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 苗力田
- 10031字
- 2019-12-13 21:28:38
第三卷
【1】現在,讓我們用與前面相同的方式,來說明這種散發活動的其他方面。
當這種風以微小的、分散的量經常散發出來,并很快擴散得極其稀薄時,就造成雷鳴與閃電。但是,當它整體式地、較濃密而不是較稀薄地被散發出時,就生成颶風。因此,它很猛烈(因為散發的速度很快)。
當散發物大量而連續地被散發出時,其結果與相反的過程再度發生、與生成雨和大量水的方式相同。兩者的這種能力潛在地存在于質料之中;當二者中的任意一方潛在的本原生成時,在質料中存在著更大的量的那一方就從中分離出來,其結果或者是雨,或者是颶風,如果另一類散發物占優勢的話。
當在云中散發的風與另一股風沖突時,所發生的情形猶如在門口或路徑中的風被迫從寬敞的地方擠入狹窄之處。(在這種場合,結果經常是,運動物體的第一部分或由于地方狹窄的阻抗,或由于相反運動物的阻抗,因而發生偏斜,這樣,風就成了圓圈或漩渦。因為它前面的部分阻止它向前,而后面的又在推擠,所以,就必然朝著沒有阻礙力的旁邊移動。這種情形總是出現在一個個后續著的部分,直到最后成為一,即形成圓圈;因為任何由單一移動所形成的圖形自身也必然是單一的。)地球的旋風就是以此種方式生成的,就起始而言,云中的也一樣。但正如颶風,當云總在分散時,就生成連續的風一樣,在這里,云也總是連續地跟隨著;由于云很稠密,風不能從中分離出來,所以,由于已經說明過的原因,它起初就圓圈式地運轉,然后,由于云總是在熱量消退的地方密集,它就朝下移動。如若沒有顏色,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旋風,天象學它是一種不成熟的颶風。旋風不在北方生成,在下雪時,也沒有颶風;原因在于,所有這些都是風,而風是干的和熱的散發物。霜和冷在一開始就占優勢并壓住了它。這種優勢是很明顯的,否則,就不會有雪,也不會有北方的雨;因為這些是冷占優勢的結果。所以,當已經生成的颶風不能穿出云層時,就出現旋風;它由漩渦的阻抗引起,發生在渦旋移動到地上,并把它和它不能擺脫的云卷到一起時。它通過直線式吹動的風運動事物,并通過圓圈式運動和強力漩掉并卷走所遇到的東西。
當降下的風著火時(如果風較為稀薄,這就會發生),就是所謂的火風;因為它的風引燃了鄰近的氣,并為其著色。
如果大量稀薄的風從云自身中被擠壓出來,就生成霹靂;如果風非常稀薄,由于稀薄不能燃燒,詩人們就將此稱為光亮;如果風不很稀薄,能燃燒,他們就稱為冒煙。第一類由于稀薄而快速移動,也正由于快速,所以能在引燃物體或在其中使它變黑之前穿過它;第二類由于移動較慢,就使物體變黑,但也在引燃它之前穿過了。因此,有阻抗的東西要承受某種作用,無阻抗的則無所承受,例如,盾牌的銅已被消熔了,但木柄卻未受影響,因為它稀疏松軟,風穿過時不影響它。同樣,它也能穿透罩袍,但不燒著它們,只是弄破。
這些例證表明,它們全都由于風。我們有時也能獲得看得到的證明,愛非斯神廟新近發生的火災[40]就是例子;因為火焰連成一片火海,在多個方向上離開火源,蔓延出去。煙是風,煙會燃燒,這是明顯的,而且,我們在前面的其他地方也說明過[41]。當火焰集束運行時,那時就可清楚地看到它是風。在小的火災中覺察到的東西出現在更大規模的火災中,因為在那時,燃燒的質料很多。因為作為風之本原的木料[42]一旦破裂,其中的一些就從它所出的地方沖出,并在火焰中向上移動;所以,看起來火焰移走了,并落到了房舍上。因為我們必須認為,風總是伴隨著、并先于霹靂,但由于無顏色,不能被看見。因此,將遭雷擊的物體就在被擊打前移動了,因為本原的風要先觸及該物體。霹靂也撕裂事物,但不是靠它的聲音,而是由于同時排出了既造成擊打又發出聲音的風。因而它擊打事物,但只是撕裂,并不燒毀。
關于雷鳴、閃電、颶風,以及火風、旋風和霹靂,我們都已說明了。我們既解釋了它們全都相同,又指出了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2】現在,我們來討論暈、虹、幻日和“枝丫”,說明每個的本質及其由以生成的原因;因為它們生成的原因全都一樣。
首先,我們必須說說它們每一個的性質和情況[43]。
我們經常看到,暈是一個完整的圓環,繞著太陽、月亮和明亮的星辰,無論夜晚還是白晝,正午還是下午,都一樣出現;但在日出或日落時發生得少些。
虹從來就不是完整的圓環,甚至也不比半圓更大。在日出和日落時,圓最小,弧線最大;隨著太陽的升高,圓漸大,弧線漸小。在秋分之后較短的白晝中,它在一天的每個時辰都可出現;但在夏天,它在正午左右不發生。在同一時間里,最多出現兩個虹。在兩個虹中,每個都各有三種顏色,彼此的顏色相同,數目相等,但在外面的那個虹中,顏色較淡些,所處的位置也相反。在里面的虹中,第一條、也是最大的一條線帶是紅色;在外面的虹中,紅色則是最小的、最靠近這條線的;其他線帶的對應關系也與此相同。這些差不多是畫家們唯一不能創作出來的顏色;因為他們是靠混合來調制顏色,但紅、綠、紫等不是靠混合生成的。這些就是虹的顏色;雖然在紅與綠之間,經常能見到黃色。
幻日和“枝丫”總是出現在太陽的旁邊,既不在它上方,也不朝著地面,亦不在它反面。它不在夜間出現,總是在太陽附近,無論是日出或日落時,但最多地是對著日落之處。在日當正午時,它們很少出現,雖然在波斯潑洛斯(Bosporos)曾經發生過;在那里,兩個幻日曾隨著太陽升起,并持續了一整天,直到日落。
上述這些,就是這每一種現象的情形。它們的原因全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都是反射。它們的區別在于反射方式和反射面的不同,其結果依據反射對象——是太陽還是其他發亮的物體——而定。
虹出現在白晝,也由于月亮而出現在夜間,但是,早期的思想家們認為它不在夜間出現。這種觀點是由于虹在夜間出現得稀少,因而沒被注意到;因為雖然它出現了,但確實極其罕見。其原因是,在黑暗25中,不易見到顏色;此外,還必須有許多其他條件,而這些條件在一個月中只有一天才完全具備,即如果要發生的話,必然是在滿月的那一天;因為在那時,正是月亮的升起或下落。所以,在多年中,我們只遇到過兩次月虹。
我們必須接受光學已證明了的理論,相信視力是從氣中,以及從其他一切有著光滑表面的物體中反射到的,正如從水中反射一樣;而且也要相信,在有些鏡面中,反射的是形狀,但在另一些中,只反射顏色。在后一類中,鏡面特別小,以至于不能為感覺所分開。在這些鏡面中,形狀不能被反射(不然,鏡面就會被認為可分了;因為一切形狀都既是形狀,同時又是可分的)。既然某種東西必然在其中被反射,而形狀又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顏色被反射了。明亮物的顏色有時在反射中顯得是明亮的,但在有時,或者由于鏡面顏色的混雜,或者由于我們的視力較弱,就造成了其他顏色的外表。
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必須接受我們在對感覺的研究中表明的觀點。因此,當我們說明其他問題時,要把其中的有些結論當作當然的來接受。
【3】我們先說明暈的形狀,解釋它為什么是圓的,為什么繞著太陽或月亮以及同樣地繞著某個其他星辰;因為同樣的理論適于這一切情形。
當氣和蒸汽被濃縮成云時,如若被濃縮物是一樣的,且由小的部分構成,那么,視覺的反射就發生了。這種凝聚是雨的征兆,如果它消失了,是好天氣的征兆,但如果它被分散,則是風的征兆。因為如果它既不消失,也不分散,而且允許它達到自然狀態,那就應把它認作雨的征兆;既然它表明,凝聚是這種性質的生成,即如果濃縮過程繼續下去,最后必然導致降雨。因此,這些暈在顏色上是最黑的。當它分散時,是風的征兆;因為它的分散正是由于已在那里存在著,但還沒有到達我們這里的風。表明這一點的事實是:風生成于主要分散所出現的那個地方。它消失時,是好天氣的征兆;因為如果氣還沒有戰勝內含的熱,并進而處于濃縮成水的狀態中,那就表明,濕的蒸汽還沒有與干燥的、像火一樣的散發物分離;而好天氣的原因,正是這種散發物。
關于反射發生的大氣條件,就說明這樣一些。我們的視線是被在太陽或月亮周圍凝聚的霧反射的,因此,暈不像虹那樣,顯現在太陽的反面。既然來自于每一邊的反射都是同等的,其結果就必然是圓或圓的一部分;因為如果從同一點到同一點的線是相等的,那么,構成角的那個地方的點就會總是在圓上。設ACB、AZB、ADB都是從A點到B點,而且,各自都形成一個角;設AC、AZ和AD三條線彼此相等,到B點的三條線,即CB、ZB和DB也彼此相等。再畫一條線AEB,那么,這幾個三角形是相等的,因為它們的底邊AEB相等。再從每個角畫到AEB的垂直線,即從C畫CE,從Z畫ZE,從D畫DE。那么,這些垂直線是相等的;因為它們在相等的三角形中,而且全都在一個面上;因為它們對于AEB而言,都是直角,且全相交于E點。因此,如果要畫線,其圖形是圓的,E點是圓心。假設B是太陽,A是眼睛,圍繞CZD畫出的圓周是云,從云之中,視線被反射到太陽。
須認為反射面是連續的。雖然它們每個都由于太小而不可見,但由于是連續的,就使得它們全部的總和看起來是一。明亮的物體,即太陽,看起來像圓環,在每個反射面中連續地顯現,對感覺而言,猶如一些不可分的點。暈離地球較近,因為它較為平靜;但如果有風,暈就不能保持其位置。挨著它的是一條暗環,由于暈的明亮,它就顯得較暗。
暈更多地出現在月亮周圍;由于太陽更熱,所以更快地消散了氣的凝聚。由于同樣的原因,暈也出現在星辰周圍,但它們不是同樣的征兆,因為它們表明聚集物極其微小,不產生什么作用。
【4】我們在前面已說過,虹是反射。現在,我們必須說明,它是哪一類反射,它如何導致伴隨物的生成,又是由于什么原因等問題。
視線是從一切外表光滑的東西(其中有氣和水)反射來的。當氣被濃縮時,就從中生成反射,但如果視力較弱,即使氣沒有濃縮,也經常造成反射。例如,在某人的視力不好和不清晰時,就出現這種情形;因為在他走路時,總是盯著在前面正對著他的影像。這是由于他的視線被向他反射回來了;它的衰弱使它如此模糊不清,以至于鄰近的氣也成了反射面,不能將其推開——就像對較遠的和濃密的氣那樣。這就是當東風吹刮時,海中的岬角顯得突出,萬物都似乎更大的原因。霧中的情形亦然,例如,太陽和星辰在升起和下落時,就顯得比當頂時大。
來自水的反射最好,即使處在開始生成的過程中,從水反射也比從氣更好;因為由以聚合成雨滴的那每個小部分,與霧相比,必然是更好的反射面。因為很顯然,而且前面也已說過,在這類反射面中,被反射的必然只是顏色,形狀是不明顯的。因此,當要下雨,云中的氣正凝聚成雨滴,但雨還沒有下落時,如果相反的太陽或其他某個物體非常明亮,足以使云成為反射面,并反射到這個相反的明亮物體,那么,就會產生該物體的顏色,而不是它的形狀。每個反射面很小,不可見,我們看到的是由它們的全部所構成的連續的大小,所以,對我們顯現的必然是一種顏色的連續大小,因為每個反射面都把相同的顏色給予連續體。因此,既然這些條件是可能的,就可以推出,當太陽和云具有這種關系時,我們處于它們之間,由于反射,就會出現某種影像。正是在這些,而不是其他條件下,才有了虹的生成。
顯然,虹是我們的視線對太陽的反射。因此,虹總是出現在太陽的反面,而暈則在太陽周圍。二者都是反射,但顏色的變換卻各不相同:虹是從黑暗的水,且從遠距離反射;暈則從近處,從本性較亮的氣反射。
明亮的光穿過黑暗或者在黑暗中時(這沒有什么區別),顯得是紅的。我們能夠看到,濕柴的火焰是紅的;這是因為明亮的火光與大量的煙混合。同樣,太陽穿過煙霧時,也顯得是紅的。因此,虹的反射在第一圈里有這種顏色(因為反射生成于細小的水滴),但暈的情形卻不如此。關于其他顏色,我們將在后面說明。再有,這種凝聚在太陽本身的周圍不會持久,而是或者變成雨,或者分散。但是,在從太陽到相反的雨生成期間,有某段時間。假如不是這樣,暈就會像虹一樣被染上顏色了。實際上,沒有什么完整的或圓環性的暈具有這種外表,只有小的、部分性的、被稱為“枝丫”的東西。因為如果有霧狀物從水或某種其他陰暗物中聚合而成的話,那么,就像我們所說過的,我們就會見到完整的虹了,猶如在燈燭周圍一樣。虹在冬天圍繞著這些生成,尤其是在吹刮南風時。眼睛濕潤的人最能清楚地見到,因為他們的視力微弱,最易反射。虹是源于氣的潮濕,也源于火焰釋放的、并與氣混合的煙塵;由于黑,就形成了反射面,因為煙塵是煙霧。燈的光顯得不是白熾的,而是紫色的,成一圓環,像虹一樣,只是沒有紅色,因為被反射的視線很微弱,反射面也黑暗。在海中,因劃槳產生的虹與天空中的虹有著同樣的相對位置,但顏色卻像燈燭周圍的;因為它的顏色顯得是紫的,而不是紅的。從細小的水滴中形成的反射是連續的,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水已完全形成。如果有人在房中面對太陽潑灑稀薄的水花,使陽光照耀一部分,其余的則在陰暗中,那么,也會有虹生成。如果一個人在房內灑水,另一個站在外面的人就會在陽光不到而造成陰暗的地方看到虹的出現。這種虹的方式和顏色與由漿生成的相似,原因亦相同;因為用來灑水的手類似于漿。
虹的顏色就是我們所說的那些,其他顏色怎樣在它之中出現,從下面的考察中會弄清楚。我們必須認識到(正如已經說過的)并且假定,首先,白光在黑的表面中或穿過黑色介體時,會成為紅色;其次,在距離遠時,視力將變得較為微弱無力;第三,黑色是視力的某種否定,因為由于視力的衰弱,對象才顯得是黑的;因此,由于我們的視線沒有達到,遠處的萬物就顯得更黑。這些思考本來源于感覺的領域,因為對它們的探討專屬于感覺理論的課題,所以,在這里,我們只就它們談些必要之點。由于這些原因,遠距離的物體和反射面中的物體顯得較暗、較小和較為光滑;云在水中的倒影比云本身更暗也是由于這些原因。后一種情形尤其明顯;因為由于反射,降低了我們觀察的視力。無論變化發生在所見的對象上還是在視線中,并無什么區別,在兩種場合的結果是相同的。下面的事實也不應忽視。當云靠近太陽,我們看云自身時,它顯得沒有顏色,是白的,但當我們觀察它在水中的倒影時,它就有了某種虹的顏色。理由很明顯,正如當視線被反射時是微弱的,使黑的東西更黑一樣,它也使白的東西不太白,并接近黑色。當視線相對地強大時,就朝向紅色變化,次一些的就朝綠色變,視線微弱時就變成紫藍色。沒有見到更多的顏色變化,這三種(正如在大多數其他事物中的情形一樣)就構成了顏色變化的完整過程,其他的變化不能被覺察。因此,虹也顯出三種顏色;二者皆如此,但順序相反。第一個虹的外環是紅的;因為從最大的環帶中,對太陽反射的視線最強,而外環就是最大的。第二和第三層環依此類推。所以,如果我們關于顏色表現的說法是正確的,虹就必然有三種顏色,而且也只能有這三種。黃色的出現是由于其他顏色的相互對比,因為紅色和綠色相比,顯得白。從下面的事實可以明白這一點:在云最暗時,虹最清純,這時,紅色就顯得較黃。(在虹中,黃處在紅色與綠色之間)所以,由于環繞著云的是黑色,紅色從總體上就顯得是白的;因為與云相比,它是白色。再有,當虹消失,紅色離散時,也會如此;因為白色的云被引到近于綠色時,就變成黃的。最能表明這些的是月亮的虹:它顯得完全是白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出現在幽暗的云中,而且在夜間。正如火助火勢一樣,黑外之黑使微白的東西顯得更白;紅就是這樣。在染料方面也有這種情形。在編織和刺繡的原料中,顏色外表的差異就是由它們彼此排列的不同引起的,例如,紫色在白的或黑的原料中就顯得不同;此外,也由光亮的不同引起。因此,刺繡的工匠們說,他們在燭燈下工作時常常把顏色搞錯,把一種顏色弄混為另一種。
為什么虹有三種顏色,而且只由這些顏色構成,我們已經說明了。同樣的原因也能解釋雙層虹以及外層顏色的暗淡和順序的相反。當視線的距離增大時,要影響對遠方對象的觀察,這里的情形亦如此。來自外層虹的反射較為微弱,是因為反射的距離更遠,所以力量較小,造成了所見顏色的較為暗淡。顏色順序的相反則是由于,來自較小的、里面的環帶的反射能更多地到達太陽;因為離我們的視線較近的反射是來自最靠近第一層虹的環帶的。在外層的虹中,最小的環帶是最近的,所以它是紅色;第二和第三層環帶也按同樣理論解釋。
設B為外層虹,A為內層的、第一層的虹;用C表示紅色,D表示綠色,E表示紫色;黃色出現在Z點。
不會有三層虹,更不可能有更多層數的虹,因為第二層就顯得較為暗淡了,所以,第三層反射會極其微弱,根本不會到達太陽。
【5】對圖形的研究可以表明,虹不會是一個圓形,其弧線也不會比半圓更大;也可以表明虹的其他特性。設A是在地平圓上的一個半球,其中心是K,H是在地平線上的另一點。如果從K點引出處于錐形的線以HK作為軸線,如果連接KM的各條線在更大的角度上從半球到H點被反射,那么,從K引出的線就會處在圓周線上。如果反射發生在發光體的升起或降落時,被地平線切割的地球上的圓的部分就會是半圓;如果發光體已經升高了,被切的部分就總是小于半圓,在發光體升到頂點時,被切部分最小。
首先,設發光體正升起在H點,設KM被反射到H,從三角形HKM中產生了一個平面。那么,被切割的球體的部分將是一個大的圓,設它為A(通過HK的平面和依據三角形KMH而產生的平面沒有區別)。從H和K點到A的半圓上任何一點(除M點以外)的線彼此都不會有這種比例關系。因為既然K、H點和HK線被給定,那么,MH線與MK線的比例亦會被給定。這樣,M點就會切出一個給定的圓周,設它為NM。可見,這兩個圓周的交點是給定的。但是,在同一平面中,從相同的點到除了MN以外的任何其他圓周的線之間,并不適于這同樣的比例。
在這個圖形之外畫一直線DB,并按MH與MK的比例將此線分為D和B兩段。MH比KM更大,既然錐的反射是在更大的角上;因為它對應的是三角形KMH的那個較大的角。〔所以,D比B更大。〕為B加一截線Z,這樣,BZ對D就如同D對B了。再畫一條從K到P的線,使B對KP的比例與Z對KH的比例相同。連接P和M,形成線段MP。那么,P將是由從K引出的那些線所構成的圓的極點;因為D對PM的比例與Z對KH、B對KP的比例相同。如果不相同,而是D與比PM更大或更小的線(這無關緊要)有這種比例,假定這條線為PR,那么,HK、KP和PR彼此間的比例就會與Z、B、D之間的比例相同。但是,Z、B、D之間的比例有如D對B、ZB對D,所以,PH對PR就如PR對PK。如果從K、H點畫出到R的兩條線,即HR和KR,那么,這兩條線之間的比例就與HR對PR的比例相同;因為在角P的周圍,三角形HPR和KRP是類似的。所以,PR對KR的比例將會與HP對DR的相同。但是,MH和KM之間也有這種比例;因為這兩種比例有如D對B的比例。所以,從H、K兩點畫出的線不僅對圓周MN,而且對其他點都有相對比例關系。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既然D不能對比MP更長或更短的線有這種比例(在兩種場合中,證明是相同的),那么顯然,它必然與MP自身有這種比例。所以,MP對PK的比例與PH對MP[以及MH對MK]的比例相同。
如果以P為極點,以MP為距離畫一個圓,那么,它將切觸從H、K引出的線的反射而造成的所有的角。如果不能,它就會像前面一樣表明,畫到半圓的不同點上的線就會有相同的比例關系,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以HKP為直徑轉一個半圓A,從H和K反射到M點的線就會在每個面上有相同比例,就會使角KMH相等;而且,由HP和MP在HP上造成的角也總是相等的。所以,在HP和KP上的三角形等于三角形HMP和KMP。它們的垂直線將落在HP的同一點上,而且相等。設它們落于點。那么,O就是圓心,也是半圓MN被地平線分割的中心。
〔太陽并不主宰上方的那些部分,而只主宰地球附近的部分,并驅散氣。正是由于如此,虹不形成完整的圓。生成于月亮的、夜間的虹極少;因為月亮并非總是完滿的,而且由于本性太微弱,所以不能主宰氣。當太陽最有主宰力時,虹最穩定;因為在那時,它里面的濕氣最多。〕◣注: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段與上下文不連貫,是后人插入的。
的弧線不大,所以,必然出現相反的結果。因為在H點升得不高時,太陽到達其頂點。◢
再有,設地平線為AKC,設H升起在它上方,設現在的軸線為HP。這里的證明大多與前面的相同,只是圓的極點P處在地平線AC的下面,既然H點已升到它上方。圓的極點和中心,以及現在確定太陽升起的那個圓(即HP)的中心全都在同一條線上。但是,既然KH在直徑AC上方,中心就將在前面的地平線AC的下面,在KH線上的O點。所以,在地平線上方被切的圓弧SU就比半圓更小;因為SUY是半圓,現在被地平線AC切開了。因此,它的部分,即UY,在太陽升到地平線上方時,是不可見的;當太陽處在中天時,可見的部分最小。因為H點越高,圓的極點和中心就越低。
在秋分之后較短的白晝中,虹有可能在白晝的任何時候都發生,但在春分與秋分之間的較長白晝中,虹不會在正午左右發生。其原因是,朝北的部分全比半圓更大,并總在不斷增大著,而不可見的部分則很小;但就赤道南邊的部分而言,上方的弧線小,地球下方的弧線大,而且,越往下,就總是越大。所以,在夏至的那些白晝中,弧線的長度很大,以至于在H點到達弧線的中間,即頂點之前,P點已完全處在地平線下面了。因為弧線大,所以,頂點離地球的距離就遠。但在冬至的白晝中,因為地球上方的圓的弧線不大,所以,必然出現相反的結果。因為在H點升得不高時,太陽到達其頂點。
【6】必須假定,幻日和“枝丫”也是出于已經說明過的同樣的原因。
幻日是由我們的視線對太陽的反射引起的。“枝丫”則是由于當我們的視線到達處于我們說過的那種情形之下的太陽時,即當太陽附近有云時,視線從某個液體的表面被反射到云。在直接地看云時,它們自身顯得無顏色,但在水中時,云就滿是“枝丫”現象。唯一的區別是,在后一種情況下,云的顏色似乎在水中,但在“枝丫”的場合,顏色似乎在云自身中。在云的組合不均勻,一部分濃密,一部分稀薄,一部分水分多,一部分水分少時,“枝丫”就出現。在視線被反射到太陽時,見到的不是它的形狀〔因為反射面很小〕[44],而是顏色;視線被反射到的太陽的明亮色彩,由于是在不均勻的反射面中見到的,所以,就顯得有的紅,有的綠或黃。至于視線是穿過對象,還是從其表面反射回來,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兩種場合中,出現的顏色相同,如果在一種場合是紅色,在另一場合亦復如此。
“枝丫”是由于反射面的不均勻引起的,當然,是指它的顏色,而不是形狀。相反,幻日則出現在氣很均勻并且同樣濃密時,因此,它顯得明亮。因為反射面的均勻使映像的顏色單一;視線集束性地被反射,從霧狀物中同時投射到太陽,這霧很濃密,近于水,但又不是水。這種反射引起太陽真實的顏色出現,正如視線從密集、光滑的青銅表面反射一樣。所以,太陽的顏色明亮,幻日也顯得明亮。由于同樣理由,幻日比起“枝丫”來,更是雨的征兆。因為對于水的生成而言,氣有著更多適宜的條件。與北方的相比,南方的幻日更是下雨的征兆,因為南方的氣比北方的氣更容易變成水。
正如已經說過的,“枝丫”和幻日都出現在日出和日落時,但不是在太陽的上方或下方,而是在它旁邊。它們既不靠太陽很近,也不離太陽太遠。因為如果太近,太陽就會驅散它的聚合,而如果太遠,視線就不能被反射。原因在于,當視線從一個小的反射面被反射到較遠的對象時,是微弱的;因此,暈才從不在太陽的反面發生。如果聚合在太陽的上方,而且靠近它,太陽就會將其驅散;如果隔得太遠,視線太微弱,就不能造成反射,或不能到達太陽。但是,在太陽旁邊,反射面有足夠間隔,太陽不會驅散它,視線也能集束性地到達,因為它的移動朝向地球,在它穿過間隔的過程中,似乎不會被驅散。它不在太陽的下方出現是因為,靠近地球會被陽光驅散,但如果它高在中天,視線就被分散了。即使是在太陽旁邊,它也不在中天生成;因為這樣的話,視線就不朝向地球移動了,其結果,只有很少的視線到達反射面,反射就是極其微弱無力的。
關于地球上方地區中的、散發物所造成的那些現象的性質,我們差不多已說完了。現在,我們還必須說明閉鎖在地球本身的部分之中的那些散發物所造成的結果。
它自身的雙重本性使兩種不同種類的物體產生出來,正如在上方地區的一樣。我們斷言,有兩類散發物,一類是蒸汽,另一類是煙塵。在地球中,也生成出兩類對應的物體,即挖掘出的[45]和開采出的[46]。干燥散發物的熱造成了一切挖掘物,例如不能溶化的石頭、雞冠石、赭石、代赭石、硫黃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東西。大多數的挖掘物都是有顏色的灰土,或是由這種灰土聚合成的石頭,比如朱砂。蒸汽性的散發物生成開采物,它們是可溶化的,有韌性的,例如鐵、銅和金。它們都由閉鎖在地下的潮濕散發物造成,尤其是在石頭中的。它的干燥把它擠壓成一體,并使其堅固,正如露和霜被分離時一樣。雖然在這里,在分離出現前,被生成的只有這些金屬。因此,它們在一種意義上是水,在另一種意義上又不是;因為它們的質料在過去能變成水,但現在卻不能,它們也不像味道一樣,是通過某種異變而來的水的生成物。銅和金不是這樣生成的,相反,它們各自都是在散發物變成水之前凝固的結果。因此,它們全都有火和土的成分,因為它們包含有干燥的散發物。只有金例外,它沒有火的成分。
上述種種,就是對這些物體的共同說明。現在,我們要將它們分開來個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