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 苗力田
- 8189字
- 2019-12-13 21:28:30
第三卷
【1】在下面的討論中,要考察兩個或更多個東西中哪一個更值得選擇或更好。但是首先應明確,我們所作的考察并不涉及那些有著許多差別,而且彼此之間差別懸殊極大的東西(因為無人不知道幸福或財富哪個更值得選擇),而只涉及相距很近的東西,并且,關于它們,由于我們不能發現一個優于另一個,要論證的是更應該傾向于哪一個。所以很明顯,如能在這類東西中表明一點或多點優越之處,兩者中哪個更優越就會被發現,哪個更值得選擇的見解也會一致。
那么,首先,更持久或更穩定的東西比那些更不持久或更不穩定的東西更值得選擇。并且,穩重的或善良的人更愿選擇的,或者正確的法律,或者那些在特定方面善良的人在作這樣的選擇時所選擇的,或者那些在專門領域具有知識的人,或者他們中的多數人或一切人,例如在醫學中或在木工行業中的多數醫生或一切醫生更愿選擇的,都是些更持久或更穩定的東西。或者一般地說,多數人或一切人或一切事物愿意選擇的東西,例如善。因為一切事物所向往的都是善。必須把討論引到有用于將要探討的問題上去。在絕對的意義上,更好的和更值得選擇的東西是更好的知識,而對于每個人來說,就是他所特有的知識。
其次,作為種的東西比不在種中的東西更值得選擇,例如公正就比公正的人值得選擇;因為前者是在種中的善,后者則不是,而且,前者本身就是善,但后者不是。因為任何本來不在種中的東西都不能用種本身來稱謂,例如白色的人不能稱為顏色本身;其他情況也是如此。
為了自身而選擇的東西要比為了其他而選擇的東西更值得選擇,例如健康就比鍛煉更值得選擇;因為前者是為了自身而選擇,后者則是為了其他而選擇。并且,由于本性的東西比由于偶性的東西更值得選擇,例如正直的朋友就比正直的敵人更值得選擇;因為前者的選擇是由于本性,后者的選擇是由于偶性。我們選擇正直的敵人之所以是由于偶性,乃在于他們可能不會傷害我們。這與前面的選擇是相同的,只是表達方式的區別;因為我們選擇正直的朋友是為了本性,如若這根本不會影響我們,即或他們遠在印度;但是,選擇正直的敵人則是為了其他,即他們可能不會傷害我們。
并且,由于本性是善的原因的東西比由于偶性是善的原因的東西更值得選擇,就像德性比機遇更值得選擇一樣(因為前者是由于本性,后者是由于偶性才成為善的原因的),其他類似情況也如此。相反者方面也同樣。因為由于本性是惡的原因的東西比由于偶性是惡的原因的東西更應當避免,例如秉性卑劣和偶染惡習;因為秉性卑劣乃是由于本性的惡,而偶染惡習則是由于偶性的惡。
總體的善比特殊的善更值得選擇,例如健康比切割手術更值得選擇;因為前者是總體的善,后者是對于被手術病人的特殊的善。再有,秉性的善比非秉性的善更值得選擇,例如公正比公正的人更值得選擇;因為前者是由于秉性所有,后者是學習獲得的。再有,屬于更好的和更珍貴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例如屬于神的就比屬于人的,屬于靈魂的就比屬于肉體的更值得選擇。再有,更好的東西的特性比更壞的東西的特性更好,例如,神的特性比人的特性更好。因為雖然兩者中共有的東西不能把它們相互區別出來,但它們各自具有的特性就一個比另一個更好了。存在于更好的或在先的或更珍貴的事物中的東西也是更好的,例如,健康比胖壯和漂亮更好。因為健康存在于濕和干、熱和冷中,一般地說,存在于動物由以構成的那些根本要素中,而胖壯和漂亮則存在于次一等的要素中;因為胖壯被認為只存在于肌腱和骨骼中,漂亮被認為是各肢體的某種勻稱。目的比達到目的的諸手段被認為更值得選擇,而且,在兩個手段中,靠近目的的那一個更值得選擇。一般說來,達到生命目的的手段又比達到其他某種目的的手段更值得選擇,例如,趨于幸福的手段比趨于謹慎的手段更值得選擇。有能力的東西比無能力的東西更值得選擇。在兩個創制物中,目的更好的那個更值得選擇。當甲目的好于乙目的比乙目的更好于它自己的創制物時,通過類似的比例關系,就能制定出創制物與目的之間的優劣;例如,如果幸福好于健康比健康更好于使之健康的東西,那么,使之幸福的東西就比健康更好。因為幸福好于健康的程度與使之幸福的東西好于使之健康的東西的程度是一樣的。但是,健康又比使之健康較少的東西好些,所以,使之幸福的東西好于使之健康的東西的程度比健康好于使之健康的東西的程度更大。因此很明顯,使之幸福的東西比健康更值得選擇;因為它超過同一的標準更多。
再次,由于自身而更高尚、更珍貴以及更值得做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例如,友愛比財富、公正比健康更值得選擇。因為前者由于自身而屬于珍貴的和值得做的東西,后者則不是由于自身而是其他;因為無人由于自身而珍視財富,總是由于其他,相反,我們是為了自身而珍惜友誼,即使它不可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2】此外,當兩個東西彼此非常相似,而我們看不出其中的一個比另一個有任何更好之處時,就應從它們的結果出發來考察它們。因為帶來更善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或者,如果結果是惡,帶來更少惡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因為即使二者都可以選擇,但仍會有某種不合適的結果。從結果出發的考察又有兩種方式,因為有在先的結果和在后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學習,就會得出他以前無知后來有知的結論。對多數場合而言,后一種結果更好。因此,也應考慮哪一個結果更適于你的目的。
還有,數目上更多的善比更少的善更值得選擇,這又或者是絕對的,或者是一個包含在另一個之中,即更少的包含在更多的之中。可能會有人反駁:在某個場合,一個是否為了另一個;因為那樣,把兩個放在一起并不比一個更值得選擇;例如,恢復健康與健康,并不比健康更值得選擇,既然我們選擇恢復健康乃是為了健康。而且,也沒有什么妨礙不善的東西比善的東西更值得選擇,例如,幸福與不善的其他什么比正義和勇敢更值得選擇。同一個東西伴隨著愉悅比沒有愉悅,伴隨著無痛苦比伴隨著痛苦更值得選擇。
每件事情發生得適時就是更值得選擇的,例如,無痛苦在老年就比在青年時更值得選擇;因為它在老年時更重要。根據同樣道理,明智在老年也更值得選擇;因為無人愿選擇一個年輕人作為頭領,由于他不能像他們期望的那樣謹慎行事。反過來則要選擇勇敢,因為在年輕人中,勇敢行為是必要的。自制也同樣,因為年輕人比起年長的人來,更會受到激情的攪擾。
在一切時候或多數時候,更有用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例如公正和節制比勇敢更值得選擇;因為前兩者總是有用的,后者只是有時有用。再者,如若兩種事物都為全體所具有,我們有了一種就不再需要其他,那么這種事物就比雖為全體所具有但我們還需其他的事物更值得選擇,就像公正與勇敢。因為當一切人都公正時,勇敢就沒什么用處,但即使一切人都勇敢,公正還是有用的。
我們還要從事物的毀滅、喪失、生成、獲得以及相反者出發進行判別。因為更能避免毀滅的東西自身就更值得選擇。喪失及其相反者方面的情形也相同。因為更能避免喪失或相反者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但生成和獲得方面的情形卻要反過來,因為更值得選擇的獲得和生成的東西自身也就更值得選擇。
另一個方法是,離善更近的東西就更好,更值得選擇,而且也更相似于善,例如公正比公正的人更好。再次,更相似于一個更好者的東西比自身更值得選擇,就像有人所說,阿伽克斯比奧德賽更好,因為他更像阿喀琉斯。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這不是真的;因為沒有什么妨礙阿伽克斯更像阿喀琉斯,但并不是在阿喀琉斯是最好的人這個意義上像他,而奧德賽雖然不像阿喀琉斯,但卻可能是個好人。這就要考察相似是否導致荒誕,就像驢相似于人,而馬卻不相似;因為驢并不更漂亮,除非它更像人。再次,在甲乙兩者中,如若甲更像更好的東西,乙更像更壞的東西,那么,更像更好東西的甲本身就更好。這里也可能有人提出反駁,因為沒有什么妨礙甲只有點像更好的東西,而乙則極像更壞的東西,例如,阿伽克斯只有點像阿喀琉斯,但奧德賽卻極像奈斯托。再有,甲像更好的東西是像它較壞的方面,而乙像更壞的東西則是像它較好的方面,就如馬像驢而驢像人一樣。
另一個方法是,更顯著的東西比更不顯著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更困難的東西也更值得選擇;因為如若我們具有了這些不易得到的東西,就會評價更好。再有,更特有的東西比更普遍的東西更值得選擇。而且,要選擇更不與壞人共同分有的東西;因為沒有什么憂煩伴隨的東西比有這種事情伴隨的東西更值得選擇。
再次,如果甲絕對地比乙更好,甲中最好的東西也就會比乙中最好的東西更好,例如,如果人比馬更好,最好的人就比最好的馬更好。反過來,如果甲中最好的東西比乙中最好的東西更好,甲就絕對地比乙更好,例如,如果最好的人比最好的馬更好,人就絕對地比馬更好。
再次,朋友分有的東西比不分有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我們更愿意為朋友做的事情比為偶遇之人做的事情更值得選擇,例如,公正的行為和行善的行為比認為如此行為更值得選擇;因為我們更愿意真心實意地為朋友做善事而不是做認為是善的事,但對偶遇之人則相反。
再次,富余的東西比必需的東西更好,而且有時也更值得選擇;因為好的生命比生命更好,好的生命就是富余,生命自身卻只是必需,有時候,更好的東西卻不是更值得選擇的;因為不能從如果它更好必然地推出它更值得選擇。例如,通曉哲學比掙錢更好,但對于一個缺少生活必需品的人來說,它就不是更值得選擇的。當一個人擁有了必需品,而又力圖獲得某些其他美好的東西時,富余就存在了。大致說來,必需的東西更值得選擇,而富余的東西則更好。
不靠他物提供的東西比靠他物提供的東西更值得選擇,例如,公正比之于勇敢。再有,如果甲無乙是值得選擇的,而乙無甲則不值得選擇,那么,甲就比乙更值得選擇;例如,能力如無明智就不值得選擇,但明智如無能力則值得選擇。再次,在兩種事物中,如果我們否認其一,以便我們被認為擁有另一個,那么,那個我們希望被認為擁有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例如,我們否認自己的勤勉勞作,以便被人們認為是天資聰穎。
再次,在缺乏狀態中,較少應受非難的東西比遭攪擾的東西更值得選擇。而且,在缺乏狀態中,較多應受非難的東西比不遭攪擾的東西更值得選擇。
【3】再次,在同屬的東西中,具有屬的特有德性的東西比不具有這種德性的東西更值得選擇。當兩者都具有屬的特性時,具有得更多的那東西就更值得選擇。
再次,如果某物使可能受它作用的任何東西為善,而另一物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使任何東西為善的某物就更值得選擇,正如使物變熱的東西比不能使物變熱的東西更熱一樣。如若兩者都能使事物為善,能使事物更善的東西也就更值得選擇;或者,能使更好的和更有價值的事物為善的東西就更值得選擇,例如,如果某物使靈魂為善,另一物使肉體為善。
再有,通過詞尾變化、詞的用法以及動作和行為作出比較,反過來它們是彼此跟隨的。例如,如果公正的比勇敢的更值得選擇,公正就比勇敢更值得選擇;反過來,如果公正比勇敢更值得選擇,公正的就比勇敢的更值得選擇。其他情況也相同。
再次,如果和某一相同東西相比,甲具有更大的善,乙具有更小的善,那么,甲就更值得選擇。或者,某物的善比那個更大的還要大,如若兩者比某物更值得選擇,那么,值得選擇的程度更大的東西比值得選擇的程度更小的東西更值得選擇。再有,如果甲的優越性比乙的優越性更值得選擇,甲自身也就更值得選擇,例如友愛之于金錢。因為友愛的優越性比金錢的優越性更值得選擇。情愿選擇自身作為自己行為原因的人比選擇他物作為原因的人更值得選擇,例如朋友之于金錢。
再次,從添加出發來考察,看某個成分被添加到相同物中時是否使整體變得更值得選擇。但應注意,在共同語詞使用于,或以某種其他的方式結合于被添加的某物的場合,不要使用于或結合于另一物;例如,不要把鋸齒和鐮形鋸鐵與木工技術結合。因為鋸齒只有在成雙成對地被結合在一起時才更值得選擇,而不是絕對地更值得選擇。再有,如果某物被添加了更小的善能使整體變成更大的善,它就更值得選擇。從減去出發的考察也如此。因為,如果某東西從同一物中減去,剩下的部分是更小的善,那么,減去的那東西就會是更大的善,因為正是它的減去才使剩下的部分變成了更小的善。再次,如若甲是為了自身而選擇,乙是為了某種看法而選擇,甲就是更值得選擇的,如健康之于漂亮。為了某種看法的東西可以定義為:如若無人理喻,就不會熱衷于表現。再有,如果甲既為了自身又為了某種看法而值得選擇,乙則僅僅為了其中的一種而值得選擇,甲就更值得選擇。無論什么東西,只要它是為了自身而更有價值的,就是更好的和更值得選擇的。所謂自身更有價值,指我們完全是為了自身更愿意選擇它,而沒有任何其他東西由之出現。
也要區分值得選擇的多種含義以及為了什么目的,例如有益、美好或快樂等。因為對于這一切或多數有用的東西就會比沒有同樣用處的東西更值得選擇,當這些同時屬于兩者時,就要考察它們更屬于哪一個,即更快樂,更美好或更有益的那一個。再次,所為了的目的更好的就更值得選擇,例如,所為目的為德性的東西就比所為目的為快樂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應予避免方面的情形也同樣。因為更應避免的東西對應予選擇的東西妨礙更大,例如疾病就比丑陋更應避免,因為疾病更妨礙快樂和熱情。
再次,通過同樣方式來證明有關事物既可避免又可選擇。因為既可選擇也可避免的東西比僅僅值得選擇的東西更少選擇的價值。
【4】兩者之間的相互比較已像上述那樣做出了。同樣的方法對于只表明值得選擇或者應予避免的東西也有用。因為只需要減去一物優越于另一物的部分就行了。因為如果更有價值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有價值的東西也就值得選擇;如果更有用的東西更值得選擇,有用的東西也就值得選擇。類似這種比較的其他情形也如此。因為有時在對二者進行直接對比時,我們就能斷言它們中的每一個或某一個值得選擇,例如當我們說一物本性為善另一物不是本性為善時;因為本性為善的東西顯然是值得選擇的。
【5】必須把用于考察更多和更大的那些方法當作最一般的方法,因為這樣,它們就會具有更大的適用范圍。上述的那些例子中,只要對有一些的稱謂作少許改變,就會具有更一般的適應性,例如,本性具有某種性質的東西,就比不是本性具有這種性質的東西更具有這種性質。并且,如果甲得到了,而乙卻沒有得到它們具有的或可能所屬的某種性質,那么,甲就比乙更具有這種性質。如果兩者都得到了,得到更多的那個就會更具有這種性質。
再次,如果和同一東西相比,甲具有更多的性質,乙則有著更少的性質,并且,如果甲的性質比某種性質更多,乙則沒有這種更多的性質,那么很明顯,甲就有著更多的性質。再有,要從添加的角度來考察某東西添加到相同物中是否會使整體有更多的性質,或者,某東西添加到更少性質者中是否會使整體有更多的性質。從減去的角度考察也同樣。因為如果某物被減去時,所余東西的性質更少,那么,減去者自身就具有更多的這種性質。并且,一物具有的某種性質越多,與之相反的性質就會混合得越少,例如,更白的東西混合的黑就更少。除了上面所述的那些之外,如果某物能更多地容納所說東西的特有定理,它也就更多地具有了該物的性質,例如,如果白色的定理是視力能分辨的一種顏色,更白就是視力更能分辨的一種顏色。
【6】如若問題是以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方式來設定,那么首先,前述的那些立論或駁論的一般方法全都有用。因為當一般地駁斥和立論時,我們也就相應地證明了特殊的方面;因為如果某東西屬于一切,它也就屬于某個;如果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它也就不屬于某個。這些方法最適宜那些以對立、對應和詞尾變化為依據的情況。因為“如果一切快樂都是善,那么一切痛苦都是惡”的看法與“如果有的快樂是善,那么有的痛苦是惡”的這個一般性意見是相同的。再有,如果某種感覺不是有力的,無某種感覺也就不是無力的。如果能理解的東西是某種能認知的東西,理解力也就是某種知識。再有,如若某種不公正是善,某種公正就會是惡;如若某公正的行為是惡,某不公正的行為就會是善。如果快樂的某件事情應予避免,某種快樂也就應予避免。按照同樣道理,如果快樂的某事有利,某種快樂也就有利。能毀滅的以及生成的和消滅的方面也如此。因為如若快樂或知識的某種毀滅是善,快樂或知識就會是某種惡。同樣,假如知識的消滅是某種善,而知識的生成是某種惡,那么,知識也就會是某種惡。例如,如果某人遺忘做過的不光彩行為是某種善,而記住它是某種惡,那么,他對做過的不光彩行為的認知就應該是某種惡。其他方面的情形亦如此。因為在一切場合,一般看法的形成方式都是相同的。
再次,從更多、更少和同等的角度來考察。如若另外的種中有某物比所說東西具有更多的某種性質,而那個種下的其余事物又都無一具有這種性質,那么,所說的這東西也就不會具有這種性質。例如,如若某種知識比快樂具有更多的善,而其余的知識又都無一具有這種善,那么,快樂也就不會是善。從同等和更少的角度考察也一樣。如果既要駁論又要立論,就必須從同等的角度出發,如果只從更少的角度出發,就只能立論而不能駁論。因為如果某種能力和知識都是同等的善,而且某種能力是善,知識也就是善;如果沒有一種能力是善,知識也就不是善。如果某種能力比知識具有更少的善,而這種能力是善,知識也當然就是善;但是,如果沒有一種能力是善,就不能必然地推出沒有一種知識是善。因此很明顯,從更少角度出發的推理只能用于立論。
不僅能通過另外的種,而且也能通過把握同一種中的極端情形來駁論。例如,假如設定某種知識是善并且又證明了明智不是善,那么,就沒有哪一種其他的知識是善,既然連最被認為是知識的這種東西也不是善。再次,通過假定來論證。假設某一東西屬于或不屬于某物,它也就屬于或不屬于與該物同樣的一切。例如,如果人的靈魂是不死的,其他東西的靈魂也就是不死的;如果人的靈魂不是不死的,其他的靈魂也就不是不死的。因此,如果設定什么屬于某物,也就要表明什么不屬于某物;因為由這個假定就會推出什么不屬于任何一個。相反,如果假定什么不屬于某物,也就表明什么屬于一切。因此顯見,作出這種假定的人就以特殊的設定方式提出了一般性的問題。因為既然他假設某者屬于某物,它就屬于與該物同樣的一切,那么,他就是假定了在特殊方面行得通的在一般場合也有效。
因此,在問題還不明確時,只可能有一種反駁方式,例如,如若某人說過快樂是善或不是善而又沒有附加任何其他。因為如果他說的是某種快樂是善,那么,如果要想反駁這個命題,就應一般地表明沒有一種快樂是善。同樣,如果他說的是某種快樂不是善,就要一般地表明所有快樂都是善。除此以外的其他方式就不可能駁倒對方。因為如若我們只是表明某種快樂不是善或者是善,就沒有駁倒對方的命題。因此顯然,反駁的方式只可能有一種,但立論的方式卻有兩種。因為只要我們一般地表明了一切快樂都是善,或者表明了某種快樂是善,這個命題就會被證明。同樣,假設應予證明的是某種快樂不是善,那么,如若我們表明了沒有一種快樂是善或者表明了某種快樂不是善,我們也就以兩種方式,即一般的和特殊的方式證明了某種快樂不是善這個命題。但是,當命題明確時,就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反駁。例如,如果設定的命題是有的快樂屬于善,有的快樂不屬于善,那么,不論證明所有快樂是善,還是證明沒有一種快樂是善,都會駁倒這個命題。如果有人說只有一種快樂是善,那就會有三種反駁方式。因為當其證明了所有快樂都是善,或沒有快樂是善,或比一種更多的快樂是善時,我們也就駁倒了這一命題。假若命題規定得更為明確,例如只有明智這一種德性是知識,那就有四種反駁的方式。因為當其證明了所有德性都是知識,或沒有德性是知識,或某種其他德性(例如公正)是知識,或明智本身不是知識時,就駁倒了那個命題。
考察一些諸如有人說過的什么屬于或不屬于之類的特殊事例也是有用的,就像考察一般性問題一樣。再有,也要考察種方面的情況,根據屬來劃分它們,直到不能再分為止,就像前面所述那樣。因為不論表明什么屬于一切還是不屬于任何,在提出了許多的事例后,都應說明自己的看法是普遍適宜的,或者對它在某特殊方面不如此的反駁提出解釋。再次,無論對方用屬還是用數目來規定偶性,都應考察這些東西是否不屬于它;例如,通過列舉一切種類的運動來說明時間不運動也不是運動;因為如果這些運動沒有哪一種屬于時間,那么顯然,時間就既不運動也不是運動。同樣,通過區分所有的數目(或是偶數或是奇數)說明靈魂不是數;因為如果靈魂不是偶數,也不是奇數,它就顯然不是數。
因此,必須力圖通過這些方法對于偶性作出這樣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