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拜占庭藝術

東羅馬帝國遷都到了拜占庭,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其對藝術的強烈影響約自公元4世紀至15世紀中期,因東羅馬帝國亦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故其藝術也就有了拜占庭藝術之稱。

繁榮的東羅馬帝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大的帝國之一。它的疆域遼闊,主要就是古希臘文化發達的區域,同時遠及俄羅斯,而且昔日強大的羅馬帝國也曾經在此間留下過諸種影響的痕跡。因而,在拜占庭藝術中看到古代藝術的投影是極為自然的。歷史學家認為,基督教在拜占庭的生活中具有主導性的地位,因而拜占庭藝術中的世俗因素被極大地忽略。不過,可以注意到的是,拜占庭對古典文化遺產的保存功不可沒。拜占庭的語言主要是希臘文,而人們今天讀到的大量古希臘文學大都是經拜占庭人的傳抄才流傳至今的,因而,信奉基督教并不意味著拜占庭不再推崇古希臘的文化。據說,在當時拜占庭的學校里,受過教育的人對荷馬史詩的熟悉程度不亞于今天西方知識分子對莎士比亞的了解。拜占庭藝術對于后世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在建筑方面更是如此。例如,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幾乎就是照搬拜占庭風格建成的;在繪畫領域里,喬托、埃爾·格列科等畫家也一度受過拜占庭風格的熏陶。

拜占庭藝術依然有承續早期基督教藝術的成分,其主題的表現受制于宗教,圣經故事、基督神跡是主要的表達對象。與希臘羅馬藝術相比較,拜占庭藝術所強調的是對耶穌神性的描繪,而通常不強調對人性的刻畫,因而,類型化的趨勢大行其道。

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成就集中地體現在教堂建筑物上。其主要的特色是對中央圓頂的強調。這是和宗教性的要求息息相關的,因為圓頂代表天或天堂,而且尚有以之護蓋圣潔處所的意味。代表作當推建于552—557年間的圣索菲亞大教堂。

“圣索菲亞”(Hagia Sophia)意即“神圣的智慧”。這座拜占庭建筑的最佳范例是耗費了巨資才建造起來的。當時,曾經有萬名工人花了6年時間來完成這一曠世之作。它雖然是由兩個希臘人后裔所設計,并且明顯受到羅馬萬神殿的影響,但是,它又確實與任何古希臘羅馬的神廟建筑迥然有異。正如后代的研究者所認定的那樣,它與其說是要表現人對個人權勢的自豪感,還不如說是體現基督教的內省和精神化的特征。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建筑師并未將建筑的外觀作為重要的考量的對象。人們所見到的不過是普通的磚塊上涂以灰泥,既沒有大理石的貼面,也沒有氣宇軒昂的柱廊以及裝飾浮雕的中楣。然而,在教堂的內部卻鑲嵌著富麗堂皇的圖案、包金葉飾和彩色的大理石柱,邊棱上還飾有大量彩色的小玻璃片,當陽光射入,它們就折射出寶石般的迷人閃光。

圖4-1 圣索菲亞大教堂(532—537),伊斯坦布爾。

圖4-2 《榮耀基督》(6世紀),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

在建筑史上,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譬如,第一,它在方形的結構上成功地添加了一個巨大的拱頂(直徑達32.6米,離地的高度近55米)。其挑戰就在于,如何使拱頂的圓形與被其覆蓋的方形結構相互嵌合。建筑師奇妙地在中央大廳四角的柱子上豎立了四個半圓形拱弧,拱頂的邊沿就落在四個半圓的拱頂石上,而拱弧與柱墩之間的三角形空檔就用磚石填實,由此形成了一種氣勢恢宏的壯美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圓頂的四周有許多的窗戶,這樣在教堂的里面看,圓頂仿佛是沒有任何支撐地漂浮在空中,顯得特別輕盈,也因而為教堂營造了神圣的靈魂升天般的氣氛。第二,在裝飾風格上也與更早時期的希臘的風格有別。眾所周知,拜占庭人對于細密風格的象牙雕刻、寶石打磨、手抄本修飾以及鑲嵌畫等大為擅長。他們將這些藝術因素帶入了大教堂的裝飾之中。在大量的鑲嵌畫里,他們往往通過拉長人物的形體來顯示人的虔誠或威嚴,因而形式感顯得很強。具有閃光效果的材料的運用無疑又為所描繪的對象增加了神秘和高貴。

圖4-3 圣索菲亞大教堂平面圖。

圖4-4 圣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圖4-5 《哈巴維約三聯雕像》(10世紀晚期),象牙浮雕。

1453年,土耳其人入侵,圣索菲亞大教堂就被改為清真寺。四個尖塔就是當時所加的部分。如今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雕刻

事實上,從5世紀開始,紀念性雕塑就開始逐漸消失了。在拜占庭藝術里,由于受到基督教教條“不要崇拜偶像”的限制,大型的雕像不再有容身之地。雕塑從來沒有如此衰微和蕭條過。公元8世紀末所發生的“破壞偶像運動”使雕像藝術的發展顯得更加困難。因此,雕刻大多充當教堂建筑的裝飾性浮雕而已,根本見不到希臘雕刻所崇尚和發揮的人體之美。

不過,如前所及,小型的浮雕(尤其是象牙和金屬的雕刻)向來是拜占庭人的所長,依然有一定的自由的空間,不僅在題材內容方面顯得多種多樣,而且其風格語言也是變化多端的。

這里,我們只介紹兩件作品。首先是一件祭祀用的小神龕,它可能是旅行時使用的物品。在上面一排的中間就是坐著的基督,右邊是正在為了人類祈求神圣寬恕的圣母,而左邊則是施洗約翰。下面一排中間的形象是五個使徒。人們不難見出雕刻者的精益求精和對人物的嫻熟把握。人物旁邊的說明文字正是當時通行的希臘文。

圖4-6 《伊菲革涅亞的犧牲》(10世紀),象牙盒上的浮雕。

其次是《伊菲革涅亞的犧牲》。這是一件婚禮禮品的工藝品盒,上面令人驚訝地刻制了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著名的故事,甚至是根據希臘戲劇家歐里庇得斯的插圖手稿而刻制的。

在希臘神話中,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率領軍隊進攻特洛伊。戰船出發后遇到強大的逆風而無法前進。于是,阿伽門農就命令手下的人請求神諭,得到的回答是:由于阿伽門農以前曾射死過狄安娜女神的一只鹿,因此他必須犧牲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以償還女神。為愛國心所支持,伊菲革涅亞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一無情的命運安排。就在最后的一刻,狄安娜以一頭鹿頂替了伊菲革涅亞,并將伊菲革涅亞帶走以擔任自己的女祭司……這是何其動人的情感的沖突,可是它竟然出現在婚禮禮品中!

盡管人們已經難以從中強烈地感受到悲劇的氛圍,而且它已經轉變成了一種具有游戲般的裝飾性效果,但是,它們畢竟是生動的形象,而且古風盎然。也許正是經過這種特殊的渠道,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精神才得以進入了拜占庭藝術的主流之中。

繪畫

這時期的繪畫作品主要有教堂內的壁畫、鑲嵌畫、小型的可以攜帶的圣像畫和圣經的插畫等,在風格上則受近東藝術、羅馬壁畫、早期基督教地下墓窟中壁畫的影響。這些作品往往呈現平面性的裝飾趣味以及華麗耀眼的色彩,而題材則都與基督教有關。除此之外,還有由鑲嵌畫轉變而成的彩色玻璃畫,用于教堂內部裝飾,同時以視覺的形式講述與《圣經》有關的故事片斷。

比較精彩的圣像畫是埃及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里的一幅題為《有圣提奧多和圣喬治在側的寶座上的圣母子》的作品。

畫中的圣母雖然還是那種正面像的類型,但是,她的形象依然透發出感人的氣息。她的服飾趨于自然化的把握,臉上不是那種刻板的表情,特別是其張得很開的眼睛,更是透出某種美麗的憂慮情緒,微微的側視平添了生動的意味。她的眼光此時沒有落在圣嬰身上,而是側向看著世人。這種更為生動的眼睛確實拉近了她與觀者的距離,其實也更能體現出她作為人母的性情。當然,畫家對圣母的眼睛的重視也完全是有理由的,因為,她本來就與眾不同,可以通過圣潔的眼光看到天主的顯現。

圣嬰的手里拿著一小書卷,似乎提示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內涵。

圣母兩邊的人分別為圣提奧多(Theodore)和圣喬治。右邊手執十字架的圣提奧多是一個具有保護神意味的圣徒,他和右邊同樣是手持十字架的圣喬治一樣,也曾與惡龍搏斗過,并將其制服。他們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意味著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及對一切的洞察。顯然,兩個人的服飾和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說明畫家是有意要拉開人物相互之間的距離的,以達到一種更鮮明的效果。

圖4-7 《有圣提奧多和圣喬治在側的寶座上的圣母子》(約6世紀)。

圖4-8 圣拉文納圣維特爾教堂內。

圣母座位后面的兩個天使則正仰望天際,為顯得擁擠的畫面引入了一種以引人想象的巨大空間。同時,他們在通過自己仰望的姿態和專注的神情等顯示自身的一種超凡的覺悟的同時,也顯然是在提示人們去看正在召喚和指示圣嬰的上帝之手(注意畫中正上方中間處的一只手的細部)。

這顯然是一幅具有神秘色彩的圣像畫,其真實的含義尚有待進一步的審視。

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鑲嵌畫是在意大利拉文納的圣維特爾教堂內的壁畫。

540年,查士丁尼皇帝率兵占領了拉文納這一東哥特王國的首都,并且以此作為東羅馬帝國在西方的一個中心,圣維特爾教堂就是皇家的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壇上方人們可以仰視表現榮耀基督主題的鑲嵌畫,兩邊是供皇室參拜的鑲嵌畫,其中左邊的一幅是《查士丁尼皇帝與侍者》,右邊的則是《西奧多拉與侍者》。這樣的組合在當時無疑具有政教合一或皇權神化的意味,仿佛皇帝查士丁尼與皇后西奧多拉就是耶穌和圣母。確實,這樣的用意更為明白和具體地落實在兩邊的鑲嵌畫的某些細部中,例如,查士丁尼皇帝身邊的侍者恰好是十二個人,令人十分自然地聯想到基督的十二個門徒。同樣,在《西奧多拉與侍者》里,皇后的外衣的下擺上繪有“東方三博士來拜”的故事。在皇帝和皇后的頭上都有與眾不同的神圣光環。

圖4-9 《查士丁尼皇帝與侍者》(526—547),鑲嵌畫。

圖4-10 《西奧多拉與侍者》(526—547),鑲嵌畫。

在《查士丁尼皇帝與侍者》一畫中,皇帝身穿紫衣,頭戴華麗的皇冠,被金色的光環所環繞,手持圣水的容器,威嚴而又冷漠,他在畫中不僅是居中的,而且顯得最為高大。他的左手側是教皇和牧師,而其右手側則是兩個牧師和來自軍隊的代表。這顯然是羅馬帝國政治性質的一種典型寫照。

在《西奧多拉與侍者》一畫里,人們同樣可以看到以皇后西奧多拉為主的群像描繪,只是色彩更為絢麗多樣。與此同時,象征生命之水的圣泉也無疑是在渲染西奧多拉皇后的神圣性質。

這兩幅鑲嵌畫都體現了當時的理想美的觀念。與4、5世紀的藝術有異,它們均強調了特別修長而又苗條的身材、小巧的腳、小杏仁形的臉部、炯炯有神的雙眼。這樣文秀的身材好像只能參與優雅的儀式。在這里,一切和動作或變化有關的暗示都予以弱化。具有現世指涉的時空內容因而就讓位給了金色天堂中具有永恒呈現意味的表達了。確實,那些正面的肅穆臉部與其說是屬于世俗世界中的宮廷,還不如說是來自天際所在的地方。

雖然在12世紀西西里島并非拜占庭人所統治,但是,諾曼統治者雇傭了拜占庭的工匠,因而在教堂的建筑和鑲嵌畫中體現出拜占庭的風格。在《榮耀基督》里,基督巍然雄踞于半圓頂上,仿佛俯瞰著眾生,其四周的金光像是普照人間的陽光。他的下方是圣母、天使和十二使徒,相對顯得小了許多。作為宇宙統治者的基督,他手里拿著一本展開的《圣經》,其中的左頁為希臘文(即當時拜占庭人所用的文字),右頁則為拉丁文(此系諾曼人的文字)。

圖4-11 《榮耀基督》(約12世紀),鑲嵌畫。

像寶石般璀璨的鑲嵌畫閃爍出美妙的光芒,至今依然是熠熠生輝。

當然,并非所有的拜占庭藝術都顯得富麗堂皇、氣宇恢宏,當時最美的小型圣像畫是表現圣母與圣嬰親昵的《弗拉基米爾圣母像》。在這一大約畫于12世紀的君士坦丁堡的作品中,圣母與圣嬰相互靠近,傳遞最為自然的情意,確實是為宗教題材的作品中帶來了極為特殊的魅力。

圖4-12 《弗拉基米爾圣母像》(約1125),板上畫。

《寶座上的圣母》是一幅嚴謹尤加的宗教繪畫,高度的對稱和人物的肅穆等使得畫面有靜止之感。盡管仍然有不及古典繪畫的地方,譬如運用了透視縮短法而畫的寶座與圣母身體似乎沒有足夠明確而又真實的聯系。但是,從臉部的明暗、服飾皺褶的多變、放射狀的衣紋所顯示的人體結構等方面看,此畫已經有了相當的造詣。由于采用的金色的底子,還似乎產生了半透明的效果,與彩色玻璃畫幾乎異曲同工,同時也令人聯想到金壁輝煌的鑲嵌畫。

圖4-13 《寶座上的圣母》(13世紀晚期),板上蛋彩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西乡县| 陕西省| 连山| 乐业县| 大城县| 桂平市| 大安市| 青神县| 新闻| 黑龙江省| 南宁市| 东城区| 婺源县| 汉阴县| 景东| 任丘市| 尚义县| 寻甸| 鄂托克旗| 平原县| 北碚区| 静宁县| 安新县| 祁连县| 邛崃市| 蕉岭县| 壤塘县| 钟山县| 苏州市| 霍林郭勒市| 阿图什市| 乐至县| 呼玛县| 新晃| 湄潭县| 竹溪县| 太仆寺旗| 皋兰县| 商洛市|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