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卷

【1】關于第一天及其部分,關于在它之中能見到的星體、它們的構成元素、自然特性以及不生不滅的性質,我們在前面都已論述過了。所謂由于自然的事物,既指實體,也指實體的功能與屬性(我所說的實體,指的是單純物體,例如火、土和其他類似的東西,以及由它們構成的事物,譬如作為整體的天及其部分,動植物及其部分;而所謂的功能與屬性,指的則是這每一個實體的運動以及在自身內有引起運動的能力的其他東西的運動,也指它們的質變和相互轉化)。因而很明顯,有關自然的研究大部分都與物體相關;既然所有的自然實體都或者是物體,或者要依賴物體和體積才能生成。從對自然事物特性的分析中,以及從對個別情形的研究中,都能表明這一點。

既然我們已經闡述過第一元素、它的自然特性以及不生不滅的性質,那么,剩下的就是要論及其他兩類了。在討論它們時,我們不得不同時考察生成與消滅的問題,因為生成完全不在別處,只發生在這些元素及它們構成的事物中。然而,我們首先應該問這樣一個問題:生成是否是一個事實。較早的真理探求者們的看法不僅與我們現在提出的理論不一致,而且,他們彼此也不相同。其中的有些人完全否認了生成和消滅;他們說,存在之物沒有什么是被生成和消滅的,那只是我們的看法。例如,麥里梭和巴門尼德的追隨者們就是這種觀點。雖然他們的有些說法很好,但不能認為他們是作為自然的研究者而這樣說的;因為有些既無生成,也無任何運動的存在物不屬于自然的研究范圍,而屬于另一門更高的學科。但是,由于他們沒覺察到不同于感性實體的另一類東西的存在,而又第一次看到,如果要有知識和智慧,就需要有某些這類不變的實在物,所以,他們就自然地把這類存在轉換成感性物。另一些人則像存心作對似地提出了與此相反的觀點。他們斷言,無物不生成,一切事物都是生成的,在生成之后,有些不可消滅,另一些則再度被消滅。持這種觀點的首先是赫西俄德及其追隨者,另一些人則是最早的自然哲學家們。這些自然哲學家主張,其余的所有事物都是生成和演變的,無物常住,只有一樣東西永存,從中生出這一切的轉換變化。這似乎是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和許多其他人的說法。還有一些人認為,通過面的結合和分解成面,萬物都有生成。

對其他觀點的討論可以推遲;但一切物體都由面構成的這后一種說法,一眼就可看出在許多方面與數學有明顯的矛盾。要取消一門科學的基礎是錯誤的,除非能用更有說服力的東西去取代它們。此外,按照體由面構成的相同論證,顯然,面要由線構成,線要由點構成,所以,線的部分必定不是線。關于這些問題,在論運動的著作中早已討論過了[45],我們在那里表明,沒有不可分的長度。但是,相關于自然物體,從不可分的線的斷定中得出的不可能性,我們是可以在這里作一大致考察的。在數學中得出的不可能性也會在物理學中出現。但物理學中有的困難不會出現于數學中,因為數學涉及抽象的東西,而物理學則涉及具體的對象。許多屬性不屬于不可分的東西,卻必然屬于自然物。在不可分的東西中,沒有什么能夠可分,但物體的屬性卻都以兩種方式之一可分。因為它們或者是種類上可分,或者是偶性上可分。種類上的例如顏色分成白和黑,偶性上的是它們依存的東西可分。在這后一種意義上,一切單純的屬性都可分。因此,我們可以用來考察這種觀點的不可能性。

如若一物的兩個部分各自都無重,那么,兩個部分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有重,但是,感覺物體或全部或有些有重,例如土和水,正如那些思想家自己所說的。如果點無重,顯然線亦無重,而如果線無重,面亦無重。所以,體也不會有重。

點沒有重,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重物可以比某物更重,輕物可以比某物更輕,但更重或更輕的東西本身必然不應是重或輕,正如大者是較大,但較大者并非總是大;因為許多東西在絕對的意義上是小的,雖然比其他某些東西更大。假如說重的或較重的東西是在重的方面更大,那么,重物就總是可分的了。但依據假定,點是不可分的。再有,假如重物是稠密,輕物是稀薄,稠密區別于稀薄是因為它在相等的體積中包容更多的東西,那么,如果一個點是重和輕,它也就是稠和稀。但是,稠是可分的,而點卻不可分。如若一切重物必定是硬或軟,也容易由此得出不可能的結論。因為軟物能被擠壓,硬物則不行;而能被擠壓的東西就可分。

沒有一個重物由不具有重的部分構成。因為除非由于虛構,否則,他們如何能確定這些部分的數量和性質呢?況且,如果使一個重比另一個重更大的確實是重,那么,每個不可分的部分就具有重。因為假如四個點的物有重,由更多的點構成的物體就會比這個重物更重,而且,使一個重比其他重物更重的東西本身必定也有重,恰如使一種白比其他白的事物更白的東西是白一樣,所以,正是四點被減去之后仍留下的那個單一點,使更大的重更重。因此,這個單一點具有重。

再者,如若假定面只能線挨線地被置放在一起,這是荒謬的。因為正如把線與線置放到一起有兩種方式,即長度相接和寬度并排,面與面的置放也應該有兩種方式。通過使一條線順延,而不是與另一條線并排的方式,兩條線能被放到一起。但是,如果也像這樣把兩種面放到一起,就會有某個既不是元素,也不由元素構成的物體,即它是由像這樣置放在一起的面所構成的物體。

再有,如果決定物體重量區別的是面的數目,正如在《蒂邁歐》中說明的那樣[46],那么顯然,線和點也會有重。因為這些彼此之間有比例,猶如我們前面所說過的。如果重的差別原因不是這樣,而是由于土重和火輕,那么,面也就會有的重,有的輕了。線和點也將同樣。因為土的面會比火的面更重。總之,其結果是,或者全然無大小,或者大小能被抹去,只要點之于線就像線之于面、面之于體一樣。一切能被分解為彼此的皆可被分解成最初的東西;所以,或許可能只有點存在,而沒有任何物體。

除此之外,如果時間有相同性,它就也許會、或可能會被消滅;因為不可分的“現在”恰如線之上的點。

通過由數目的組合構造天體,也會推出同樣的結論;正如某些畢達戈拉斯學派人士從數目構造出自然一樣。因為自然物體都明顯地具有重和輕,而單位的組合既不能造出物體,也不能具有重。

【2】所有的單純物都必然有一種由于自然的運動,這可以證明如下。因為,既然它們都顯然是被運動的,所以,如果無自己特有的運動,就必然是由于強制被運動;而強制與反乎自然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有某個反乎自然的運動,就必定有與其相反的合乎自然的運動。如果反乎自然的運動是多,合乎自然的運動則是一;因為每個物體合乎自然的運動是單純的,而反乎自然的運動則是復雜的。

再者,也可以從靜止的角度來說明。因為靜止也必然或是強制的,或是合乎自然的;強制地被移往的地方就強制地呆在那里,合乎自然地被移往的地方就合乎自然地呆在那里。既然明顯有一個物體呆在中心,那么,如果這種靜止是合乎自然的,顯然,到達這里的移動也是合乎自然的;但如果靜止是強制的,是什么妨礙了它的被移動呢?如若是個靜止的東西,我們就只會重復相同的論證;因為必然地,或者第一物體的靜止是合乎自然的,或者會追溯到無限,而這是不可能的。假定妨礙其移動的是一個被運動物,正如恩培多克勒所說,使土不動的是漩渦,如若這樣,它又曾移往何處了呢?既然不可能推到無限。因為不可能之事是不會發生的,而通過無限的距離乃不可能。所以,被移動物必定在某處停止,它在該處的靜止不是強制的,而是合乎自然的。如果靜止是合乎自然的,那么,運動,即朝向靜止之處的運動,也是合乎自然的。

因此,當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說第一物體總是在虛空或無限中被運動時,他們就應當說明它們的運動是什么,以及它們合乎自然的運動是什么。因為如果每個元素都被另一個強制運動,每個元素也都必然有某種與強制相反的合乎自然的運動。而且,第一運動者引起運動不應該是強制的,而是合乎自然的;因為如若沒有某個第一運動者是合乎自然的,而是在先的被運動物都總是強制地被運動,那么,就會追溯到無限。

假如像《蒂邁歐》中描述的那樣[47],在宇宙生成之先,元素都處在無序的運動中,那么,也必然會遇到同樣的困難。這種運動必定或者是強制,或者是合乎自然。但如果是合乎自然的,細心的考察就會表明,宇宙必然已經生成了。因為第一運動者由于其運動是合乎自然的,必然自己運動,而其他東西的被運動不是強制的,當其在各自特有的處所靜止時,形成了與現在所處一樣的次序,重的就到了中心,輕的則脫離中心。但這是宇宙的排列次序。

此外,人們還可以問另一個問題:那些無序地被運動的元素是否可能像合乎自然的構成物體(我的意思是,例如骨頭和肌肉)的構成一樣結合成某些混合物?正如恩培多克勒斷言的在“友愛”的作用下發生的事情。他說:

許多無頸的頭長出了。[48]

對這種有無限的物體在無限中被運動的觀點的回答是,如果運動是單一的,它們必然也只以一種移動而被運動,所以,其被運動不是無序的;但如果運動者是無限的,它們的移動也必定無限。因為如果是有限的,就會有某種次序;既然無序不會依據被移動的不同方向所得出。在我們現在的宇宙中,也并不是一切物體,而只是同類物體的移動才趨于同一目標。再者,無序實際上只是反乎自然,既然自然是感覺事物的特有次序。然而,認為無序的運動無限延續的觀點也是荒謬的,不能成立。因為事物的自然就是它們多數在多數時間中具有的本性。這就使他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無序是合乎自然的,次序和序列[49]則成了反乎自然的。但是,沒有一個合乎自然的事情是由于機會發生的。這似乎正是阿那克薩戈拉把握極好的一點。因為他斷言宇宙生成于不動的東西。其他人則想象在事物運動和分離之先是以某種方式匯聚在一起的。但是,使事物的生成始于被分離和被運動是不合理的。因此,恩培多克勒才從“友愛”的統治過程之后開始;因為他不能以使分離元素匯聚,并靠“友愛”使它們結合的方式來構造天體;既然宇宙仍有元素處在分離狀態,那么,它的生成必然源于先前的統一和結合。

從上述這些論證清楚可見,每個物體都有某種自然運動,這種運動既不是強制的,也不是反乎自然的。下面將表明,有些物體[50]的沖力必然是由于它們的重和輕。我們說,它們必然被運動;而如果被運動物沒有自然的沖力,就不能有或朝向中心,或脫離中心的被運動。假設物體A無重,物體B有重;無重的A運動距離CD,有重的B在相等時間內運動CE。有重的B會運動得更遠。如若有重的B以CE對CD的比例被劃分(因為B的一個部分能與它有這種關系),那么,如果整體運動了整個距離CE,部分也必定在相同的時間中運動CD。這樣,無重物和有重物運動的距離就會相等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論證也適于輕。再有,如果某個被運動物既無重也無輕,那它必定是被強制的,而且,會被無限地強制運動。運動它的是某個力,較小的和較輕的物體會被這同一個力運動得較遠。假設無重物A被運動距離CE,有重物B在相等時間內被運動CD。有重物以CE對CD的比例被劃分,從有重物中切割下來的部分將在相等時間中被運動距離CE,既然整個有重物已被運動了CD。因為較小的速度對應于較大的速度,正如較大的物體對應于較小的物體一樣。因此,無重物和有重物將在相等時間內被運動相同的距離。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無重物將比任何假定的物體被運動更大的距離,那么,它或許會運動到無限。因此很清楚,每個物體都有確定的重和輕。

既然自然是在事物自身內運動的本原,力是在他物內或作為他物的自身內的運動的本原,既然運動全都或是合乎自然的,或是強制的,那么,合乎自然的運動(例如朝下運動之于石頭)只靠力加速,但反乎自然的運動則完全靠力。氣對于兩種情形而言都作為工具來使用;因為氣的本性是既重又輕。作為輕,當它被力推進并開始運動時,產生向上的移動;作為重,它又要向下移動。在兩種場合,力都仿佛通過附在氣上而傳遞運動。這就是強制運動的物體在運動者已不跟隨它時還繼續被移動的道理。相反,假如沒有氣這種性質的功能,就不會有強制運動了。它也能以同樣的方式幫助每個合乎自然的運動。

上面的討論已經表明,每個事物都或輕或重,以及,反乎自然的運動是如何發生的。從前面所說的也可明白,所有事物都不生成,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在絕對意義上生成的。每個物體都不能生成,除非能有某個分離的虛空;因為將被已生成之物(當它已生成時)占據的那個處所,此前必然被內中無物的虛空占據著。一物能從另一物中生成,例如火從氣中生成,但是,沒有什么能從無先在的大小中生成。最有可能的是,現實的物體或許會從某個潛在的物體中生成;然而,如果潛在的物體不是另外一個已經先在的現實物體,就會有分離著的虛空存在。

【3】其余要說的是,什么物體是生成的,它們為什么生成。既然在每一場合中,知識都依賴原初的東西,而物體的原初成分是元素,所以,就必須考察這些物體的什么是元素,以及為什么,此后,還要考察它們的數目和性質。只要我們確定了元素的本性是什么,答案就會清楚。讓我們假定元素是這樣的物體:其他物體可以被分解成它,它或潛在、或現實地存在于它們之中(因為到底是哪一種情況,仍是有爭議的),但它自身不能被分解成種類上不同的東西。元素的某個這樣的定義,是所有思想家在每一場合想要說明的。

如果我們所說的是元素,那么,必然有這種物體存在。在肉、木頭以及諸如此類的物體中,都潛在地內含著火和土,因為可以看到這些元素從它們之中分離出來。但是,肉和木頭都不存在于火中,無論是潛在地還是現實地;否則,它們就會從中分離出來了。同樣,即使只有一種元素,它們也不會存在于它之中。雖然肉、骨頭或其他什么是從它生成的,但不能因此而說它潛在地包含著這些。所以,再要考察的問題是:它生成它們的方式是什么。

在關于元素的問題上,阿那克薩戈拉和恩培多克勒的說法相反。恩培多克勒說,火、土及類似的其他物體是一切物體由以構成的元素。阿那克薩戈拉則相反,認為“同素”[51]是元素(我的意思是,例如,肉、骨頭和類似的每種東西),氣和火則是由這些和其他一切種子構成的混合物,它們每一個都是由一切不可見的同素體匯聚而成的。這就是萬物都由這兩種物體構成的原因(他沒有區分火和以太)。

但是,既然每一自然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運動,既然有些運動是單純的,有些是混合的,而混合運動是混合物的運動,單純運動是單純物的運動,那么顯然,一定有單純物存在。因為有單純的運動。所以,元素的存在以及為什么存在就清楚了。

【4】接著我們來考察,元素的數目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如果有限,又是多少。首先,元素不是無限多的,正如有些人所以為的。我們可以像阿那克薩戈拉一樣,從一切同素體是元素的觀點開始。采納這種觀點的人,沒有一個對元素有正確的理解;因為我們看到,許多混合物也可以被分成同素的部分,我指的是例如肉、骨頭、木頭和石頭。所以,既然混合物不是元素,每個同素體也不是元素,而是正如前面所說的,只有不能被分解為種類上不同物體的東西才是元素。

再者,即使他們對元素含義的理解成立,也無必要使它的數目無限;因為假定它有限也會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如若只有二、三個這樣的元素,結果也會一樣,正像恩培多克勒試圖表明的。而且,縱使按照元素無限多的觀點,也不能從同素體中構造出萬物(因為從若干事實中構造不出一個事實,其他合乎自然的構造物也不由相同的部分構成)。所以顯然,最好是假定有限的本原,而且,要盡可能少,只要證明了必須被證明的東西就行,猶如數學家們所主張的;因為他們總是假定在種類上或在數量上有限的本原。

再有,如果物體與物體之間是靠了各自特有的差異而區別的,而物體的差異是有限的(因為它們的差別在感覺性質方面,而感覺性質是有限的,雖然這需要證明),那么,很顯然,元素必定有限。

還有一些人提出了另外的觀點,例如留基波和阿布德拉人德謨克里特,其結論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說,原初物為數無限,且在大小上不可分;不能從一生成多,也不能從多生成一,萬物都是通過結合和糾葛而生成的。在一種意義上,這些人也認為存在的萬物是數目或由數目構成;雖然說得不明顯,但這卻是他們所說的真實含義。此外,他們說,既然物體在形狀上有區別,那么,形狀也是無限的,單純物體也無限。但是,他們沒有詳細說明每個元素的形狀是什么,只是指出火是圓形。他們靠體積的大小來區分氣、水和其他東西,仿佛它們的本性就是一切元素的“種源”[52]似的。

那么,首先,由于他們沒有假定本原的有限,因而犯了同樣的錯誤,雖然他們可以推出一切相同的結論來。再者,如果物體的差異不是無限的,那么顯然,元素也不會是無限的。此外,原子物體的觀點必然會與數學知識發生沖突,也會推翻許多公認的意見和感知到的現象。關于這些問題,我們在先前對時間和運動的討論中已經說過了[53]。同時,他們的說法也必然自相矛盾。因為如果元素是不可分的原子,氣、土和水就不能靠體積的大小來區分;既然它們不能相互生成。因為按他們的說法,水、氣和土是相互生成的,這樣,最大的原子在不斷的流出中供給就會耗盡。再者,即使按照他們自己的假定,元素的數目似乎也不是無限的,既然物體在形狀上有區別,而一切形狀都由錐形構成,直線由直線構成,圓形由八個部分構成。形狀必定有某些本原,無論這些本原是一、二還是更多,單純物體的數目是相同的。再有,如果每一元素都有它特定的運動,單純物體的運動就是單純的,單純運動的數目不會無限,因為單純運動只是二[54],其地點也不是無限的。

【5】既然元素必定有限,那么,留待考察的問題就是:元素的數目是否比一更多。有些人只假定一種元素,有的說是水,有的說是氣,有的說是火,還有些人說它是比水更稀疏、比氣更稠密的無定的東西,包圍著所有的天體。

這些人都主張單一的元素,或水、或氣、或稀于水但稠于氣的東西,并認為經過濃縮和稀散的方式由此生成其他萬物,但是,他們全都一樣地沒有覺察到,他們設定了一個先于元素的另外的東西。因為照他們的說法,源出于元素的生成是合成,回到元素的則是分解,所以,更為稀薄之物本性上就必然在先。既然他們說,火是一切物體中最稀薄的,那么,火在本性上就應該是第一。最稀薄之物是不是火倒無關緊要,無論如何,它必然是其他物體之一,是最初的,而不是中間物。

再者,作為生成的方式而言,稠與稀和粗與細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因為按照他們的意思,細就是稀,粗就是稠。再有,細與粗又和小與大相同;既然由小的部分組成的東西為細,由大的部分組成的東西為粗。細乃是擴展的范圍寬,由小的部分構成的事物正是如此。其結果,他們就用大和小來區分其他的實體。但按這種界定,就會使得一切說法都是相對的了,就不會有單純的火、水和氣,而是同一個東西相對于某物是火,相對于另一物又是氣。那些斷言元素是多,但仍用大小來區分它們的人[55],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因為既然是用量來區分每一個,其大小就會有某種彼此間的比例,所以,相互有這個比例的就必定分別是氣、火、土和水,因為較小物體的比例可以存在于較大物體中。

假定元素是火的那些人,雖然避免了這個困難,但卻必然得出其他荒謬的結論。他們中的有些人,賦予火以一個形狀,譬如有的人使它是錐形。他們的理由是:有些人較為粗糙地論證說,錐形是最尖銳的形狀,火是最尖銳的物體;有些人的論證則精巧些,他們說,所有物體都由最精細的東西構成,立體的形狀由錐形構成,既然火是最精細之物,錐形是最精細的和原初的形狀,而原初的形狀必屬于原初的物體,所以,火應該是錐形。還有些人則對形狀的問題未置一詞,只是把它看做最精細之物,他們說,從它的結合中,就生成了其他東西,仿佛被擦掉的塵屑被吹到一起似的。

這兩種觀點均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因為一方面,如果他們主張第一物體是不可分的原子,我們在前面說過的論證就會再度反駁這種假定。再說,人們的自然愿望也不可能關心這種說法。因為如果一切物體在量上都是可比的,各種同素物體和它們的元素的大小彼此之間就有相同的比例了(例如,整個水的大小對整個氣的大小以及它們各自的元素大小的對比,其他物體也一樣),而且,如果氣比水的范圍更大,以及一般而言的較細薄之物比較粗厚之物的范圍更大,那么很顯然,水的元素就會比氣的元素更小。如果較小的體積被包含在較大的中,氣元素就應是可分的。火和一般的較細薄之物也同理。另一方面,如果原初物是可分的,那么,賦予火以形狀的人就會得出火的部分不是火的結論,因為錐形不是由錐形構成的;也會得出并非每個物體或是元素或由元素構成的結論,既然火的部分既不是火,也不是任何其他元素。那些以大小作為區分依據的人,不得不承認有某種元素先于那個元素,且會追溯到無限,既然一切物體都可分,最細薄的東西是元素。再者,他們也不得不說,同一個物體相對于一物是火,相對于另一物是氣,相對于其他,又是水和土。

假定元素為一的所有人的共同錯誤是,他們只允許一種自然的運動,并認為萬物都是這同一種運動。我們觀察到,每個自然物都有運動的本原。所以,如果萬物都是某一種元素,萬物也就只會有一種運動。而且,適于這種運動的量越大的被運動得也越快,譬如火,它的量最大,因而它朝上的特有移動也運動得較快。但事實上,許多事物雖然量較大,但卻是朝下被運動得較快。由于這些理由,以及按照我們早先已確立的有多種自然運動的觀點,顯然不可能只有一種元素。所以,既然元素既不是無限的,也不是一,它就必然是多,并且是有限的。

【6】首先,我們必須考察元素是永恒的,還是有生成和消滅;因為這個問題一旦證明,它們的數目和性質也就清楚了。

它們不能是永恒的。因為我們看到,火、水和每個單純物體都可被分解。這個分解過程必然或者是無限的,或者有終止。如果是無限的,分解所用的時間也會是無限的,組合占用的時間亦會如此;因為每個部分的分解和組合在時間上是相繼的。所以就會得出,有不同于無限時間的另一個無限時間,在組合的時間無限的場合,分解的時間都先于它。這樣,就出現了兩個無限,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分解過程在某處終止,那么,在終止處的那個物體就或者是不可分的,或者如恩培多克勒試圖說明的,雖然可分,但絕不會被分開。按照前面的論證可以表明,它不是不可分的;但它也不是可分而不會被分開的東西。因為較小的物體比較大的更易于消滅,所以,既然較大的物體能被這分解為較小部分的破壞過程所消滅,那么,較小部分的分解就有理由更容易些。我們看到,火是以兩種方式被消滅的:當被撲滅時,被對立面消滅;當燃盡時,被自身消滅。較小物對較大物加以承受,量越小,承受的速度也越快。所以,物體的元素必然有消滅和生成。

既然它們是生成的,其生成就或者源于非物體,或者出于物體。如果出于物體,又或者是出于另外某物,或者是相互生成。從非物體中生成它們的理論要涉及一個與物體分離的虛空。因為一切將生成的東西都要在某物中生成,而生成發生于其中的,又或者是非物體,或者有物體;如果有物體,就會在同一地點同時存在兩個物體,一個是將要生成的,一個是先前已有的;如果是非物體,就必然有一個分離的虛空。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在前面已證明了。另一方面,元素也同樣不能從另外的某物體中生成。因為這就會得出另一個物體先于元素的結論。如果這個物體有重或輕,就會是某種元素,如果它根本無運動的沖動,就是個不動的和數學的實體,這樣,它就不會在地點中。因為一物在其中靜止的那個地點,是它能夠在其中被運動的地點。如果事物的被運動由于強制,就是反乎自然的,如果不是由于強制,就是合乎自然的。可見,如果它在地點中,并在某處,就會是某種元素;如果它不在地點中,就沒有什么能從它生成,因為將要生成的東西和生成由以源出的東西必然是在一起的。既然元素不能由非物體生成,也不能由不是元素的其他物體生成,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它們是彼此生成的。

【7】現在,我們必須考察:這種彼此生成的方式是什么,是像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里特說的那樣,還是如那些把物體分解成面的人所描述的那樣,也許還有另外的某種方式?

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里特的追隨者們自己沒有注意到,他們所說明的,不是元素的彼此生成,而只是生成的表象。因為他們說每種元素是固有的,只是被分離出,仿佛生成源于容器中,而不是源于質料中,所以沒有什么變化發生。即使情形如此,也還有些結論同樣不合理。不能認為一定大小的物體通過壓縮就變得更重。但他們卻堅持這一點,如果他們說水固存于氣中,并從氣中分離出去的話;既然水從氣中變成,水就變得更重了。再者,當某物從混合物中分出時,它并不必然總是要占據比先前更大的地點;但當氣從水中生成時,它占據的地點就增大了。因為較細微之物才占據較大地點(在變化的過程中,這一點很明顯。當液體被轉化為蒸汽或氣體時,包容它的容器因為處所不夠要爆裂)。所以,如果完全無虛空,如果正如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說的,物體并不膨脹,那么顯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虛空和膨脹,那么,被分離出的物體必然總要占據更大的地點就沒有道理。而且,相互生成必然有終止,既然一個有限的大小不能把無限數的有限大小包含在其中。當水從土中生成,有的東西就從土中消減了,既然生成是分離的過程。當水再從剩余物中生成時,情形也同樣。如果這個過程永遠繼續下去,就會出現有限包含無限的情況;既然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元素的彼此生成就不應當是永遠的。

現在已經說明了,元素的相互變化不是靠分離進行的。剩下的選擇是,它們應通過變成彼此而生成。這有兩種方式;或者是通過改變其形狀,正如由同樣的蠟既可制成球體,也可制成立方體;或者就像某些人所說,通過分解成面。如果是通過改變形狀而生成,就必然要涉及原子物體。因為如果一切皆可分,火的部分就會不是火,土的部分不是土,原因在于,并非錐體的每個部分是錐體,立方體的每個部分是立方體。但如果是通過分解成面而生成,第一個困難就是,并非一切元素都是相互生成的,這一點,他們不得不說出,當然也說了。因為在變化中,只有一種元素沒有部分的看法既不合道理,也不符合感覺現象,而是一切都同樣地彼此變成。結果,他們對現象的說明恰恰是與現象不一致的。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很好地假定第一本原,而是企圖削足適履,使萬物與他們的看法一致。似乎應該是,感性事物的本原是感性的,永恒東西的本原是永恒的,可消滅之物的本原是可消滅的,總而言之,事物要與其載體同類。但是,由于偏愛自己的觀點,他們就在論證中充當了命題辯護人。他們以為自己的本原是真實的,準備著接受一切結論,仿佛有些本原不需要由結果、尤其是從最后的結果來判定似的。創制知識的結果是產品,自然知識的結果總是嚴格與感覺相一致的現象。他們的結論是,土最有資格被稱為元素,而且是唯一不可消滅的,因為不可分解的東西是不可消滅的,是元素,而只有土不能被分解為其他物體。在那些能被分解的元素中,三角形的“搭掛”[56]是沒有道理的。但在相互變化的事物中,由于構成它們的三角形數目不等,就會發生這種〗情形。再者,按他們的這種說法,生成必然不出于物體;因為從平面中生成的東西不能被說成已從物體中生成了。此外,他們也必定斷言,并非一切物體都可分,但這樣一來,就與最精確的知識,即數學相沖突了;因為數學假定,甚至理智也是可分的,而他們由于想拯救自己的假說,連感覺的東西也不承認了。他們要為每種元素賦予形狀,并據此界定它們的本質,就必然使它們不可分;因為錐體和圓球被分后,必定會留下些許不是錐體和圓球的剩余。所以,或者火的部分不是火,而是有某個東西先于元素(因為萬物都或者是元素,或者由元素構成),或者一切物體都是不可分的。

【8】一般地說,賦單純物體以形狀的企圖是不對的。因為首先,整體不會被填滿。在面中,只有三種形狀被認為填充地點,即三角形、四方形和六邊形;在體中,只有錐體和立方體如此。但是,這個理論需要的必然更多,因為它認定的元素更多。其次,一切單純物體明顯地都被包容它們的地點賦予形狀,尤其是水和氣。元素的這種形狀不能被去掉;因為如其不然,被包容物的整體就不會與包容者完全接觸了。但是,如果形狀被改變,它就不再是水,既然是靠形狀才得以區分的。所以很明顯,元素的形狀不是確定的。的確,自然本身似乎對我們表明了這是理論上的結論。正如在其他場合一樣,載體必定是無形式、無形狀的;因為這樣,正如《蒂邁歐》中斷言,“容納一切的東西”最能變形[57],因此,元素應被想象為構成物的質料;這也是它們能變成彼此、失去性質區別的原因。此外,肉、骨頭和諸如此類的連續物體的生成是如何可能的?它們不能從元素本身中生成,因為不能從元素的組合排列中生成連續物;也不能從面的組合中生成,因為從中生成的是元素本身,而不是源于元素的物體。所以,只要某人愿意精確地思考,而不是匆匆一瞥就贊同這種理論,就會看出,它是把生成從世界中取消了。

再有,即使他們在分派形狀時尤為注意的特性、力和運動也表明,形狀不適于物體。例如,由于火易動,且能發熱和燃燒,有些人就讓它為球形,另一些人則說是錐形。他們認為,這些形狀最易運動,因為它們被接觸的點最少,最無穩定性,也最能發熱和燃燒,原因是,一個的角是完整的,另一個的角最尖銳,而他們說,這些角就引起熱和燃燒。

但是首先,在運動的問題上,他們兩種人都是錯誤的。即使這些形狀最易運動,但易動的不是火的運動;因為火的運動是向上和直線式,而這些形狀的易動是圓周式,即我們所謂的旋轉。再者,他們把土稱為立方體,其理由是它的穩定和靜止,但是,土的靜止不是在任何地方,而只是在它自己的地點中,如無阻礙,它會從任何其他地方出發移動,火與其他元素亦同樣。所以顯然,火和每個元素在其他地點時是圓形或錐形,但在自己特有的地點時是立方體。再有,如果火生熱和燃燒是由于角的話,一切元素都能生熱了,雖然彼此的程度不一;因為它們全都有角,例如八面體和十二面體。德謨克里特甚至把球也當成角,認為它由于易動而分割事物。所以,區別只是程度的不同。但顯然,這是錯誤的。同時,也會得出這種結論:甚至數學上的物體也會燃燒和生熱;因為它們也有角,并在其中含有原子式的圓形和錐形,尤其如果像他們所說,有原子式的大小的話。如果有些東西具有這些特性,有些不具有,就該說明這差異,而不是像他們所做的那樣一帶而過。再有,如果被燃的東西生出火,火是球形或錐形,那么,被燃的東西必然生成球形或錐形。就讓我們假定這種形狀切割和劃分物體是合理的,但要說錐形必然制成錐形物,球形必然制成球形物,則極不合理,這就猶如某人主張刀把事物分成刀,或鋸把事物分成鋸一樣荒謬。再有,在把形狀賦予火時,只考慮到劃分也是不對的;因為火更被認為是結合和連接,而不是分離。它雖分離不同類的東西,但卻結合同類物。對火來說,結合是由于本性(因為結合是火的特性),而分離則是由于偶性;因為是為了結合同類物才排斥其他。所以,在給它賦予形狀時,要考慮到兩者,尤其是結合的功能。此外,既然熱和冷是相反的力,就不可能把某種形狀賦予冷;因為被給予的東西應有相反面,但形狀卻無相反面。因此,他們全都忽略了冷。雖然他們本應要么用形狀來規定一切,要么什么也不規定。他們有些人企圖說明這種力,但說了些自相矛盾的話。他們說,其構成部分大的物體是冷的,因為它阻礙了,不能暢通孔道[58]。那么很明顯,熱的東西是孔道暢通;這就是說,構成部分細小。其結果,熱與冷的區別是由于構成部分的大小,而不是依據形狀了。再有,如果錐形的大小不等,那么,大的錐形就不會是火,其形狀就不是燃燒的原因,而是相反了。

從上所述可見,元素的區別不是由于形狀。物體最重要的差異是特性、功能和能力方面的(因為我們說,每個自然物體都有功能、特性和能力)。所以,這些是我們首先應說明的,以便從對它們的考察中,我們能把握每個元素彼此間的區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贞丰县| 洪湖市| 璧山县| 浦城县| 镇平县| 保定市| 廉江市| 桐庐县| 安龙县| 长武县| 和田市| 昆山市| 诏安县| 敖汉旗| 友谊县| 长春市| 枣强县| 呼和浩特市| 泉州市| 宜黄县| 黄梅县| 河间市| 昌平区| 富源县| 岑巩县| 年辖:市辖区| 杭锦后旗| 朔州市| 合作市| 晋城| 河源市| 通化县| 五家渠市| 寻乌县| 襄汾县| 清涧县| 新宾| 莱州市| 云林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