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辯證法
《老子》第一章是總論,談到老子哲學的本體論(道),認識論(道可道,非常道),方法論(客觀無欲,主觀有欲),目的論(以觀其妙,以觀其徼)。第二章是分論,開始談美丑善惡的相對論。第一句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痹谧⑨屩?,宋代范應元說:“道常無為,初無美惡?!边@就是說,老子之道,原來是無所謂美惡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都是自然之道??陀^上說,四時沒有美惡之分,萬物也沒有美惡之別,所以可說是美的,也可以說是惡的。等到天下有了人,對主觀的人說來,春花秋月是美的,夏熱冬寒是惡的。但美惡是相對的,如夏天炎熱,似乎是惡,但五谷豐收,又是美了;冬日嚴寒,似乎是惡,但瑞雪豐年,又是美了。所以老子說:天下人都知道美,卻不知道美惡是相對的,沒有惡就沒有美。如果只知有美而不知有惡,那美和惡就沒有分別,美的也可以說是惡的了。第二句接著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币簿褪钦f,善和不善也是相對的。如瑞雪豐年對人是善事,但對凍死的害蟲來說,卻是不善的。如果認為世界上的事都是善事,沒有不善的事,那善和不善也沒有區別,善也可以說是不善了。下面看看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文:
譯文說:全世界都知道美是美,只是因為有丑惡的存在;全世界都知道善是善,只是因為有惡的存在,譯者加了“只是因為”幾個字,譯文就容易理解了,因為翻譯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
第二章接著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边@就是說,和美惡一樣,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后,也都是相對的。這幾句的譯文如下:
第一種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文,括弧內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譯文。比較一下“有無”二字,前者似乎不如后者對稱,而第二種譯文借用了莎士比亞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意味似乎更加深遠。第一種譯“相生”“相成”等用分譯法,但“相傾”并不好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譯文用了complement(相輔相成),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相成”的譯文一樣,可見這幾個詞形式不同,內容卻大同小異;而“前后相隨”如果根據形式譯成follow或succeed,內容卻不對了,因為只有后能隨前,前并不能隨后,但是中文意義含糊,理解卻不會錯,這是藝術性文字的優越性。說一可以指二,說二也可指一;而英文是科學性的文字,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沒有一點含糊,譯成互相追隨,變成“前”可以隨“后”,這樣就不合理。而第二種用合譯法,不管形式上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都根據內容譯成“相輔相成”,缺一就沒有二,反而更容易理解。所以翻譯《老子》和理解《老子》一樣,要通過原文的形式來了解原文的內容,又要通過譯文的形式來表達原文的內容,內容總比形式重要。
第二章最后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币虼耍ト俗鍪?,不必都自己做,也不是為自己;進行教育,并不必多說話;萬物生長發育,卻不是圣人開發的;萬物成長之后,也不屬于圣人所有;圣人如果做了什么,并不覺得自己了不起,可以提出什么要求;即使有了功勞,也不認為功勞是自己的。正因為功勞不屬于個人,就是大家的了,上一段講善惡功過相輔相成,這一段更進一步,講的是功過相反相成的辯證之理、可以翻譯如下: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點,但是如何理解,如何翻譯?譯者各不相同,如“圣人處無為之事”,北京大學出版社和世界圖書公司的譯文分別是:
北京大學出版社譯文比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譯文更容易理解,前者譯的是意,后者譯的是詞,一般譯者多于譯意,但根據具體上下文看來,“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而弗居”,都要是不為自己的意思,所以譯成“不為個人”可能更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