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小學教育學
  • 田友誼等
  • 3939字
  • 2019-11-29 17:56:16

第一節 小學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人類原始的生活狀態是渾然一體的。但在這種原始生活狀態里,蘊涵著教育萌芽階段的一些教育活動。這些以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可稱之為“生活化”的小學教育。人類進入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隨著學校的出現,“學?;钡男W教育逐步形成。

一、生活化的小學教育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存在著一種原始形態的教育,它沒有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相區分,也沒有劃分成不同的層次,故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小學教育。但從性質上說,那時也有類似當前小學教育中的一些特定的兒童活動與生活。作為與小學教育具有同樣性質的兒童早期的教育實踐,它是與整個氏族生活相融合的,也是與個體整個教育歷程相融合的。生活化,成為這種教育形態的基本特征與表現。[1]

(一)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人類早期的原始生活包括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滿足生理需要的衣、食、住等外在的生產活動,二是為了威懾、撫慰、控制和躲避靈魂世界的敵人以滿足精神需求的禮拜和原始宗教活動。與之相應,最初的人類教育就存在于這兩個過程之中:一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實踐需要的教育,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學會如何制作必要的工具和按照明確規定的方式做好每件事情,從而取得所期望的結果;二是為了熟悉禮拜步驟和宗教儀式的教育,使每個社會成員都通過禮拜或宗教,盡力撫慰靈魂世界、培養倫理行為準則與善良勇敢之心。

這兩個過程,都蘊涵著針對兒童的基本的技能訓練和原始的理論教育?;镜募寄苡柧?,是為了使兒童適應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宗教活動等方面的實踐要求,形成符合規范的實踐行為技能。原始的理論教育,則通過與技能訓練緊密結合在一起,力圖使年輕人獲得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解釋,對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關系的說明,從而有效地應對環境的挑戰。這兩個方面實際涉及三個層面的教育內容,亦即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靈之間關系的知識與經驗。在西方,主要以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識與經驗為主;在中國,則主要是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識與經驗為主。

(二)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對于早期的人類教育來說,無論是基本的技能訓練或是原始的理論教育,由于早期人類很少有個體意識,群體習慣與習俗所造就的群體幸福才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所以就教育組織形式來講,精心設計和經營的教育結構是不需要的。作為基本社會機構的氏族或者家庭也就成為早期的教育場所。生活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兒童的“教育過程從這里開始,而且教育過程最一般的各階段的最終職責也必須寄托于此”[2]。人們獲取生活必需品的過程以及宗教儀式、禮拜或巫術活動的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是在觀察和參與家庭和族群的各種活動中,習得基本的技能和必要的觀念。生活化的教育,成為人類關于兒童與年輕人教育的最初形式。

教育史表明,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那時出現了明確的教育層次的劃分,因此,也就沒有形成小學教育這一特定的教育階段。但這不妨礙我們清晰地看到,現代意義上的小學教育中的某些活動與原始社會早期關于兒童的教育在形式上有著相似的地方,只是后者完全是與生活相融合的。這說明,小學教育注定是在原始的生活化的教育中萌芽而生,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孕育時期,要到人類歷史上出現學校這一專門機構才開始得以催生。

二、學校化的小學教育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生產經驗的日益豐富以及文字的出現,學校這一專門教育機構得以產生,催生著小學教育超越渾然一體的原始生活化形態,開始成為人類有意識規劃的、有制度保障的、由專門人員在學校這樣的專門場所展開的具有特定形態的活動。學?;男W教育,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育形態,又大致呈現出兩個基本階段:早期學?;W教育和近代小學教育。

(一)早期學?;W教育

早期學?;W教育,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與權利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點。[3]

1.教育目的的形式性

在教育目的上,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功用性的實用目的不被重視。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知識,而是為了塑造和諧的身心,養成完美的品德和行為規范,成為社會的楷模。因此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教育,也就成為區別社會地位的標志和象征。在孔子那里,基本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志道、宏道和行道的士與君子,教育就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促進兒童品行的成長。在蘇格拉底(Socrates)那里,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尋找人類的善與勇敢的品質;對柏拉圖(Plato)來說,教育是為了追求永恒的理念。在中世紀,培養侍奉上帝的仆人,則是教育最為重大的目標。

2.教育內容的“藝”“術”性

在教育內容上,經過精心編排和組織的典籍以及宗教的經典成為主要的課程。在孔子那里,兒童需要學習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內容涉及禮、樂、射、御、書、數,核心是文、行、忠、信。后來,隨著大一統的專制帝國的形成,以及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四書五經和二十四正史成為基本的教材,核心思想是灌輸仁、義、禮、智、信。在西方,則形成以“七藝”為核心的結構比較完美的課程,即以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構成的“三藝”和以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構成的“四藝”。學生所學習的經典不僅僅是作為學生的教材,而且負擔起了整理、保留和傳播古代人類文化的職責,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藝”“術”課程范式,包含著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

3.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在教育方法上,格外重視識記和背誦,具有刻板性和專制性。對經典的識記和背誦成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因此死記硬背、機械模仿成為小學教育或初等教育最基本的方法。與機械記憶聯系在一起的必然是專制的教育教學形式。教育過程是對兒童的管制、灌輸,體罰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以便保證教師的威嚴與經典的至高無上地位。

4.教育權利的等級性

在教育權利上,統治階級大權在握,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教育者方面,由于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以及宗教的思想成為社會普遍信奉的真理,使得教師并不是特定的專業人士,教師往往要么是國家官吏,要么由宗教神職人員兼任。在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著鮮明的等級性。不同的社會階級和社會階層具有入讀不同學校等不同的教育權利。貴族與平民、主人與仆人具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許多社會底層人民的子弟沒有進入小學學習的機會。

(二)近代小學教育

近代以來,小學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既展現為近代意義上學?;幕具M程,也不斷分化、變革,出現新的性質和特點。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為近代小學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之相應,小學教育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革,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在中國,具有近代意義的小學教育是在19世紀末從西方引進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其間有三次比較大的變革,分別是:第一次,變革舊學制,創立了近代小學;第二次,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課程體系,建立起小學教育體系;第三次,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教育體系。中國小學教育發展的百年歷程所表現出來的特點與世界小學教育發展是基本一致的,基礎性、公立化和法制化、普及化以及課程設置學科化的進程都在不斷地得到發展。[4]

1.小學教育的基礎性

小學教育,屬于具有基礎性的初等教育。小學教育的基礎性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1)為接受更高級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與文化知識的支持,而不僅僅是啟蒙性質的宗教觀念的普及與簡單讀寫算知識的教學。

(2)承接傳統初等教育的職能,結合當時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為廣大平民子弟兒童進入社會、適應近代工業化生產,提供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準備。

2.小學教育的公立化和法制化

近代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舉辦權的公立化。隨著國家政府的確立,小學教育的舉辦權也就從教會的手中逐漸轉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學教育舉辦權的轉移,標志著國民公共教育制度和體系的確立。教育作為一項公共事業,教育制度作為一項公共制度,強化了國家對教育的干預。小學教育公立化成為近代小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當然這種公立化是通過教育法制化來強力推進的。

3.小學教育對象的普及化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對象擴大,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成為潮流。小學教育對象迅速擴大到所有適齡兒童,而不分等級和性別。普及教育成為近代各國小學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它極大地滿足了各個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確立了受教育機會和權利平等的基本原則。而小學義務教育普及的推進是通過教育公立化和法制化,特別是國家法律的強大力量實現的。

4.小學課程設置的學科化

傳統的小學教育課程是一種藝術化的課程,但是隨著近代小學教育的展開,小學課程設置出現了學科化的趨勢。學科化的小學教育課程發軔于15世紀,并一直持續到今天,以赫爾巴特(J.F.Herbart)的“教材”課程為典型代表。學校里使用的不再是原著,而是經過專門編寫的教材課本,先是夸美紐斯(J.A.Comenius)的“百科全書”式教材,繼而是分科編寫的教科書。

學?;W教育的產生,是教育走向專門化的第一個標志,蘊涵著人類教育的基本價值理念。但與此同時,近代學校化的小學教育從誕生之初就呈現出各種問題并面臨著多重挑戰:第一,學校成為社會分層的工具,成為“臺階”“資源”“身份”或“資本”的象征,逐漸喪失了價值方向。第二,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利益,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如何保持小學的公共特性,有效地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正的實現。第三,隨著傳統科層管理體制逐漸向民主化領導體制的轉換,學校傳統教學模式受到新的挑戰,代代相承的教育觀念、同輩文化影響以及學生本身的創新特性如何協調。第四,在文化多元日益突出、文化沖突日益嚴重、文化帝國主義日益猖獗的情況下,小學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如何有效加以界定和實現。第五,隨著學習社會化和社會學習化,作為文化富集高地的傳統學校怎樣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協調與社會、家庭文化的關系。[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无为县| 石景山区| 石景山区| 静宁县| 建德市| 安岳县| 任丘市| 常山县| 湛江市| 得荣县| 永胜县| 延安市| 司法| 东丽区| 砚山县| 云浮市| 巴彦淖尔市| 徐闻县| 扎兰屯市| 宣城市| 望都县| 于田县| 拉萨市| 谷城县| 石楼县| 沁源县| 稻城县| 丹巴县| 上虞市| 香河县| 宝兴县| 栾城县| 永春县| 布拖县| 开封县| 巴彦淖尔市| 顺义区| 乳山市| 盐池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