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產學合作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的分析視角
- 吳冰
- 2195字
- 2019-11-29 17:55:30
2.3 本書核心概念界定
2.3.1 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
本書所指技能即人力資本理論中“技能型人力資本”(Skill Human Capital)的概念。就個體而言,是指通過正規教育培訓體系、企業培訓、“干中學”等渠道形成的通用和專用人力資本。
本書中的專用技能或專用技能人力資本的概念不僅與人力資本理論相關,還和新制度經濟學密切相關。它是指具有一定人力資本專用性(Human Capital Spe-cificity)的技能,即通過正規教育培訓體系、企業培訓、“干中學”和經驗等渠道積累的專用知識,這些專用知識往往和特定的行業、企業、職業、專業背景相關。
本書中的技能人力資本形成的概念與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等學科的技能形成研究議題密切相關。如果說技能獲取的概念主要從企業技能需求的角度出發,那么技能人力資本形成的概念主要從一個社會或經濟體的角度出發,它一般聚焦于技能形成主體(包括技能需求者、技能供給者和技能所有者)在特定技能制度背景(包括特定經濟、社會、政治、教育制度)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社會技能形成與積累的過程與方式。
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或專用技能形成的概念主要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主要是指專用技能形成主體(包括專用技能需求者、專用技能供給者和專用技能所有者)在特定技能形成制度背景(包括特定經濟、社會、政治、教育制度)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專用技能形成與積累的過程與方式。
技能專用性即技能型人力資本專用性(Skill Human Capital Specificity),是指通過正規教育培訓體系、企業培訓、“干中學”和經驗等渠道積累的,技能所有者掌握的知識、技能、技巧、能力的專用性質和程度。一般來說,技能專用性越強,其技能所有者的可雇傭性越強,地位也越難被取代。技能專用化即技能型人力資本專用化(Skill Human Capital Specializing),是通用技能人力資本向專用技能人力資本發展轉化的過程。其發展轉化過程需要包括有個人、教育機構和企業或其他工作場所的參與,其投資途徑除了教育、培訓、“干中學”之外還包括了企業通過產學合作參與學校培養的中間過程。根據耿潔的定義,廣義上的技能專用化包括企業前期、企業期和企業后期三個階段;狹義上的技能專用化則只包括第一階段——企業前期。[77]本書使用狹義的技能專用化,即技能專用化發生于學生入學與入職之間——職業院校與企業產學合作階段。
2.3.2 高職院校產學合作
本書中職業院校的概念是指從事高等、中等職業技術學歷教育的正規教育機構,其外延涵蓋了普通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如圖2-4所示),但不包括企業培訓和繼續教育體系。

圖2-4 職業院校的概念
根據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在我國未來的教育體系當中(如圖2-5所示),完整意義的高職院校和與之相關的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既包括現有高等職業專科院校,又包括未來即將要轉型的本科層次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甚至還將包括“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由于我國高職教育體系正處于劇烈變革期,從當下高職教育發展現狀出發,本書將上述描述界定為廣義的高等職業院校,而將狹義的高職院校(和高等職業教育)界定為國內現有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即高職高專)。

圖2-5 我國教育體系基本框架
資料來源:國務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根據國內學者匡瑛和周光禮對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權威定義,本書將高等職業教育的概念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狹義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技術教育(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廣義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面向職場的高等專業教育”(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規定為“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規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規定,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職業教育體系以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基于上述政策目標和本章理論分析,本書將高職院校產學合作界定為:技能形成主體(高職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個體等)在既有技能形成制度下以技能專用化投資為目標的契約關系與治理機制。
由于企業與高職院校基于技能專用化的合作可以看作企業對院校和學生個體的技能投資,其技能投資行為和投資水平直接影響了企業與不同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呈現不同水平的產學合作行為。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統計口徑和既有研究[78],將我國高職院校產學合作行為區分為以下三類。
(1)基于技能使用的產學合作:包括合作企業接受畢業生就業、合作訂單培養。
(2)基于技能培養的產學合作:包括合作企業接受頂崗實習生、產學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發教材、企業支持學校兼職教師、企業向學校捐贈教學實訓設備等。
(3)基于技術與社會服務的產學合作:包括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等。
當然,上述高職院校產學合作行為的分類主要基于我國技能形成制度和高職院校產學合作現狀。如果放寬這一制度約束條件,在下一章可以發現不同經濟體、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職教育機構產學合作關系包括了諸如學徒項目(Work Placement)、合作教育項目(Cooperative Programme)、職業性實習(Internship)、“三明治”學位(Sandwich Degree)等多種合作方式與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