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幼年才子拜師終成畫壇泰斗
明代時的蘇州,繁華熱鬧,文人騷客都云集于此。在蘇州閶門桌橋頭有一家酒店叫“唐記酒家”。
酒店的主人唐廣德是唐伯虎的父親。一天,門外來了客人。一位是有名望的畫家沈周,35歲左右;一位是17歲左右的祝枝山;還有一位叫文征明,和唐伯虎年齡相仿,大約18歲,是沈周的徒弟。唐廣德急忙熱情地迎了上去:“沈先生,快請進!枝山,征明,來來來,這邊請!”“唐老板快上好酒好菜,待會兒我要告訴你一件好事!”祝枝山說。“好!你說你今天要吃幾樣菜?”唐廣德笑著問。
“我這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土里長的,要什么有什么!”
祝枝山搖頭晃腦地吟出了兩句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唐伯虎在一旁聽出了門道,大叫:“媽媽,燒一盤野雞,再燒一盤鱖魚!”
祝枝山繼續(xù)吟道:“鳳尾香羅……”祝枝山還未吟完,唐伯虎又高叫:“雞翅一盤!”
祝枝山又吟:“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唐伯虎高叫:“茴香豆一盤!”
祝枝山繼續(xù)吟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下可難倒了唐伯虎,他眼睛瞪得大大的,認真思索,卻叫不出名堂了。
“伯虎,報菜呀!”祝枝山在旁邊催促道。“這月落烏啼?”唐伯虎小聲念著。“這月,圓形的烏,禽類呀!”祝枝山在一旁指點。唐伯虎猛省:“來一碗板栗燒雞!”
唐伯虎又叫道:“還有蝦米燉豆腐!”眾人聽了紛紛點頭,齊聲夸獎唐伯虎。在眾人進過餐后,祝枝山站起來走到唐廣德身邊說:
“唐老板,我今天特地給你兒子伯虎做媒來的。”“咳!孩子這么小,做什么媒呀!”唐廣德推辭道。祝枝山接著說:“再聰明的孩子沒有高人指點也不行啊!”
唐廣德一下子醒悟過來,忙叫道:“伯虎,還不快快磕頭拜師!你不是早就想拜畫壇泰斗沈先生為師嗎?沈先生答應了。”唐伯虎高興得不知說什么好,連忙跪拜。此后,唐伯虎便跟著沈周刻苦學畫,終于成為明代著名的畫家。
才情高遠的天文學家
張衡出生在一個很有名望的詩書世家,祖父張堪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在任漁陽太守時,抗擊匈奴,發(fā)展生產(chǎn),深受老百姓的擁護。祖父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在去世后,并沒有給家中留下多少錢財。張衡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比較貧寒。
幼小的張衡最喜歡聽祖母講故事。夏日的夜晚,天空澄澈,月光如水,祖孫倆坐在院子里,祖母給他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有時他會突然問祖母,為什么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哪去了?晚上太陽又躲在哪里?祖母笑著搖搖頭,她也無法解釋。
祖父留下了許多書籍。幾年時間張衡就把家中藏書全部讀完,很早就能寫一手好辭賦,在當?shù)匾菜闶秋枌W之士了。可是,張衡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懂的知識太多了。在他15歲時,告別祖母,開始了游學生活。張衡先去了漢朝故都長安,長安是當時最富庶繁華的地區(qū),也是文化學術中心。張衡在長安一帶走了許多地方,游覽了名山大川,考察了歷史古跡,了解了當?shù)氐拿袂轱L俗,甚至還調(diào)查過市井制度和商業(yè)交通的情況。
一年多的時間,讓他大開眼界,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到了洛陽以后,他沒有進太學,而是到處求師訪友,虛心向他們求教。當時許多學者在學術上各有主張,張衡堅持獨立思考,并不盲從任何一家學說。
后來,張衡當了朝廷的太史令。對于宇宙的構造,當時有一種蓋天說,說天是一個大圓蓋,地是一個方棋盤,日月星辰都附在圓蓋上。在前人的基礎上,張衡發(fā)展了渾天學說,主張?zhí)焓菆A的,宇宙是無限的,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他在科學上之所以能夠獲得那樣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既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又有敢想敢做的首創(chuàng)精神。他在天文歷算和機械學上的巨大成就、他制造的地動儀和渾天儀,在世界科學史上放射著不朽的光芒。
博學多才的雜家蒲松齡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到了父親那一輩,家境逐漸衰落,作為讀書人的父親,不得不靠做些生意為生。
蒲松齡從小跟著父親讀書,他天生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做詩出口成章。父親非常喜愛他,街坊四鄰都知道他小小年紀但很有學問。
有一次,一個大財主過生日,請來了許多當?shù)孛骱臀娜搜攀浚榔阉升g學識淵博,就請他作陪。
酒過三巡,縣令的書吏站了起來,舉杯說:“美酒佳肴,豈能沒有詩助興呢?我建議,每人做一首詩,嗯,先從帶三點水的字起頭。做上來,就喝酒;做不上來,就罰喝水三大碗。”
自恃文學功底深厚的書吏,挑釁地看了看年少的蒲松齡,捋了捋胡須吟道:“有水也念清,無水也念青,去掉清邊水,加心變?yōu)榍椋豢瓷婵捶鹈妫粸轸~情為水情。”
大家齊聲叫好,書吏朝著蒲松齡一擺手,說:“該你了,請吧。”
蒲松齡知道書吏是沖著他來的,略一沉吟,昂首道:“有水也念溪,無水也念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成雞(繁體雞字);得意貍貓勝似虎,落魄鳳凰不如雞。”
話音一落,眾人鴉雀無聲,其實大家平日里對書吏的狐假虎威,早就心存不滿,只是礙于情面,都不說罷了,現(xiàn)在都聽出詩中的諷刺意味,他們暗中佩服蒲松齡的膽量。
書吏早已是面紅耳赤,又不好發(fā)作,是他帶頭要做詩的,場面一時陷入尷尬。
主人一見這場面,非常著急,連忙說:“有水也是湘,無水也是相,去掉湘邊水,加雨變成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嘿嘿,喝酒,喝酒。”
書吏干笑幾聲,隨聲附和道:“嘿嘿,好詩,好詩,喝酒喝酒。”
大家心照不宣地又喝起酒來,書吏再也不敢小看蒲松齡了。
蒲松齡從小就特別愛聽故事,聽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寫下來,后來竟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他擺了20多年的茶攤,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故事,寫出了《聊齋志異》,成為中國清代的“短篇小說之王”。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家里有兄妹7人,天佑居長。父親在天佑很小時就把他送到南海的一所私塾去讀書。但是詹天佑對“四書”沒有興趣,他最迷戀的是機器。他的口袋里總是裝得鼓鼓的,什么螺絲呀,鐵釘呀,發(fā)條呀,都是他的“寶貝”。
聰明的小天佑,在街上看到洋人帶著新奇古怪的東西,總要觀察個究竟,如果可能的話,他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是怎么做的弄清楚。一次母親發(fā)現(xiàn)詹天佑的口袋破了兩個洞。一摸,里邊是一個個尖硬的零件,氣得她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扔到了院子里,小天佑傷心極了。父親把事情的原委弄清后,開導了妻子,支持天佑的志趣,親手幫助兒子撿回了“寶貝”,一件件地放到木盒里。從此詹天佑擺弄機器的游戲在家中取得合法地位。
11歲的詹天佑讀完了私塾,下一步該怎么走呢?父親為最喜愛的長子思考出路。他希望天佑繼續(xù)讀書或學習技藝,可家境卻比較拮據(jù)。此時,清朝正在選送幼童出洋學習,朋友勸父母送子赴美,走洋翰林的路子。為了兒子的前程,父母答應了。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官方學生乘船赴美,開始了為期10年的留學生活。
1881年返回祖國時,20歲的詹天佑意氣風發(fā),他向清朝當權者再三陳述,中國的鐵路要由中國人來修,可慈禧卻說:“中國修鐵路非洋人不可!”外國人聲稱修建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需要40年,詹天佑根據(jù)當時的國力技術,提出由中國人自己修筑京張鐵路,只需6年就能完成。雖遭到清朝官員的圍攻,可他決不退縮,據(jù)理力爭,終于獲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權力。
從1905年開始,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自己勘測設計,終于找到一條理想的線路。在沒有開山抽水機器設備的情況下,他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工期。最后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鐵路修建任務。京張鐵路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近代工程建設的開端。詹天佑也被稱為“中國工程之父”和“中國鐵路之父”。
少年大志的郭沫若
郭沫若小時候家境優(yōu)裕,在私塾讀書時,他聰明又頑皮,活潑好動。天天背書的日子,對他來說太無聊了。有一天,他和小伙伴們悄悄溜出私塾,一起到寺院里偷桃子吃,吃完就跑掉了。
第二天,寺院里的和尚氣沖沖地找到先生,向他告狀。先生很惱火,就問孩子們:“你們誰偷吃了桃子?”孩子們一個個低著頭,誰也不吭聲。“你們是不是認為自己學習不錯,可以出去玩了?那好,我出一個對子,誰要是對出下聯(lián)就免罰;要是對不出,我就不客氣了。”
同學們傳看著老師寫的條子,一個個手托著腦袋冥思苦想。條子上寫著:“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想了一會兒,站起來對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古人把步蟾宮比喻為考中了狀元,形容大有作為。他想對老師說,昨日偷桃吃的人有我,但將來能有所作為的人也是我。
老師非常驚奇,他小小年紀,不僅做的對子對仗工整,而且志向遠大。
郭沫若雖然調(diào)皮,可是學習起來非常認真。他很喜歡蘇軾的草書,每天早晨起來,他都要練習臨摹三遍毛筆字。第一遍用黑墨寫核桃大小的字,第二遍用土紅色寫碗大的字,第三遍也是用土紅色寫斗方字。
數(shù)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
郭沫若10歲時,戊戌變法掀起的維新熱潮也影響到四川,當這股新鮮的空氣吹到他們的私塾綏山山館時,他覺得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望著墻上新掛的東亞地圖,他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他的大哥幫了他的大忙,大哥在省城讀書,經(jīng)常給他寄來《啟蒙畫報》、《新小說》等書刊,給這個如饑似渴的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后來郭沫若去日本學醫(yī),在日本他接觸了大量西方的詩歌,使他重新萌發(fā)了對文學詩歌的愛好。
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有人高薪聘請他當醫(yī)生,他說:“醫(yī)生至多不過是醫(yī)治少數(shù)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站起來斗爭,無論如何,必須創(chuàng)立新文學。”
從此,他投身于祖國文學、歷史的研究,寫下了一千多萬字的著述。
博學多才的錢鐘書
錢鐘書14歲時,和弟弟錢鐘韓一起考入了蘇州桃塢中學。因為他的興趣和天賦在文學上,習慣海闊天空地聯(lián)想和自由發(fā)揮,對邏輯推理的數(shù)理不感興趣,所以成績平平,沒有引起教師們的注意。
然而,在一次全校國文、英文作文競賽中,他居然取得了第七名。
一個初中新生取得這樣高的名次,在桃塢中學是史無前例的。
桃塢中學的英文、地理等科目由外籍教師擔任,英語引起了鐘書的極大興趣。他不分場合地點猛攻英語,在課堂上悄悄地讀他念念不忘的英文小說。盡管他上課有時思想開小差,但每回考試,他總是全班第一。到初三時,他的中、英文成績?nèi)C星懊l(fā)音的純正和外籍教師不相上下。老師看他成績優(yōu)秀,就委以重任,讓他當了班長。只是這位班長在生活方面有點“迷糊”,經(jīng)常分不清東西南北,一出校門就迷失方向,穿鞋有時也不分左右,最出洋相的是上體育課。
作為班長,他的英文口令喊得洪亮準確,“向右看齊——向左轉——”但他自己卻左右不分,亂轉亂看,鬧得班上同學哄堂大笑,他自己還莫名其妙。老師看他不是“當官”的料,才當了兩個星期的班長,就把他罷免了。
有一年暑假,父親外出沒有回來,錢鐘書把作業(yè)放在一邊,先過小說癮。不料暑假過了一半,父親卻突然回來了。父親回來后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和鐘韓各做一篇文章,鐘韓的文章寫得條理清楚,措詞文雅。鐘書大概是因為看小說和其他雜書太多的緣故,寫的文章不文不白,詞意怪誕。父親非常生氣,把他痛打一頓。錢鐘書獨自坐在大廳里嗚嗚痛哭。
從此以后,錢鐘書發(fā)憤用功,他認真讀了《古文辭類纂》等書,讀書作文大有長進。他的自學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由雜覽變?yōu)閷9ァ?
錢鐘書在桃塢中學出類拔萃,受到校長、老師的重視,許多同學都崇拜佩服他。
這激發(fā)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自尊和自信又轉化為發(fā)奮讀書的動力。
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立即名震校園,不僅因為他數(shù)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高超的國文、英文水平,很快成了清華著名才子。
他到清華的目標是橫掃清華圖書館,博覽中西新舊書籍。廣泛的閱讀,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熱愛學習的錢偉長
錢偉長的家鄉(xiāng)在江蘇省太湖岸邊的一個小村莊,舊中國的太湖湖畔,沒有艷麗的花朵,湖水中流淌著窮人的血淚。
錢偉長的祖父是私塾的教書先生,父親繼承了祖父的衣缽,在家鄉(xiāng)一所小學當教員。母親是一個善良而勤勞的農(nóng)村婦女,整天靠挑花、糊火柴盒、養(yǎng)蠶來掙取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正應了當?shù)啬蔷渲V語“十個黃狗九只雄,十個先生九個窮”。
錢偉長的童年是沉重的,為了家中飯桌上能夠豐盛一些,他每天和村子里的窮孩子們一起到田野里去挑金花菜,到河溝里去摸螺蚌。
由于家中生活艱難,付不起學費,一直拖到9歲才上小學。他一面斷斷續(xù)續(xù)地念書,一面幫母親挑菜,掙一點上學的費用。
1927年,父親在貧病中去世了,家中的生活更加艱難了。
錢偉長靠著叔父的資助進了蘇州高中,這是一所以成績優(yōu)異而聞名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