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心理學
- 林崇德
- 882字
- 2019-12-06 20:06:52
03 創造性心理學史即人類的文明史
創造性研究從萌芽、發生到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文明指社會進步,有文化的狀態。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有許多分歧。如第二章所述,我們不妨采用《辭?!返亩x?!掇o海》指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辭海編輯委員會,1999)[1]由此可見,文明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而后者更被社會所關注。更為重要的是,文明或文化與人類的創造緊密聯系著。離開了創造,文明或文化的傳承就難以實現,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就會停滯不前,社會文明與社會進步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這就是我們把創造性心理學史與人類文明史聯系在一起的緣由。
在斯騰伯格主編的《創造力手冊》之“創造力研究的歷史”章節中,他提出創造性心理學史有一個以達爾文為分界線的“史前史”。“史前史”從前基督史、前創造力的觀點談起,提出了“天才”(genius)這一影響人類幾個世紀的概念。斯騰伯格論述早期西方的創造力時提到,“自此有了工匠遵從上帝的意思在地球上造物的理念”。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出現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三大科學家,于是出現“研究的發明”的觀點。在17—18世紀,從培根(Francis Bacon,1605)所著的《學術的進步》開始,人類開啟了對創造發明實證研究重要性的探索,不僅建立了法國的皇家學會機構,也出現了哲學先驅者對創造性的研究和思考。18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對創造性與天賦、原產性、才能以及正規教育的含義做了明確的區分,可惜又陷入了“偉大而幾乎無盡”的學術爭論(斯騰伯格,2005)[2]。所有這些為創造性心理學的發生與發展奠定了“史前”的研究基礎。而上述“史前史”所出現的幾個不同的階段,正是西方歷史進入文明史過程的一步。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創造性心理學史的發展,應該從達爾文(C.Darwin,1809—1882)特別是其表弟高爾頓(F.Galton,1822—1911)——創造性心理學的開拓者——進入正題。然而,創造性心理學的出現正是社會文明與創造發明兩者關系統一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