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教育學
- 田友誼等
- 7163字
- 2019-11-29 17:56:16
第二節 小學教育的性質
作為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教育是與學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的教育階段。在教育發展與變革的過程中,小學教育顯示出與一般教育共同的特征,同時顯示出自身的獨特性。
一、基礎性
小學教育是一個國家學校教育制度的重要階段,也是兒童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開始階段,所以無論從文化發展、教育發展或是兒童個體發展來說,小學教育都具有基礎性。
(一)對于文化發展而言,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
小學教育基礎性的文化發展意義,主要體現在“教育文化歷程”“人類發展歷程”和“教育內容結構”等三個方面[6]。
在早期,小學教育并沒有考慮到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小學教育在那時是一個獨立教育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也隨著社會整體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特別是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化的來臨,個體教育歷程和學習生命歷程應當被視作一個完整的過程來對待,小學教育理所當然就應該起到一個奠基的作用。與此相應,小學教育與中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連貫性,在當代教育發展中始終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代教育在階段性的基礎上所追求的連續性和連貫性,使得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所以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九年一貫制,強化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的銜接與連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
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來說,無論是物質文明的建設或是精神文明的建設,都依賴于全體人民文化素養的提升,這主要借助于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各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政治的發展、經濟的騰飛、社會的發展無不與基礎教育的普及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德國進入19世紀后,初等教育加速發展,實行義務教育,到19世紀末德國初等教育的入學率已經達到100%,初等教育的發展使德國的國民素養得以整體提高,國家實力得以顯著增強。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國家的強盛,也與初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啟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浩大工程,普及小學教育,實際上就是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為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從而為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奠定基礎。
小學教育在解決小學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過程中,主要選用人類文化中相對成熟的知識與價值觀念去武裝人。但是一個人的發展是終身持續的過程,盡管我們強調個體終身發展的連續性和連貫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個體的發展還具有階段性,并且每一個階段還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在個體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任務和要求。此外,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一方面他們的學習要為未來的發展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受制于身心的水平和局限,不可能任何知識與價值觀念形態對他們都是適合的、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小學教育內容必須經過相關的選擇與處理。小學生學習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基礎的價值觀念、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基本社會活動技能與基本生活行為規范,這一切在整個教育內容體系結構中,成為了基礎部分。
(二)對于教育發展而言,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
小學教育的基礎性,決定了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生力軍。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7]
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與質量優劣,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勞動者的素質和各級各類人才的質量,關系到社會全面進步的程度。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義務教育中責任重大。
學校教育體系大都分為若干層次。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一般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大層次。其中,初等教育(小學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學教育)都屬于普通基礎教育,其連貫性很強,但又有其獨立性。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從個體意義而言,小學教育為其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其進一步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前提。從國家層面而言,小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能夠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奠定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學教育具有為中等和高等教育打基礎、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打基礎的性質。
(三)對于兒童個體發展而言,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
小學教育是個人一生發展中的基礎階段,因此要為個體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對基礎性的理解:一是強調它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小學教育是為學生升入中學做準備;二是強調培養目標上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但在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時代,僅有傳統上的“雙基”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激發兒童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促進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的發展,以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需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具體而言,小學教育對個體發展具有基礎性主要體現在[8]:
(1)道德品質發展的基礎。進入小學的少年兒童,隨著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道德問題,小學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認識、了解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并養成相應的道德習慣。
(2)智慧品質發展的基礎。小學時期的少年兒童,正是智慧潛力逐步顯現并迅速發展的時期,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應當放在啟迪兒童智慧發展上,知識教學應為智慧發展服務,智慧發展應促進知識教學。
(3)個性品質形成的基礎。小學時期是少年兒童的個性傾向開始顯露的時期,小學教育應當維護、尊重、發現并培養小學生的個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4)身體發展的基礎。小學是少年兒童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應當使少年兒童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掌握鍛煉的基本技能、技巧,以保證少年兒童的健康發展。
二、全體性
小學教育的全體性,從廣義上說,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從狹義上講,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適齡兒童。
小學教育的全體性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幾乎所有國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創造條件,確保每個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確定“爭取全民基礎教育”計劃,要求最大限度地掃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3月5日至9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兒童基金會、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發起和贊助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在泰國宗迪恩(Jomtien)舉行,來自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系統各機構、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的約1500名代表、觀察員及專家出席了會議。大會討論并通過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和實施宣言的《滿足基本學習需要的行動綱領》(Frame 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從而正式提出“全民教育”這一概念,全民教育運動由此展開。1993年12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倡導的“九個人口大國全民教育首腦會議”在印度新德里召開,把國際社會對全民教育運動的關注推向一個高潮。《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重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每一個人——兒童、青年和成人——都應能獲得旨在滿足其基本學習需要的受教育機會。基本學習需要包括基本的學習手段(如讀、寫、口頭表達、演算和問題解決)和基本的學習內容(如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態度)。這些內容和手段是人們為能生存下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參與發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作出有見識的決策并能繼續學習所需要的。”
全民教育要求教育面向全體國民,實現教育對象的全民化,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其內涵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國家必須從法律上保證全體公民——不論種族、性別和社會地位——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權;教育的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證,是保證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利的現實基礎。小學教育作為全民教育,應當將教育對象擴展,成為面向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的基礎教育,其基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全體兒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學習需要”。
三、全面性
對于每一個特定的小學生而言,小學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必須對每一個小學生都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保證他們在體、智、德、美等諸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諧發展。
小學教育對象是6~7到12~13歲的兒童,既不是青少年,也不是成人。因此,小學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兒童實施的基礎教育,既不是針對每個人就業定向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而是旨在為兒童進一步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它的知識、技能不是為了選拔、升學、擇業,而是盡可能為人的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最有利的條件。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小學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不是促進學生片面發展的教育。相對于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來講,小學教育的核心是兒童整體素養的提升,包括基本知識的獲得、基本能力的形成、基本技能的習得、基本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的建立等,為其學習、生活和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具體而言,小學教育的全面性主要體現在幫助每個兒童達到以下的目標:(1)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2)具有社會主義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3)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5)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6)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9]這些最基本的要求實際上考慮到兩個基本標準問題,一是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發展規律、發展水平與可能的發展空間,二是作為中國當代合格公民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全體性、全面性主要通過義務教育的形式來實現。這里的“義務”一詞包括:(1)國家有設立學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義務;(2)父母或監護人有使學齡子女或被監護者就學的義務;(3)全社會有排除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入學受教育的種種不良影響和障礙的義務。[10]因此,義務教育要求國家、社會、家庭必須給予保障,對受教育者來講既是應享受的權利,又是應盡的義務。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它又是強制的和免費的:“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提出,為小學教育發展和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對于我國小學義務教育來講,意味著這樣一些基本的要求:(1)辦學目標從選拔性的精英教育轉向普及性的國民教育;(2)小學課程計劃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每一所學校,立足于大面積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3)充分體現教育應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促進人的發展完善,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安排課程,注意教學要求和課業負擔適當,在為學生全面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興趣、愛好、特長發展的時間和空間;(4)從偏重智育轉向德智體美等多育并舉,加強德育;(5)從教學要求上的死記硬背模式轉變為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健康個性、促進他們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6)初等義務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基礎課程盡管具有統一性,但不能一刀切和統得過死,要給地方、學校留下因地制宜調整的余地;(7)教育評價從篩選模式向達標模式轉變,使小學基礎教育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教育。[11]
知識小卡片1-1
小學教育:為生命發展奠基
- 青春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夢想系列:夢想是璀璨奪目的星光
- 青少年情緒管理(你在為誰讀書系列)
- 人生必修的十堂課
- 青少年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少年的你系列:少年的你是耀眼奪目的光芒
- 寬容獲得精彩人生(成長勵志系列)
- 起點不決定終點: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0封信
- 青春美文精品集萃叢書·難忘童年系列:童年是枕頭邊的洋娃娃
- 哈佛教授與女兒的對話
- “我的青春我的夢”全國中學生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原諒時光,記住愛
- “我的青春我的夢”全國中學生校園美文精品集萃叢書:行者的歌謠
- 跨越
- 你所謂的穩定,其實是在浪費生命:李開復給年輕人的100個忠告
- 著名發明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 讓學生孝敬父母的故事(讓學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 有6Q的孩子必看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