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1186字
- 2019-11-29 11:41:38
三、教學的基本任務

真題及解析
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受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決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教育目的、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科的特性以及教學的時空條件等因素會制約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的基本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其他的教學任務的實現都是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之中和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只有扎扎實實地完成這個教學任務,才能有條件完成其他的教學任務,以確保培養的人才的質量規格。
(二)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
智力是指個人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它屬于認識活動的范疇,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維力是核心。
體力是指身體的正常發育成長與身體各個器官的活動能力。教學不但要傳授文化知識,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和需要,防止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關心學生身心的平衡發展,而且還要傳授體育、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保持旺盛的精力,發展健康的體魄。
創造才能是指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智能去探索、發現和掌握未知曉的知識的能力。它不僅是智力發展的高級形式,而且也是學生個人的求知欲望、進取心和首創精神、意志力與自我實現決心的綜合體現。現代教學要自覺發展學生的智力,同時還要重視發展學生探索、創造的能力。這不僅是順利、高質量地進行教學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的人才要求。
(三)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個體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態度。科學的世界觀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在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僅德育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幫助,而且教學也會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原因在于,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學生在教學中進行的學習和交往,是他們在生活中認識世界和進行社會交往的組成部分。他們在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和聯系實際中,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現,運用藝術、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四)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個性是與生俱來與后天習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性的穩定特點的綜合。它通過需要、興趣、韌力、能力、氣質、性格等反映出來。現代教學論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協調學生的知識、智力、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學與教育的統一,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為此,通過教學,激發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使他們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具有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