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饕餮藝術的思想內涵
剛才我們看了8幅老虎吃人的圖案。我們不免要去思考它們的含義。一個人坐在老虎的利齒下面,或者一個人頭被兩只老虎爭搶,這象征著什么呢?你們會想到什么呢?很多人想到的是拿人來喂老虎,被喂食的是俘虜,或者奴隸,或者人牲。但有的學者卻注意到這些被老虎噬咬之人的態度——他們是“泰然自若”的。這些學者于是推測,這些人“是配享于帝的祖先之靈魂”,“意味著人與神性的龍、虎的合一”。[17]
這種推測是否有道理?有道理!不過,還需要作進一步論證??梢宰鳛榕宰C的有這樣兩批資料——都是關于中國中南部少數民族民俗的資料。
第一批資料是著名的廩君神話。大意說:廩君死后,他的精魂化為白虎,所以廩君這一族的人用人來祭祀老虎?!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就記載了這一神話。
第二批資料是《博物志》等古書記載的人和虎相轉化的故事。這些故事以“虎皮”為重要母題。比如《搜神記》說:“江漢之域有人,其先廩君之苗裔也,能化為虎?!自疲夯⒒癁槿?,好著葛衣,其足無踵?;⒂形逯刚呓允??!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古代江漢地區有一種“人”,是廩君的后裔。這種人能夠化為老虎;同樣,他們也是老虎的化身。凡是老虎化成的人,便怕熱,喜歡穿用葛布制成的夏衣;而且沒有腳后跟。而由這種人化成的老虎也有一個特點:每個爪子都長著五趾。我們知道,通常的老虎是前爪五趾,后爪四趾。所以這段話有一個巧妙的細節,也就是在老虎形象中暗藏了人的生理特征,比如“無踵”和“五指”。至于其中談到采用血祭虎神儀式的廩君族,則也會使我們聯想到:人虎故事是以古代的饕餮觀念為淵源的。
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對古代的饕餮藝術品再作一些分析。
虎噬人飾件是商代的青銅器,現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全件高11厘米,由上下兩個人形組成,一個人踞坐在另一個人的頭上,兩手抱著一只鳥;他的背上趴著一只老虎,老虎作張口咬人首的模樣?;⑹扇藥с^則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現藏于美國賽克勒博物館。帶鉤通長11.8厘米,寬3.7厘米,呈人虎合一的形態,老虎尾部也是一個鳥首。

圖3-17

圖3-18
這兩件器物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它們包含多種動物崇拜的成分——除掉虎崇拜以外,鳥崇拜的跡象也很明顯;其次,它們體現了人虎之間的平等關系——前面一件人體長過老虎,人首深入虎口,像是戴了一頂虎皮帽;后面一件人臉與虎面相合,看上去像是人首虎身。它們的造型證明:第一,所謂老虎吃人,應該理解為人虎合一,也就是通過老虎的吞噬而獲得老虎的神力;第二,人獸同化觀念不僅流行在崇奉老虎的民族當中,而且流行在崇奉鳥或其他動物的民族當中;第三,由于以上兩點,饕餮成為若干族群共同信奉的神靈,因而具有比較穩定的身份。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在古代的遺存物中,看到這樣多的虎噬人器物和虎噬人形象。
這是一件西周中期的骨雕,現藏于美國明尼阿波里斯美術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骨雕正面是一個帶有“幾”字形角的人形神,背面則是一只老虎。老虎張開大口咬住人形神的頭,其四肢則緊緊抱住人形神。在人形神的腹部還有一只密密麻麻地排著兩列鱗紋的蛇形動物。
這件人獸合體骨雕和圖3-17虎噬人飾件有一點相近,即背后的伏虎緊貼在人身上,仿佛是一張虎皮。這不由得使人聯想起后來的虎皮故事?!陡呱畟鳌贰都愑洝返葧涊d了這種故事,說人穿上虎皮就變成老虎,老虎脫掉虎皮就變成人——虎皮是人虎相轉變的媒介,或者是人虎相轉化的重要道具。以上兩件器物事實上提示了這些故事的來源,說明人獸合體骨雕和虎噬人飾件器物所表達的正是人向虎的轉化以及虎向人的轉化。

圖3-19
那么,中國古代人為什么那樣看重人和虎的相互轉化呢?為了認識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圖3-20中的四件文物:右起第一件是商代玉飾,表現為虎吃人的形象,虎和人都有瓶形的或菱形的角;右起第二件是蘇門答臘巴塔克人的雕刻,原來刻在短劍象牙柄上,人臉、虎臉同一方向;左起第一件、第二件是美國西北岸夸秋托印第安人的雕刻。有位美國學者解釋后兩件雕刻的意義說:“第一件表現熊正從首部開始,吞食一人;在第二件上,熊坐于人后,將前爪放在面向前的人頂上?!鳛樾率值倪@個人被熊吞食了,但通過這一過程便取得該動物的保護。”[18]這句話說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在信奉圖騰的人群當中,人們喜歡用藝術品來表達人與圖騰物的相互同化。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

圖3-20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說到一個類似的情況。他說:在很多奉行圖騰制的氏族當中,有一種特殊的成年禮,也就是假裝殺死已經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又使他復活。這可以說是人與其圖騰交換生命的儀禮。因為這些氏族的人相信一個故事,說當獵人被熊咬死的時候,熊的靈魂會進入獵人體內,獵人變成那熊。所以成年禮是一個表演:孩子作為人而死去,作為一個動物又復生;該動物的靈魂進入孩子體內,孩子的靈魂則進入動物身上。
弗雷澤還說:在新幾內亞北部一些部落的成年禮中,要舉行一個類似于戲劇的儀式。這就是在偏僻的樹林里搭起一座一百米左右長的棚子,好像怪物的形狀,一頭略高,表示怪物的腦袋,另一頭則逐漸矮小,表示怪物的身體。人們還把一株檳榔樹連根挖起,當作怪物的背脊;把樹的蓬松須根當作怪物的頭發;而且在長棚高大的一頭裝飾兩只圓睜的眼睛和一只大張著的嘴巴,使整個棚子活像一只怪獸。他們把怪物稱作“祖父”,然后讓受禮者通過怪物。“儀式的本質似乎就是殺死受禮者的人身,待他回生時則換成為動物的生命?!?span id="vdo9t9d" class="math-super">[19]
弗雷澤的描寫指出了死亡-復活儀式同圖騰制的關系。它說明,人們是用神獸食人的方式來表現死亡-復活這一過程的。實行儀式的基本觀念是認為人與作為圖騰的神獸可以交換彼此的靈魂。人們把神獸稱作亡靈或“祖父”,表明儀式的目的就是向神獸回歸。上述虎噬人器物,既然可以和蘇門答臘巴塔克人、美國印第安人的雕刻相比證,那么,它們就必定包含死亡-復活的含義。
讓我把以上這些話再解釋一下:
第一,虎噬人器物上的種種裝飾,包括龍、扉棱和饕餮紋,都是對老虎的神化。這正如商代玉飾中的虎角一樣:它借自龍角,實際上隱喻了老虎的神性。這樣的老虎,其性質是和《金枝》中的神獸相同的。
第二,神獸食人儀式反映了一個生命更新的過程,舊人和新人分別處在儀式過程的兩端。因此,如果采用印第安人的理解,那么龍虎尊上的人(圖3-11)和商代玉飾上的人(圖3-21)便具有相同的身份。它們都是背向虎的,代表經吞食以后更新之人。B組鳥獸紋觥和后母戊鼎上的面朝器表的人像也具有這一含義,即代表新生之人。而A組虎食人卣所展示的則是被呑噬之人,因為卣上的人身是面向器腹和老虎的。

圖3-21
第三,以上觀念是在虎圖騰習俗之上建立起來的。因此,要了解各種青銅器神獸食人主題的含義,我們還應當考察藏緬語各族關于人死化虎的信仰以及用虎皮裹尸火葬等等習俗。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可以肯定地說,這些神獸食人圖像,都是人與圖騰交換生命的儀禮的象征。
為說明這一點,我們打算再討論幾件饕餮器物:
這件車飾是西周中期的器物,1974年至1975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茹家莊。同形制而大小稍有區別的器物一共有三件,都是車轅首的飾件。全器作圓管狀,頂端封實。它的正面是一個獸首,獸首束冠,冠上飾云氣紋。神獸鼻梁隆起,裂口,兩腮下垂,沒有下巴。獸首之后有一個人抱著它。這人闊嘴巴,大耳朵,寬鼻子,長頭發,文身,穿短褲,束寬腰帶,肩背部飾有兩只相背回首的小鹿(圖3-22B)。它的造型很特殊,不見于其他墓葬。那么,它意味著什么呢?
從前面的討論看,饕餮形車飾實際上是虎噬人造型的變體。獸首沒有身體,沒有下巴,這也就是《呂氏春秋》所說的“有首無身”。抱獸首的人兩肩飾鹿紋,這代表他所屬的族群。這人面向獸,但位置不在獸口,而在獸背,按照上文的理論,這表示他是新生之人。也就是說,這件車飾的含義應當是:飾鹿紋的人物雖然不是虎民族的人,雖然沒有進入虎腹,但他卻已經接受神的洗禮而獲得了再生。這種人,正像那些披虎皮之人——例如圖3-19人獸合體骨雕、圖3-17虎噬人飾件、圖3-21商代玉飾中的人物——一樣,是由神虎化成之人。

圖3-22A

圖3-22B

圖3-23

圖3-24
這兩件青銅轄都是西周中后期的器物,裝飾在馬車車軸的轄上。圖3-23藏品現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圖3-24采自林巳奈夫的《神與獸的紋樣學》。這兩件器物都描寫了人和貓科動物的合體關系,但含義有所不同。圖3-24的內容接近G組饕餮形車飾。它的正面是一個獸首,圓耳朵,上面有渦紋。獸面向前拱起,鼻梁上隆,鼻、眼之下有一張巨口,口中有利齒,但無下巴。獸首之后有一人抱持。這人大耳朵,寬鼻梁,裸身,腦后挽了一個發髻。
值得注意的正是這個發髻,因為它透露了人獸合體轄的民族文化信息。云南民族學家馮漢驥、汪寧生說過,這是湘、滇等地的古民族的髻式(圖3-25、圖3-26、圖3-27)。[20]具體說來,這種髻式叫作“結髻”,是云南壯傣語各族的先民(百越部落)所特有的髻式。

圖3-25 長沙楚墓帛畫

圖3-26 李家山銅俑

圖3-27 石寨山銅俑
因此,這件器物所表現的同樣是一個接受虎神洗禮而新生之人,他應該屬于《括地圖》所說的“越俚之民”。圖3-23一件的內容有所不同。圖中之人與虎首合為一體:人的臀部是虎鼻,人的側腹部則化為虎眼和虎臉頰。這人身體正對虎身;但人臉卻轉向身后,和虎臉方向一致。這也是一個束髻、裸體之人,和云南石寨山束髻銅俑像是同族;但從他身首相背這一特殊姿勢看來,他代表一個正在與虎同化的人群——身向虎身,表示受虎吞食;臉向虎臉,則表示經同化而后獲得新生。
總而言之,我認為,饕餮神話和藝術是關于人和獸相互轉化的神話和藝術。前面說到段勇的一個觀點:饕餮是儀式活動的道具,因而對儀式活動作了反映。這個觀點很對,因為經過具體分析可以知道,饕餮是和以下三種儀式相聯系的:
實際上,饕餮神話和藝術正是對這些儀式的反映。正因為這樣,它們往往以某個儀式段落為內涵:首先有神獸吞噬人的段落,表現人向神獸的回歸,它的圖像特點是人面向獸身,“食而未咽”(圖3-08);其次有人獸合為一體的段落,表現舊生和新生的交接,它的圖像特點是人的身首相背(圖3-23);另外還有死人復活的段落,表現神獸向神人的轉化,它的圖像特點是神人背向獸身,蛻皮而出(圖3-17)。把這三個段落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從死亡到復活的過程。商周青銅器用多樣的方式記錄了這三個段落,貫穿于其中的主線就是所謂“饕餮”。也就是說,饕餮的本質,就是借助獸神而完成的死亡-復活過程以及關于這一信仰的種種表現。我認為,這是“饕餮”一詞的最重要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