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美術史十五講(第二版)
- 丁寧
- 1030字
- 2019-11-15 17:45:19
第四講 中世紀美術的皈依
——彼得拉克(1304—1374)
——維克多·雨果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從西羅馬帝國476年的覆亡到大約1450年為止。
這一時期被稱為“中世紀”(Middle Ages),其實已經是17世紀的事情了,它的含義是指處于光輝燦爛、成就顯赫的古希臘羅馬與近代之間一個漫長的、灰暗的時期。因而,有時它也被稱為“黑暗的時代”。
中世紀藝術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成為基督教堂而皇之地向大眾傳遞信息、教義的工具。在某種意義上說,中世紀藝術就是基督教藝術。不過,這么說,似乎又過于簡單化了。我們知道,基督教的發源地是中東,當它終于以一種宗教文化形態在歐洲確立了自身的重要地位時,很自然地帶來了東方的文化因素。與此同時,古羅馬帝國畢竟和古羅馬藝術有深刻的聯系,不可能徹底遺棄,因而中世紀的藝術中的羅馬成分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結果。最后,當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確立之后,在向西歐擴展的同時,也在源源不斷地汲取當地的文化成分(所謂“蠻族藝術”)。直到10世紀左右,才有了相對整合的基督教藝術風格。因而,在風格上說,中世紀藝術是多樣化的融合的結果。
但是,在中世紀,藝術家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各種視覺形式來敘述宗教的故事,將教義變得形象化起來。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會支配下為神效力的工具,而且后人大都不知道作品的創造者的姓名。在這種意義上說,藝術進入了一種特殊限定的空間。在禁欲的前提下,大概只有基督才有裸體的特權,因為需要反映受難的真實和基督忍辱負重的犧牲精神。但是,對于人的裸體表現也就被排除出去了。只是到了中世紀的后期,一種回到古典、回到現實人生的藝術追求才漸漸顯露出來跡象,但是,這與其說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還不如說是靜悄悄經歷的變化而已。
藝術史上的中世紀藝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拜占庭藝術、羅馬式藝術和哥特式藝術。這些階段的藝術都是表現基督教思想觀念,不論是雕刻、繪畫、彩色玻璃畫等等,都用來裝飾在教堂建筑上。即使是小型的繪畫(如便于攜帶的圣像畫和書籍插圖等)也是宗教意味十分濃厚的作品。
中世紀藝術在風格上與古希臘羅馬藝術具有極大的差異,往往趨于裝飾性、抒情性、象征性以及觀念化的表達,本質上遠離了現實生活,而且并不注重寫實性的技法,如透視、比例、質感、量感等原則,而是采取變形、抽象和超脫時空等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