是它們的大小在能力上相等,正如假若它們相互生成會出現的情況一樣。所以很明顯,氣或火都不可能單獨充滿居間的地點。
在討論了疑難后,現在要說明的問題是:兩種元素(我指的是氣和火)的位置與第一元素的位置的關系;由于什么原因,來自上方星辰的熱傳遞給地球周圍的地點。正如我們已設定的,讓我們先討論氣,然后再說明這些問題。
如果水從氣中生成,氣從水中生成,那么,為什么在上方地點中沒有云形成呢?照說,離地球較遠而又較冷的地點,就較容易形成較多的云;其所以較冷,是因為它既不靠近星辰的熱,也不靠近從地球反射回的光線;而正是這些光線,依據它們的熱量,驅散了聚集物,阻止了地球附近云層的形成。因為云是在光線分散并失去熱力的地方聚集而成的。
所以,要么水不是從所有的氣中自然生成的,要么如果從所有的氣中生成,包圍地球的東西就不僅僅是氣,而是某一類蒸汽,因此,它能重新凝聚成水。但是,如果如此大量的氣全都是蒸汽,氣和水的量就會大得不相稱了;因為上方物體之間的地點必定被某種東西充滿;但它不能是火,否則,其他一切就早已被烤焦了;這樣,剩下的選擇就必定是氣和包圍整個地球的水;因為蒸汽正是水的蒸發。
在以此種方式解決了這些疑難之后,讓我們進而闡述我們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既與將要作出的說明相關,也與已經提出的論述相關。我們說,到月亮為止的上方由某種物體占據,它既不同于氣,也不同于火,而是更為純粹,沒有混雜,但有程度的差異,尤其是在它與氣以及地球周圍的世界鄰接著的地方。當第一元素及其中的物體進行圓周移動時,離它最近的那一部分下方世界就憑借這種運動,生出火來,并被攪散,從而造成了熱。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也可以由下面得出同樣的觀點。處于上方的圓周移動下面的物體是某種質料,潛在地具有熱、冷、干、濕以及由這些性質推出的其他屬性,但在現實上,因其運動或靜止,它只可能獲得其中的一種,關于它的原因和本原,我們已在前面說過了[7]。所以,最重和最冷的元素,即土和水,就在中心和中心周圍被分開了。在它們周圍,并接續著它們的,是氣和我們習慣于稱謂的火,雖然它其實不是火;因為火是過度的熱,是某種沸騰。但應該認識到,在我們所謂的氣中,地球周圍的那一部分是濕的和熱的,因為它是蒸汽,有地球的散發物,在這上面的那個部分則是熱的和干的。因為蒸汽的本性是濕和冷,散發物是熱和干;蒸汽潛在地像水,散發物潛在地像火。所以,我們必須假設,云不在上方地點形成的原因是:在那里存在著的不僅是氣,而且更多的是火。毫無疑問,在上方地點中云的形成也要被圓周移動所阻滯。因為地球周圍的氣必然全都運動,除了使地球成為一個完滿球體的周圍之內的那個部分。實際上,我們看到,風生成于地球的沼澤地帶,從未看見它們在最高的山頂上吹。它的圓周運動是由整個天的旋轉運動帶動的。因為火與上方的元素連接,氣又與火連接,所以,由于它的運動,阻滯了氣凝聚成水。一旦它的某一部分變重,其中的熱被擠入上方地點時,就朝下移動,挨著的另一部分則與火性的散發物攪和在一起,因此,有的地方總是連續地充滿著氣,另一地方則是火,它們每一個都處在永遠的相互變化中。
關于云不生成、不凝集成水的問題,應當如何說明星辰和地球的居間地點以及它由什么物體充滿的問題,就說這樣一些。
關于由太陽生成的熱的問題,單獨而準確的說明更應在論感覺的著作中進行[8](因為熱是某種感覺的屬性);但是,我們現在可以解釋它由于什么原因而生成,雖然天上物體的本性自身不是熱的。我們看到,運動能夠分散和點燃氣,所以,經常發現被移動物被溶解了。僅僅是太陽的移動就足以保證暖與熱的生成;因為這種運動必定快,而且不遠。星辰的運動雖然快,但離得遠,月亮的運動雖然近,但又慢;只有太陽的運動完全具備這兩個條件。如果從我們這個世界發生的現象來進行類比思考,最遠生成于太陽出現的地方就更容易理解了;因為在這里,離快速移動物最近的氣也成為最熱的。這種結果很合理,因為堅固物的運動最能分散它。這是熱之所以傳到我們這個地方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包圍著氣的火常常被天的運動所驅散,并被迫朝下移動。
星的閃射[9]足以表明上方地點既不是熱的,也不由火構成;因為它們不是在那里,而是在下方生成;但是,物體被運動得越多、越快,它燃燒得也就越快。此外,被認為是萬物中最熱的太陽也顯得是白的,而不是火性的。
【4】在確立了這些之后,我們就來說明天上燃燒的火焰、閃射星以及有些人所謂的“火炬”、“山羊”等現象所以會出現的原因。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同一的,也由于相同的原因,區別只在多寡上。
它們和許多其他現象的本原如下所述。被太陽加熱的大地的散發物不是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一類,而必然是兩類,一類的本性更像蒸汽,另一類的本性更像風;蒸汽源于在土之內和在土表面的潮濕,源于土本身的東西則是干燥的,像煙。其中,像風的散發物由于熱,升到上面,較潮濕的則由于重,沉到下面。因此,地球周圍地區的次序是這樣的:首先,在圓周移動下面的是熱而干的東西,我們稱為火(因為沒有共同的名稱適于像煙的散發物的一切情形;但由于這種元素是一切物體中最易燃燒的,所以,我們必須使用這個名稱);在這種物體[10]下面的是氣。我們必須將剛才把火稱為在地球外緣周圍擴散的東西考慮為像某種可燃物,少許運動就經常使它突然燃燒,像煙一樣;因為火焰是干燥氣息的沸騰。所以,當圓周移動以某種方式運動它時,這種聚合物就在最合適的地方著火。
按照可燃物位置或數量的不同,其結果也有差異。如果可燃物既寬又長,我們就經常看見火焰如麥田里殘梗燃燒一般地燃燒;如果它只是狹長,我們見到的就是所謂的“火炬”、“山羊”和閃射星。如果可燃物較長而不是較寬,那么,當它燃燒時,就同時放射出火星(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它的小的部分雖然邊上著火,但卻與主體部分[11]連著),這被稱為“山羊”;當沒有這種屬性時,就是所謂的“火炬”。如果散發物的長度在許多方向上被分成小部分,在寬度和深度上亦如此,就生成了所謂的閃射星。
有時,散發物生成這些現象是靠運動引火。有時,熱是靠由于冷而凝聚的氣擠壓而排出的;因此,它們的移動似乎更像拋擲物,而不是像火。因為有人或許會提問:閃射星是否像把一盞燈置于另一盞之下,低處燈的散發物的發光是源于高處燈的火焰(因為它的速度快得驚人,所以,與拋擲物相似,而不像一個接一個地生出火的東西),或者,它的路徑是否是某一個物體的拋擲。或許兩種情形都有,因為有些如火焰生成于燈,有些則由于被擠壓而拋射,猶如用手指擠出的果核。所以,能看到它們在夜間和白晝從晴空中落到地上,掉進海中。它們被拋下是由于推進它們的凝聚物趨于下落。因此,霹雷也下落。這所有現象的生成都不是燃燒,而是靠擠壓的排射,既然一切熱在本性上都合乎自然地朝上移動。
上方地點中形成的現象是由散發物的燃燒生成的;下面地點中的形成則由于較濕的散發物的凝聚和寒冷而產生的排放,因為當它凝聚和收縮時,就趨于下落,并使熱朝下投射。根據散發物的位置以及是否湊巧處于平面還是垂直的方位,移動就因此而向上、朝下或橫向運行。多數情況是橫向的,原因在于包含有兩種運動,即強制地朝下與自然地向上;因為在這些條件下,物體的移動總是傾斜的。因此,閃射星的移動也常是傾斜的。
所有這些現象的質料因是散發物,動力因有時是上方的移動,有時是氣的凝聚和收縮。它們全都出現在月下。證據在于,它們的表面速度與我們拋擲之物的速度相似,由于它們離我們很近,所以,在速度上似乎遠遠超過星辰、太陽和月亮。
【5】有時,在晴朗的夜晚,我們能看到天空中形成的各種現象,例如“裂口”、“溝渠”和血紅的顏色。這些也有相同的原因。因為已經表明,上方的氣凝聚而著火,而且,它的燃燒有時生成燃著的火焰,有時生成移動著的“火炬”與星辰;所以,如果這同樣的氣在凝聚時表現為各種顏色,是毫不奇怪的。因為較微弱的光可以穿過濃厚的媒介物,當氣接收反射時,就會造成各種顏色,尤其是深紅色和紫色;因為當火紅色與白色靠重疊而混合時,最容易顯出這兩種顏色,例如在熱天,當星辰升起或下落時,如果穿過煙霧狀的媒介物去看,就顯得是深紅色的。當鏡面處于如此性質,以至于只接受顏色、不接受形狀時,通過反射,氣也能造成顏色。這些現象都不持久,其原因是,氣的凝聚是短暫的。
由于光從深藍色或黑色中穿透出來,就使得“裂口”有某種縱深的外表。當從諸如此類的背景中進一步凝聚時,“火炬”就經常脫落出來;但收縮則是“裂口”的出現。一般而言,白色在黑色中造成各種顏色,就如火焰在煙中一樣。在白天,太陽阻擋了它們,而且,除了深紅色外,夜晚也看不見其他顏色,因為它們是暗的。
上述這些,必須被假定為是閃射星、燃燒現象,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短暫現象的原因。
【6】下面要說明的是彗星和所謂的銀河。在此之前,先說說其他人在這些問題上的看法。
阿那克薩戈拉和德謨克里特宣稱,彗星是行星的會合,由于它們相距很近,顯得是彼此碰觸的。
所謂畢達戈拉斯學派的有些意大利人則斷言,彗星是一種行星,但不常出現,且只升起在地平線上面不遠之處。這也是水星的位置,因為它也升起在地平線上面不遠之處,我們經常看不見,所以,不常出現。
開俄斯(Khios)的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和他的學生埃斯庫洛斯(Aiskhulos)[12]也持類似的觀點。只是他們說,那條尾巴不屬于彗星本身,而是,在它經由地方的路徑上,吸收了把我們的視線朝太陽反射的濕氣,于是偶爾地帶上了尾巴。和其他星辰相比,它最不常出現,因為它是最慢地落在太陽之后,而且,在它再次出現于同一地點前,它的圓形軌道已經落后了整個一周。它既朝北落后,也朝南落后。在回歸線居間的地點,它不能把水吸到自身,因為該地區被移動的太陽烤干了。當它向南移動時,有足夠的必需潮濕,但是,由于它在地平線上方的那一部分圓弧較小,在它下面的要大許多,所以,人們的視線不可能朝太陽被反射,無論太陽接近回歸線地區時,還是在夏至時。因此,在這些地點,它不能成為彗星。但是,當它朝北落在后面時,就帶上尾巴。因為在地平線上面的那段圓弧大,在下面的那部分圓弧小。因為在這種時候,人們的視線容易被朝太陽反射。
這所有的觀點都不能成立,其中有些是對全體而言,有些僅對個別而言。
我們首先討論認為彗星是行星之一的那些人的觀點。因為一切行星全都落在黃道圈之內,但早已看到,許多彗星卻在該圈之外。再有,多個彗星常常同時出現。此外,假如像埃斯庫洛斯和希波克拉底所說,它們的尾巴是由于反射,那么,在有時,即使它沒有尾巴,也能看見這種星辰出現了,既然按他們所說,在它落到的另外的地點時并非全都有尾巴。然而,事實上,在五顆之外沒有一顆行星能被看見,它們全都經常在地平線上面一起同時出現。同樣,也經常地看見彗星出現,無論是在所有行星都可見時,還是在有些不可見,被太陽遮擋時。再有,在太陽處于夏至時,彗星只出現在朝北的地點的說法也是不真實的。因為在阿開阿(Akhaia)地震和海嘯期間[13]出現的大彗星就正好在西方,還有許多是在南方。再有,在摩倫(Molon)的兒子歐克勒斯(Euklees)執政雅典時[14],在太陽處于冬至時期的一、二月份,也在北方出現過一顆彗星。即使他們自己也說,在如此大的距離上,反射是不可能的。
對這種觀點和彗星是行星的會合的說法都適合的反駁是:首先,某些恒星也帶著尾巴。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僅有斷言此事的埃及人的證據,而且我們自己也曾見到過。因為在犬座腿部的某顆恒星就有尾巴,雖然不明顯;如果你盯著它看,光就晦暗,但如果瞬息一瞥,光就明亮些。此外,在我們這個時代看到過的所有彗星都不固定地消失了,逐漸地隱沒在地平線上面的地點中,所以,沒有一顆或多顆恒星落在它們之后。例如,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那顆大彗星就在亞斯特俄斯(Asteios)統治時期出現在冬季晴朗而有霜凍天氣的西方,在第一天,它處于太陽之前,所以見不到它,但后來就能見到了,因為它最短距離地落在太陽之后,并且立即固定著。它的光擴展到了天空的第三部分,像一條繩帶[15],因此被稱為“路”。它升到獵戶座的三明星那么高,并在那里消失了。
然而,德謨克里特則認為這種觀點是合理的,他說,在彗星消失時,有些恒星仍看得見。但是,按他的觀點,這不應有時發生,有時不發生,而應總是如此。此外,埃及的人們說,行星既與行星會合,也與恒星會合;我們自己也看到,木星與一顆星辰在雙子座會合,并且遮著它,但是,卻沒有彗星生成。再有,從理論上也能表明,雖然有些星辰看起來較大,有些較小,但每一個自身似乎都是不可分的。因此,正如假若它們是不可分的,兩個的聚合不會造出任何更大的量一樣,那么,既然它們顯得不是不可分的,它們的會合就不會顯出更大的量。
用不著再講更多的理由,僅憑上述就足以表明,前人提出的關于彗星原因的說法是錯誤的。
【7】我們以為,如若我們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說明,就是給出了不能為感覺得到的、在理性上對事物的充分說明。下面的敘述似應當作對所論現象的解釋。
我們假定,地球周圍世界(它處于圓形移動之下)的那個最外面的部分是干而熱的散發物。它和與它連續著、并在它下面的氣的更大部分都被圓形旋轉運動引帶到土的周圍。在它被移動時,它的運動經常在碰巧適合的地方著火,我們就斷言這是散射星辰閃光的原因。因此,當由于上面的運動造成這類像火的本原(它既不強大到能迅速引起廣泛的大火,也不微弱到很快燃盡,而是較為強大,也能引起大火)的凝聚時,當合適的散發物從下面升起,并與它會合時,彗星就生成了,它的種類依賴于散發物湊巧具有的形狀。如果它在各個方向都相等,就是彗星;如果只是長,則是所謂的“胡須”星。正如當這類現象移動時似乎是移動星一樣,當這類現象靜止時,也就似乎是靜止星。可以把這類現象與如果某人把火炬擲入谷殼堆或將火星掉進其中進行類比。閃射星的情形顯然也與此類似,因為燃料易燃,火能快速地長驅直入。如果這火靜止著自己燃燒,不穿透燃料,它停留在燃料最稠密的那一點上,那么,這一點就成為最后穿透的移動的開端。這就是彗星的性質:正如自身中含有開端和限度的閃射星。
當本原在下面地點中會合時,彗星就顯得是由于自身的。但是,當散發物由某一顆星辰(恒星或行星)的運動形成時,其中之一就成了彗星。尾巴不附著于星辰本身,而是某種像隨著太陽和月亮的移動而出現的光暈;當氣稠密時,這種屬性就在太陽軌道的下面生成了,尾巴與星辰的關系也如光暈與星辰的關系。區別只在于,光暈的顏色是由于反射,彗星尾巴的顏色則是它們實實在在顯出的。
當本原的構成與星辰關聯時,彗星的移動軌道就必然顯得與星辰被運動的軌道相同。當彗星由于自身而構成時,就顯得落在后面。因為這樣的情形是地球周圍世界的移動。
(彗星是對它伴隨的星辰自身的某種反射——猶如在純粹可燃物中的光暈——,而不是像希波克拉底學派的人們所說的,是對太陽的反射。反駁這種觀點的事實是:彗星更經常地是由于自身而生成,而不是圍繞著某顆固定的星辰。關于光暈的原因,我們后面再說明。)
關于彗星的構成性質像火的問題,可把下面的事實認作一個證據:它們的出現常常預示著風和干旱。因為顯然,它們的生成是由于有許多的這類散發物,所以,必然使氣更干燥,而且,濕的蒸汽被許多熱的散發物驅散和分化,因而不容易凝聚成水。在后面論及風時,我們再對此作出更清楚的說明。
所以,正如我們所說,當彗星很多,而且經常出現時,那些年份就明顯是干旱的和多風的。當它們出現較少,或體積較小時,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后果,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風在時間上或強度上有某種過量。例如,當那塊石頭從氣中落入埃戈斯河(Aigos potamoi)中時,它就是先被風刮上去,然后在白天落下的;在那時,有顆彗星也恰巧出現在西方。再有,在大彗星出現時,冬季干燥,北風凜冽,潮浪由于風而相對撞;因為在海灣內,北風勁吹,在海灣外,南風猛刮。再有,在尼科馬可斯(Nikomakhos)統治時[16],一顆彗星在赤道圈周圍出現了幾天(這一次沒有升起在西方),這與科林斯(Korinthos)發生的風暴是一致的。
彗星之所以不多,而且不常出現,它們之所以更出現在回歸線之外而不是之內,其原因在于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因為這種運動不僅驅散了熱的東西,而且在它聚合時,又將其分開。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東西大多聚集到銀河地區。
【8】現在,我們要說明銀河是如何構成的,由于什么原因,其本性是什么。我們還是先談談其他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法。
在所謂的畢達戈拉斯學派中間,有些人說,銀河是在傳說中的費桑(Phaethon)毀滅時期某顆星辰墜落下來的一條路;另一些人則說它是太陽曾經移動的軌道,所以,這個地點被燒過,或承受過諸如此類的其他某個物體的移動所造成的影響。
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因為它不知道,假如這是原因的話,黃道帶圓也就會有如此遭遇了,而且會比銀河更甚;因為不僅太陽,而且所有的行星都在其中移動。雖然我們能看見整個黃道圓(因為在夜間的某時,我們能看到它的半個圓),但是,這并不表明它受過如此遭遇,除了如果它的某個部分與銀河圓碰觸在一起之外。
阿那克薩戈拉學派和德謨克里特學派的人們則宣稱,銀河是某些星辰的光。因為他們說,當太陽在地球下面移動時,就看不到有些星辰。太陽照耀著的那些星辰的光我們看不見(因為被太陽的光線遮擋了);但是,銀河則是那些星辰特有的光,它們來自太陽,只是被地球遮擋了。顯然,這種說法亦不能成立。因為在同樣的星宿中,銀河總是相同的(因為顯然,它是最大的圓),相反,由于太陽不是停留在相同的地點,所以,被它遮擋的星辰總是不同。因此,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銀河也似應變換其位置。然而,卻沒有見到這種變化發生。此外,如果正如天文學的研究現已表明的,太陽的體積比地球的更大,星辰與地球的距離比與太陽的距離大許多倍,正如太陽離地球比離月亮更遠一樣,那么,從太陽的光線形成的光錐就不會離地球太遠,地球的陰影(即我們所謂的夜)也就不會到達星辰。相反,太陽必然照耀一切星辰,地球遮不住其中任何一個。
關于銀河,還有第三種理論。有些人說,銀河是我們的視線對太陽的反射,正如彗星一樣。
但是,這也不能成立。因為如果眼睛、鏡子和被見到的整個對象都是靜止的,那么,映象的同一部分就會顯現在鏡中的同一點上。如若鏡子和對象是運動的,與靜止的眼睛保持相同的距離,而彼此的運動速度不等,因而不會總有相同的距離,那么,同一映象就不可能總在鏡子的相同部分。在銀河圓中被移動的星辰是運動的,反射對其發生的太陽也是運動的,但我們卻靜止著;它們與我們的距離是不變的,相等的,但它們彼此的距離卻不相等。因為海豚星有時出現在午夜,有時則在黎明。但在每一場合,銀河的部分總保持同樣。然而,假如這是映象,不是在這些地點自身中因受到作用而產生的某種異變[17],那么,情形就不應如此。
再有,我們看見銀河在夜間反射到水中,以及類似的鏡子中,但是,我們的視線怎么能對太陽反射呢?
從這些表明,銀河不是任何行星之路,不是不可見的那些星辰的光,也不是反射。其他人提出的這些觀點差不多就只是到此為止。
現在,讓我們重溫一遍已設定的基本原則[18],然后再說明我們的觀點。前面已經說過,所謂氣的外緣具有火的能力,所以,當氣被運動驅散時,就有被分開的一類聚合物。我們說,彗星就是由它構成的。我們必須認為,發生的這種情形與彗星不是由于自身生成,而是被某個星辰(恒星或行星)形成時的情況是一樣的。那時,星辰作為彗星出現,因為這種東西伴隨著它們的移動,正如它們跟隨著太陽一樣,所以,我們說,當氣碰巧這樣合適地構成時,由于反射,光暈就從這種東西中出現了。我們必須假定,某個星辰個別發生的情形也是整個天和全部上方移動所發生的。因為有理由認為,如果某一個星辰的運動能使氣燃燒,并由于圓周的大小而分散它,那么,所有星辰的運動也應能造成類似結果,尤其是在星辰最多、最大、彼此相距最近的那些地點。由于太陽和行星的移動,黃道圓分散了這類聚合物;因此,多數彗星出現在回歸線外。再有,太陽和月亮周圍均無尾巴出現;因為在這類聚合物形成前,就迅速地被分解了。但是,銀河在其中顯現給我們視線的那個圓是最大的,它的位置大大超過回歸線的范圍。此外,這個地點充滿了最大的和最亮的星辰,也充滿了所謂的散射星(只要你觀望,就能清楚地看見這些),因此之故,一切這種聚合物都總是連續地在那里匯集。證明如下:在圓本身中,光更強的是其中的銀河為雙重的那一半圓,而且,在這一半中,比另一半的星辰更多、更密;這就表明,光的原因是由于星辰的移動,而不是因為其他什么。因為如果銀河生成于星辰最多的圓中,而且是在星辰顯得更密集、更大的那一部分圓中,那么,就有理由假定,這是異變的最特有的原因。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這個圓和其中的星辰。不可能像這樣把所謂的散射星固定在球體上,因為它們每一個都沒有明顯的穩定位置。如果你翹望天空,就會明白。因為只有在這個圓中,居間的地方才充滿了這類星辰,而在另外的圓中,顯然空缺著。所以,如果我們給出的彗星出現的原因說得有道理的話,我們就必須假定同樣的說法也適于銀河。因為在那里是單一星辰所產生的尾巴在這里以同樣方式形成了整個圓,所以,可以把銀河定義為由于分散物的最大圓的尾巴。
(因此,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彗星既不經常、也不大量地出現,因為由于天的每次旋轉,這類聚合物過去和現在總是在被分散,并匯集到這個地點。)
關于在與天的移動連續著的那一部分地球周圍的世界中發生的現象,即關于閃射星、燃燒的火焰、彗星和所謂的銀河,我們都已經說明了;因為在這個地點的異變現象,差不多就是這樣一些。
【9】讓我們接著論述在這之后的第二個地點,即地球周圍的第一個地點。這是水與氣共同占有的地點,也是隨著地球上面水的生成而出現的各種后果的地點。我們同樣必須考察這一切的本原和原因。
動力的、支配的、最初的本原是太陽在其中移動的那個圓。因為顯然,當太陽靠近或離遠時,便引起了分散與聚合,所以,它是生成與毀滅的原因。地球靜止著,它周圍的潮濕被陽光和來自上面的其他熱所蒸發,并向上移動。但是,當引起它上升的熱離開時,有的就散入上面的地點,有的則由于升到地點上面很遠的氣,因而冷卻了。冷卻了的蒸汽由于熱的離去和地點很高,就再度聚合,由氣變成水;此后,又重新落到地上。源于水的散發物是蒸汽,由氣凝成水的是云。霧是云凝集成水時的剩余物。因此,霧更預示著晴天,而不是雨天;因為霧仿佛是“不育”的云。
這種圓環式生成是摹仿太陽的圓環。因為隨著太陽起落的變化,潮濕就朝上或向下。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條由氣和水共同構成的、環形地流上流下的河。當太陽靠近時,蒸汽流就上升,當太陽離遠時,水流就下瀉。這個序列的次序總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古人們所謂的“洋”有什么隱義的話,那么,他們指的或許是圍繞地球環形流淌的這種河。
所以,潮濕總是由于熱的力量升起,又由于冷而重新下降到地上。有專門的名稱來稱謂這些過程以及它們屬下的某些情形。例如,當水小點下落時,叫毛毛雨;當水滴較大時,則稱為雨。
【10】白天蒸發的有些濕氣由于使它上升的火對被上升的水的比例小,就不會升得很高,當它在夜間被冷卻時,就會重新下移,這被稱為露和霜。如果蒸汽在重新凝集成水以前被凍住了,就是霜(它出現在冬季,而且,在寒冷的地方更容易出現)。當蒸汽被凝聚成水,但熱沒有強大到烤干已升起的潮濕的程度,冷也不足以(或由于地方較溫和,或由于季節較溫和)使蒸汽自身凍結時,就是露。因為露更容易在宜人的氣候和溫暖的地區中出現,霜則剛好相反,正如已經說明的。因為顯然,蒸汽比水更溫熱(因為它仍帶有使它上升的火),所以,需要更冷的東西來凍結它。露和霜均出現在晴朗無風的天氣;因為假如天氣不晴朗,濕氣就不能上升,而如果有風在刮,它就不能凝聚。
這些的生成是由于升得不高的蒸汽,表明這一點的事實是:霜不在山上生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它從低凹、潮濕的地方升起,所以,使它上升的熱猶如承受著超出自身能力的太重負擔,因而不能將它升向很高的地點,而是很快就使它重新掉下來。另一個原因是,在高處,氣流動得最急速,因而破壞了這類東西的匯集。
一切地方的露都在南風中,而不是在北風中生成,只有旁托斯(Pontos)的例外。在那里,情況剛好相反,因為是由北風,而不是由南風生成的。原因與它在宜人的氣候,而不是在嚴寒的氣候生成一樣。因為南風帶來溫暖,北風造成嚴寒;正因為它是冷的,造成嚴寒,所以就冷卻了散發物的熱。但在旁托斯,南風并不造成足以使蒸汽生成的溫暖,而北風由于冷,就包圍并擠壓熱,所以,就更能造成較多的蒸汽。在其他地方,我們也能經常看到這種事情的出現。例如,墻上濕氣的散發就更是在北風中,而不是在南風中。但是,在一定量的熱聚合前,北風冷卻了它,而在南風中,則允許散發物的匯集。
水本身并不凍結,猶如在有云的地點中一樣。
【11】從那里,降下由于冷而凝聚成的三種物體,即水、雪和冰雹。其中的兩種與下面生成的現象相對應,并由于同樣的原因,區別只在程度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寡上。因為雪和霜相同,雨和露相同,只是前者量多,后者量少。因為雨生成于大量蒸汽的冷卻,其原因在于它所從出的地點寬大,它在其中匯集的時間較長。但是,露的量卻較少,因為它只是蒸汽在一天、且在很小的地點中聚合而成,正如它的快速生成和微小的量所表明的。霜與雪的關系也一樣;當云凝凍時,就有雪,當蒸汽凝凍時,就有霜。因此,雪是冷的季節或地區的征兆。云內含有許多熱,所以不會凝凍,除非冷占了上風。因為在云中,還內含著許多使潮濕從地上蒸發的熱。
冰雹生成于更高的地區,在靠近地球的蒸汽地帶中沒有與它對應的東西。因為正如我們說過的,上方的雪對應于下方的霜,上方的雨對應于下方的露;但是,下方無類似的現象對應于上方的冰雹。在我們說明冰雹時,會明白原因的。
【12】在考察冰雹的生成時,對于那些不難明白的問題和似乎費解的問題,我們都必須說明。
冰雹是冰,是水在冬季的凍結。但是,雹雨最多地出現在春天和秋天,較少生成于夏天,只有在不太冷時,才偶爾出現在冬天。一般地說,雹雨生成于較暖的地方,雪則出現在較冷的地方。
水在上面地點凝凍是荒謬的;因為在變成水之前,它不能凝凍,而水是不能在氣中停留一時半刻的。也不能說像由于微小而升上去、并融于氣中的小水滴,正如很小的土和金經常漂浮在水上一樣,水也漂浮在氣上,并由許多小滴聚合成大的水點掉下來。冰雹不可能出現這種情形;因為凝凍了的東西不能像液體一樣接合。所以顯然,如此大小的水滴已停留在氣中,否則,當凝凍時,就不會有如此大小了。
有些人[19]認為,冰雹生成的原因是這樣的:云被擠進上面的地點——由于來自地球的陽光的反射不能達到那里,所以更冷——,當它到那里時,水已凝凍。因此,雹雨更多地出現在熱天和溫暖的地區,原因在于,熱迫使云更加遠離地球。但是,在很高的地方,冰雹恰恰極少出現;然而,按他們的理論,是應該多出現的,正如我們看見雪在高處出現得最多一樣。再有,經常看到,云在靠近地球移動時,帶有大的聲響,所以,聽到和看到的人們當作是某種災禍的兇兆而驚恐不安。有時,當看到這種云時,也沒有聲響,而是雹雨猛烈,雹塊大得難以想象,而且形狀不圓;其原因是,它們下落的時間不長,是在靠近地球的地方凝凍成的,而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再有,大的雹塊必然由最大的凍結所生成;因為冰雹是冰,這一點人人都明白。而那些大的雹塊形狀不圓。這就表明,它們的凝凍離地球近;因為那些遠距離下落的冰雹由于移動的路程長,被磨損了,所以成了圓形,體積也較小。
所以很清楚,在云被擠進寒冷的上面地點時,不會發生凝凍。
我們知道,熱與冷相互反應(因此,在天氣暖時,地球的下面是冷的,而在有霜的時節,它又是暖的)。我們必須認為,這種反應也出現在上面的地區,所以,在較暖的季節,冷由于環繞著的熱而被凝縮,有時,就造成水從云中的突然生成。因此,夏天的雨滴比冬天的更大些,雨也下得更猛。下得更猛被說成是在更密集時,而更密集則由于濃縮的速度快。(這與阿那克薩戈拉的說法剛好相反。他說,它發生在云升入冷氣中時,而我們則說,它發生在云降入熱氣中時,而且,云降得越低,雨就越猛。)當里面的冷被外面的熱更凝縮時,就凝結而造成水,并生成冰雹。當凝結的水下落速度更快時,就出現了冰雹。因為如果水在一定的時間中下落,而冷在較少的時間中使它凝凍,那么,就沒有什么妨礙它在氣中凝凍,只要凝凍所需的時間比下落的時間更短。離地球越近,凝凍就越快,雨就越猛,雨滴和雹石就越大,因為下落的地點距離短。由于同樣的原因,大的雨滴就下得不密。冰雹在夏天比春、秋少,但比冬天多,因為在夏天,氣較為干燥;但在春天,氣是濕的,在秋天,氣開始濕。由于相同原因,冰塊有時也生成于晚夏,正如我們已說過的。
如果水先前已被加熱,就有助于快速凝凍;因為這樣,冷卻得更快些。因此,當許多人想很快地使水冷卻時,就先把它放到太陽下。旁托斯的居民們在冰上扎營釣魚時(因為他們是在冰上鑿一個洞,然后下釣),就在漁具上澆熱水,因為它凝凍得更快;因為他們把冰用作使漁具下沉的鉛塊。在溫暖的地區和季節,聚集的水會很快變熱。
也正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在阿拉伯(Arabia)和埃塞俄比亞(Aithiopia),雨在熱天下,而不是在冬天,而且,下得很猛,在同一天要下許多次。因為這個地區很熱,靠著熱的濃縮,就很快地冷卻了云。
關于雨、露、雪、霜和冰雹的本性是什么,以及由于什么原因而生成的問題,我們就說這樣一些。
【13】我們現在來說明風、一切氣息[20]以及河與海的本性。但是首先,我們要提出我們自己在討論這些問題時的困難。因為正如在其他問題上一樣,有關這些問題,也沒有什么理論留傳給我們,而它們似乎不是任何一個人就能偶然說出的。
有些人說,當所謂的氣被運動和流動時,就是風,當同樣的氣被重新凝縮時,就成了云和水,這就意味著,水和風的本性是相同的,風是氣的運動。因此,有些想說得更明確的人就斷言,所有風都是一種風;其根據是,被運動的氣全都是一,是相同的,沒有什么實質的區別,只是由于氣的流動碰巧源出于不同地點,才顯得有區別。這就猶如某人說所有河流都是一條一樣。因此,未經研究的眾人的說法比研究之后提出的這種觀點更好。如果一切河流都來自于一個本原,同樣的情形也適于風,在這種理論中,或許有某種真實的成分;但是,如果兩種場合同樣無真實可言,那么顯然,這種說法雖然巧妙,但是錯誤的。其實,需要考察的是這些問題:風是什么,它如何生成,它的運動者是什么,它們起始的本原何在;是應該假定風的流動像從某種容器中流出的東西、一直流到容器空了時為止呢(例如,從一只皮酒囊中流出),還是有如畫家們畫風一樣,從自身中找到本原。
關于河的生成,有些人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被太陽吸上去的水當作為雨而再度落下時,就會集在地下,從大的孔洞中流出,或者一切河流都同出一源,或者各有各的源頭;沒有什么水是生成的,河流里的水都在冬天匯集到這類貯藏器中。因此,河水的流量在冬天總是比夏天更大,而且,有些四季長流,有些則不是如此。當孔洞大,匯集的水多,并能在冬季的雨再次下落之前持續流淌、不被耗盡時,河就無盡地終年不斷;但是,當儲存器較小時,由于提供的水不多,河流在新的雨水從天而降以前就干涸了,其容器是空的。
但是顯然,假如有人想測算一下水的量,然后制造一個能使水日復一日連續流淌的儲存器,那么,要容納流淌一年的全部水,這個容器就應當比地球的體積還要大,或者至少不能更小。
雖然在地球的許多地方確有不少這種容器存在,但是顯然,如果有人不承認在地球中氣變成水,其原因與在地球上方的情形一樣,那么,這是荒謬的。如果由于冷,蒸發的氣在地球上面被凝縮成水,那么,必須假定,地球中的冷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所以,在地球之中,不僅有分離的水生成和流淌,而且,這種生成是連續不斷的。
再有,縱然水不是生成的,而是像這樣一貫存在著,也不能像有些人所斷言的那樣,認為河流的源頭是某些分離的地下湖泊;相反,正如在地球的上面地區小水滴匯集,這些再匯集其他,直到最后有一定的數量之后,水作為雨而下落一樣,在地球中也如此,開始是涓涓細流的匯集,逐漸成為一點,從地中噴出,成為河流的源頭。事實也能證明這一點。當人們進行灌溉勞動時,他們把水集中到管道和溝渠里,猶如地的高坡在流汗。因此,我們看到河流源出于山,從最高的山上,流出最多、水量最多的河。同樣,多數源泉在山和高地附近,除河外,平壩中很少有水源。山和高地就像懸掛在地上的吸透了的海綿,使許多地方的小水滴滲出,并聚合在一起。它們吸收了很多下落的雨水(無論這類容器是凹形的、朝上,還是凸出的、朝下,都無關緊要;因為在兩種場合,它均含有等量體積的物體),也冷卻升上去的蒸汽,并將其重新凝縮為水。
因此,正如已說過的,最大的河流發源于最高的山脈。只要看看地圖,就能明白這一點;因為這些地圖或者出于作者們親眼所見的東西,或者是從其他目睹過的人們那里了解到的。我們發現,亞洲的河流最多,而其中最大的河流是從所謂的帕那索斯(Panassos)群山發源的,它被公認為是朝向冬天黎明[21]的一切山中最大的。當你越過它時,就看到了外面的洋,它的限界不為我們這里的人所知曉。除其他河外,從這座山中還流出了巴克托斯(Baktros)河、夸斯伯斯(Khoaspes)河、阿拉克色斯(Arakses)河;從后一條河中,分出了塔奈斯(Tanais)河,并流入邁俄提斯(Maiotis)湖。從它之中。也流出了印度河,其流量是一切河流中最大的。從高加索山中,流出了法色斯(Phasis)和其他許多非常大的河。高加索山無論在面積上,還是在高度上,都是朝著夏季日落方向[22]中最大的山。表明它高度的事實是:無論是從所謂的深淵,還是沉到湖中,都能看見它;再有,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夜晚三分之一的時間中它的峰頂上有陽光照耀。證明它體積大的事實則是:它包含有許多居住區,其中生活著多個種族的人,據說里面也有大的湖泊;但是他們說,直到最后的峰頂,所有這些地區都是見得到的。
從葡熱勒(Purene)——這是在克爾提喀(Keltike)中朝著赤道線日落方向[23]的一座山——,流出了依斯托斯(Istros)河和塔爾特索斯(Tartessos)河。后一條河流到“赫拉克勒斯之柱”外面,依斯托斯河則穿過整個歐洲流入歐克塞諾斯(Eukseinos)海。其余的河大多從阿爾庫里昂(Arkunion)群山朝北流,在這一地區,該群山在面積和高度上都是最大的。在北邊的盡頭,斯庫塞亞(Skuthia)最外面的是所謂赫里派(Hripai)群山。關于這座群山的大小,講故事的人們說得太不著邊際了,但他們又宣稱,在依斯托斯之后,其余最多的和最大的河都從該群山中流出。
同樣,在利比亞,從埃塞俄比亞的群山中流出了埃貢(Aigon)和努色斯(Nuses),從所謂的“銀山”(Argurosoroi)中,流出兩條著名的、最大的河,所謂的克勒墨特斯(Khremetes)流入最外面的洋中,是尼羅河的第一源流。
在希臘地區的河中,阿克洛斯(Akseloos)出于平多斯(Pindos),依那科斯(Inakhos)亦如此。斯圖芒(Strumon)、諾索斯(Nessos)和赫波洛斯(Hebros)三條河均源于斯孔波羅斯(Skombros)。還有許多河從赫洛多柏(Hrodope)流出。
人們會發現,其他河也都是以同樣方式流出的,我們所說的這些只是用作例證。即使它們從沼澤地流出,那么,幾乎所有的沼澤也都或者位于山下,或者位于逐漸升高的地區。
很明顯,不應認為河的源泉出于確切的孔洞。因為我們可以說,即使只由已經存在著的水流來填裝,地球的地方也是不夠的(云的地點亦如此),更何況有的水并不蒸發消散,有的水又已經生成,而一切水都總是從已經存在著的容器中生出的。其次,河流發源于山腳的事實表明,一個地方積蓄的水是通過許多涓涓細流一點一滴逐漸匯集起來的,河的源泉正是這樣形成。
當然,像湖一樣容納許多水的這種地點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它們不會大到能產生人們所主張的那種效果;人們或許會假定,河水全是由看得見的源頭提供的,因為多數河流都發源于泉水。其實,全部水的容器是湖或泉的認識同樣不合理。
河流被吞沒的事實表明,地球上確有縫隙和洞穴。這種情形出現在地球的許多地方。例如,在伯洛奔尼撒,就有不少這樣的河出現在阿卡底亞(Arkadia)。其原因是,由于這里是山,沒有從峽谷到海洋的出口,所以,當這些地方被水灌滿時,由于沒有出口,水在上漲的壓力迫使下,就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地下的通道。在希臘,這類事情發生的規模較小。但是,在高加索山下有一個湖,當地的人們把它稱為海。許多大河流入其中,但由于沒有明顯的出口,就從科拉克索斯(Koraksos)大陸的地下流了出去,到了所謂的旁托斯深淵周圍。這是該海深不可測的一處地方,至少沒有人能用測深的辦法探到它的底。在離陸地大約300斯塔得遠的地方,新的水流出現在大片地區,但不是連著的,而是分成三塊。在里谷斯提克(Ligustike),有一條與赫洛達諾斯(Hrodanos)同樣大的河被吞沒了,爾后又在另一個地方流出。赫洛達諾斯河可以行船。
【14】地球的相同地區并非總是潮濕或干燥,而是依據河流的生成與干涸發生變化。因此,陸地與海洋也發生變化,并非一些始終是陸地,另一些始終是海,而是在曾為陸地的地方現在成了海,現在是海的地方又會重新變成陸地。我們必須認為,這些變化依照某種次序,而且是循環的。其本原和原因是,地球的內部有它的長成與衰老過程,正如植物與動物的身體一樣。區別只在于,動植物不是部分地承受這些變化,而必然是作為整體同時長成和消滅;地球的情形則是部分地承受變化,由冷與熱引起。冷熱的增減則由于太陽及其旋轉運動;正是因為這些,地球的各部分才有不同的潛能,所以,有些部分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潮濕,然后干燥,再變老,另一些地方則有生命,并且部分地變成潮濕。當地點變得較為干燥時,源泉必然消失,而一旦發生這些情形,河水就先是由大變小,最后干涸;當河流在一個地方退落并消失時,就相應地在另外的地方生成,海也必然發生變化。因為海由河流推進,侵蝕陸地,當它退潮時,必然使干燥的陸地出現,而當干燥的陸地被河流和淤泥塞滿時,那里又會是洪水泛濫。
但是,由于地球生成的整個自然過程發生得緩慢,與人的生命長度相比,時間跨度大,所以,察覺不出這些變化,在這些變化能被自始至終地記載下來之前,整個種族就消亡和毀滅了。在戰爭中,毀滅量最大,速度亦最快,其他的還由于疾病與饑荒。有些饑荒大量地造成毀滅,有些則是微小而緩慢的,所以,覺察不到種族的毀滅。原因在于,有些遷走了,有些留在了這塊地方,而且,這過程要一直持續到這塊地方不能養活任何人的時候為止。從第一批撤離到最后一批遷走,其間經過的時間可能很長,無人記得;由于時間太長,因此,在最后的人死去前,就沒了記載。同樣,我們必須認為,在從潮濕、沼澤變成的干燥的陸地上居住的第一批各種族的人也忘卻了時間的變化。因為在這里,變遷也是微小的、緩慢的、長時期的,所以,不記得誰先來、何時來、在那時這些地方是什么狀況。
在埃及,已經發生過這種情形。這地方總是在變得更加干燥,而且,整個地區都是尼羅河的沉積。但是,由于鄰近的種族居住在逐漸干燥的沼澤地上,時間的跨度便淹沒了過程的開端。然而,尼羅河的所有河口,除了卡洛比可斯(Kanobikos)的那一個外,全都是人造的,而不是河流本身形成的。在古代,埃及被稱為忒拜(Thebai)。荷馬也表明了這一點,雖然相對于這些變化而言,他是比較晚近的。因為他提到了這個地方,仿佛門菲俄斯(Memphios)或者還完全不存在,或者至少不像現在這樣重要。實際情況也可能是如此;既然人們先住在高處,爾后才住在低處。因為一個地方離泥沙淤集越近,其沼澤化的時間也就越長,原因是,水總是更多地集中在最后形成的陸地中。但是,這塊土地要變化,并再次出現興旺。因為當這些地方干燥時,就會變好,而先前氣候宜人的地方有朝一日則會惡化,變得太干燥。
這也出現在希臘的阿爾格亞(Argeia)和穆克奈亞(Mukenaia)附近的地區。在特洛伊戰爭期間,阿爾格亞是沼澤地,只能養育極少的人,穆克奈亞則條件優越(因為享有更大的榮譽),而現在,由于我們前面說過的原因,情況則相反。穆克奈亞變得完全干燥,成了不毛之地,曾由于沼澤而荒蕪的阿爾格亞現在則成了肥沃的良田。在這小塊地方發生的此種變化,必須被認為也同樣地發生在廣大的地區和整個領域。
視野不開闊的人們認為,這些變異的原因是在生成意義上的整個宇宙的變化。因此,他們說,海由于干燥,所以在變小,其理由是,現在與過去相比,可以看到更多的地方有這種情形發生。這種說法部分真實,部分不真實。確實,有許多地方過去是水覆蓋著,現在則干燥了,但相反情形亦存在;因為只要他們看一看就會發現,有許多地方被海侵吞了。但切不要以為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宇宙的生成。因為如果由于微小的和短暫的變化就認為宇宙在運動,這是荒謬的,地球的體積與大小根本不能和整個宇宙的相比較。我們寧可假定,所有這些變化的原因是,正如在一年四季中有冬天一樣,在某個大的時期的固定間隔中,也有大的冬天,而且雨量過多。它并不總是發生在相同的地點,而是像所謂的丟卡里昂(Deukalion)時期的洪水一樣,主要地發生在希臘地區,尤其是在古老的赫拉斯(Hellas)。它在多多奈(Dodone)和阿刻洛斯(Akheloos)河周圍,該河經常改變流向。這里,居住著色洛依(Selloi)人和那時稱為格來科依(Graikoi)、現在叫做赫倫奈斯(Hellenes)的人。當這種過量的雨出現時,我們必須認為它足以維持很長時間。正如我們說過的,關于有些河流終年不斷,有些卻時有干涸的原因,有的人認為是地下洞口的大小,我們則認為是山嶺地區的大小,以及它們的密度和寒冷(因為這種地帶接納、保持和產生出最多的水;相反,假如突起的群山是矮小的、多孔的,并由石頭和黏土構成,那么,它們提供的水早就枯竭了)。所以,我們也必須認為,在降雨量如此充足的地方,也會造成那些地區的潮濕最難消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后一類地區更為干燥,前一類,即潮濕的地區較不干燥,直到相同的循環又重新開始。
既然必定有整體的某種變化,而這種變化又不是生成和消滅(因為宇宙整體是持存不變的),那么,就必然是正如我們所說,相同的地區并非總是由于海和河而潮濕,也并非總是干燥。事實能證明這一點。埃及人(我們斷言他們是最古老的人)居住的那塊地方全都顯然是由于河流的行為而生成的。只要看看這片地區本身,便能明白這一點。關于紅海的事實也足以證明。有位國王曾企圖挖一條通向它的水道〔因為假如這整個地區可以通航,無疑會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利益。據說色索斯提斯(Sesostris)是古代帝王中第一個想這樣做的人〕,但是他發現,海比陸地還高。所以,起先是他,爾后是大流士(Darelos),均放棄了掘水道的企圖,唯恐與海水的混合把河水弄糟了。所以顯然,整個的這片地區曾經是一條連續的海。因此,利比亞的阿摩尼亞(Ammonia)地區不合道理地顯得比它朝海的下邊地區還要低洼一些。因為很明顯,河流的淤積形成了湖與干燥的土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在湖中的水干枯了,現在已消失。再有,在邁俄提斯湖周圍,河流的淤積在不斷增大,致使現在航行于其中的貿易商船比年前的要小得多。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推出,它也像其他許多湖泊一樣,開始是由河流的行為造成的,最后必然要變得完全干枯。再有,由于這種淤積,總是造成一條穿過波斯潑洛斯(Bosporos)的水流,在這種場合,人們也能親眼見到該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因為當源于亞細亞海岸的水流造成一個沙洲時,在其后就先形成一個小湖,后來它干枯了;在此之后,又是沙洲和一個又一個的小湖,該過程總是如此這般地接著發生。當這反復多次地發生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道必然變窄,像一條小河,到了最后,就干枯。
所以很明顯,既然時間是無限的,宇宙[24]是永恒的,那么,塔奈斯河與尼羅河就都不會永遠流淌,它們曾經流經的地方總有一天要干涸;因為它們的行為有限界,而時間卻沒有。同樣的說法也適于一切其他河流。但是,如果河流生成和毀滅,而大地的同樣地方并非永遠潮濕,那么,海也必然有類似的變化。如果海總在一些地方退潮,另一些地方漲潮,那么顯然,整個大地的相同部分也不總是一些是海,另一些是陸地,而是在時間之中全都要變化。
關于大地的相同部分既不總是干燥的地,也不總是可通航的水,以及由于什么原因而出現這些的問題,我們都說明了。同樣,我們也說明了為什么有的河流終年不斷,有些則不是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