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學校文化

學校作為一個社會機構,有其獨特的組織文化。何謂學校文化?這是我們正確認識學校,做好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學校文化的內涵

何謂學校文化?這是我們研究學校文化所無法回避的問題。“雖然對于學校文化的存在幾乎沒有不同的意見,但對于如何界定學校文化,卻有著諸如下述一些大相徑庭的見解。”[31]關于“學校文化”的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1)學校文化即“學校群體成員的做事方式”;(2)學校文化即由信仰、價值和傳統組成的“內在實體”;(3)學校文化表征一個學校群體成員的價值取向、信仰、態度和行為;(4)學校文化即共享的經驗、集體感、歸屬感和團隊意識;(5)學校文化即學校個體價值和標準的積聚和融合。[32]雖然目前尚沒有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義,但可以達成共識的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個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起著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然而,上述界定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這一界定沒有包括學校物質層面的文化;二是沒有體現文化的動態性。

事實上,在“學校文化”的范疇中包含學校物質層面的文化,或者說能體現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的物質層面的文化,不但可以使學校文化的內涵更全面,也更符合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學校文化的一貫理解。學校文化首先是一種文化,它應該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荷蘭哲學家馮·皮爾森(C.A.Van Peursen)致力于拓展文化這一概念內涵并使之動態化的見解頗有創意,可供我們在界定學校文化時作重要的參考。

皮爾森指出,目前人們正在經歷加速發展步伐的歷史時期,文化的研究應“著眼于未來的文化策略”,他進而把文化概念拓展為“人對周圍力量施加影響的方式”,“文化”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同義語。這個改造改變了對文化下定義的視角,不從歷史積淀的角度,而從人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關系的角度,對人類所特有的文化現象作了普適性概括。皮爾森進一步分析文化的動態性,他強調,文化更應該理解成動詞,“文化是人的活動,它從不停止在歷史或自然過程所給定的東西上,而是堅持尋求增進、變化和改革。人不是單純地問事物是怎樣的,而是問它應該是怎樣的。以這種方式,它能夠通過確立超過實際狀況的規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過程中或歷史過程中所產生的確定條件(固有性)。”“提出標準和運用標準的活動形成了一個超越的方面,它要求個人和集體不斷地采取主動行為,建立新的起點,從而以這種方式突破自然的固有性。正是這種活動為人類歷史提供了動態因素。”在皮爾森看來,文化具有自身和對于社會雙重意義的動態性和超越性。[33]

我們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與各種環境要素的互動過程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并為其成員認同和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物質風貌。

二、學校文化的結構

文化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因此,對文化的分析應該運用結構方法。以結構的方法來研究文化,其出發點和著眼點不再是文化的某些分散因素,而是因素之間的內在相關性以及他們之間穩定的結合方式。就是說,把文化視為一個整體體系,即互相依存的諸因素的總和,或與總體發生關系時才有意義。而闡明存在于諸因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揭示這一體系的結構。在文化研究中,只有把文化視為一種結構,才能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知識小卡片2-1

學校文化的類型

斯坦霍夫和歐文斯(C.R.Steinhoff&R.G.Owens)在自己長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隱喻的方式,提出了在公立學校中存在的四種有特色的學校文化類型。

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這類學校可以用諸如家庭或小組之類的隱喻來表示。學校中的校長和教師常被描寫成家長、保育員、朋友、伙伴或教練。在這樣的學校中,相互間的關心是至關重要的,每個人都樂于成為大家庭的一分子并為之盡力。既然學校即家庭,那么,在這種學校中,無論是對待聽話的學生,還是對待具有反抗性的學生,都應該是相互關懷、充滿友善與合作精神的。

機器文化(machine culture):這類學校可以用機器的隱喻來表示,如加好油的機器、政治機器、忙碌的蜂房或生銹的機器等。在這里,把學校比做機器是從學校所具有的工具性意義上來說的。機器的驅動力來自組織嚴密的結構,這類學校的結構嚴密。對校長的比喻包括工作狂、伐木工人、將軍等。與家庭式文化的學校不同,這類學校的宗旨是為成員提供保護而非愛心,學校只不過是教師用來完成工作的機器。

表演文化(cabaret culture):這類學校可以用由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家表演的馬戲、百老匯歌舞、宴會或編排精美的芭蕾舞演出的隱喻來表示。校長被看做司儀、走鋼絲的演員或馬戲演出的領班等。如同家庭文化學校中的教師一樣,這類學校中的教師也經歷著群體間互相約束的社會活動。兩者之間的根本差別就在于這種文化主要是表演者的表演和觀眾反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對藝術質量和智慧的要求較高。教學處于大師的關注之下。

恐怖場所的文化(little shop of horrors culture):這類學校可以用具有戰爭與革命特征噩夢的隱喻來表示,學校中的活動難以預料、充滿緊張。“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要倒霉的人是誰。”教師把他們的學校稱為封閉的盒子或監獄。校長好比是一座可以自動清洗的雕像,隨時準備保住自己的位置。一般說來,這類學校中的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就是有能力擺平各種事情。另外就是像拿破侖式的,有著強烈的支配欲和控制欲,員工要像跑龍套一樣去適應他們。與家庭式和表演文化不同,這類學校中的教師過著孤獨的生活,社會活動很少,例如,常常是舉辦任何社會活動都需要書面的請求——甚至是為了慶祝感恩節這樣的特殊情況。學校希望每個人都遵守規矩,在適當的時候才可以微笑。員工間經常互相講粗話,似乎沒有什么親密的關系。這種文化是冷漠的、敵意的和多疑的。“幾乎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而且常常如此。”

資料來源: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9—250;[美]F.C.Lunenburg&A.C.Ornstein教育管理學:理論與實踐[M].孫志軍,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63—64.

在學校文化研究中,關于學校文化的結構,目前基本上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三層次說”和“四層次說”。[34]“三層次說”按照學校文化的表現結構,將學校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外顯層或器物層)、制度文化(中間層或規范層)和精神文化(內隱層或觀念層)。[35]“四層次說”是在“三層次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按照由內到外、由深層到淺層的變化過程,學校文化的結構應該包括學校精神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學校行為文化和學校物質文化[36]。其中,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體現;學校制度文化、學校行為文化和學校物質文化則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并對學校精神文化起反作用。

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觀念層,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它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為其全部或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表現為學校風氣、學校傳統以及學校教職員工的思維方式等,可以說是學校整體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具體來看,學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校價值觀、學校精神、學校形象等方面的內容。

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規范層,它包括學校的組織機構及其相應規范、紀律、制度和約定俗成系統。它規定了的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具體要求。它把學校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是學校文化的制度保證。它包括學校對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等的管理制度,如教師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會議管理制度、作息管理制度、校園管理制度、專用教室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網絡管理制度等。當這些制度內化為師生的行為習慣時,不但能保證學校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秩序,而且對師生道德品質的養成、遵紀守法意識等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學校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活動層,是指學校教職員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學校作風、精神風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學校價值觀的折射。它包括師生以教育活動為中心的各種行為方式、業余生活方式和文化實踐活動等。它既培養學校師生,又展示著師生的風貌、行為、情操等。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表象層,是學校文化的物質基礎,是學校文化的有機載體。它是指由全校師生員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種物質設施,它們能夠迅速為人們提供感覺刺激,給人一種有意義的感情熏陶和啟迪,是一種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學校文化。它包括學校建筑文化、設施設備文化、環境文化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大化| 台北市| 苏州市| 周口市| 合山市| 阜康市| 广平县| 丹棱县| 两当县| 贡嘎县| 枣强县| 阿拉善左旗| 晋城| 富裕县| 河北区| 白沙| 仁寿县| 文成县| 涞源县| 华亭县| 靖远县| 吴忠市| 永丰县| 襄垣县| 邛崃市| 河津市| 虞城县| 温泉县| 抚州市| 阜平县| 莱芜市| 呼图壁县| 安远县| 耒阳市| 浪卡子县| 吉安市| 大新县| 武威市| 阜康市|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