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卷

【1】現在討論重和輕。我們必須考察,物體是什么,它們的本性是什么,以及由于什么原因,它們具有這些力。關于這些問題的考察是運動理論特有的內容;既然我們稱事物有重和輕是因為它們能以某種方式自然地被運動(能力的實現沒有名稱,除非有人將其稱為“沖動”)。因為對自然的探求與運動相關,而這些東西自身內又似乎有運動的活力,所以,一切探究者都要運用這些能力,雖然除少許情形外,全都沒有明確規定。讓我們先看一看其他人的說法,提出考察必須要確定的問題,然后,我們就可以說明我們關于這些問題的觀點了。

事物之被稱為重和輕,既是絕對的,又是與他物相對的。在兩個有重的東西中,我們說,一個較輕,另一個較重,例如青銅比木頭重。我們的前輩們沒涉及這兩個詞的絕對意義,只涉及了相對意義;因為他們沒有說明重是什么,輕是什么,只是說在具有重的事物中較重和較輕的是什么。下面,我們把這個意思表述得更清楚些。有些事物的被移動其本性總是脫離中心,另一些則總是朝向中心。我把其中脫離中心的被移動稱為向上,朝向中心的則叫做朝下。有些人不承認天體中有向上和朝下的運動,這是荒謬的。他們說,沒有上下之分,既然宇宙在各個方向上都同一,而且,從地球任何一點出發的人,無論走到何處,都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但我們把整體的外緣稱為上,它就位置而言是上,但在本性上卻是原初的。而且,既然宇宙有外緣和中心,也就顯然有上和下;普通的說法是正確的,雖然并不充分。不充分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宇宙不是在各個方向上都同一,而只認為我們上面的這個半球如此。如果他們理解了它是完全同一的,中心對各方都相等,他們就會承認邊緣為上,中心是下。絕對的輕,我意指向上和朝著邊緣被移動的東西,絕對的重則指向下和朝著中心被移動的東西。相對的輕和較輕,我指的是,在具有重的同等大小的兩個物體中,其自然地向下被移動的速度被另一個所超過的那個物體。

【2】在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考察的那些前輩中,大多數人都只在相對的意義上來談論事物的重和輕,即在兩個具有重的物體中,一個比另一個更輕的意義上。他們以為這就充分地分析了絕對的重和輕,但實際上,他們的論證是不合適的。隨著我們討論的深入,這會變得更清楚。

有些人像在《蒂邁歐》中描述的那樣[59]來說明較重和較輕的含義,即:由較多的相同部分構成的物體就是較重,由較少相同部分構成的就是較輕,例如,部分較多的鉛或銅就比較少的銅或鉛更重。其余的每種同類物也一樣。每個更重的東西都是由于相等部分更多。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斷言鉛比木更重;因為一切物體都由同樣的東西和一種質料構成,雖然這不是公認的意見。但這些規定并沒說明絕對的輕和重。事實是,火總是輕的,并向上移動,土和一切土性物都朝下和朝向中心。所以,火自然地向上移動不是由于三角形的量小,雖然他們說,萬物都由三角形構成。仿佛火的量較大,移動速度就較慢,就較重,由于構成它的三角形較多。但觀察的現象卻與此相反,量較大,它就較輕,向上的移動就更快。從上到下的移動也同樣,量小的較快,量大的較慢。此外,既然他們說,有較少同類部分的就較輕,有較多同類部分的就較重,既然氣、水和火是由相同的三角形構成的,唯一的區別是在數量的多少上,并由此造成了它們的較輕和較重,那么,就會有比水更重的一定量的氣。但事實完全相反;因為量較多的氣向上移動起來更容易,而且,氣的任何部分都無一例外地是從水中向上升起的。

這是人們區別重和輕的一種方式。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種區分似乎是不充分的;和我們相比,他們屬于較老的一代,但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卻頗有新意。顯然,有些物體在體積上雖然較小,但卻較重。所以很清楚,說同重的物體由同量的原初成分構成是不充分的;因為還應體積相等。把構成有重物的那些原初和原子的部分當成面的人,如果要持這種說法,就是荒謬的;而把那些部分當成是體的人,則更有可能說較大的物體較重。但在結合物中,我們看到,既然重明顯不是像這樣對應于體積,而是體積較小者經常較重,例如青銅之于羊毛,那么,有些人就提出了另外的原因。他們說,包含在物體中的虛空使它們輕。較大的物體有時之所以較輕,是因為它們有較多的虛空。也正是由于如此,有的物體雖然在構成的固體成分上與另一物相等,甚至更少,但在體積上卻經常更大??傊^輕物的一般原因是包含有較大的虛空。這就是他們的說明方式,必須為此添加內容,即一物之所以較輕,不僅由于有較大的虛空,而且也因為固體量較少。因為如果固體與虛空超過了這個比例,就不會較輕了。正是這樣,他們說,火有最大的虛空,所以最輕,但按這種說法,就會推出,較大量的黃金由于包含著比較小量的火更多的虛空,所以比火更輕的結論,假如我們不加上它所包含的固體也比火要多許多倍的話。所以,附加說明是必要的。

那些否認虛空存在的人中,有些不能分析重和輕,例如阿那克薩戈拉和恩培多克勒,有些雖然想分析,但又不承認虛空存在,所以不能說明物體為什么有絕對的輕和重,即物體的移動為什么有的總是向上,有的總是朝下。再有,他們忽略了有的體積較大的物體比較小的物體較輕的事實,而且,從他們的說明中,也不能清楚地看出他們的理論如何與現象相一致。但是,那些把火的輕歸因于它包含有較多虛空的人也必然陷入幾乎同樣的困境。它雖然比其他物體含有較少的固體和較多的虛空,但會存在著一定量的這樣的火——它含有的固體和充實物要超過某個微量土所含有的固體。他們可以回答說,火含有的虛空量也超過。但是,他們如何說明絕對的重呢?或者由于固體的較多,或者由于虛空的較小。如果這是他們的回答,那就會存在著這樣的土:它的量如此之小,以至于它含有的固體比較大量的火含有的還少。同樣,假如區分是由于虛空,就會有一個比絕對的輕、且總是向上被移動的東西還更輕的物體,且總是朝下被移動。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絕對的輕總是比有重而又朝下被移動的物體更輕。當然,較輕者并非總是輕,因為我們是在都有重的物體中說一個比另一個更輕,例如水比土更輕。物體中虛空對固體的某種比例的說法也無助于解決現在面臨的困難。即使他們以這種方式來解釋,也同樣會得出不可能的結論。因為較大量的火和較小量的火所含有的虛空與固體的比例是相同的,但較大量的火向上移動的速度顯然比較小量的更快,正如較大量的金或鉛比較小量的朝下移動更快;具有重的每個其他物體也一樣。但是,這是不應出現的,如果重與輕相區分的依據真是這種比例的話。如果物體向上移動的原因是虛空,而虛空本身不移動,那么,這也是荒謬的。如果向上被移動是虛空的本性,向下則是充實物的本性,每一個因此而是另一個移動的原因,那么,就無需考察為什么合成物體有些輕、有些重了,而是要說明,這兩者為什么一個輕,另一個重,再就是要說明,由于什么原因,充實物和虛空不是永遠分離的。為虛空設想一個地方,仿佛它本身不是某種地點的作法也是沒道理的。但如果虛空被運動,它也必定有某個處所以供變化。它運動的原因是什么?肯定不是虛空;因為被運動的不僅是虛空,也有固體。

按其他依據來區分也會遇到同樣困難。他們或者用體積的大小來說明物體的較重和較輕,或者依照其他方式,但只把一切歸因于同一種質料,或雖是多種質料,也是一對相反面。如果質料是一,正如那些主張從三角形中構成事物的人所說的一樣,那么,就不會有絕對的重和輕。如果由相反者,即虛空和充實物構成,那就無法說明,由于什么原因,當相互比較或絕對自身比較時,較重和較輕是絕對重和輕的中間狀態。以大和小作為區分依據的觀點比上面提到的這些更難令人置信,雖然它能夠區分出四種元素,但也會遇到前面所說的困難。既然它以為體積不同的這些物體全都是一個本性,那就與只有一種質料的觀點同樣地意味著,沒有絕對的輕,也沒有向上被移動的東西(除非在被其他事物超過或被它們強制時);而且,既然較多的小原子比少許的大原子更重,也就會推出,較多的氣或火比較少的水或土更重,但這是不可能的。

【3】這些,就是其他人提出的觀點及其理由的說明。我們自己的說明則從確定一個使有些人最感困難的問題開始,即為什么有些物體總是合乎自然地向上移動,有些則朝下移動,還有一些物體既向上又朝下。在此之后,我們要探討重和輕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各種特性,并解釋它們為何如此。

每個物體朝向自己特有地點的被移動,必須被看成與生成和變化的其他形式一樣。有三種運動,即大小方面的、形式方面的和地點方面的運動;可以看到,每種運動都是從相反面到相反面或到中間狀態的變化;而不是以任意的方式向任意事物的變化。同樣,運動者與其對象的關系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正如能質變者與能增長者不同一樣,引起質變者和引起增長者也不同。也必須以同樣方式假定,地點運動方面運動者和被運動物的關系也不是任意的。那么,引起向上和朝下運動的東西就是造成輕和重的東西,向上和朝下的被運動物就是潛在的輕和重,每一物朝向自己地點的被移動也就是朝向自己形式的被移動。(這是理解先輩們“相似向相似移動”的說法的最好方式。因為這個說法并不是在一切意義上都真。假如地球被移到月亮現在所在之處,那么,地的每個部分就不會移向它了,而是移向它現在所在之處。一般地說,當同樣而無差異的物體以同樣的運動速度被移動時,就必然發生這種情況,即每一個部分自然被移往的地點,也是整體的地點。既然地點是包容它的那個東西的限界,一切向上和朝下被運動物都是被外緣和中心包容的,而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被包容物的形式,那么,朝向自己地點的被運動就是朝向它的相似物的被運動。因為彼此接續的物體是相似的,例如水似氣,氣似火。在中間物之間,這種關系可以被轉換,但不能與限界轉換,例如,氣似水,水似土[60]。因為較上方的物體對于在它之下物體的關系就像形式對質料的關系。)所以,問為什么火往上升土向下降,與問能治愈者當作為能治愈者而被運動和變化時為什么朝向健康而不是朝向白色是一樣的。其他一切能質變者也同樣。能增長者當作為能增長者變化時,不是朝向健康,而是大小的增加。每個事物都同理:一個在性質中變化,另一個在數量中變化,另外的在地點中變化,輕的向上,重的朝下。唯一的區別是,重和輕的物體被認為在自身中有變化的本原,而其他事物的變化則是從外面引起的,例如能治愈者和能增長者。但在有時,這些也有源于自身的變化,譬如,依仗微小的外部運動就達到了健康和增長。既然同一事物既能健康也能受病,那么,如若作為能健康的而運動,就朝向健康,如若作為能受病的而運動,就朝向疾病。重和輕之所以顯得比這些事物更在自身內有著運動的本原,是因為它們的質料離實體最近。其證據是,移動屬于獨立性物體,而且是幾種運動中最后生成的,所以,就存在的序列而言,這種運動應是第一的。當氣從水中生成時,輕就從重生成了,它升向上方。一旦到達那里,就是輕,不再生成,而是在那里存在著。因而很明顯,它是潛能,到達了就是現實,就得到了位置,性質和數量只屬于現實。同樣原因,已經實際存在的土和火朝向它們自己的地點被運動,假如無妨礙的話。當無阻障或妨礙時,營養物或能治愈的東西也立即被移動。但是,運動也由原初的動作者和障礙清除者或事物運動重新開始者所引起,正如我們在開初的討論中所說過的,在那里,我們曾力圖表明,這些事物沒一個是自己運動自己的[61]

每個被移動事物由于什么原因而被移動,被移動物朝向自己的地點移動是什么意思,我們現在已經說明了。

【4】現在,我們要說說這些物體的差異以及出現的特性。首先,像一切人都同意的,我們把絕對的重規定為沉到萬物底下的東西,絕對的輕則是升到萬物上面的東西。我所謂的絕對,指的是屬及不具有輕重二者的東西。例如,假如沒有什么不同的東西湊巧阻礙,任意大小的火就向上被移動,土則朝下被移動;而且,雖然體積越大,速度越快,但運動的方式是相同的。但是,具有輕重二者的物體則不一樣,因為它們有的升到上面,有的沉到底下,例如氣和水,它們無一是絕對的輕或重。它們二者都比土更輕(因為它們的任意一部分都升到土的上面),但都比火更重(既然它們的部分,無論體積多大,都沉到火的底下)。然而,就二者相對而言,一個是絕對的重,另一個就是絕對的輕了;因為任何體積的氣都要升到水的上面,而任何體積的水都要沉到氣的底下。

其他物體也都是有些重,有些輕,很清楚,所有這些是由于簡單部分的不同,也就是說,依據所包含元素的多和少,有些物體重,有些輕。所以,我們必須說明這些元素,因為它們是其他一切物體依賴的原初物;而且,我們也必須像已說過的那樣指出其他人的錯誤,他們認為重是由于充實物,輕是由于虛空。正是因為原初物的差異,被認為重或輕的東西才會出現并非在一切地方都相同的情況。我的意思是,例如,在氣中,一塔侖特木比一米勒鉛更重,但在水中,卻更輕。其原因是,除火之外,所有物體都有重,除土之外,所有物體都有輕。所以,土以及含有量多為土的物體在一切地方必然都有重;除在土中之外,水在任何地方有重;除在水和土中外,氣在任何地方有重。因為除火以外,這每一種物體在自己的地點中都有重,氣也如此。吹脹了的皮囊比空的更重,這個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如果某物含有的氣比土和水更多,它就可能比在水中的某物更輕,但又比氣中的更重;因為它不會升到氣的上面,而是升到水的上面。

下面將證明,有某種絕對的輕和絕對的重。我所謂絕對的輕,指其自然的被移動總是向上,絕對的重則指總是朝下,如若無阻礙的話。存在著這兩類情形,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那樣萬物都有重;另外的人則同意,有某種重物總是朝向中心被移動的。但同樣也存在著輕物。因為我們看到,正如前面所說的,土性物都沉到萬物底下,并朝向中心移動。但中心是被確定的。所以,如果有某物升到萬物上面(正如所見到的,火甚至在氣自身中向上移動,雖然氣靜止著),那就很明顯,這種物體是移向外緣的。因此,它沒有任何重;因為假如有重,它就會在另一物中下沉了;而如若這樣,就會有另外的某物移向外緣,并升到一切被移動物上面了。但事實上,卻沒有見到這樣的物體。所以,火沒有重。土也沒有輕,既然它沉到萬物底下,而下沉之物向著中心移動??梢詮亩喾矫姹砻鳎嬖谥粋€重物的移動朝向它,輕物的移動脫離它的中心。首先,沒有什么東西的被移動能夠進行到無限;因為正如不能的東西不會存在一樣,它也不會生成,而移動卻是從彼地到此地生成的[62]。其次,火的向上被移動,土以及一切有重之物的朝下被移動,都表現出同樣的角度[63]。所以,土的被移動必然朝向中心(至于朝向的是地球的中心,還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屬于另外的論證,既然是相同的)[64]。但是,既然沉到萬物底下的東西被移向中心,那么,升到萬物上面的東西必然被移向這些物體的運動發生于其中的那個處所的外緣。因為中心與外緣相反,下沉物與上升物相反。物體有重和輕兩類,地點有中心與外緣兩處,這是很合理的。還有介于它們之間的某種中間地區,它的稱謂是和它們每一方相對而言的;因為兩者的中間區在某種意義上說既是外緣又是中心。正是如此,也就有了另外一種重和輕,即水和氣。

我們主張包容者屬于形式,被包容物屬于質料。這種區別存在于一切種類中;因為在性質和數量中,都是有的更多地是形式,有的為質料。同樣,在地點方面,向上的屬于規定者[65],朝下的屬于質料。所以,在重和輕的質料本身中,當一種潛在時,就是重的質料,當另一種潛在時,就是輕的質料。質料雖相同,但其存在是不同的,正如疾病與健康;因為是不同的,所以疾病區別于健康。

【5】可見,有某種質料的物體輕,且總是向上移動,有相反質料的物體重,總是朝下移動。但是,有些卻不同于這些物體,它們彼此相對地具有這些物體絕對地具有的特點,所以,其被移動是既向上又朝下。因此,氣和火各自都有輕和重,水沉到除土之外的萬物底下,氣升向除火以外的萬物上面。既然只有一種物體升到萬物上面,也只有一種物體沉到萬物底下,那么,必然有兩種另外的物體,它們沉到某物底下,升向某物上面。所以,質料的種類必然與這些一樣多,即四種;在一種意義上,四種即是一種,是萬物共同的,如果它們相互生成的話,但又是不同的。沒有什么妨礙相反面的中間環節是一或多,正如顏色的情形;因為“居間”和“中間”有多層含義。

具有重和輕的每個物體在自己的處所中都有重(土在一切地方均有重),但卻沒有輕,除非是在它升到其上面的那些事物中。因此,當去掉支撐時,它就會移向挨著它的下面的物體,氣移向水的地方,水移向土的地方。但如果去掉火,氣也不會向上移到火的地方,除非是由于強制;同樣方式,水也可以被提上去,當它與氣處于同一平面,而且向上提升的速度比朝下移動更快時。水不移向氣的地方,除非像剛才說的那種方式。土不會承受這種方式,因為它沒有與其同一的表面。因此,水可以被提入適于火的容器中,但土卻不行。正如土不能向上一樣,火也不能朝下,縱然氣被去掉;因為即使在它自己的地方,火也沒有重,猶如土沒有輕一樣。當去掉支撐時,其他兩種物體就朝下運動,因為,沉到底下的是絕對的重,而沉到自己的地方或沉到它從中升起的那個物體面上的是相對的重,由于質料是相同的。

顯然,必須使質料與物體的差別同樣多。因為如若萬物的質料是一種,例如虛空、充實物、固體或三角形,或者,如若萬物都向上移動或都朝下移動,就不會有另一種移動了。所以,或者不會有絕對的輕,如果每物的沖動或由于構成物的大小和數目,或由于充實物(這一點,不僅我們能看到,而且也已證明,朝下和向上的被移動同樣是永遠的和普遍的);或者,如果是虛空或某種總是向上移動的類似的東西,那么,就不會有什么總是朝下移動了。再有,也就會有朝下移動比土更快的某些中間物體;因為在較大量的氣中,會包含較多的三角形、固體或微小部分。但很顯然,沒有一個氣的部分朝下被移動。同樣道理也適于輕,如若被假定它是由于質料的超過的話。

假如質料是兩類,又如何說明居間物像氣和水一樣活動呢?(例如,如果有人假設這兩類是虛空和充實物,那么,火向上因為是虛空,土朝下因為是充實物,而且,氣有火的更多,水有土的更多。)因為某種量的水比少量的氣包含有更多的火,較大量的氣比少量的水包含有更多的土,所以,一定量的氣就比少量的水朝下被移動的速度更快。但是,無論在何處,都不會看到有這種情況發生。事實必然是:正如火之向上是因為它有此物(例如虛空)而不是其他東西,土之朝下則是因為它有充實物一樣,所以,氣朝向在水上方的自己的地點是因為它有某個特定的東西,水朝下也是因為它有某種類似的特定物。如若氣與水二者只有某一種質料,或者雖然有兩種質料,但卻為二者各自所屬,那么,就會出現一定量的一方被另一方超過的情形,即,在向上方面,水超過少量的氣,在朝下方面,氣又超過水,正如我們經常說到的那樣。

【6】一般而言,物體的形狀不是被移動向上或者朝下的原因,而只是移動較快或較慢的原因。其所以如此是不難看出的。因為現在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扁平的鐵或鉛塊漂浮在水上,而較小的和重量較輕的物體,只要是圓的或長的,譬如針,就會朝下沉去;而且,有些物體的漂浮是由于小,例如鐵屑、其他土性物,以及在空氣中的塵埃。關于這些問題,德謨克里特所作出的解釋是不正確的。他說,源于水中的、被向上移動的熱物體阻擋住了有重的寬大物,而狹窄之物則下落了;因為阻抗它們的物體是很少的。但是,這種情形更可能在氣中出現,正如他自己提出的反駁那樣。然而,他對反駁的回答是軟弱無力的;因為他說,“驅動”不只朝著一個方向。所謂“驅動”,指的是向上被移動物體的運動。但是,既然有些連續物較容易分離,有些較不容易,同樣道理,有些是較能引起分離者,有些則較不能,那么,就必須認為這些是原因。易于分離的東西是易于被限定的,更易分離的東西是更易被限定的;氣比水,水比土更具有這種性質。再者,在每個種類中,量較小的東西就更容易分離,更容易裂開。具有較大體積的物體之所以穩定,是因為它們的覆蓋面比較寬,而且,體積越大的就越不容易被分開;具有相反形狀的物體之所以朝下被移動,是由于它們的覆蓋面很小,所以就容易分開。這種情況更經常地出現在氣中,既然它比水更容易被分開。但是,既然存在著具有某種朝下移動沖力的重和阻抗被分離的連續,那么,這兩種力必定相互對抗。如若朝向裂開和分離的重的沖力超過連續物的阻抗力,物體朝下的速度就會較快,但如若重的沖力較弱,就會停在表面。

這就是我們說明重和輕以及有關它們的諸多特性的方式。

[1] trias.

[2] 見《論天》第一卷,【5】—【8】。

[3] 見《物理學》第二卷,【1】,192b20。

[4] 見《論天》第四卷。

[5] 見《物理學》第一卷,【7】—【9】。

[6] aithera。

[7] aei。

[8] thein。

[9] maten。

[10] 見《物理學》第六卷,【7】。

[11] 見《物理學》第八卷,【8】。

[12] 見《物理學》第三卷,【4】—【8】。

[13] 見《物理學》第八卷,【10】。

[14] 指原子論者。

[15] 這里是把中間地帶當作一個統一體來看待的,其實,水和氣都處在這里。這二者的各自特點將在《論天》第四卷討論。

[16] 在這一節中“天”(ouranos)當“宇宙”(kosmos)解。

[17] 指行星。

[18] 見《論天》第一卷,【2】—【3】。

[19] te autarkestate。

[20] 在希臘文中,“持久”(或譯為“持續”、“時期”等)是aion一詞,來源于aei on,即“永遠存在”或“總是存在”。

[21] 奧菲派、赫西俄德、柏拉圖等人。

[22] 原子論者。

[23] 見柏拉圖:《蒂邁歐》,30A。

[24] 指通過對生成和消滅的整個問題的考察。

[25] 見281b18以下。

[26] 阿特拉斯(Atlas),希臘神話中古老的諸神之一,他支撐著天的柱子。見柏拉圖:《斐多》,99C。

[27] 這是針對柏拉圖在《蒂邁歐》中關于世界靈魂的觀點的。

[28] 依西昂(Iksion),在希臘神話中,依西昂被神懲罰,被綁在地獄車輪上永遠旋轉。

[29] 見《動物的行進》,【4】—【5】。

[30] 完滿的物體指具有三維的物體,見《論天》第一卷,【1】。

[31] 見《范疇篇》,14a26以下,《形而上學》第四卷,【11】。

[32] 見《論天》第二卷,【14】。

[33] 見《論生成和消滅》第二卷,【3】、【4】。

[34] 見《論生成和消滅》第二卷,【10】。

[35] 指柏拉圖在《蒂邁歐》中的理論,亞里士多德對此的批評見《論天》第三卷,【11】。

[36] 因為兩者都是從相同點到相同點,見《論天》第一卷,【4】。

[37] astrologia。

[38] enantia ge。

[39] 動物邏輯的或真實的中心是心,因為它處于軀體中。見《論動物的部分》,665b21,666b3。

[40] 見柏拉圖:《蒂邁歐》,40B。

[41] 第爾斯《Vors.》21,A47,B28。

[42] DK殘篇39。

[43] 見《論天》第一卷,【2】—【4】。

[44] 即9987英里。

[45] 見《物理學》第六卷,【1】。

[46] 見柏拉圖:《蒂邁歐》,56B。

[47] 見柏拉圖:《蒂邁歐》,30A。

[48] DK殘篇57。

[49] kosmos。

[50] 這里實質上是指月下世界的所有元素,只有月上世界的“以太”除外。

[51] homoiomere.

[52] panspermos,直譯為“由一切種類的種子構成”。

[53] 見《物理學》第六卷,【1】—【2】,231a18以下。

[54] 即朝上和向下的兩個方向,因為在月下世界沒有圓形運動。

[55] 指原子論者。

[56] paraioresis。

[57] 見柏拉圖:《蒂邁歐》,57A。

[58] 見柏拉圖:《蒂邁歐》,62A-B。

[59] 見柏拉圖:《蒂邁歐》,63C。

[60] 就是說,既可以說水似氣,也可以說氣似水,但不能說土似水,只能說水似土。因為土與火是限界,而水和氣則是中間物。

[61] 見《物理學》第八卷,【4】,254b33—256a3。

[62] 見《論天》第一卷,【7】,274b13—18。

[63] 見《論天》第二卷,【14】,296b19。

[64] 296b9以下。

[65] horismen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宁城县| 余庆县| 新龙县| 财经| 米泉市| 桦甸市| 杨浦区| 宁德市| 玉林市| 特克斯县| 满洲里市| 武义县| 淳安县| 奉新县| 奉贤区| 沈阳市| 铜山县| 抚顺县| 准格尔旗| 孟村| 勃利县| 报价| 定结县| 泸定县| 若尔盖县| 宾阳县| 微山县| 杭锦后旗| 武功县| 洪湖市| 盐山县| 吉隆县| 房产| 东光县| 栾城县| 资溪县| 奉节县| 伊宁市| 高尔夫|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