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管理學說史:英雄榜與里程碑
- 馬浩
- 2909字
- 2019-12-27 16:40:38
公司戰略:業務組合與總體績效
企業戰略的階層分類
在戰略分析和應用方面,企業的經營戰略通常可以被劃分為多個層級。最為簡單和常用的是關于公司戰略(Corproate Strategy)和業務戰略(Business Strategy)的兩分法。前者界定企業的經營范圍和主導邏輯,后者應對具體業務的競爭與持續發展。應該說,公司層面的戰略管理和具體業務單元的競爭戰略,在通常情況下,也是高度融合與緊密鑲嵌的。然而,由于公司和業務兩級一般管理的實際存在,這種戰略分層畢竟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當然,如果從業務戰略往下走,便是所謂的運營戰略(Operational Strategy)或者更加具體的職能戰略(Functional Strategy),比如營銷戰略和財務戰略。如果從公司戰略往上走,有人主張將合作戰略或者多個組織之間的網絡層面戰略(Network Level Strategy)單獨列出(De Wit&Meyer,2014)。實際上,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合作與網絡(乃至生態系統的)分析方法和視角可以同時應用于公司戰略和業務戰略的考量中。在實踐上,企業的任何外部行為,無論是任何形式的結盟與合作,都可以被看作公司總體戰略的一部分。
另外,在最早的戰略層級分類法中,戰略管理學者就已經開始關注戰略的社會合法性問題。公司戰略與業務戰略這兩個層級直接與市場競爭相關。而制度層面的戰略(Institutional Strategy),則被認為是要應對高于市場層面戰略的挑戰(Hofer&Schendel,1978)。同樣,在相關的企業與社會的文獻中,Carroll(1979)著重強調了企業社會績效的重要性,開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研究之先河。
公司戰略:多元化、縱向一體化與全球化
我們首先看多元化戰略。20世紀70年代,Rumelt(1974)針對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的研究,印證并拓展了Chandler的開創性工作。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Rumelt(1974,1982)對多元化戰略分類法及其對企業內部業務之間相關性(Relatedness)的重視,對幾乎所有的多元化戰略的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多元化程度的測度方面,Palepu(1985)對熵(Entropy)的應用乃是Rumelt多元化戰略分類法之外的另外一個重要測量指標。
與Rumelt相呼應,Teece(1980)以及Wernerfelt&Montgomery(1986,1988)都強調了多元化戰略中專注與聚焦的重要性。Teece(1980)首次將范圍經濟的概念引入多元化戰略的探討。Wernerfelt&Montgomery(1986)注重有效率(有限度)的多元化戰略與外部環境特點之匹配對經營績效的影響,Wernerfelt&Montgomery(1988)展現了產業聚焦(Industry Focus)對于經營績效的正面影響。
在理論層面,Prahalad&Bettis(1986)提出了主導邏輯(Dominant Logic)的概念,強調企業多元化業務之間管理邏輯相同或者相似的重要性。這將Rumelt的相關性假說從業務操作層面(資源與能力)的相關性提升到公司總體戰略層面(業務之間)的管理相關性。同樣,Teece等(1994)認為采取多元化戰略的企業應該在公司層面保持某種總體一致性(Corporate Coherence),尤其是在選擇和界定其業務范圍的時候。以此觀之,在推崇“業務有限相關多元化”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公司層面的總體考量,無論是主導邏輯、總體一致性,還是所謂的核心競爭力。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戰略管理學者就已經開始把多元化戰略的研究拓展到國際競爭的大視野之下。比如,Fouraker&Stopford(1968)將Chandler命題(結構跟隨戰略)應用到跨國公司的研究中,探討組織結構與跨國戰略的匹配問題。Geringer, Beamish&da Costa(1989)同時考察了跨國公司多元化和國際化對績效的影響。Hitt, Hoskisson&Kim(1997)則考察了國際化程度(Multinationality)與業務多元化之間的交叉效應和各類非直線效應。針對多國化程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Lu&Beamish(2004)提出了三階段的S-曲線效應。
有關不同時期對于多元化戰略一般性和總體性研究的回顧與總結,請參閱Ramanujam&Varadarajan(1989),Montgomery(1994),以及Palich, Cardinal&Miller(2000)。有關國際化和全球化戰略,請參閱Ghoshal(1987)和Yip(2001)。
企業的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也是公司戰略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Klein, Crawford&Alchian,1978)。所謂的“外邊買還是自己做”(Make or Buy)選擇(Williamson,1975)主要涉及企業邊界的界定,受到市場不確定性(Harrigan,1985a,1985b)、技術不確定性(Balakrishnan&Wernerfelt,1986)以及組織能力(Argyres,1996)等多種因素的影響(Jacobides,2008)。
多元化的道路:兼并與收購
與多元化戰略和縱向一體化戰略不可分割的一個話題是企業間的兼并與收購,簡稱并購(Merger and Acquisition,簡稱M&A)。從組織管理的視角來看并購的問題,Haspeslagh&Jemison(1991)是戰略管理文獻中的重要典范。該文獻注重并購的過程管理以及從保持和增強公司能力的角度來考察是否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
Porter(1987)給出了并購的三大準則:產業吸引力,價錢合適,雙方至少一方有增益。來自歐洲的學者,在研究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關系時則強調二者之間的匹配,即所謂的母合效應(Parenting Advantage)(Goold, Campbell&Alexander,1994)。對于并購的過程和節奏,最近時興的所謂實物期權(Real Options)或許是一個有益的分析視角和決策方法(Kogut&Kulatilaka,2001;Adner&Levinthal,2004)。
合作戰略:戰略聯盟與關系租金
企業間的合作戰略(Cooperative Strategies)、企業間的戰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企業在其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和生態系統(Ecosystem)中的定位等話題,可謂公司層面戰略的重要領域和維度。Hamel, Doz&Prahalad(1989)認為戰略聯盟中企業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學習上的競賽,在于一個企業如何快速地從對手那里學習自己所需的東西。Das&Teng(2000)則從資源本位企業觀的視角來考察戰略聯盟形成的動因、過程、結構和績效,強調在聯盟中獲取關鍵資源的重要性。
對于戰略聯盟的研究,一個至今影響廣泛的方法便是社會網絡分析法,不是把企業看成一個簡單的個體,而是看成一個社會網絡上的節點或者一對一的關系組合(Dyads)。Gulati(1998)以及Gulati, Nohria&Zaheer(2000)對于戰略網絡的研究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標桿。而這一領域有關合作戰略最重要的研究貢獻,當首推Dyer&Singh(1998)關于關系租金(Relational Rents)的研究。他們認為,企業的優異績效主要來自與具體的合作伙伴特定的合作關系中產生的獨特貢獻,比如針對合作構建和共享的特定資產、知識互享的常規實踐、互補的資源和能力以及有效的治理結構等。
作為戰略聯盟的一個具體形式,合資企業也一直是戰略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有關合資企業的研究,包括其形成動機、管控方式、運作模式、結構穩定性與經營績效等,請參閱Kogut(1988)和Inkpen&Beamish(1997)。
政治戰略與社會責任:動機與結果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以及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關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也在逐漸升溫。在關注企業利潤的同時,大家越來越重視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Carroll,1999;Carroll&Shabana,2010)。同時,大家也注意到了企業的社會表現與經濟利潤之間的關系(Aupperle, Carroll&Hatfield,1985),但其實證研究并沒有發現社會績效和經濟績效之間有任何顯著的關系。也有學者(Waddock&Graves,1997)發現企業的社會績效與前期的經濟績效以及其后的經濟績效都具有正相關關系。新的研究結果也正在不斷涌現(Mackey, Mackey&Barney,2007)。
在介紹戰略過程時,前文曾提到有關企業政治戰略的研究(Hillman&Hitt,1999)。一般而言,企業的政治戰略主要在公司總體戰略層面統一協調。進入21世紀,對企業政治戰略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強(Hillman, Keim&Schuler,2004;Jia,2014)。已經有足夠的研究文獻支撐Lux, Crook&Woehr(2011)對企業政治戰略活動之誘因與結果的元分析(Meta-Analysis)。而且,研究者也越來越關注企業政治戰略與其社會責任表現的交叉與融合(Wang&Qian,2011)。
戰略與創業:創業型戰略還是戰略性創業?
另外一個公司層面的話題,是企業內的創業創新(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tra-preneurship)(例如,Burgelman,1983a,1994,1996)以及公司層面總體的創業與創新管理(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y)(例如,Ireland, Covin&Kuratko,2009)。同時,由于戰略管理學科的日益成熟,更多的戰略管理學者逐漸地轉向創業學(Entrepreneurship)的研究。一個新的范式——戰略創業學(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開始涌現(例如,Hitt, Ireland, Camp&Sexton,2001;Ireland, Hitt&Sirmon,2003)。《戰略創業學期刊》(Strategic Entrepreneurial Journal)的創立更是促進了這一細分領域的研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