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論無為
第二章談到老子的“無為”,主要是無私的意思。第三章更進一步,談到不爭名利的問題,一開始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三“不”和三“民”說明了老子的政治哲學?!吧小笔浅缟校绨莸囊馑?,“賢”指賢德的人,有德有才之士。不崇拜有德有才的人,免得老百姓爭名奪位,這是第一;不看重難得的貨物,免得老百姓爭財奪利,偷盜搶劫,這是第二,還要更進一步,從思想上解決問題,根本不讓老百姓見到所想得到的東西,免得他們利欲熏心,你爭我奪,這是第三,這三點可以翻譯如下:
以上是從反面說的,下面從正面來講:“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弱其骨。”說圣人治理國家,要使百姓豐衣足食,而且不胡思亂想,身體健康,但不貪圖非分,這是往好處想,若往壞處想呢,那就是愚民政策,這幾句的譯文:
比較一下幾種譯文,有的往好處想,有的不那么好,很難說誰是誰非,可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第三章最后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關于“無知無欲”,如果孤立地講,理解為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那就是愚民。如果聯系上下文來講,“無知無欲”是指“虛其心”(不胡思亂想),“弱其志”(不妄圖非分)來說的,指的是沒有做壞事的思想,沒有違反客觀規律的欲望。聯系下文“使智者不敢為”,就是使聰明人都不敢做壞事。所以結論是:“為無為,則無不治。”只要天下都沒有人做壞事,那國家還治理不好嗎?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無為而治?!痹诘诙?,“無為”指不為我,不為私利;在第三章,指不做壞事,不犯錯誤。這段可以翻譯如下:
括弧中的譯文不好理解。“無知無欲”還和第一章的“有欲無欲”有聯系,無欲才能了解內心世界,有欲才能利用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