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寒假! :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
- 李家成 郭錦萍
- 4180字
- 2020-01-13 14:30:27
第二節 教育研究過程回歸基于復雜性的方法論
“你好,寒假!”項目未被任何一個教育科學規劃部門立項,沒有開題報告,沒有申請相關認證或評價,而就是一群志同道合者開展的探索。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甚至沒有經費投入、證書頒發、領導支持。這迥異于當前大學與中小學科研課題的進行方式。這樣的項目過程,能稱之為教育研究過程嗎?
一、教育研究的起點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喚醒中清晰主題
本項目發起的緣由,和相關主體的前期研究有關。在2016年的寒假,華東師范大學相關研究人員就曾與常州市龍虎塘實驗小學合作,開展了全校性的以學生策劃為核心特征的寒假與學期初生活研究,形成了相關思路、策略和內容結構。[9]同時,華東師范大學與救助兒童會合作,針對上海市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放寒假回家鄉過年,策劃了全套的健康“作業”,名為“健康小天使,親子過寒假”,倡導、組織學生返鄉后,通過與家人和小朋友主動交往等方式,促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的鞏固與傳播。[10]兩方面的實驗,都在后期調研中被證實是有效的。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發起者思考的是:全國那么多的學校、學生、家長和教師,寒假與學期初生活的改革研究到底進展到什么水平了?在項目啟動之初,發起者如此表達對這一問題的理解:[11]
正是這樣的敏感,促成了這次項目研究的發起。
然而,如果沒有更多主體的投入和相互交往,這份敏感也難以繼續發育成為系統的研究項目。在相關發起方形成共識后,主要借助微信,輔之以發起方各自的實驗研究網絡,一個全國性的研究聯盟逐步形成。在此過程中,發起方起草的研究方案寫明了研究所針對的問題、追求的理想、開展研究的策略,因此在項目初期達成了共識。對該領域有著直接體驗的教師、校長們聯合起來,通過組織、開展家長與學生的調研,迅速形成了對本領域問題的清晰化,直接確認了本研究的必要性。
這提示我們,真正的研究源于教育敏感:發現問題、發現研究資源、發現研究空間,同時預期其研究結果,透析其研究價值。當教育敏感轉化為一群人的共識時,一個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項目也就誕生了。自然,這樣的研究不排斥個體式的投入,但對于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更值得以群體的力量開展研究。
教育敏感如何獲得?教育研究的共識如何達成?這就需要教育研究者非常熟悉教育實踐,并能夠用合理的研究方法獲取信息、驗證假設;需要以專業的態度與能力,促成教育發現的分享,促成研究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推動具體的研究實踐。
二、教育研究需要理性與情感的交融
教育研究是人投入其中的研究,也是針對人的研究。這必然需要有自覺的倫理關懷,科學的方法和過程。因此,這一研究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情感,還需要理性與情感的共生與交互促進。
研究中的喜悅,研究者的向往,研究過程的酸甜苦辣等體驗,是保障研究進行的基礎性力量。如果沒有最初的對學生發展的向往,對合作研究的好奇,對自己發展的追求,這一項目是很難被真正啟動的。而一旦進入研究過程中,豐富多元的關系就可能促使更多積極的情感發生。其中,學生和家長的變化,全國研究共同體內部的相互鼓勵、欣賞、追問、質疑等,形成了強大的情感場域,激勵著、推動著研究的進行。
以一位大隊輔導員的體驗為例:[12]
項目研究中,教育主體的希望感,因學生與家長發展而帶來的欣喜感,因自己作為學校主體而推動系統變革所帶來的成就感,都會成為重要的動力。微信群中很多研究主體情感的流露,典型體現在持續數月的參與中,體現在刷屏式地分享學生與家長作品的行動中,體現在自己的語言和相互的回應中,體現在微信平臺上點贊、送花等直接的表達中。
研究是以理性為核心特征的。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實現了諸多方法的使用、認識的清晰、思維的深化。鑒于這個研究共同體并非由傳統的專業研究人員組成,因此,這一發展過程更樸素地體現出“學會研究”的特征,部分高校教師和專業研究人員的介入,以及共同體成員間的資源互補,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
其一,是研究方法的使用。在策劃階段,鑒于要促成學生和家長的參與,許多教師開始使用問卷調查、訪談、材料分析等方法。為什么要用這些方法?針對一個班和一所學校所作的調研,方法上有怎樣的差異?問卷調查如何設計與分析才能有效且合理?文本材料的分析如何導向方案設計?調研結果與后期實踐的關系如何?一系列問題在相關專業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校長的對話中深入。項目發起者和相關學者還通過提供參考資料、發起討論、分享“你好,寒假!”項目中不斷出現的典型材料、設立微信公眾號和為相關雜志組稿等,提升研究團隊整體素養。
其二,是相關理念的清晰。這在策劃階段和寒假生活的具體進展階段,表現很明顯。因為寒假生活的普遍性,國內相關媒體和網站也都會發布相關信息,推介相關作業。“你好,寒假!”項目研究的獨特性是什么?與部分已有實踐間的差異是什么?在寒假生活進行過程中,全國各地的教師開展著對話,有關研究中的學生立場或學生驅動,學生生活素養、財經素養培養等價值追求,學生團隊合作,家長作為合作者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在不斷生成并影響著參與者,促使各主體之間相互啟發;發起方也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將相關研究具體化、清晰化、深化、系統化,進而導向項目研究后期的成果匯總與現場研討會的策劃、系列性調研活動的開展。
其三,是思維方式的合理性提升。本次項目研究中非常典型的思維挑戰,一是長程意識,二是系統思維,三是動態生成。參與項目研究的教師與校長,必須考慮前期策劃、具體的寒假生活、開學初的教育活動,甚至要通過反思形成對過去10年、20年之寒假生活質量的批判性認識,有的教師已經在考慮后期的暑假生活研究了。因為項目研究涉及的主體、時空非常豐富,教師要以領導者的角色進行策劃與組織,在各類系統間形成統整力量,促成系統性的更新。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回到各自家鄉的學生和家長,將呈現、分享極多的資源。如何開展資源的捕捉、判斷、重組,如何引導學生和家長走向發展的新高度,都對教師、校長提出了思維品質的挑戰。
三、教育研究的本質是教育創造
在本次研究中,學生、家長和教師都體驗了一次不同的寒假生活。無論是豐富多彩的方案及其形成過程,還是寒假中的資源分享,抑或后期的成果總結,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上,“你好,寒假!”項目研究都實現了創生。
首先,是具體的學校、地區和群體的教育創造。參與項目研究的教師、校長,體驗到這次項目研究的與眾不同,也在探索與更新中形成對本校、本地區有意義的新經驗。甚至連家長也都較好地體驗到這一點。有教師反映,家長很贊同班級的“寒假新鮮作業”,且發出感慨:要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好了;浪費了之前的三年大好時光。來自各地教師的反饋中,有著大量的此類信息,表達著對這一研究的認可。
其次,是教育學的知識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有學者指出:“從事教育研究與從事教育行動不同,教育研究探索的問題與通過從事相關教育行動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不同……學術認識世界,行動改造世界,學術以理論、觀念、思想、理念影響行動。”[13]如果沒有知識的創生,本項目就有淪為普通教育項目的危險。在整體設計基礎上,在多元主體的互動交流中,本項目研究事實上在持續著知識的創生。在對寒假生活的性質與內涵的認識上,在對假期生活與日常學校生活關系的理解上,在對家長與社區的教育責任與發展可能的關注上,在對學生和教師發展的再探索上,該項目在積淀相關成果。特別是通過相關雜志、學術會議和網絡傳播,創生而出的知識有可能被積淀為未來教育研究的新基礎,并通過各類方式的傳播與轉化,融入未來的創造之中。不僅如此,該項目還能說明知識創生與實踐變革的水乳交融關系,通過知識的積淀、傳播和轉化而促成更多教育研究的實現。
最后,是過程意義上對教育研究的一次實驗。本項目形成了多類主體參與的研究共同體,以“互聯網+”為基本平臺,凝聚人心,齊心向前。在長達三個多月的主要借助微信平臺開展交流的情境下,發起方與合作者在實現著專業的指導與互動,在鼓勵和保持著這一松散的研究團隊的激情與智慧,在通過匯總成果而貢獻于中國教育研究界。這樣的研究,啟發專業的教育研究人員如何尋找合作伙伴,如何組織研究過程,如何培育更強大的研究團隊,如何在與多主體的合作中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