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莫扎特的天使

如今待在自己的城市現場聆賞聞名遐邇的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已經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他們大概每年都會來中國幾次,演唱的曲目也越來越寬泛,聽眾的虔敬程度也越來越下降。我不由得以為,天使的潔凈感正在逐步褪盡。
不論你是否親自造訪維也納,這個隸屬于霍夫堡宮廷小教堂的兒童合唱團都以維也納最著名的形象大使概念存在著。合唱團的真實人數到底有多少實在很難搞清楚,反正他們可以組成好幾個國際巡演團,同時還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金色大廳、音樂廳有不少于二十人的正式演出,反倒是如日課般在宮廷小教堂里的常規演唱人數只在十人以內。
十多年前,我是這些天使們的樂迷,在聽過不下十幾種錄音CD之后,所謂“仙樂飄飄”終于讓我膩得不行,主要是他們演唱的曲目在無限量擴展令我尤其生厭,以至于我再遇到對維也納童聲合唱團趨之若鶩并贊不絕口的人,總要想法子向他們推薦別的童聲合唱團的錄音。我記得有兩次我的朋友托我在德國或者奧地利給他們捎幾張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唱片,我竟然故意買了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或者德累斯頓十字架教堂唱詩班甚至托爾策童聲合唱團的唱片硬塞給他們,我想讓他們聽一聽味道純正而不油膩的童聲合唱,讓他們知道所謂天使,到底是什么樣的聲音。
我也曾去過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大本營—霍夫堡宮廷小教堂,一般教堂上午作彌撒時的童聲演唱都是在樓上的管風琴處,坐在教堂里反倒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因沒有提前預約領不到入場券的人只能在教堂外通過閉路電視一睹那幾個維也納寵兒的表演。在歐洲,很少有教堂作彌撒是對外售票的,但霍夫堡小教堂是個例外,因為它的唱詩班是在表演,在為游客表演。
我重新開始喜歡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歌聲是因為2005年秋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聆聽他們參與演唱的巴赫與莫扎特的三首彌撒。除了巴赫父子的兩首《圣母頌歌》之外,莫扎特的作品是專為童聲寫的“孤兒院彌撒”。質地純粹并且唱功精湛的童聲合唱只有與成年男聲及樂隊的聲音混合之后才能體現出它的妙處,此刻他們也沒有任何“做秀”的空間。在這三部彌撒當中,童聲合唱在聲部組合上代表的是女聲聲部,孩子們的聲音所表現出的那種純凈與空靈還有一點激越,確實是一般女聲所無法比擬的。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場合里,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表演極其嚴肅認真,也極其精彩。那天演出的指揮是著名的巴赫以及圣樂大師赫爾穆特·萊靈,他無疑大大提升了這場音樂會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從根本上糾正了我對維也納童聲合唱團一度產生的偏見。
2006年晚秋時節,我因參加“莫扎特年”紀念活動而再次來到維也納,即將登上歸國飛機時,我為緬懷莫扎特而買了一張高畫質DVD(PHILIPS 070 1519 PH),內容包括莫扎特的《C大調莊嚴彌撒》(“孤兒院彌撒”)和五首宗教合唱小品。我曾經去過的位于維也納東南方向的倫維克(Rennweg)九十一號的孤兒院因莫扎特1768年的造訪而廣為人知,莫扎特為孤兒院教堂唱詩班寫了一首G大調彌撒曲(K.49)。“孤兒院彌撒”是莫扎特后來為悼念母親而寫的《莊嚴彌撒》,因為在這個孤兒院首演而得名。這張DVD是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在霍夫堡宮廷小教堂沒有觀眾的情形下錄制的,幾乎可以說代表了他們的最高表演成就。通過這張DVD,不僅可以看到排在主祭壇前面的人數眾多的童聲合唱團(大概有四五十個人),一次過足各種組合的童聲合唱的癮,還有一般場合聽不到的萬分迷人的真正天使之音的獨唱,他們取代了作品中的女高音和女中音聲部,與兩位大牌男聲獨唱以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男聲合唱團實現了傳統宮廷演奏的全男性陣容。
在普通國際巡演中,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音樂總監烏韋·克里斯蒂安·哈萊爾是難得一見的,他雖非大師級人物,卻在這次表演錄制當中非常投入并很認真很準確地詮釋了這些莫扎特少年時期創作的作品。我很喜歡他的那種帶有煞有介事的認真勁兒,因為這很能感染孩子,使我不由想起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故事,憑此聯想,這位維也納的“孩子王”哈萊爾就應該值得我們尊重。
DVD里另外五首宗教合唱小品錄制于維也納近郊療養勝地巴登的史蒂芬教堂,伴奏的樂隊雖名為“霍夫堡宮廷樂團”,大多數樂師仍來自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比如他們的首席便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萊納·庫舍爾。史蒂芬教堂顯然比霍夫堡小教堂更加寬敞明亮,背景色彩也非常豐富,僅從聆聽與觀賞效果方面考慮,這五首合唱作品都比“孤兒院彌撒”更有迷人之處,畫面調度也更活潑生動,孩子們的表情似乎也自然放松許多,指揮哈萊爾表現出在“孤兒院彌撒”中難得一見的自信,動作神態都大為改觀,已經有一些大師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