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禮儀通則

禮儀通則,是指世界各國人民在交往過程中共同認可和遵守的禮儀原則。禮儀通則是對國際社會交往慣例的高度概括,對國際社會交往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認真了解和掌握國際禮儀通則,對于人們學好各國的禮俗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尤其是在涉外禮儀當中。它要求每一個人在參與國際社會交往時,都必須意識到自己在外方人士的眼里,代表自己的國家,代表自己的民族,代表自己所在的組織。因此,其言行應當從容大方、莊重得體。在外方人士的面前既不應畏懼自卑、低三下四,又不應自大狂傲、放肆囂張。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對自己及自己的國家進行正面的評價或肯定。另外,還應注意對任何的交往對象都要一視同仁,給予平等的尊重與友好,不要對大國小國、強國弱國、富國窮國親疏有別,或是對大人物和普通人有厚有薄。

周恩來同志曾經要求我國的涉外人員“具備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嚴格的組織紀律,在任何復雜艱險的情況下,對祖國赤膽忠心,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甚至不惜犧牲個人一切”。這應當成為我國一切涉外人員的行為準則。

(二)信守約定

信守約定的原則,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國際社會交往之中,涉外人員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許諾一定要兌現,約會也必須如約而至。在一切有關時間方面的正式約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約定,涉外人員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必須慎于承諾

既然承諾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國際社會交往中事關個人信譽乃至國家信譽,那么不論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涉外人員都必須極其慎重地對待承諾問題。只有慎于承諾,才能確保承諾的兌現。要做到這一點,涉外人員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三思而行。

與外方人士打交道,在有必要向對方進行承諾時,涉外人員一定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即務必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一切從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及客觀可能性出發。如果濫用承諾,個人信譽便會貶值。

(2)遵守承諾。

所謂言而無信,就是人們對于不遵守自己承諾的人所進行的譴責。在國際社會交往中,往往許諾容易兌現難。為了兌現已有的承諾,涉外人員還必須盡可能地避免對既往的正式承諾任意修正、變動,隨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認、取消,或者在執行中“偷工減料”。

(3)說明原委。

一旦由于難以抗拒的因素致使我方單方面失約或是部分承諾難以繼續兌現,則失約方一定要通過正式的渠道,盡早向相關的另一方說明具體原因。絕對不允許一味推諉,避而不談,得過且過,或者對失約之事加以否認,拒絕為此而向交往對象表達歉意等。除此之外,失約方還應當對此鄭重其事地向對方進行道歉,主動承擔按照慣例或約定應給予對方的物質賠償,并且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行的補救性措施。

2.認真遵守時間

遵守時間是信守承諾的具體體現,一個不懂得遵守時間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是難以遵守其個人承諾的。目前,遵守時間在國際社會里已成為衡量、評價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具體而言,涉外人員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應當重點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有約在先。

所謂有約在先,就是提倡涉外人員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必須事先約定具體時間。其主要包括雙方交往的具體起始時間與延續時間兩個方面,而且約定要盡可能具體、詳盡。約定越具體、越詳盡越好。在約定具體時間時,要考慮外方人士的習慣和方便與否。一般來說,凌晨、深夜、午休時間、就餐時間以及節假日,外方人士大都忌諱被外人打擾,即應盡量不要占用對方的休息時間或工作過于繁忙的時間。

(2)如約而行。

遵守時間,既要求在具體的交往時間上有約在先,更要求根據既定的時間如約而行。如約而行往往比有約在先更加重要。在參加正式會議、正式會見或其他類型的社交聚會時,一定要養成正點抵達現場的良好習慣。在這類活動中,姍姍來遲或提前到場都會顯得不合時宜。前者會令其他人士久久等待,后者則會使主方人士措手不及。

其他不論是有關工作還是有關生活的具體時間約定,同樣需要言出必行。若有特殊原因,需要變更時間或取消約定,應盡快向外方人士進行通報。

(3)適可而止。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邀約雙方還須謹記“適可而止”四個字。也就是說,在雙方交往之時,既要如約而行,又應當適時結束。對于一些事先約定了交往時間長短的活動(如限時發言、限時會晤、限時會議以及其他限時活動等),雙方一定要心中有數,絕不能超過規定的時間。對于一些并未事先約定交往時間長短的活動(如私人拜訪、出席家宴、接打電話等),也要講究宜短不宜長。寧肯“提前告退”,也不應當無節制地拖延時間。

(三)尊重隱私

所謂個人隱私,在一般意義上是指某一個人出于個人尊嚴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慮而不愿意對外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個人秘密。目前,尊重個人隱私已經逐漸成為一項國際社會交往的慣例。尊重個人隱私,主要是指我們在涉外交往時,一定要注意對交往對象的個人隱私權予以尊重,具體地說,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莫問隱私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按照常規,以下九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均被外方人士看作是“不可告人”的“絕對隱私”,因而絕對不要向對方詢問。

(1)收入與支出。

收入與支出問題是最不宜直接打探的個人隱私問題。在國際社會里,人們的普通觀念是:每個人的實際收入與支出,通常都與其個人能力、社會地位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個人收入與支出的多少就如同人的臉面一般,十分忌諱別人的關注。不僅如此,那些可以間接反映出個人經濟狀況的私人問題,諸如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納稅數額、私宅面積、私車型號、服飾品牌、度假地點、娛樂方式等,因與個人的收入與支出密切相關,所以也是不喜歡他人打探的。

(2)年齡大小。

在許多國家與地區,人們絕對不會主動將自己的實際年齡告訴他人。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外方人士普遍忌諱“老”。他們的愿望是自己永遠年輕。在他們的眼里,“老”了就失去了機會,“老”了就會告別社會的舞臺,而年輕則意味著自己充滿了活力與希望。

(3)戀愛婚姻。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如果問及交往對象“有沒有對象”“結婚與否”“是否生兒育女”“夫妻關系怎樣”“婆媳關系如何”等類似一些與戀愛、婚姻、家庭直接相關的問題,不僅會令人不愉快,甚至會使人很難堪。對此,外方人士的見解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意向他人打探此類家庭問題,極有可能觸動對方的傷心之處,傷害其自尊、自信,令對方感到不自在。在有些國家,向異性打探這類問題不僅會被對方視為無聊至極,而且還有可能會被對方控告甚至因此而吃上官司。

(4)健康狀態。

在國外,人們普遍將個人的健康狀態看作是自己的重要“資本”。身體健康意味著自己前程遠大,成功的機會很多,并且可以在社會上贏得廣泛的支持,否則意味著自己“日薄西山”、前途渺茫,不僅失去了個人發展的許多機會,而且也難以在個人事業上取得各方的支持。正因為如此,當與外方人士交談時,不宜涉及其個人的身體狀況,更不能與其交流有關“求醫問藥”的心得體會。

(5)個人經歷。

“英雄莫問出處”一說在國外普遍流行。它是指與他人進行交往時忌諱打聽以往的個人經歷。若是不跟對方“見外”,一個勁地刨根問底,細查其“戶口”,往往會給人以居心叵測之感。一般而言,進行交談時,至少有四個最為關鍵的個人經歷問題不宜向對方打聽:一是籍貫;二是最高學歷;三是學位、技術職稱或行政職務;四是職業經歷。

(6)政治信仰。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如欲求得交往的順利、合作的成功、雙方的友好,就必須不以社會制度畫線,不強調政治主張的不同,并應超越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所存在的差異,處處以大局為重、以友誼為重、以信任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有鑒于此,通常不宜對對方的政治見解、宗教信仰表現出過多的舉動,更不宜對其政治見解、宗教信仰等品頭論足、橫加非議。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對此避而不談。

(7)生活習慣。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忌諱談及個人的生活習慣這一話題。因為外方人士認為,倘若對他人的個人生活習慣過分地感興趣,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這是很不正常的。有關個人飲食、起居、運動、娛樂、閱讀、交友等方面的生活習慣都在“秘不示人”的范圍。

(8)所忙何事。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見面時外方人士非常忌諱問及“最近在干什么”“現在上哪里去”“為什么很久都沒有見到你”等類似的問題,他們對此的看法是:自己“所忙何事”僅與自己有關,與別人并無關系,有時候他們還擔心此類問題一旦被人深究,還有可能會泄露個人的最新動向乃至行業秘密,使自己的工作與事業受損。因此,外方人士絕對不愿此類問題在外人的面前“曝光”。

(9)家庭住址。

在國際社會里,絕大多數外方人士都將私人居所看作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領地”,非常討厭別人無端對其進行打擾。在一般情況下,若非親屬、至交、知己,外方人士都不可能會邀請別人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必要時,他們寧肯去飯店、餐館請客吃飯。此外,大多數外方人士對自己的私宅電話號碼也是保密的。

2.保護隱私

在參與國際社會活動時,除了做到莫問他人的隱私之外,還應當努力做到保護隱私。所謂保護隱私,特指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應盡力不傳播、不泄露隱私問題。換言之,就是要主動采取必要的措施去維護個人隱私。就具體內容而論,需要兼顧保護個人、外方人士與其他人士三個方面的隱私。

(1)保護個人隱私。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保護自己的隱私是自我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與外方人士交往時,千萬不要對自己的個人隱私問題直言不諱,甚至有意無意地“廣而告之”。如果動不動就對別人大談特談自己的個人隱私,并不會被外方人士視為為人坦率,而是要么會被人看作是沒有教養,要么則會被理解為別有用心、聲東擊西。

(2)保護外方人士的隱私。

由于種種原因,涉外人員往往會對一些外方人士的個人隱私問題有所了解,此時不論是涉外人員所了解到的外方人士的個人隱私,還是外方人士主動告訴涉外人員的個人隱私,不管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聚會時,涉外人員都切不可將其向外界披露。

(3)保護其他人士的隱私。

此處的“其他人士”是指在國際社會交往中除了交往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人士,對于他們的隱私涉外人員也有保護的義務。

(四)女士優先

所謂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條重要的禮儀原則,它主要用于成年的異性進行社交活動之時。“女士優先”的含義是:在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而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重女士、照顧女士、體諒女士、保護女士并且想方設法、盡心盡力地為女士排憂解難。倘若因為男士的不慎而使女士陷于尷尬、困難的處境,則意味著男士的失職。男士唯有奉行“女士優先”,才會被人們看作是有教養的紳士,反之,在人們的眼里則會成為莽夫粗漢。

在國際社會活動的具體實踐中,運用“女士優先”的原則,應注意其適用范圍及行為方式。

1.適用范圍

在國際社會交往中,雖然“女士優先”原則早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是仍然存在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只有在其適用范圍之內,“女士優先”原則才會生效。一旦超出其特定范圍,“女士優先”原則便不起任何作用。

(1)地區差別。

“女士優先”原則主要通行于西方發達國家、中東歐地區、拉丁美洲地區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區。在這些國家、地區范圍之內,一名對“女士優先”原則一無所知的成年男士在其交際應酬之中必將四處碰壁。但是一旦到了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以崇尚傳統文化而著稱的一些東方國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那里的人們對“女士優先”原則并不買賬。

(2)場合差別。

即使在講究“女士優先”原則的國家,人們也并非不區分具體的場合而時時處處都講究“女士優先”。根據慣例,只有在社交場合中,講究“女士優先”原則才是最為得體的。在公務場合中,人們普遍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此時此地,性別差異并不為人們所看重,因此就沒有必要講究“女士優先”原則。至于在休閑場合中,“女士優先”原則講究亦可,不講究亦可。

(3)個人差異。

“女士優先”原則提醒每一名成年男士在需要講究“女士優先”原則之時,應對當時在場的所有成年女士一視同仁。但在實踐中,涉外人員必須注意:即使在傳統上講究“女士優先”的國家里,仍有一些人并無此種講究,甚至對此頗為反感。最具典型意義的當推“女權主義者”。她們提倡“女權”,要求“男女絕對平等”,認為“女士優先”是歧視女士行為的一種表現。

2.行為方式

“女士優先”原則是非常講究行為方式的。離開了種種具體的行為方式,“女士優先”原則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社交場合貫徹“女士優先”的原則時,需要兼顧以下四個方面。

(1)尊重女士。

在正式的社交場合里,男士必須對每一名成年女士無一例外地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女士乃是“女士優先”原則的第一要旨。

(2)照顧女士。

在正式的社交場合里,男士應給予女士以必要的照顧。照顧女士:一要注意具體時機是否適當;二要講究兩相情愿。在任何時候,男士所給予女士的照顧都不應當強加于人。

(3)體諒女士。

在正式的社交場合中,任何一名具有良好個人教養的男士都應當給予女士必要的體諒。體諒女士,在此特指男士應當善解人意,應當善于設身處地地替女士著想,并且善于諒解女士。

(4)保護女士。

在必要時,男士應當挺身而出,主動保護女士。保護女士的本意是男士應采取主動行動,不使自己身邊的女士受到傷害。

(五)求同存異

在涉外交往中,涉外人員經常會面臨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往往存在著各不相同的處理方式。面對同一問題,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的人們,通常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這是由于人們思維方式與風俗習慣不同使然。

求同存異一方面要求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承認個性、堅持共性,另一方面則要堅持遵守慣例。所謂慣例,是指有關國際社會交往的習慣性做法,而不應以“我”為尊,另搞一套,強人所難。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守則之一,堅持求同存異,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1.承認差異

在進行國際社會交往時,涉外人員必須正視各國之間在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絕非戲說之言,而是一種真切的客觀現實。

2.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的基本含義是在國際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就必須尊重該國所獨有的風俗習慣。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該國所特有的風俗習慣認真地加以了解和掌握。在國際社會交往中,“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1]是人人須知的一項常識。在實際操作中:一是要做到不冒犯當地風俗習慣方面的特殊禁忌;二是要必須采用正規的操作方式進行操作;三是在有必要“入鄉隨俗”時,應以無損于涉外人員的國格、人格為前提。

3.區別對待

在實踐中,禮儀與習俗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有的禮儀與習俗為我國所特有,有的禮儀與習俗為外國所獨具,有的禮儀與習俗則通行于國際社會。這樣一來,在具體實踐中涉及禮儀與習俗時,就要求涉外人員必須有所區別。任何禮儀與習俗只有在其特定的適用范圍之內才能發揮作用。一旦超出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它不僅有可能立即失效,或許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區別對待具體有“以我為主”“兼顧地方”“遵守慣例”等三種可行方式。

(六)以右為尊

在各類國際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務往來、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觸、社交應酬,凡確定禮賓次序必須從其總的原則出發,這一總的原則就是“以右為尊”,即一般以右為大、為長、為尊。

按照慣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時候,為了表示禮貌,主人理應主動居左,而請客人居右;男士應當主動居左,而請女士居右;晚輩應當主動居左,而請長輩居右;未婚者應當主動居左,而請已婚者居右;職位、身份較低者應當主動居左,而請職位、身份較高者居右。在不同的場合也有特殊要求:兩人同行,以前者、右者為尊;三人行,并行以中者為尊,前后行以前者為尊;上樓時,尊者、女士在前,下樓時則相反;迎賓引路時,主人在前,送客時則主人在后;宴請排位,主人的右邊是第一貴客,左邊次之;出門上車,應讓位高者先上。上車時,位低者應讓位高者從右邊車門上車,然后再從車后到左邊上車;坐車(指轎車)時,以后排中間為上位,右邊次之,左邊又次之,前排最小。下車時,幼者、位低者先下,從車后繞至右邊,替長者、尊者開門。上下車時,幼者、位低者要主動幫開車門,然后一手掌心向下,置于車門框上沿,以防長者、尊者的頭部碰到車門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沙坪坝区| 奎屯市| 新宁县| 漠河县| 和硕县| 宁南县| 白沙| 萨迦县| 安宁市| 淳安县| 九江市| 革吉县| 邢台市| 彰武县| 滨州市| 米泉市| 闽侯县| 曲周县| 黄龙县| 嘉鱼县| 浙江省| 青阳县| 清河县| 隆子县| 迁安市| 柳河县| 台北市| 阿瓦提县| 蓝田县| 桂东县| 衢州市| 昔阳县| 紫阳县| 平南县| 石屏县| 汤阴县| 台东市| 济南市| 安塞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