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象對話臨床技術匯總(應用心理學叢書)
最新章節
- 第26章 意象對話創新子技術
- 第25章 意象對話心理師的自我成長和訓練技術
- 第24章 意象對話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相結合
- 第23章 意象對話心理咨詢的方略
- 第22章 針對各種心理問題的意象對話技術
- 第21章 特殊情況的處理技術
第1章 序:有術和無術
朱建軍
在中國傳統中,會分辨“術”與“道”的不同層面。“術”是方法的層面,懂得一種“術”,做事就有了方法。和不學無術的人相比,飽學而有術的人做事會大為有效。懂的武“術”的一個纖瘦的女子,可以打敗一個不會武術的彪形大漢。但是我們不會滿足于“術”,更會追求更高的境界“道”。“道”是事情的本源層面,和“道”在一起的人,超越了固定的具體的“術”,隨應“道”,無為而無不為,其境界又是只懂得“術”的人所不可企及的了。
我知道有一些高人,已經在某些事情上超越了“術”而進于“道”。有一次我看蘇東坡寫的一幅字,其中有的字很大,有的字很小,有的字很工整,有的字又極為潦草,布局不符合書法的要求,但是非常之美。“如行云流水,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令我們這些人只有瞠目結舌、嘆乎觀止的份兒,不能贊一詞。
這樣的高境界當然是我們所向往的,但是,向往這個境界不等于懂得這個境界。不會說我們希望有“道”,怎么怎么一做,就可以有“道”了。飲茶的方法叫做茶道,插花的方法叫做花道,摔跤的方法叫做柔道,動武的方法叫做跆拳道,未必每個參與者就都懂得了喝茶、插花、摔跤或動武的“道”。不懂得“道”的人,常常誤以為“道”和“術”是對立的,以為“術”是低等境界,“道”是高等境界,以為有“道”的人不再用任何“術”,于是為了追求“道”就放棄用任何技術,以為只要不用技術,自己就可以有“道”。其實這是一個大誤區——武林新手去生死搏擊的時候,如果不用任何招式,試圖無招勝有招,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以無命的方式徹底無招。“不用技術”,也是一種技術而不是道。好比一個武林新手,遇到了東邪黃藥師,決定不出招,承認自己完全不是對手,心里期望黃藥師出于自傲,在這個情況下不會出手,這也是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也許有用,也許沒用,但并不是“道”。有“道”者或者不用技術,但也不是拒絕使用技術,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用。有“道”就是有“道”,不在于用或者不用“術”。
如果我們稍稍懂得一點謙虛,其實,在學習任何東西的一開始,我們最好不要考慮什么是“道”,胡亂猜測一個玄虛的東西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在一開始,一般說前十年,還是要以學習“術”為主。蘇東坡寫字可以如行云流水,我們寫字——以及蘇東坡一開始學習寫字時——還是要臨帖,學習書寫的基本法則。超越“術”的前提是先懂得了“術”。但是,我們在學習“術”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說,其實還有個“道”存在,這樣可以避免一個人太執著于“術”,把“術”學得太僵化了。學任何東西,都有走了另外一個極端的人,他們僵化地學習“術”,可以把“術”學得中規中矩,卻被“術”所限制,堵住了以后見“道”之路,永遠達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們要知道有“道”的存在,也知道自己“不知道”,認真學習“術”但是知道“術”只是“術”,這樣我們才會有未來的希望。
意象對話心理療法,其中有術,也有道。學習意象對話時,我們都是從“術”開始,但是教學中總是隱含著“道”,雖然學習者也許還不“知道”,但是他們會“浸淫”于“道”。本書讀者,有興趣去學習意象對話,我們非常歡迎。
為了讓大家在學習中有所參照,意象對話研究中心的全體同仁,都認為很需要一本書,總結意象對話中的種種技術,并把這些技術的使用步驟和要點詳細說明給大家。苑媛作為研究中心學術研究負責人,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本書的編寫工作,從而有了現在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
不過,有兩點我要提醒大家:第一,意象對話不能自學,不要以為你讀了這本書拿去照搬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你違背了意象對話之道,用這些技術也許會無效甚至有害;第二,不要以為這些方法是僵化不變的,實際上這些方法都可以靈活地運用。如果大家記住這兩點,就會用好這本書。
希望大家能學好意象對話,從而讓我們的人生,以及別人的人生更加清醒、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