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眠術:原理、方法與應用
- 鄭日昌
- 1142字
- 2019-12-06 20:13:38
一、催眠的定義
催眠現象的神秘和復雜,導致了對催眠的多種定義,就是催眠專家和專業組織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布萊恩(W.L.Bryan)認為,催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的、意識的變更狀態,它與清醒狀態相似,盡管并不相同。它的產生所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是:注意的相對集中和周圍區域的抑制。催眠狀態有三個主要特征:增加心理過程的集中;增加身體的松弛;增加對暗示的感受性。
愛爾曼(Dave Elman)認為,催眠是運用直接或間接提示,來誘導出暗示敏感度增高的狀態,繞過了心靈的批判機制,選擇性地注意被給予的暗示。
阿德爾(Harry Alder)認為,催眠是一種思維狀態,在該狀態下人們比正常情況更愿意遵照他人的建議行事。
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認為,催眠是一種“注意力焦點的縮小”,是大腦功能由言語優勢半球轉向想象優勢半球。
英國醫學會對催眠的定義是:由他人引起被催眠者注意力的暫時變動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對象可以自然地或由言語及其他的刺激產生多種不同的現象,如意識和記憶的改變、暗示性的增高,并出現一些非同尋常的反應和觀念。
美國心理學會(APA)對催眠的定義是:催眠是一種由他人引導的注意力暫時改變的狀態。伴隨這種狀態,由指導語或其他刺激誘導出各種現象,包括意識與記憶改變、受暗示性增強,以及正常狀態下不易出現的反應及想法。
美國心理學會催眠心理學分會常務委員會對催眠做了如下解釋:催眠是一種程序,在實施過程中由健康專業或研究人員對求詢者、病人或個體施以暗示,使之能體會到感覺、知覺和行為的改變。催眠誘導內容決定催眠實際內涵。盡管有多種誘導方法,但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讓受術者感到放松、平靜以及進入良好狀態的暗示,還有訓練受術者進行想象和體會愉快的內容。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6年版)對催眠的定義是:催眠類似于睡眠,但對刺激尚保持多種形式反應的心理狀態。被催眠者似乎只與催眠者保持聯系,自動地、不加批判地按照暗示來感知刺激,甚至引起記憶、自我意識的變化。暗示的效果還可能會延續到催眠后的覺醒活動中。
綜合各家之言,筆者認為,所謂催眠就是通過言語或非言語誘導,使人注意力集中、意識變得狹窄、受暗示性增強的過程。
作為名詞,催眠是:①生理上放松的狀態;②一種特殊的清醒狀態;③處于想象力活躍的狀態;④高度易受暗示的狀態;⑤與自己的潛意識接觸的一種方式。
簡言之,催眠是一種改變了的意識狀態,主要表現為四重狀態:①受暗示性增高態;②意識領域狹窄態;③覺醒領域選擇態;④注意功能受限態。
作為動詞,催眠是通過各種言語或非言語誘導進入上述生理、心理狀態,即將意念導向體內或將注意力放在主觀感受上的活動過程。通俗地說,通過某些連續、反復的刺激,尤其是語言的引導,使人們從平常的意識狀態轉移到另一種比平常更容易接受暗示的意識狀態,這個過程就叫催眠。
催眠術指的是誘導人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