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氏族公社

(約10萬年前—前2070)

氏族公社是繼原始群之后出現的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共同體,是原始社會的高級階段。氏族公社的歷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會的主要階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婦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從妻而居,輩分從母系計算,財產由母系繼承。這時實行族外婚制[8],就是同一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間的同輩男女可以互為夫妻。后來發展為對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個主要配偶,但不嚴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這時氏族共財,實行原始共產主義。母系氏族公社分為初期和發展時期兩個階段。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約距今10萬至1萬年,考古學上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人類的體質特征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學術界稱為晚期“智人”(以前稱“新人”)。在我國已發現的代表性人類化石有山頂洞人、峙峪人和左鎮人等。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是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發現的。已發現的人骨化石屬于八個個體,其中較完整的有三具頭骨,一為男性老人,二為女性,屬于蒙古人種,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9]。洞穴中所出石器仍為打制,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有些器物制作精致,如做裝飾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礫石、獸類牙齒、海蚶殼等。還發現有骨針,長82毫米,最大直徑3.3毫米,而且鉆有規整的針鼻,以便引線縫衣。骨針的發現,證明了當時的人類已掌握了高超的鉆孔技術,穿著已有很大的進步。有些石珠、魚骨等裝飾品用赤鐵礦粉染成紅色,說明了當時的人類已有愛美觀念。有的尸骨周圍還散布赤鐵礦粉粒,可能這時已產生了原始宗教觀念。在山頂洞人的居處發現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其中有魚骨化石。說明了當時的人類過著以漁獵和采集為主的生活。還有用火的痕跡,估計可能已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

山頂洞人復原像

山頂洞出土的骨針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

峙峪人 峙峪人是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區峙峪村附近發現的,出土一塊人的枕骨化石,其年代距今約有2.8萬年。出土制作精細的細小石器等約有1萬余件,其中有石鏃,說明了這時人類的石器工具已很進步,而且已使用弓箭。弓箭的發明標志著古人類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進了一大步。

左鎮人 左鎮人是在臺灣省臺南市左鎮萊寮溪發現的,為一青年男性右頂骨殘片化石,還采集到一些頂骨、額骨、枕骨和單個牙齒等。其年代距今約有3萬至2萬年。左鎮人可能是由大陸渡海移居臺灣的,與山頂洞人的時代大體相同。左鎮人的發現,將人類開發臺灣的歷史至少提前了1萬多年。

2.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時期

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時期約距今1萬至5000年,從這時至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人類使用的石器主要為磨制石器,而且越來越磨制精細。考古學上稱此種石器為新石器,稱使用新石器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此時人類已發明并廣泛使用陶器。陶器的出現是原始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母系氏族公社發展時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為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文化,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這類文化因首先在浙江余姚市河姆渡發現,因以為名。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鑿、骨耜、骨鏃等,陶器為黑色,有釜、缽、罐、盆、盤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種植水稻,考古發掘時發現有很多稻谷、稻殼、稻莖的遺存,證明了當時的農業已相當發展。此外,還發現一種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10],可證當時的居地近水低濕,建筑技術已相當進步。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多年,亦屬于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文化。這類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澠(miǎn免)池縣仰韶村發現,因以為名。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很廣,遍布于黃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繪陶器和磨制石器為其主要文化特點。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有陜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和臨潼的姜寨遺址。

半坡村遺址 半坡村遺址在西安的東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落遺址。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房屋共有三十六座,分為兩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60平方米左右,兩片各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議事集會場所;面積小的只有12~20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員的居處。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別葬在一起,反映了本氏族尚處在實行族外婚制的階段。

半坡村出土陶器

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左:骨耜(河姆渡出土)復原圖右:石耜(半坡村出土)復原圖

姜寨氏族村落復原圖

半坡居民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斧、石、石鏟、石耜、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較精致合用,還有骨器、陶器等。這里已經處于“鋤耕農業階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盤、石磨棒以去谷皮。還開始種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飼養業已出現,主要飼養豬、狗。居民除經營這樣的原始農業和飼養業外,還要捕魚、狩獵、采集果實以補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業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紡織、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甕、罐、瓶、盆、缽、鼎等。上繪黑色或紅色漩渦紋、波浪紋、幾何紋、花瓣紋、魚紋、鹿紋和人面形圖案等,人們稱這類陶器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紋飾十分精致美觀,有些彩陶上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萌芽。

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文化是一種以細小的打制石器為主要特征的文化,分布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廣大草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各省也時有發現。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鉆、石鏃等,主要用瑪瑙和燧石制成;亦使用陶器。這是一種以漁獵、畜牧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細石器(寧夏陶樂出土)

二、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組織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從夫而居,輩分從父系計算,財產由父系繼承。父系氏族制的產生是和農業及飼養業的發展分不開的。這時,男子不再以狩獵、捕魚為主,而是代替婦女從事農業和飼養業,農業和飼養業已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婦女在生產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們的職能已轉向主要從事于家務勞動和生兒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產生。這時的婚姻形態也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系氏族公社內部以男子為中心分裂成為若干個大家庭,各大家庭內部又分裂為若干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緣為條件的農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在產生,人們隨著貧富的差異不斷分化,階級在形成中。

雙齒木耒復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圖

社會生產的發展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為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并用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化在我國各省區都有發現。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還有木器、骨器、蚌器等。石器磨制得很精致,種類也增多,有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石斧的形體既大又厚,刃部鋒利,便于砍伐。石鏟既薄又平,利于起土。這些工具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飼養業也有很大發展,家畜種類增多。在龍山文化遺址中[11],發現有豬、狗、牛、羊、雞等的骨骼,其中以豬的骨骼為最多。

石鏟(湖北京山屈家嶺出土)

石鋤(江蘇南京北陰陽營出土)

這時的手工業有很大進步。陶器以輪制為主,生產速度快,質量好。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一種所謂“蛋殼陶”,表面漆黑而光澤,陶胎極薄,僅有0.1~0.2厘米厚,是一種技術很高的工藝品。陶器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鬲(lì利)、甗(yǎn演)、鬶(guī規)、斝(jiǎ甲)、盉(hé禾)等。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12],發現有精致的象牙雕刻器和骨雕器,如雕花骨梳、雕花象牙筒等。在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13],有紅銅器出土,種類有刀、匕、錐、鑿和指環等。經化驗,含銅量高達99.6%。因紅銅的硬度小,質軟,僅能做小件手工工具和裝飾品之用;在生產上仍以石器為主。

彩陶背壺(大汶口出土)

黑陶高柄杯(山東安丘景芝鎮出土)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每個家庭成為一個生產單位,“同族共財制”逐漸破壞,以家庭為單位的財產私有制逐漸產生。在不同家庭、不同氏族或不同部落中,在生產方面,產生了以農業為主,或以畜牧業、手工業為主的分化,同一類多余的產品就被用于換取缺少的產品,于是,早期的商品交換關系產生。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關系的擴大,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和貧富的分化。關于此事,在考古發掘中有明顯的反映。例如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大小不同。個別大墓有隨葬品多達一百多件。其中一座大墓埋了一個成年女性,頭上有象牙梳,手上有指環,左腕戴著一只玉臂環,頸部戴著大理石和綠松石串起的裝飾品。此外,還有大量的隨葬品如陶器、雕花象牙筒、豬頭骨等。小墓的隨葬品極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一個紡輪、一把蚌鐮、一件陶鼎等。隨葬用豬頭骨或下頜骨,是表示死者生前的財產多少的象征。大墓多者用六十多個,少的只用一二個,這意味著死者生前的貧富懸殊很大。

關于階級萌芽的情況在墓葬中也有反映。在齊家文化墓葬中,有奴隸殉葬,如有些奴隸被捆著手足埋葬,有的被砍了頭等。由此可知當時的貧富分化在發展,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形成之中。

大汶口出土骨和象牙雕刻

神農、黃帝、蚩尤 在我國古文獻中反映了許多父系氏族社會的情況。其中著名的部落聯盟領袖有中原地區的神農、黃帝和江淮流域的蚩尤。

神農又稱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為姓。他是農業生產和醫藥的發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種;又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黃帝又稱軒轅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為姓。他的妻子、臣屬發明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傳說中國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黃帝時代。至今人們仍以“炎、黃”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約與神農、黃帝同時,相傳以銅為兵器,能呼云作雨。曾與黃帝戰于涿鹿(今屬河北)。亦說曾為炎帝之臣,或是黃帝之臣。蚩尤傳說是南方民族的祖先。

禪讓時代 神農、黃帝、蚩尤之后,又傳數百年,為我國歷史上的“禪(shàn扇)讓時代”。當時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領袖堯年老[14],選擇舜為繼承人[15],四岳十二牧(部落領袖)同意,堯傳位給舜。舜老,又得四岳十二牧同意,傳位給禹。這種職位禪讓的作法仍是氏族公社選舉制的傳統,史稱“禪讓時代”。可是此時國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時,天下諸侯(部落領袖)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國號夏。我國的歷史從此進入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即奴隸社會。時在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2070年左右。

復習思考題:

*1.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

2.你是怎樣理解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原因的?

重要名詞:

*山頂洞人*左鎮人 對偶婚*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半坡

村遺址 神農*黃帝 蚩尤*禪讓時代

參考書:

1.張傳璽主編:《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手冊》(第二版)第1—3頁一“年表類”(一)《中國原始社會綜合分期表》。

2.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冊〔壹〕二、附錄七、八、九。

3.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5.列寧:《論國家》,《列寧選集》第4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阿合奇县| 年辖:市辖区| 临武县| 盈江县| 高阳县| 萨迦县| 额尔古纳市| 南宫市| 汽车| 虎林市| 黄梅县| 汝州市| 黑水县| 措美县| 温泉县| 清原| 深泽县| 阿鲁科尔沁旗| 建始县| 友谊县| 太原市| 金山区| 泗阳县| 淮安市| 古交市| 云浮市| 高安市| 长海县| 乐至县| 镇赉县| 临江市| 金昌市| 上杭县| 格尔木市| 彩票| 桃源县| 麟游县| 颍上县| 洪泽县|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