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在意象
  • 葉朗
  • 3295字
  • 2019-11-29 15:03:06

二、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

如前面所述,自然地理環境對審美活動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對審美活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社會文化環境。

我們說的社會文化環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經濟、政治、宗教、哲學、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這種種因素對于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活動的影響也顯示出一種十分復雜的狀態,有的是直接的影響,有的是間接的影響,有的是顯著的影響,有的是潛在的影響,有的是長遠起作用的影響,有的是暫時起作用的影響。在這種種因素中,最根本的、長遠起作用的因素,是經濟的因素。

普列漢諾夫在他的《沒有地址的信》中,曾經談到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這個問題。他談到歐洲17世紀的人喜歡城市風光和經過修飾的園林,而19世紀的人喜歡荒野的景色,接著說:“為什么一定社會的人正好有著這些而非其他的趣味,為什么他正好喜歡這些而非其他的對象,這就決定于周圍的條件。”這些條件“是社會條件”,“它們的總和是由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決定的”,更確切地說,是由他們的生產力的發展階段,是由他們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注:《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第一卷,第332頁,人民出版社,1983。)

普列漢諾夫接著說,對于17世紀以至18世紀的法國美術家,風景沒有獨立的意義,但是,“在19世紀,情況急劇地改變了。人們開始為風景而珍視風景,年輕的畫家—傅勒爾、卡巴、喬爾多·盧梭—在自然界的懷抱里,在巴黎的近郊,在楓丹白露和美登,尋找勒布倫和布賽時代的美術家們根本不可能想到的靈感。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法國的社會關系改變了,而法國人的心理也跟著它們一起改變了”(注:同上書,第333頁。)。

普列漢諾夫引用了法國文學家斯達爾夫人和法國歷史學家基佐的論述。斯達爾夫人在她的《論文學》(1800)一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為什么法蘭西民族曾是歐洲最富有典雅趣味和歡樂情緒的民族”這個問題。她的結論是:“所謂法國人的機智,法國人的典雅,不過是幾百年來法國君主政體的設施制度和習俗風尚的直接和必然的產物罷了。”(注:斯達爾夫人:《論文學》,第22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基佐在《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詩人傳記》(1813)一書中說,根據他的研究,他發現法國各個社會階級和階層的趣味和習慣都是在法國的社會關系的影響下形成的。(注:《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第347頁,人民出版社。)

普列漢諾夫特別提到泰納。普列漢諾夫說,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和決定人們的審美意識這一觀點,在泰納的著作中“得到了完滿的光輝的表現”,并且有“許多最鮮明和最有才華的例證”。(注:同上書,第348頁。)

我們來看一看泰納在《藝術哲學》中對這一問題的論述。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泰納用“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來概括“社會文化環境”的多方面的因素。他說,“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是一種精神上的氣候,這種精神上的氣候決定了精神文明的產物的面貌。他從歐洲文化史上選了四個時期(古希臘羅馬、中世紀、17世紀、近代)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是如何影響、決定審美和藝術的面貌的。泰納要人們首先考察總的形勢,“就是普遍存在的禍福,奴役或自由,貧窮或富庶,某種形式的社會,某一類型的宗教;在古希臘是好戰與蓄養奴隸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紀是蠻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壓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熱的基督教的信仰;在17世紀是宮廷生活;在19世紀是工業發達、學術昌明的民主制度;總之是人類非順從不可的各種形勢的總和”(注:泰納:《藝術哲學》,第6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這里包括了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以及經濟、政治、宗教等等的大環境,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的總和。

正是這個總的形勢決定了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具體來說,就是那個時代產生的特殊的精神的“需要”,特殊的“才能”,特殊的“感情”。“例如愛好體育或耽于夢想,粗暴或溫和,有時是戰爭的本能,有時是說話的口才,有時是要求享受,還有無數錯綜復雜、種類繁多的傾向:在希臘是肉體的完美與機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腦力活動或太多的體力活動擾亂;在中世紀是幻想過于活躍,漫無節制,感覺像女性一般敏銳;在17世紀是專講上流人士的禮法和貴族社會的尊嚴;到近代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滿足的苦悶。”(注:泰納:《藝術哲學》,第6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這種精神領域的特殊的要求、特殊的才能、特殊的感情有可能集中表現在某些人的身上,使這些人放射出時代的光彩。這些人就成為體現時代精神的“中心人物”,“在希臘是血統優良、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青年;在中世紀是出神入定的僧侶和多情的騎士;在17世紀是修養完美的侍臣;在我們的時代是不知厭足和憂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維特”(注:泰納:《藝術哲學》,第6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米蘭大教堂

這種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以及集中體現時代精神最時髦的中心人物,必然會影響整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必然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藝術的各種形式(聲音、色彩、語言等等)中表現出來。泰納把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作為一個典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羅馬帝國的衰落,由于前后延續五百年的蠻族的入侵,田園荒蕪,城鎮被夷為平地,到處是恐懼、愚昧、強暴。“11世紀時,七十年中有四十年饑荒。一個叫做拉烏·葛拉貝的修士說他已經吃慣人肉;一個屠夫因為把人肉掛在架上,被活活燒死。”(注:泰納:《藝術哲學》,第4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鼠疫、麻風、傳染病到處流行。不難想象一個如此持久如此殘酷的局面會養成怎樣的心境。人人灰心喪氣,悲觀厭世,抑郁到極點。人間仿佛是提早到來的地獄。大家以為世界末日到了,許多人驚駭之下,把財產送給教堂和修院。在恐怖和絕望的同時,還有情緒的激動,像病人和囚犯那樣忽而激烈,忽而頹喪。“他們胡思亂想,流著眼淚,跪在地上,覺得單靠自己活不下去,老是想象一些甜蜜、熱烈、無限溫柔的境界;興奮過度與沒有節制的頭腦只求發泄它的狂熱與奇妙的幻想。”(注:同上書,第50頁。)這種“厭世的心理,幻想的傾向,經常的絕望,對溫情的饑渴,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種以世界為苦海,以生活為考驗,以醉心上帝為無上幸福,以皈依上帝為首要義務的宗教”(注:同上書,第51頁。)。“無窮的恐怖與無窮的希望,烈焰飛騰和萬劫不復的地獄的描寫,光明的天國與極樂世界的觀念,對于受盡苦難或戰戰兢兢的心靈都是極好的養料。”(注:同上書,第52頁。)于是基督教的勢力大為擴張。

就在這種形勢和精神氣氛下,哥特式的建筑出現了。哥特式建筑充分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極大的精神苦悶。哥特式教堂追求無窮大,以整體的龐大與細節的繁復震動人心,目的是造成一種異乎尋常的刺激,令人驚奇贊嘆,目眩神迷。哥特式教堂的形式富麗、怪異、大膽、纖巧、龐大,以投合病態的幻想所產生的夸張的情緒和好奇心。哥特式教堂的整個建筑設計都是為了強化當時人那種恐懼、絕望而又充滿幻想、渴望溫情的精神狀態。“走進教堂的人心里都很凄慘,到這兒來求的也無非是痛苦的思想。他們想著災深難重、被火坑包圍的生活,想著地獄里無邊無際、無休無歇的刑罰,想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難,想著殉道的圣徒被毒刑折磨。他們受過這些宗教教育,心中存在著個人的恐懼,受不了白日的明朗與美麗的風光;他們不讓明亮與健康的日光射進屋子。教堂內部罩著一片冰冷慘淡的陰影,只有從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線變成血紅的顏色,變做紫石英與黃玉的華彩,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的火焰,奇異的照明,好像開向天國的窗戶。”(注:同上書,第52頁。)

這種哥特式的建筑持續了400年,遍及整個歐洲,無論是民間的和宗教的,公共的和私人的建筑,都是這種風格,就連市民的衣著、桌椅、盔甲等等也都受這種風格的影響。

泰納的分析很精彩。從泰納的分析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風尚確實是在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環境(泰納稱為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必然處處體現著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哪怕是在一些很小的細節上也是如此。這就是美和美感的社會性。

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在每個個人身上,集中體現為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在整個社會,則集中體現為審美風尚和時代風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征市| 韩城市| 乌恰县| 红桥区| 宁明县| 威远县| 浦江县| 普洱| 三门县| 江川县| 灌阳县| 贞丰县| 云林县| 乌兰察布市| 双峰县| 始兴县| 敦煌市| 龙海市| 松阳县| 时尚| 普洱| 文昌市| 新蔡县| 河池市| 泗洪县| 成都市| 宜州市| 丰镇市| 岑巩县| 新余市| 台南县| 当阳市| 陵水| 巴塘县| 阿尔山市| 台山市| 紫阳县| 沅江市| 深泽县| 江西省| 阳高县|