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論獨異
上一章的最后一句“絕學無憂”,有的版本用作這一章第一句,說是不學習就不會憂愁,或者不必學習,不必憂愁。這和下文聯系不夠緊密。下文接著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問的是:是非之間有多遠的差距?善惡之間又有多少差別?接著又從是非善惡的差別,說到別人和自己的同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別人都害怕的,自己也不能不害怕。這幾句譯成英文是:
下面接著講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先講別人:“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說大家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好像在享受祭神的牛肉羊肉,或者在春天登臺觀賞風景一樣。譯成英文就是:
然后講到自己:“我獨泊兮其未兆,荒兮其未央,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說我一個人漂泊無依,但是征兆并不外露,孤獨荒涼,遠離中心。混混沌沌,像個還沒有成為孩童的嬰兒,又像一累累懸空掛著的東西,沒有歸宿。這幾句可以譯成英文如下:
下面繼續比較眾人和自己:“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說爭名奪利的人似乎綽綽有余,我卻受到遺棄,我的心是不是太愚蠢了!這幾句可以翻譯如下:
最后再比較了俗人和自己,并且做出結論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俗人都清楚明白,只有我糊里糊涂;俗人都明察秋毫,只有我昏沉郁悶。眾人都可有所用,只有我離群寡歡。我與眾不同,因為我只看重萬物的哺育者,那就是“道”。結論可以翻譯如下:
總而言之,眾人歡樂而我凄涼,眾人有余而我不足,眾人明白而我糊涂,眾人有用而我無為。簡單說來,眾人更重物質生活,而我更重精神生活。一句話,眾人重利而我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