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之前的中國智慧
- 王小盾
- 12字
- 2019-12-11 15:32:37
第四講 上古藝術的符號意義
一、饕餮紋和獸面紋的關系
在前面一講,我們著重討論了“饕餮是什么”的問題,通過討論,提出了一批典型的饕餮圖像。現在,我們來討論另外兩個問題:(1)什么是饕餮紋?(2)饕餮紋和獸面紋關系如何?為了便于討論,現在且依照年代先后,對前面說到的那批典型的饕餮圖像列表(表4-01)作個總結:
表4-01


這份表格說明:從現存資料看,典型的饕餮藝術最多見于商代后期。在這一時期的饕餮圖像中,神人由被吞噬到重新誕生出來,各個段落都得到了表現。饕餮器物主要出土在長江流域,也就是現在的湖南、安徽、四川等地;除此以外,在當時的都城安陽也出現了饕餮器物。安陽出土的后母戊鼎是王室的祭祀重器,代表了饕餮藝術同國家儀式的結合。這意味著,饕餮信仰在商代進入了主流社會的信仰世界。西周以后,饕餮圖像呈現出世俗化的趨勢。首先一個表現是:在那些同國家典禮相聯系的祭祀重器中,不再看到饕餮的圖像;相反,它總是出現在車轄和各種小型飾件當中。其次一個表現是:它不再強調神獸的威猛,而是表現龍噬徽識、人獸相抱等主題。另外,一些表現與神靈平等交通的圖像也在這時涌現出來,比如人披虎皮式的饕餮圖像(圖3-17)、人獸合體式的饕餮圖像(圖3-18)。《禮記·表記》有一段話說到殷周文化的差別:
意思是說:商代的統治者尊崇鬼神,帶領民眾一起侍奉鬼神,重視鬼神祭祀而輕視禮儀,重視刑罰而輕視獎賞;這樣的統治有威嚴,但使人不易親近。周代的統治者尊崇禮制,喜歡施放恩惠;他們祭鬼敬神,但只把祭祀當作政治和教化的附屬品,講究人情而待人忠厚。這些話的含義和饕餮藝術的表現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饕餮神和人神的關系,在商代是“尊而不親”(圖4-01),到周代卻親切起來了,形成“近人而忠”的關系。
以上說的是商周兩代政治與文化的區別;不過,商周兩代的饕餮藝術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始終表現了一定的民族屬性。比如圖4-01鳥獸紋觥,它有三個核心紋飾:第一是蓋前端的羊角獸首,第二是蓋后端的露齒獸首,第三是觥腹后端的鸮。這和所謂“鷹隼所鷙,須窺之國”的記載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它表現了鷙鳥族(鷹鸮族)的文化屬性。又比如這件鳥獸紋觥之上的被噬之人,身上有蛇紋;F組骨雕上的被虎抱持之人,腹部飾有蛇紋。這些人物屬于蛇族,蛇紋就是他們的身份標志。

圖4-01 商代鳥獸紋觥
前面已經介紹過這件容酒器。它鑄于商代后期,有復雜的紋飾:蓋前端是一個羊角怪獸,獸背上伏一條長頸鹿角形的龍。蓋后端是一個獸面,有雙角雙耳。器前腹裝飾鴟鸮紋,鸮爪和觥足相合。器后部裝飾獸面紋,獸面的口部咬住觥的后足,足上裝飾人首蛇身紋。器鋬是一個獸首銜立鳥。器蓋上還有虎紋、象紋、龍紋、魚紋等。器物的通體紋飾以雷紋為地紋。它屬于人神之間“尊而不親”的時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羊族。除剛才說到的商代鳥獸紋觥觥蓋后端的羊角獸首外,屬于羊族的有兩件西周饕餮紋車轄(圖4-02、圖4-03)。這兩件車轄分別出土于河南平頂山和陜西扶風,有明顯的親緣關系。首先,它們在結構上相同,都是獸口含人的形狀。其次,兩獸的前齒都是整齊排列的,表達了相同的人獸關系。再次,人與獸眉目相近,都表示人和獸同族。第四,兩只神獸都是綿羊角。所以我們判斷,它們在文化上都屬羊族,很可能代表了羊族的兩個分支。《能改齋漫錄》卷七有“饕餮”條,說古書《神異經》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笨梢娧蜃遄怨乓詠砭褪呛苡忻镊吟衙褡濉?/p>

圖4-02 西周青銅車轄表面紋飾
出土于河南平頂山北滍村一號墓,采自《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85頁。

圖4-03 西周青銅車轄表面紋飾
出土于陜西扶風縣黃堆鄉齊家村,采自《文博》1993年第6期《周原出土的人物形象文物》一文。
以上情況說明什么呢?說明當我們使用“饕餮藝術”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指的不是一般的獸面紋或獸的造型,而是特定的獸面紋或獸的造型;這獸面很可能是老虎,但不一定是老虎。其中關鍵在于:是否表達了通過吞食而再生這一觀念,是否為此而采用了“有首無身,食人未咽”等表現形式。
以上這些話,實際上回答了饕餮紋和獸面紋的關系問題。它的結論是:饕餮的本質就是借助獸神而完成的“死亡-復活”過程,以及關于這一信仰的表現。
讓我們把這句話再說一遍:各種資料表明,饕餮信仰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屬性,因而必定來源于某種圖騰。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判斷饕餮是指通過圖騰祭祀而表現的死亡-復活過程,以及關于它的信仰。因此,對于通常說的“獸面紋”,可以作兩種分類。首先是把典型的饕餮圖像分成兩類:一類是以老虎為原型的饕餮圖像,另一類是以其他動物為原型的饕餮圖像。它們說明,饕餮藝術是通過不同民族之間的圖騰轉移、圖騰借用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其次是把所有的獸面圖像分成兩類:一類包含了吞食而再生這一觀念,因而采用了“有首無身,食人未咽”等表現形式;另一類則不采用上述觀念和形式。這又說明,饕餮紋、獸面紋是兩個內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饕餮紋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獸面紋,也就是作為圖騰復活符號的獸面紋。這種分類可以圖解如下(圖4-04):

圖4-04
圖4-02表明:“獸面紋”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饕餮紋”則是一個比較小的概念。饕餮藝術是表達吞食而再生這一觀念的藝術品?!坝惺谉o身,食人未咽”便是關于這一觀念的符號。獸面紋沒有這一限制。饕餮紋加上“其他獸面紋”才構成“獸面紋”這個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商代以前,饕餮圖像就已經走上了抽象化的道路。主要有兩種抽象方式,第一是淡化原型,形成綜合多種動物之特點的紋飾。比如圖4-05所展示的商代青銅圖像,就是沒有明確原型的——或者說,它們都具有“原型模糊”的傾向。第二是強調共同神性,因而以龍為基礎,設計出富于幻想色彩的神獸紋。比如青銅器上有一種裝飾紋樣,表現傳說中的近似龍的動物,稱作“夔紋”。夔紋的特點是有一角,有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請看圖4-06:上面是虎頭龍身有蛇舌的夔紋,下面是獸面蟠龍紋。夔和蟠龍,其實都是饕餮。所以,圖中兩種紋飾,都可以歸入“以其他動物為原型”的饕餮紋類型。

圖4-05 殷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這三幅圖都是河南安陽殷墟五號墓青銅器上的紋飾,1976年出土。上圖是偶方彝的腹部紋飾。它的形狀像虎面,但有“臣”字形目,有向外平折的角,又有桃形耳。中圖是銅瓿的腹部紋飾。它的形狀也像虎面,有“臣”字形目,有向下卷的大角,兩側又有夔紋。下圖是連體甗的頸部紋飾,方形目,巨眉大耳,以云雷紋構成身、尾,面容同樣是各種動物的概括。采自《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第30頁。

圖4-06 殷墟夔紋和龍紋
兩件紋飾都出自殷墟五號墓。上圖是769號三聯甗的甑頸部紋飾。其形制為兩夔相對,夔有“臣”字形目、尖狀角,作張口吐舌狀。下圖是853號盤底的紋飾。居中龍首也有“臣”字形目、尖耳、鹿角形角,身飾菱形紋、三角形紋,頭部飾雷紋,作張口噬人狀。
圖4-05、4-06的圖案是很有代表性的。首先,從中可以看到饕餮紋和夔紋的關系——在商周青銅器中,夔紋一般用為饕餮紋的陪襯,反映了龍紋和獸紋的結合。其次,從中可以看到饕餮紋對龍紋的影響——由于它的影響,龍紋具有獸頭蛇身的特征,也就是說,實現了饕餮信仰和爬行動物崇拜的結合。
以上圖像的共同點在于:不管哪一種抽象,都是以比較具象的饕餮圖像為基礎的。因此,即使經過了抽象,饕餮紋仍然保留了獸面、“有首無身”的特征——也就是說,省略下巴,成了饕餮紋的標志。古人是不是為了表達饕餮觀念(吞食而再生的觀念)而故意省略了下巴呢?我們打算在下面再作討論?,F在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條件來對獸面紋加以分別:凡是具備“有首無身”(省略下巴)特征的獸面紋,便是饕餮紋;如果不具備這種特征,那么就是一般的獸面紋。比如商代獸面大鉞(圖4-07)和后世的鋪首(圖4-08),就是一般獸面紋:這種有下巴的獸面表示威嚇,未必具有圖騰和復活的含義。

圖4-07

圖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